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保健专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黄帝内经》四季饮食养生智慧

(1)春生保肝脏,御风养阳气

春天,大自然从冬天的蛰伏状态中恢复过来,人体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气候转阳,身体也转阳。同时自然界的致病微生物也复苏开始侵害人体,所以,春天既是养阳恢复元气的季节,也是开始防止疾病的季节。

为什么在春季养肝。俗话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概括了立春养生内容和特点。人们经过秋冬的修养,到了春季要开始劳作了。故春季的养生要顺应春天万物复苏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中医五行理论认为春属木,与肝脏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以升阳护肝为主,而护肝又以调节心情为主。心情舒畅,既可防止肝火上越,又有利于阳气生长。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意思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天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

春季万物荫生,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时机。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养肝也是如此。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人体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矿物元素等五大类养分,也正是肝脏所必需的。不过,肝脏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需求较多,而脂肪过量有引起脂肪肝之虞,必须适当限制。为此,建议大家将以下细节贯穿于每天的食谱中:

奶、蛋、鱼、瘦肉、豆制品等食品,每日膳食轮换安排,为肝脏提供足量优质蛋白。

适当食用葡萄糖、蔗糖、蜂蜜、果汁等易于消化的单糖与双糖类食物,以增加肝糖原储备。

绿茶清热解毒、消食解腻;菊花平肝明目;玫瑰花疏肝解郁常饮这类茶水有益护肝。枸杞滋补肝肾、养肝明目,或泡茶、或炖汤、或熬粥皆可。常吃核桃仁、开心果之类的坚果,以疏肝理气、缓解焦虑。

◆肝主生发:春天生机盎然,人体为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也活跃起来。春天应该顺应季节的变化,保养阳气。而肝部主“生发”,是和春天的万物复苏的特征相对应的。春天通于肝,天人相应,春天养好肝,方能预防疾病保健康。这时候如果营养不良或调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肝虚,使人们对疲劳的耐受力减弱。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甘涩,眼球浑浊,视力不佳。所以说:“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

以脏补肝鸡为先。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为食补养肝之佳品,较其它动物肝脏的作用更强,并且还可温胃。具体用法是: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同煮为粥服食。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食欲不振,眼睛干涩或流泪。此外,肢体麻木者,也可用鸡肝5只,天麻20克,两味同蒸服,每日一次,服用半月,便可见效。

◆容易受伤的肝:春天人们的活动量也开始加大,同时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营养消耗增加,而血流量的调节,营养的供给、消化、吸收。若能掌握春季这个时节好好调养肝脏,可增强抵抗力,在体内贮藏抗疾病的能量,以应付外界对身体的侵袭。

若是调理不当,春季天气多变,一些慢性肝病患者受到春季气候的影响而复发或使原有症状加重。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偏爱高油高脂食物,饮酒多,缺乏运动,肝脏的代谢一直处在疲劳运转状态,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后,许多到医院体检的人都会在B超检查中被查出患有脂肪肝;还有春天也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负责代谢、解毒的功能,负担最重,易受侵袭。春天是肝脏疾病的高发期,应当提防肝病复发或病毒侵袭。

以味补肝首选食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高血压老年患者,每日可食醋40毫升,加温水冲淡后饮服;也可用醋泡鸡蛋或醋泡黄豆,疗效颇佳。平时因气闷而肝痛者,可用食醋40毫升,柴胡粉10克冲服,能迅速止痛。

◆养肝亦有道:如何养肝呢?除了顺应气候变化,注意保暖防寒,积极锻炼外,还应注意饮食。不外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饮食。养肝首要的是避免过度劳累,休息能增加肝血流量,激活肝脏细胞。还要保持心情愉快,怒伤肝,喜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所以平常要重视精神调适,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肝火旺盛,容易导致人暴躁易怒。

有一种养肝的方法就是心理疗法,我们应该改变对自己和他人过于苛求、牢骚满腹的不良行为模式,培养乐观、开朗、宽容、放松的健康行为模式和品性。

补肝血食鸭血。鸭血营养丰富,以鸭血补肝血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取鸭血100克,鲫鱼100克,大米100克同煮粥服食,可养肝血,还可治疗贫血,同时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肴之一。

◆护肝不可抑脾:肝好脾不好也不好过。我国医学还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肝气最旺盛,肝气旺会影响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千金要方·食治·绪论》中有“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之说。其意是要求少吃酸味食物以制肝火旺盛,多吃甜食以增强脾的功能。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护肝养肝要注意自己的嘴,不要吃辛辣、油炸刺激性食物及饮酒等,少食动物脂肪性食物,避免肝脏的负担增加。要注意摄取全面、均衡的营养,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多摄入一些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虾等,多食新鲜熟透的水果、菌类、花椰菜、四季豆、木耳等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应该按时就餐,或者少食多餐,保证营养的摄入。

疏肝养血菠菜为佳蔬。菠菜为春天的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滋燥,疏肝养血等作用,对于肝气不顺畅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有良效。

春季还要摄入温补壮阳的食物。韭菜又名起阳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春天常食韭菜,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此外,葱、蒜也是益肝养阳的佳品。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还可适当吃些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马蹄、黄瓜、蘑菇等,这些食物性凉味甘,可润肝明目。可服一些适时的滋补品,如银耳,能润肺生津、益阴柔肝。要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2)夏长消湿热,防暑护心脾

夏天,生机盎然的季节,生物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体也出于迅速新陈代谢的状态中,是阳气最旺的季节。季风气候区则高温多雨,多雨易染湿气,高温易感暑热,如果超出了人体适应的程度,会导致很多疾病,这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应该高度重视。

高温天气,实在不好受,胃口不好,还时刻有中暑的危险,中医有所谓“暑热伤气”,夏日饮食也有一番讲究,千万不要因为饮食不慎伤及自己的身体。

夏季饮食以清淡、苦寒、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佳,不要食用黏腻食品,阻碍胃肠消化,勿过饱过饥;重视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夏天气温高,要适当多吃一些味苦的食物,如苦瓜等。夏季酷暑炎热、高温湿重,吃苦味食物,就能清泄暑热,便可以健脾,增进食欲。另外,夏季汗多易伤阴,食酸性食物能敛汗。如西红柿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降低血压之功效。

夏季食欲减退,健脾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量食肥腻之物,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夏季饮食宜注重选择绿豆、白扁豆、西瓜、荔枝、莲子、蚕豆、荞麦、大枣、猪肚、猪肉、牛肉、牛肚、鸡肉、鸽肉、鹌鹑肉、鲫鱼、乌龟、甲鱼、蜂乳、蜂蜜、鸭肉、牛乳、鹅肉、豆浆、甘蔗、梨等。

夏季饮食调配方面需注意:细粮与粗粮要搭配吃,稀与干要适当安排。一个星期应吃3餐粗粮,以二稀一干为宜,早上吃面食、豆浆,中餐吃干饭,晚上吃粥。荤食与蔬菜配制要合理,夏天应以青菜、瓜类、豆类等蔬菜为主,辅以荤食。肉类以瘦猪肉、牛肉、鸭肉及鱼虾类为好。老人以鱼类为主,辅以瘦猪肉、牛肉、鸭肉等。

有关医学专家认为,“暑为夏之主气”。在烈日炎炎的盛夏,经常食用一些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对防暑降温、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等大有益处。

◆夏天养好心气:立夏后天气渐热,植物繁茂,中医认为此时人的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特别注意对心脏的养护。“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等,都与心脏的作用分不开。

夏至是真正的炎热到来,出汗量远远大于其他节气。中医认为汗液为津液所化,与血液唾液同出一源,所以有“血汗同源”的说法。在夏日用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的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夏日炎热多雨,得预防风湿性心脏病。

养心的汤品有桂圆柏子仁炖猪心、田七薤白鲜鱼汤、燕窝煲鸭心、祛湿的汤品有田贯草猪小肚肠、绵茵陈蜜枣煲鲫鱼汤、鸡骨草猪横利汤,消暑汤品可用荷叶西瓜皮海蜇汤、薏米冬瓜荷叶猪骨汤。

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然是解渴消暑的佳品,但不宜冰镇后食用。肾喜温,冷饮伤肾,按中医学的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伤了肾也就伤了心。

总的来说,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味厚,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品,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厚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夏季“降火”别过火:从中医的角度看,“上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者是虚火。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其他因素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热”的症状,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燥、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夏天气温高,人体内自然就“火”大了,多喝点菊花、胖大海、金银花等不仅能解渴消暑,还能驱走内火,所以天热时,很多人带着饮料走到哪里喝到哪里,一天到晚随时“降火”。野菊花、胖大海、金银花以及形形色色的传统“降火”凉茶也备受追捧,但一些整日茶不离嘴的人却出现了食欲下降、口舌生疮、失眠、腹泻等“凉茶过敏”症状,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降火”降过了火。所以,体质虚弱的人还是主要以饮食调理为主,饮食要以温为宜,夏季养生,要以清补、助阳、滋阴为目的,以降心火,养肺气。夏季人们要特别注意少食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等,误伤脾肺之气。

即便在盛夏,也不是人人都需“降火”。首先,婴幼儿绝对不能盲目“降火”,否则会出现腹泻、腹痛、咽痛、咳嗽等症,还会诱发扁桃体炎、咽炎;其次,月经期的女性和一些患有妇科疾病的妇女体质一般都偏寒,过度饮用“降火饮料”容易引起痛经、虚脱等现象;体质虚寒的慢性病人脾胃功能差,常喜温畏寒,也应该避免“降火”。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容易失津液,虽然“降火”不宜太过,但是也是有合适的“降火”方法的:

①盐开水。中医声称“白开水是百药之王”。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任何含糖饮料都不如白开水的价值大,因为纯净的白开水进入人体后能很快被胃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同时调节体温、清洁人体内的杂物。喝白开水应选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新鲜凉开水(20℃~25℃),这种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很快被吸收利用。喝白开水时最好加些盐,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的渗透力就会失去平稳,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盐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

②茶水。保健医生时常建议人们用喝茶的方式补钾。钾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如果缺钾,人就会感到倦怠乏力,且耐能量力降低。缺钾严重时,会导致心律失常和全身肌肉无力。茶叶含钾较多,约占其比重的1.5%左右。钾能随汗水排出,温度适宜的茶水应该是夏季首选饮品。

③绿豆汤。绿豆汤有独特的消暑清热功效。中医认为,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预防中暑等功效。有关实验表明,绿豆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保护肝脏等均有明显作用。惟一不足之处是绿豆太凉,体虚者不宜服用。

④苦瓜。有人把西瓜当成夏日解暑的珍宝,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最开胃爽口、祛暑清心的瓜类食品却是苦瓜。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的经验之谈。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热祛火。苦瓜的微苦滋味,吃后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热防暑,因此,夏日食苦瓜正和时宜。用鲜苦瓜捣汁或煎汤,对肝火目赤、胃热烦渴、湿热痢疾等皆为辅助食疗佳品。苦瓜泡制的凉茶,饮后消暑怡神。

⑤陈醋。夏季人们饮水较多,胃酸相应减少,使食欲减退。适量食用陈醋可增加胃酸的浓度,生津开胃,帮助消化。如果在烹调时加些醋,可使胃酸增多变浓,从而增加食欲;在烹饪时加几滴醋,还会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而且有利于食物中铁的吸收。另外,夏季是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吃醋还能提高胃肠道的杀菌作用。

(3)秋收话秋补,滋阴抑肺燥

从中医来看,人的健康和气候、外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秋天后干燥,对人的新陈代谢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患病。秋天无病三分虚,秋季是滋补养阴的开始,是储存能量的开始。在秋季,得调理脾胃,为“秋冬养阴”打好基础。秋风秋雨渐渐凉,温度降低,人的抵抗力也会降低,要做好保暖工作,预防疾病入侵。

秋天万物成熟,是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也是千树落叶、万花凋零的时节。此时自然界阳气日衰、阴寒日胜,雨水偏少、气候干燥,万物渐渐萧条。“阳消阴长,热去寒来”,人们体内的阳气逐渐内敛,阴精之气不断转盛,因此代谢机能也由盛转衰,开始进入低潮。立秋即秋季的开始,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也别忘了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

在北方多是秋阳暴晒的天气,而刚经受过夏天酷暑“折磨”的人的体质,在初秋就受到酷暑和秋季燥干天气的夹击,因此很容易致病。人们常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肤干涩、咽干口渴、音哑、便秘、小便少等现象。还有的人会出现燥咳症状,如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等。秋天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身体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适合秋季使用的食品有很多,如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

◆秋季进补的几种常用食谱:中医曰“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宜“通补”。秋季来时,抗暑消耗的体力需增加营养补充。秋季是一年植物成熟收获期,例如芝麻、核桃、红枣、莲心和桂圆等,这些都是适于平补的佳品。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平补食物,对自己的养生与保健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芝麻核桃酪

用料:黑芝麻100克,核桃仁200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

制法:3种食品分别用文火炒香,碾压粉碎研成末后拌匀。每日2次,各取三四匙,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冰糖调味。

功效:补肾润燥,健脑和中,能黑须发悦容颜。但大便溏薄者忌食。

红枣补血饭

用料:大米200克,红枣20枚,黑芝麻25克。

制法:大米淘洗净,拌入洗净拍碎的红枣,加适量水焖煮成饭,开锅时搅入文火炒香并碾碎的黑芝麻。分2次食用。

功效:健脾养胃补血,有利于气血不足、病后体弱,胃虚引起的消化不良和食欲欠佳者。

◆让秋天润泽起来: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秋天的气候。入秋后,人们常会觉得口鼻干燥、眼角干涩、皮肤发紧、干燥脱屑,甚至出现多处皮肤破裂等症状,这主要是秋季干燥的气候特点所致。此季节稍不注意调理,皮肤极易老化起皱。中医认为,外界燥邪过甚,侵入体内,损伤津液,津液亏虚,不能润泽四肢、皮肤、故见秋燥的一系列症状。

秋燥是四时气候的自然现象,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然而我们可通过某些中药具有滋阴润燥、灌溉脏腑的功效,来弥补秋燥对身体的伤害,减少甚至避免干燥的发生。其原则为滋阴润肺,不腻不燥,药物有西洋参、百合、玉竹、沙参、麦冬、天冬、黄精、桑葚等。可单味运用,亦可搭配运用。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颇多。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

花旗杞子煲什锦

原料:乌鸡、甲鱼、猪肚、草菇、猴头菇。

药材:花旗参、枸杞子。

调料:盐、味精、鸡精。

制法:

①将鲜活的甲鱼宰杀、切块。乌鸡洗净切块。猪肚洗净切成条状。草菇、猴头菇、花旗参、枸杞子洗净待用。

②用沸水把甲鱼、乌鸡、肚条放在锅里炒一下。

③把全部原料和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盐、味精、鸡精、文火煲1小时~2小时即成。

这道菜的药用和食疗价值在于:人参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对增加能量、治疗贫血、高血压、失眠症等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枸杞子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滋补药材,可以补肝益肾,治疗血虚劳损,还可以养肝明目,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保健佳品!

◆别让燥伤肺:中医认为:“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的名词。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咳,谓之“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于秋之后尤为常见,喉、咽也分别是肺的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袭击,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

秋季养生以肺为先,故饮食以滋阴润肺为宜。要少食辛辣味之品,如:辣椒、生姜、生葱等。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辣味的食品是要防止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胜会伤肝,故在秋天要增加酸味的食品,酸味入肝,可增加肝脏功能,以抵御过剩的肺气侵入,根据中医这一原则,秋季人们一定要控制食用辛辣食物的习惯,以达到滋阴、润肺、防燥的目的。

适合秋季使用的食品有很多,如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

山药: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

白扁豆: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可解暑、健脾胃、增食欲。

藕: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故有“暑天宜生藕,秋凉宜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

黄鳝:入秋食鳝,不但补身体,对人体血糖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烧鳝段、清炖、炒鳝丝、黄鳝粥等均可。

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强骨的作用。

胡桃: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又有益气养血,润燥润肠的功效。

花生:深秋后,花生成熟,用鲜花生仁研末冲汤或水煮煎服均可,不宜炒吃。

红枣:秋天吃红枣,是滋阴润燥、益肺补气的清补食品,如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食用,效果更好。

◆防燥两步骤:秋季前期:用于温燥的饮食养生方法要以清热滋润为主。饮食养生的方法应坚持二粥一汤的饮食方法,及早晚餐食粥,午餐喝汤,但粥汤的内容有所不同。传统养生学认为燥邪最易伤肺,在煮粥时加些切碎的梨块,有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秋季干咳少痰、失眠多梦者食用。煮粥时加些已用水发好的银耳,有滋阴润肺、养胃强身的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及慢性支气管炎者食用。羹汤类则以西红柿蛋汤为佳,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并有利于消化吸收。

秋季后期:用于凉燥的饮食养生方法要以驱寒润肺为主。饮食原则除滋阴润燥外,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能量较高的食物。食粥仍是主要方法,如梨粥、百合粥、银耳粥都可食用,还可增加一些瘦肉粥类,如煮粥时加些瘦肉、皮蛋等,以补充蛋白质的消耗。还可进食栗子粥、桂花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并多食一些温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桃、杏、大枣、荔枝、乌梅等。

桂圆莲子百合粥

用料:大米100克,去壳桂圆20只,通心莲25克,鲜百合25克,冰糖适量。

制法:百合掰成片,莲心用温水浸软。大米淘净后加入莲心、百合、桂圆与适量水熬煮成粥,冰糖调味。

功效:健胃、滋养、收敛、安神,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者。

(4)冬藏祛寒气,温肾越三九

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但是补也有宜忌。补得好,来年壮,补得不好,来年受罪。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使人觉得因寒冷而不适,而且有些人由于体内阳气虚弱而特别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适当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以起到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防寒能力、维持机体组织功能活动,减少疾病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在冬季应吃性温热御寒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麻雀、虾、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寒风袭来先温肾:中医指出,冬季是补肾的最好时机。冬季养生要以温养肾、健脾胃为主。肾是人生之本,是人体生长发育之本,肾主咸味属水,心主苦味主火,水克火。冬季是肾经旺盛之时,在这个季节如果盐吃的过多会增加肾的负担,因此冬季要适当的减少盐的摄入,多吃味苦的食物,以助养心阳。

人的体质由于年龄、性别、体质不同,其阴阳胜衰,寒热虚实偏差大,因此冬季饮食养生,要因人而异,辨证施食。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跟从。

冬季,偏于阳虚的食补以羊、鸡肉、韭菜、狗肉等温热品为宜。

偏于阴气不足的人以食鸭肉、鹅肉为好。民间也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

气虚的人要常食用人参、山药、大枣、鹿肉、木耳、甲鱼、羊肝等。患有脑心血管动脉硬化症者,饮食要注意“低盐、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原则,多吃鱼,适当吃茶油、玉米油、米糠油、黑木耳等,是抗动脉硬化、消除过氧化脂、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

另外,冬季饮食调养有三宜:

一宜粥糜,古代养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宜喝些热粥。《饮膳正要》中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如若在粳米粥中加点红枣、赤豆可使人觉周身温暖,精力倍增。民间有冬至吃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饭)”的习惯。冬日宜食养心除烦的燕麦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补肺益胃的山药粥、养阴固精的核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调中开胃的玉米粥、滋补肝肾的红薯粥等。

二宜温热之品,以取阳升阴长之义。如吃牛羊肉、狗肉、桂圆肉、枣、蛋、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冬季每晚餐喝一小杯酒,对中老年人养阴大有裨益。体肥者忌肥甘温热厚味。

三宜坚果之品,冬日多吃点核桃、板栗、松子、花生、葵花籽、芝麻、黑豆、黑米等。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适当进补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补”一般是针对“体质虚弱”及老年人来说的,“体虚”应根据其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虚证分别选用适当方法进行施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年人多以肾虚为主,所以补肾尤为重要。

中医养生认为,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都理解为吃营养价值高的就好。其实进补是有讲究的,要因人、因时、因地进补,使其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温寒、慎房事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健体。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能量较高的膳食。脂肪是最浓缩的能量来源,能防止体温散发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主要来自于植物油和动物油脂,冬季日需25克~30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用以维持血糖恒定。蛋白质也能产生能量,人体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来自蛋白质,常吃畜禽肉、鱼虾、海参、豆制品、牛奶等,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动物内脏、动物血、水产品等,含有较多的矿物质。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类、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维生素和纤维素主要从蔬菜中摄取,多吃萝卜、青菜、木耳、香菇、海带等蔬菜,常吃苹果、香蕉、枣、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果品、冬季少食生冷、吃热饭热菜、喝热水,由于各地气温的差异,高寒地区应用大温大热之品及甘润生津之果蔬。

◆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中医认为,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从冬至之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此时进补,药力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按照中医进补原则:少要养、中要调、老要保、耋要延,故冬季进补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等,但切不可盲目进补,做到既能抵御严寒侵袭,又能助养生肌,为来年生机勃发打下基础就好。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能量消耗、基础代谢都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冬季又是人体“藏”的时候,于体内贮存一定的能量,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好准备。

增加御寒食物的摄入。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使人觉得因寒冷而不适,而且有些人由于体内阳气虚弱而特别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适当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以起到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防寒能力、维持机体组织功能活动、减少疾病的发生。祖国医学认为,在冬季应吃性温热御寒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麻雀、虾、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增加产热食物的摄入。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每天为适应外界寒冷环境,消耗能量相应增多,因而要增加产热营养素的摄入量。产热营养素主要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因而要多吃富含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尤其是要相对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如在吃荤菜时注重肥肉的摄入量,在炒菜时多放些烹调油等。

补充必要的蛋氨酸。蛋氨酸可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气候使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谢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线粒体内氧化释放出的能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由于寒冷气候使人体氧化产热加强,机体维生素代谢也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要增加摄入维生素A,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增加对维生素C的摄入量,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食物;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食物。

适量补充矿物质。人怕冷与机体摄入矿物质量也有一定关系。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补充钙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带等。食盐对人体御寒也很重要,它可使人体产热功能增强,因而在冬季调味以重味辛热为主,但也不能过咸,每日摄盐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

注重热食。为使人体适应外界的寒冷环境,应吃热饭热菜,以摄入更多的能量御寒。吃饭时不妨多做些热菜汤,这样既可增进食欲,又可消除寒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