第3章 周文王:励精图治五十载
周文王,名昌,姓姬,周武王的父亲。文,是他死后的谥号。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dàn)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亦仲雍)、老三季历(也叫王季、公季)。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的夫人叫太任。太任端庄贤慧,生下姬昌。姬昌小时就聪明伶俐,不同凡响。据说,姬昌幼时曾见口衔丹书的赤雀落在他家门前,古人迷信,或者是周人对祖先的神化,便说这是姬昌有“圣瑞”。如果他当政,周人就能兴旺发达。所以古公亶父特别喜爱姬昌,明显地透露出要传位给他的意思。老大太伯、老二虞仲心领神会,为成全其父志,哥俩便不辞而别,逃到东南沿海的“荆蛮”地区(今江苏苏州、无锡一带),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以适应江南水乡的生活习惯,在那里定居下来。古公死,季历即位。季历死,传位给姬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文王即位后,对内仿效古公亶父、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他先从自己的大家庭做起,上孝父母,早晚请安;下对妻子兄弟严加要求,为整个家庭做出表率。文王以自己的大家庭为核心,靠它做凝聚力来团结族人,巩固内部。并以商纣王为反面教材,极力抑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敢骄奢淫逸,玩物丧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始终保持周人质朴的美德,过着俭朴无华的生活。他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自己的国家。他重视农业,亲自督促众人开荒种地,大力发展生产事业,并从中体察民情,以了解稼穑之艰难。他还注意关照那些鳏寡孤独、孤苦无靠的小民,想法为他们解决衣食之难。
周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正处在上升时期。它刚从原始公社制脱胎出来,还带着浓厚的大家庭公社民主、平等的遗俗,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并不那么突出。周文王又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对政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延缓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整个国家出现了政通人和、上下相安的大好局面。这和当时商王朝内部一团糟的混乱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周文王还推行了其他比较开明的政策。诸如在经济上采用类似劳役地租的方法,一夫耕种百亩田地,再出力为公家助耕一定的数量,剥削率仅为十分之一,这比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剥削程度轻得多。再就是打通关隘,自由经商。关市只检查异言异服,而不征税,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百姓可以随便进入山川林泽,任意猎取野物。这就防止了自由民的分化,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动人手。这些措施一方面巩固了周朝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笼络了人心,换取了更多的人对他政治上的支持。
在对外关系上,周文王继承季历的事业,仍然用主要力量对付西北各少数民族。他北逐俨狁,西攘昆夷,灭了泾水上游的阮(泾川东南)、共(泾川北)等小国,开拓了西北的疆土,巩固了大后方。对周围的一些小国,则诉诸武力,一个一个地加以扫荡。曾先后讨伐犬戎,攻打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之后又逐一灭掉耆、崇等小国,并把国都由岐迁至丰(今陕西户县东北),这就形成了对商殷的包围之势,为灭殷做好充分的准备。
据《尚书大传》记载,文王治国50年使周不仅在国力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而且在同商政权的关系上,也酝酿着根本的转变。正是在这几十年中,周文王使周人树立了明确的灭殷目标。而最后7年受命称王,实际上是周在政治上宣告独立,脱离商朝中央政权。这就使周由商的臣屑而终于变为与殷相抗衡的力量。《论语·泰伯》说:“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即是说周文王实际上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灭殷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但就在这大功垂成之际,周文王不幸死去。自此以后,周人鉴于自己力量的壮大和殷商政治的腐败,就完全抛弃了“以服事殷”的假面具。周的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周文王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他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受到后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