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一切作品皆自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说:“一切作品皆自传。”大师小感悟,却是人生大智慧。对于作家来说,不管他前后风格有多么巨大的差异,笔底文字所反映的,一定是他不同的人生侧面。所有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就是这个作家完整的一生,任何作家均逃不过这个创作铁律——胡适如此,鲁迅当然也是这样。
说到胡适与鲁迅,我眼前便突兀耸起两大对峙的奇峰。作为民国一代大师,他们有着太多的相同:一样的出生于文化丰厚之地,一样的来自于文脉世家,一样的青春年少便出门求学,最终又一样的漂洋过海留学深造,甚至一样的被守寡的母亲以同样的“母病速归”的谎言诓骗回家,娶了一个同样的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这太多的相同背后,又有着太多的不同:一个求学金陵,一个求学上海。在金陵的学校,鲁迅过的是比绍兴还要保守、传统的封闭生活。而在上海求学的胡适,则被开放、摩登的殖民文化所陶醉,如鱼得水,如浴春风,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打进入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报纸。”成山成堆的报纸杂志,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开阔了胡适的心胸,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文化大潮。
上海的启蒙准备为的是将来的大鹏展翅,几年后胡适来到了美国,立马成为欧美文化的狂热爱好者。那一年正值美国大选,各政党政治集会遍地开花,美国民众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胡适全身心投入,佩戴着一枚象征支持老罗斯福的大角野牛襟章,兴奋得跑来跑去。他说:“这次大选是我所参加过的毕生难忘的政治集会之一。”四年后的一九一六年,美国再一次迎来大选,胡适则全力支持民主党的威尔逊,为他当选总统而兴奋得彻夜不眠。他晚年回忆:“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和我对美国政制的研究,以及我学生时代所目睹的两次美国大选,对我后来对中国政制和政府的关心,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让他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走上自由、民主之路。
而这时候鲁迅早已从日本留学回国,此时的日本也很封闭,又与中国同属专制的东方,鲁迅在这里自然不能像胡适在美国那样得到民主的承传。相反,他在这里遇到邹容、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等流亡革命家,“革命”的种子从此播进鲁迅心田。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与胡适有过短暂的合作,但很快便分道扬镳,一个进入左联,进入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一个成立新月派,与国民党亲近,最终回归那个被李敖称之为“睾丸”的孤岛。一代文化大师就这样被政治“绑架”,胡适与鲁迅的隔阂,一路延伸到台湾与大陆的隔阂。
我正是从这个角度进入胡适与鲁迅的灵魂世界,我想,其实胡适应该感谢鲁迅,正如同鲁迅应该感谢胡适一样,所有的大师都应该感谢他的“敌人”。既然能成为大师的“敌人”,那“敌人”应该也是大师吧?大师只有在与大师的较量中,才能激发出更加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大智慧,就如同古代对决的武林高手,没有相遇顶级高手,身怀绝技的高手也难以磨炼出顶级绝技。是对手的强大才激活你的聪明才智,失去强有力对手的高手,人生该是多么寂寞?如同失去胡适的鲁迅,也如同失去鲁迅的胡适,他和他起码要少写多少智慧文字?真的要感谢包容的民国时代,它包容了胡适与鲁迅,包容下众多异端与异数,又包容下多少理念不同的政治团体、文学派别?这种氛围我们只在先秦的诸子百家那里看到过,这真是中国罕见的喜人景象。
只有一点令我深以为憾:身为一代大师的胡适,尽管著作等身,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学问体系;而鲁迅,这些年已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越来越淡出国人的视野。当一代大师随着时局的起伏而消长,想起来总让人扼腕叹息。
库切说得好:“一切作品皆自传。”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作家所有的文字都是这个作家的个人自传。推而广之,所有的作家文字,全都是这个民族的自传。那么胡适与鲁迅,应该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由集权与专制,走向民主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