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发兵入侵埃塞俄比亚
刚刚拿起独裁统治这一邪恶权杖的墨索里尼还没有高兴太长时间,一场危急其统治的危机悄然来袭——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这场危机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场世界经济危机。
在短短的一年之内,意大利的工业产值缩水了33%,失业人数超过百万之巨,全国上下有几十万农户破产,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失业的城市人口逐渐成为了社会上最不稳定的因素——他们抢劫商店,甚至袭击军队的食品储藏库。
1933年的时候,意大利的地产和工业企业几乎都被法西斯所控制,危机使得国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日益高涨,很多城市爆发了群众自发组织的反法西斯活动和大规模的暴动,使得墨索里尼政府忙的焦头烂额的。凡事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运动逐渐多了起来的时候,意大利民众对一战的战败国的复仇情绪也大大提升——很多的意大利民众将他们生活水平十分困苦的原因归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认为是那些战败国损害了意大利太多的利益,致使意大利人在战后会过上艰苦的生活。
这时候,反常善于煽动国民情绪的墨索里尼立刻找到了解决人民仇视法西斯的办法——和其他的国家一起结成联盟,通过修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来重新瓜分世界,既能够增加国家收入,也能够转移国内视线,减轻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为此,墨索里尼开始支持和利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等国家的法西斯分子,并在突尼斯、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花了巨额经费来进行亲意大利的宣传和阴谋活动。
1935年的时候,墨索里尼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高达100多亿美元。国内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敌对情绪又逐渐高涨了起来。这一次,为了彻底转移国内视线、满足自己的侵掠欲望,墨索里尼决定搞一次大行动——上半年,意大利不断派遣军队去意属东非,到8月底,兵力已达26.7万人。
对于意大利的军事挑衅,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纵容,甚至支持的态度。德国是意大利的盟国,极力支持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美国以物资和巨款支持意大利,1935年美国给意大利的贷款达到6亿美元。英国也纵容意大利的侵略,条件是埃塞俄比亚放弃塔纳湖水的利益和修改与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的边界。
10月,墨索里尼悍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埃塞俄比亚侵掠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就此吹响了。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的国家,在被意大利法西斯入侵之前一直维持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从未受到殖民主义浪潮的吞噬。实际上,墨索里尼悍然命令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除过转移国内视线消除国内矛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埃塞俄比亚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埃塞俄比亚面积一百一十多平方千米,境内中部隆起,有“非洲屋脊”之称,最高峰达尚峰海拔4 620米。东非大裂谷斜贯,两岸陡峭,有30多条大河发源于中部高原,故有“东北非水塔”之称。气候复杂,各地气温相差较大,矿物种类较多,其中煤、铁、铜、黄金、白金、石油都有很大的蕴藏量,这对于弥补意大利本土资源贫乏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埃塞俄比亚这样一个几乎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封建王国来说,意大利无疑就是一个“巨无霸”,它拥有当时先进的现代化武器,有大量飞机、坦克和装甲车,而埃塞俄比亚则连统一的军队也没有,只有属于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卫队和各封建领主的私人军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原始的长矛、弓箭、棍棒,力量对比如此悬殊。所以,意军尚没有进入埃塞俄比亚境内,墨索里尼就狂叫着,“要惩罚这些非洲蛮子,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然而,赢得战争最终胜利的一方往往都是抵抗邪恶、保持正义的一方,不管侵掠一方有着多么先进的武器和庞大的军队,都不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因为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像恶狗一样扑过来的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埃塞俄比亚人民并没有被强大的敌人吓倒,他们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家园。
很快,埃塞俄比亚实行了全国总动员。10月17日,皇帝塞拉西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他挺起胸膛迈着健步走上检阅台,在清晨的阳光中望着他的士兵,他没有发表长篇演说,只是高声问道:“法西斯侵犯我疆土,鱼肉我人民。我们怎么办?”
“坚决抗敌,宁死不降!”
士兵们发出了震天的怒吼。
“对!誓死抗击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家园!”
塞拉西说完,命令5万人组成的联合军队立即出发,他自己也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意大利军队北路由意大利东非总督德·波诺将军亲自率领,作为意军的主力,由厄立特里亚进攻提格雷省和北方重镇阿杜瓦。由塞乌姆公爵率领的埃塞俄比亚军顽强抵抗、殊死抵抗,到最后一刻才离开阿杜瓦,退守马卡累。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抗战中,埃塞俄比亚人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品质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水源奇缺。牧民们就把水装在皮袋里,穿过干旱的沙漠把水运到兵营里。他们自己却常常因干渴而晕倒在路上,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动员;妇女们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和妇女协会,运送伤员。组织后方供给,一些封建庄园主也拿出钱来向国外购买武器弹药和粮食,支援前线抗战。
然而不幸的是,因为叛徒的出卖,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于11月8日攻下了马卡累。使得埃塞俄比亚的反侵略战斗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11月10日,埃塞俄比亚陆军大臣穆鲁吉塔公爵率军从亚的斯亚贝巴进抵马卡累以南地区,伊姆鲁公爵率军从戈贾姆省来到马卡累以西地区,共同抗击意大利军队。11月19日到21日,塞拉西皇帝再次亲临前线慰问军队。英勇的埃塞俄比亚战士们乘此机会,一鼓作气地进行了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意军损失惨重。那些被意军所占领土地上的人民也不断地给意军制造麻烦:他们藏起粮食,填平了水井,牵走了骆驼和毛。意军每到一地,占领的仅仅是一座空城。在非洲沙漠炎炎的烈日烘烤下,找不到水源或只能找到撒了盐的水井的意军士兵饥渴交加,战斗力大大减弱。
原本计划一个月内占领埃塞俄比亚的墨索里尼面对不利的战况恼羞成怒,在撤销原指挥官德·波诺,任命参谋总长巴多里奥为东非意军新总司令的同时,也下达了一道丧尽人性的命令——他直接下令意大利空军,让其对埃塞俄比亚的平民也进行打击。
面对穷凶极恶的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猛烈侵掠,埃塞俄比亚人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死死地坚守着阵地,使得一场看似一边倒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拉锯战。这时候,国际上谴责意大利侵略者的舆论越来越高,国联只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同时对意大利进行制裁。但是,由于英、法等国不想与意大利结下“梁子”,所谓的制裁最终变成了一纸空文——国联通过了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的决议,但没有把意大利急需的战略原料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英、法没有采取封锁苏伊士运河的行动,使意大利得以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和军队。美国宣布对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均实行武装禁运,但是没有中断向德国输出武器,使德国将部分武器又转给意大利。
12月13日,英国外长霍尔和法国总理赖伐尔出面进行调停,但是他们在调停之前却做了一个幕后交易,最终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利于埃塞俄比亚的调停方案:
埃塞俄比亚将北部的提格雷省和达纳基尔地区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将南部的欧加登省的东部划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埃塞俄比亚的中部则置于国际联盟顾问(由英、法、意代表组成)的监督之下;埃塞俄比亚保持独立,意属阿萨布作为它的通外海口,但要付出补偿费。
这个所谓的“和平”方案实际上就是一个领土割让合约。所以,埃塞俄比亚政府照会英、法两国政府,表示任何解决争端的方案,只要有利于侵略者,都是不能接受的。
12月27日,埃塞俄比亚政府也提出了一项和平方案。其内容是:
意大利军队全部撤退;意大利赔偿战争费用;由国联指派委员会划定边界;埃塞俄比亚可在财政和行政范围内延聘外国顾问,但不容纳意大利人员。
这个议和方案,重申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维护国家独立、领土完整的严正立场,提出了制裁侵略者的合理主张。但是,这个议案很快就被墨索里尼拒绝——他觉得别说签订这样一份合约,就是看见这样一份合约都是一种耻辱,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打算给埃塞俄比亚人有议和谈条件的机会,他从来没有想过竟然会和埃塞俄比亚打成这样一个局面。
和谈终止,战争再起。1936年1月下旬,在北部坦皮恩双方又展开了激战。意大利将其王牌部队黑衫军调来增援,埃塞俄比亚奋勇抵抗。经过10天的战斗,结果是意军死亡3000人,伤5000人,损失坦克18辆,火炮33门、机枪725挺,步枪3654支,最后仓皇逃串——埃塞俄比亚取得了辉煌胜利。
这次失败无疑给了墨索里尼一记响亮的而光,再次恼羞成怒的墨索里尼直接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军队“黑衫军”,还将军力增加到了60万人。
1936年2月下旬,意大利空军大肆轰炸德西埃等地,并使用了毒气。埃塞俄比亚军民没有防毒装备,伤亡惨重。2月28日,在北部要塞恩巴阿拉奇山,虽有陆军大臣、埃塞俄比亚名将穆鲁吉塔公爵率军奋力抵抗,但最后仍被意军占领。
3月31日,海尔·塞拉西皇帝亲临前线,集中兵力,在梅丘发动进攻。经过几天战斗,埃塞俄比亚军亡8000人,其中包括一批重要的将领和官员。
4月底,意大利军队北路逼进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5月5日,意军进占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塞拉西皇帝出走英国。5月9日,墨索里尼在罗马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由意大利国王兼任埃塞俄比亚皇帝——埃塞俄比亚沦陷了。
墨索里尼占领埃塞俄比亚的愿望终于实现,但是野心勃勃的他并不满足占领这片土地——他的目光又盯上了正在发生内战的西班牙,以及欧洲和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