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要总说我是错的
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
情景一:
爸爸、妈妈带着四岁的宝贝女儿逛公园。公园的美景里,爸爸拿着相机开心地将女儿的各种可爱的样子拍下来。女儿也变换各种姿势配合着爸爸,样子煞是可爱。过了一会,孩子可能是累了,烦了,表情中增加了一个不大雅观的小动作——吐舌头。妈妈发现了,大叫:“不要吐舌头,难看!”女儿无动于衷,坚持着她乖张的表情。
妈妈正想再次张口纠正孩子,爸爸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妈妈,笑着对他的宝贝女儿说:“宝贝,把舌头缩回去,好吗?”孩子似乎比较能够接受爸爸的建议,想了想,果然把舌头缩了回去,恢复了可爱的表情。
情景二:
一个孩子在用积木搭建房子,可是他妈妈却在旁边不停的对他说:“不对,这块应该放在这里,不对,这块不合适,换一块。”到了最后,孩子觉得很扫兴,也不玩了。
父母学堂
(1)家长要学会解读孩子生命中的现象,当孩子有所表现时,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否定孩子的行为,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看法不合乎常理,就横加阻止,这样不仅伤害孩子自我发展的自尊心,也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从而使得孩子不敢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最后,只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医生说,孩子小的时候,这种被“不要”欺压的感觉会造成信心指数低落;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感受,说话时要避免用“不要”这样的字眼儿作为句子的开头,让孩子觉得“我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我总是被动”、“我没有自由”等。
(2)人天生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当一个人总是批评你时,你的大脑很快就形成一个防卫机制,只要一看见这个人,全身细胞就紧张起来,进入备战状态,这个人讲的每句话,你都会先从负面去解释,先筛选可能的敌意,再处理语意。
当孩子想做一件事而有大人拦阻他时,第一次他会勉强顺从,第二次他便不想让大人知道,因为孩子不喜欢被驳回的挫败感觉,久了以后,便什么事都不让大人知道了。这种说话方式会使孩子回避你,而疏远彼此的感情。其实,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在“恨铁不成钢”的幌子下,做些很不得体的傻事,比如语言暴力,比如用“否定句”教育、教训孩子,倒不如换一种商量的、肯定的口气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自己发现应该怎么做,表扬白的,他们自然就不喜欢黑的。
父母锦囊
(1)做一个宽容、引导型的家长
当孩子有不同寻常或者积极地举动时,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目的,不要急于制止或者大声呵斥。应该理解,孩子的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而父母的过激反应反而会强化孩子对这种行为的兴趣。
对于孩子具有探索精神的表现,应该适时给予肯定和必要的引导,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知道,让一片空地不长杂草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
(2)容纳他的不完美
人一定要有容纳不完美的勇气。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必须容纳自己或别人所有的行为。人的行为本来就是有些可以接受,有些不可以接受的。如:你的孩子把刚穿上的衬衫弄得一片污秽,亦或者他用自己的笔在纸上涂的乱七八糟等等。
(3)每天给他一个赞美
假如你想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欢乐,就一定要避免一些言行。不要只是挑剔他的错误,应该让他知道自己做得精彩的方面。当孩子对自己的表现也很满意时,他才会更努力地去改正出现的错误。每天给孩子一个鼓励、赞美、微笑、拥抱等会使得你们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4)发掘孩子的潜能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出色才能时,会明显的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特长,也能提高他的自尊心。阿健原来是个很害羞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少有突出的表现。一次,在美术课上老师无意中夸奖了他的绘画色彩以后,他在美术上的表现日渐增进,去年夏天,他的作品还在电视台得到展览,展览后他的作品还被几家报刊采用,现在的阿健,看起来比往日更有精神做事也很有热情。
鼓励孩子最好的5句话
1.“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烈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惟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