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诗瓢(1)

“诗瓢”比喻作诗的一片苦心。

此典出自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唐球)为诗拈稿为圆,纳之大瓢中。”

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唐球。他住在蜀地,是一个不受礼教拘束的人。他写好诗后,就将诗稿揉成纸团,装进一只大瓢里。日积月累,大瓢里便装了许多篇诗稿。他临死前,将瓢投入江中,说:“如果这些诗文不沉没,那么得到它的人就会了解我的一番苦心。”后来,这些诗篇果然被人得到了,认识他的人都说:“这是隐士唐球的诗瓢。”

书淫

“书淫”形容嗜书成癖、读书入迷的人。

此典出自《晋书·皇甫谧传》:“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晋代安定人。是东汉灵帝时的太尉皇甫嵩的曾孙。

皇甫谧二十多岁时,还不爱学习,整天到处闲逛,玩起来毫无节制,有的人认为他是白痴。有时得到了瓜果,便去孝敬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用牛、羊、猪等三牲来奉养长辈,也算不上真正的孝顺。’你今年已经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礼教,心中不入善道,没有什么使我感到安慰的。”接着,任氏叹息说:“以前,孟母三迁,造就了孟子的仁德,曾父杀猪,对曾子进行教化。难道我居不择邻,对子女的教育存在漏洞吗?为什么你如此拙笨迟钝呢?修身养性,刻苦学习,归根到底是你自己受益,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任氏在皇甫谧面前哭了起来。皇甫谧深受感动,从此他向同乡人席坦学习,勤苦不怠。由于生活贫寒,他亲自耕田种地,身边带着经书,边干农活边学习,终于掌握了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他把著书当作自己的事业,自称为“玄晏先生”。他著有《礼乐》、《圣真》等著作。后来,他得了风痹症,还是手不释卷,勤奋读书、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说,应当传扬自己的名声,广交天下的朋友,以让自己能够做官。而皇甫谧认为,身居田野之中,也可以领略尧舜之道,何必出仕为官,追名逐利呢?为此,他写了《玄守论》,答谢友人的关心,同时也阐明自己的志向和观点。

所以,皇甫谧不去当官。他沉醉于典籍之中,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当时人称他为“书淫”。有的人劝他说,学习太用功了,会损伤精神,搞垮身体。而皇甫谧回答说:“早晨听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了,我也会心满意足的。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和气数都掌握在苍天手里呢!”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意指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虽然细微,但积蓄长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此典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从前,有一个人叫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有一次,一个官吏从府库中出来时,鬓旁头巾里藏着一枚钱。张乖崖发现后,就去盘问他,那个官吏承认钱是从府库里偷来的。于是张乖崖下令杖打他,那个官吏不服气,勃然大怒说:“一枚钱有什么了不起,却要杖打我?随便你打吧,反正你不敢杀我。”张乖崖拿起笔来,宣判说:“一天一枚钱,千天就是千枚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然后,他亲自拿起宝剑,走下堂来,杀死了那个官吏。事后申报台府,要求台府处罚自己。

谬种流传

“谬种流传”原指荒谬的种子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多比喻错误的言论、见解、学风等传播扩散。

此典出自《宋史·选举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数年之后,复俾之主文,是非颠倒逾(愈)甚,时谓之缪(通‘谬’)种流传。”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推行一种叫做科举制度的教育考试制度。宋朝以后,科举都必须用儒家经义,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按规定的格式答题,不能随意阐述自己的见解。因此,这种制度造成人们读死书、死读书、思想僵化、弄虚作假,产生了很多的弊端。《宋史》在记述当时这种制度的腐败的情况时说:“考试录取的人学业原本就不好,几年之后,又让我们去主持考试,是非就更加颠倒,当时把这种现象称做‘谬种流传’”。

磨穿铁砚

“磨穿铁砚”形容勤奋学习;也用以形容立志坚定不移。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桑维翰传》。

五代时,有一个人叫桑维翰,字国侨,身材矮小,而且脸长得很长,相貌丑陋又古怪。但他很有志向,想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所以苦读勤学。

桑维翰第一次考进士时,主考官就十分讨厌他的姓,因为“桑”与“丧”同音,认为不吉利。所以桑维翰没有考中。有人便劝他没必要非要再考进士了,可以想其他办法去做官。桑维翰感慨万分,一边写《日出扶桑赋》表示自己的志向,一边用铁铸造一只砚台给人看,并说:“等我把这个砚台磨穿后,我再改变主意。”后来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牛角挂书

“牛角挂书”形容刻苦攻读。

此典出自《旧唐书·李密传》:“密大喜,因谢病,专心读书为事,时人希见其面。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邘,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

隋代人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本是辽东襄平人。父亲李宽,在隋朝任上柱国、蒲山公,迁徙为京兆长安人。李密小时候非常聪敏,一次,隋炀帝见了他,对许公宇文述说:“刚才站在左边仗下的黑色小儿是谁?”宇文述回答道:“那个小儿,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隋炀帝说:“那个小儿的眼光与常人很不一样,不要让他在我跟前转来转去的。”有一天,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聪敏异常,应当以才学取官,不要再干宿卫之类的事了。”

李密听了宇文述的话以后,满心欢喜,于是就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再担任宿卫了。他一心以读书为业,闭门不出,苦心钻研。他听说饱学之士包恺在缑山,就去寻访从学。他骑着一头黄牛,以草垫为鞍,把一部《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牵革带,一手翻书,吟读不已。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有人对读书这么痴迷,从后边骑马赶上前来,问道:“你是何处书生,如此专心读书?”李密认识越国公杨素,就下牛再拜,自报姓名。杨素又问他读什么书,李密回答道:“我在读《项羽传》。”越国公杨素感到很惊奇,就同李密交谈起来,十分高兴地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见识和气度,你们都赶不上。”于是,杨玄感一见倾心,就与李密成了好朋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不要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

此典出自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长沙有个招贤法师,他的佛学修养非常高。每次讲起经来,来听的和尚和信佛的俗家人都不可胜数。有一天讲经中讲到:佛学修养有很高的境界,好像爬到一百尺高的竿子上面,看得远,看得全。这时有个听众问道:“百尺竿头是不是学习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呢?”招贤法师随口念了一首诗回答道:“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就是:你虽到了百尺竿头,如果不再动了还不能算是真正高明。只有继续奋力向上,你的心胸才能包容十方世界。

笔冢

“笔冢”形容练习书法勤奋刻苦。

此典出自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

唐代僧人怀素,字藏真,长沙人,是玄奘的弟子。他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张狂素。”

怀素爱好草书,刻苦练习,自称得到了草书圣人张旭的书法奥妙。他把丢弃的笔堆积起来,埋在山下,称为“笔冢”。

车胤囊萤

“车胤囊萤”比喻勤奋刻苦。

此典出自《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段话意思是说:

车胤非常博学,精通很多方面的学问。家里贫穷,经常没有灯油,夏天的夜晚就把几十只萤火虫装进丝麻的口袋里,用萤火虫的光照着书,夜以继日,继续读书。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形容恭敬师长和对有高深学问、精湛技能者的仰慕。

此典出自《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北宋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程颐,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程灏,都是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得意门生。他的学说以“诚”字为基础,即是专心一意,不自欺欺人;其次是要存“疑”,有了疑问,再去“穷理”便是求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之后,才能确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力行而不惑。

由于程颐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因此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读书。后来在学问上有很大成就的游酢和杨时,就是程颐的学生。

游酢和杨时第一次去见程颐,谈了一会,程颐因年老体弱,容易疲倦,就闭目养起神来,两人不敢惊动他,就耐心地侍立在旁边。待程颐醒来,发觉他们还站在那里,忙对他们说:“怎么你们还在这里啊?快回去吧!”两人走出门外,只见原先没有积雪的地上,已经下了一尺多深的雪,可知他们两人已在程颐面前站立了很长时间了。

诗人谢应芳在一首“杨龟山祠”的诗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之句,称赞扬时卓越的成就和敬慕师长的品德。

断织励学

“断织励学”称颂妻子鼓励丈夫刻苦学习。

此典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东汉时,在河南郡有一个叫乐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就远离家乡四处寻师求学。谁知,他才去一年就回来了。

他的妻子见丈夫一事无成地回来了,非常愤怒,从屋里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机上的布是从蚕茧里一根根抽出来的,然后又拿到机上一寸一寸地织,最后才织成一匹布。如果现在截断,那就会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也应该像织布一样,随时积累自己的知识,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请教,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太可惜!”说完,她举刀割断了机上的布。

乐羊子觉得万分惭愧,马上转身出门继续求学去了。

整整七年,乐羊子没有回过一次家。

衡石量书

“衡石量书”的本意是指,用衡器称取各种表奏等文件。后来,“衡石量书”比喻执政者不辞辛苦,勤于政事。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韩、赵、魏、燕、齐诸国,统一天下后,日益骄横,严加统治。特别是对一些儒生,更是不留情面,动不动就加以指责、处罚,引起儒生们强烈的不满。儒生中有两个人,一个是侯生,一个卢生,两人有些胆量,时常私下议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有一次,他们二人私下议论说,秦始皇这个人,天性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可以赶得上他。专门任用狱吏,不信任有学问的儒士。丞相和大臣们全都唯唯诺诺,对他唯命是从。他不听取不同意见,骄横自大,所以下边的人都处心积虑地讨好他,谁都不敢指出他的过失。

当谈到秦始皇办理朝政的时候,侯生和卢生说:“天下事无论大小,都由他自己来决定。就拿批阅文书来说吧,那些文书都是书写在竹简木札上的。秦始皇用石来计算公文的数量,每天都要批阅分量很重的公文,日夜都有安排,完不成任务就坚决不休息。这种人贪恋权势达到这种地步,一定不能为他求取仙药,使之长生不老。”

画荻教子

“画荻教子”形容母亲教育孩子的殷殷之情。

此典出自《宋史·欧阳修传》:“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可是,在他少年时代,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他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母子两人,一教一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后来,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画沙

“画沙”形容儿童聪慧;也可用它形容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此典出自《宋史·朱熹传》:“熹幼颖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的父亲朱松,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