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八佾篇

八佾舞于庭

孔子谓②季氏③,“八佾④舞于庭,是可忍⑤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八佾篇:《八佾篇》对礼乐的实质和实践作了阐述,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作了严肃的批判,对《诗经》的内容作了具体而概括的评价。

②谓:谈论,评价。

③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④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

⑤忍:忍心,狠心。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起舞,这样的事都可以狠心地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地做出来呢?”

【故事链接】

春秋末期,鲁国新兴的贵族季孙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很大,操纵着朝政,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季孙氏曾打败鲁昭公,迫使他逃往齐国。后来的鲁哀公和鲁悼公则几乎变成了傀儡。

鲁昭公执政时,季孙如意最为放肆,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还自比天子,在家庙中设置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六十四人组成)的大型舞乐队。按规定,他只能使用“四佾”(三十二人组成)的舞乐队。孔子知道这一情况后,认为季孙如意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周礼,于是在谈到季孙如意时,说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

礼之本

林放①问礼之本②。子曰:“大③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④也,宁戚⑤。”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字子丘。

②本:根本、本质。

③大:重大。

④易:周全,指把事情办理得很妥善。

⑤戚:悲伤、悲痛。

【译文】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办得铺张浪费,不如朴素节俭;丧礼,与其办得事事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故事链接】

在古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死去的人实施厚葬,葬礼铺张浪费之风越刮越厉害。最初是王孙贵族们,后来,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为了安葬死去的亲人,有的负债累累甚至倾家荡产。

这时,有个叫杨王孙的官员,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改变这股劳民伤财的厚葬之风。有一天,他把几个儿子叫到面前,严肃地说:“我年纪大了,将来死后,你们可用一个布袋,把我的尸体头下脚上垂直装进去,然后挖一个七尺深的大坑,从脚后跟处抓住布袋,等尸体下去后就抽出布袋,让尸体直接与土地接触。”

儿子们听后,一个个惊讶极了。大儿子劝父亲说:“我们家虽不是家财万贯,但也不至于寒酸到这种地步。再说这样做,不是要让天下的人嘲骂讥笑吗?”但是杨王孙执意要儿子们按照他的安排去做。

面对一批批来劝说自己的亲友,杨王孙耐心地开导他们:“举办丧礼,只要表示内心的哀痛就行了。厚葬对于死去的人来说百害而无一利,钱财埋于地下会腐烂,而且还会招来盗墓贼,很可能会暴尸荒野!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几年后,杨王孙死了,他的儿子们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办了一个很简朴的葬礼。杨王孙的做法很值得人们学习。

每事问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②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

②鄹人之子:指孔子。鄹,鲁国的县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任鄹大夫,古时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因此将叔梁纥称为“鄹人”。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了?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了这话,说:“这正是礼啊。”

【故事链接】

孔子在鲁国担任助祭时,经常到太庙参与一些祭祀活动。

每次活动前,孔子都会提前到太庙,小心谨慎地做准备工作。并再三向守庙人询问礼器的知识和礼仪等内容,直到把每件事情都弄得明明白白才肯罢休。

守庙人见孔子谦虚地向自己请教问题,自以为很有学问,他得意地向别人说:“孔子出身名门,整天教别人,自己却连最简单的礼仪、规矩都不懂。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的学生听了,问孔子:“您为什么向守庙人请教问题呢?现在他到处嘲笑您不懂礼仪。”

孔子听了说:“指责和讽刺我的人可能就不懂得礼。虚心学习、勇于请教、不耻下问,这就是礼!”

后来,守庙人听说了孔子的这番话,心中懊悔极了。从此,每当孔子来到太庙,他都很详细地向孔子介绍有关知识。

以礼使臣,以忠事君

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差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应是怎么样的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依礼来差使臣子,臣子应该忠心竭力地侍奉君主。”

【故事链接】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徐庶辅佐刘备几次击败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扣留,作为人质逼徐庶归顺。徐庶无奈,只好辞别刘备,奔赴曹营。临别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徐庶:“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说:“不能比,我不过是萤火虫的微光,而诸葛亮则如日月的光辉。”刘备又问:“听说,卧龙、凤雏,能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诸葛亮和这两位先生比较怎样?”徐庶说:“卧龙先生正是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辅佐,何必为天下不安定而发愁呢。”

刘备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他们第一次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看门的书童说不知道诸葛亮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关、张三人只好扫兴回营。

后来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非常高兴,立即和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二次请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在他们来到的前一天,又出门了。

刘备第三次和关羽、张飞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出于虔诚和礼貌,不让惊动,静静等在门外。张飞要发火,想把诸葛亮惊醒,被刘备止住了。

诸葛亮醒来,听书童说刘备来访,马上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屋详谈。

刘备向诸葛亮恳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的决心和意愿。

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说:“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曹操本人又很有军事才能。目前,你没有力量和他争夺高低,他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这一代,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占着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面发生冲突。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占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夺取三秦,从荆州出兵进攻洛阳,老百姓一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使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诚恳,同意出山辅佐。

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韶》与《武》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曲。

②美:指乐曲声音美。

③善:指乐曲的思想内容好。

④《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是歌颂周武王的乐曲。

【译文】

孔子评论《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评论《武》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故事链接】

春秋时,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利,闹得百姓心神不定。孔子怕遭到灾祸,带着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曲。孔子听得非常高兴,觉得它音调很动听,意思也表达得比较完美。他简直听得入了迷,一连几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连肉的味道都不知道了。

不久,齐国的乐人又为孔子演奏了《武》的乐曲。孔子听了,也觉得它音调很动听,只是表达的意思还不够完整。

有人问孔子说:“先生,《韶》和《武》您都欣赏过了,请您讲讲看法!”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曲调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它的曲调也美极了,只是意思还不够好。”

孔子为什么作这样的评价呢?原来,《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它;而《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周武王的天下是由讨伐商纣而来的,孔子喜欢文治而不喜欢武治,因此他就说《韶》乐好,《武》乐比不上《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