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无事献殷勤的人,看清动机很重要
中国有句俗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乍看之下,这话似乎勾勒出人性的卑劣和消极面。事实上,从心理学上看,每个人都有保护自我和维护自我利益的心理,完全无私而不考虑自己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某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对你好。如果对方突然对你好,你可就要当心了。
下意识的自私心理
心理学上的“自私”并不等同于行为学上的自私,它是一种人们下意识的心理反应。同样一个升职的机会落在两个好友之间,同样一个奖项落在夫妻之间,关系密切的两个人都会下意识地希望得到的人是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私。
也有人会辩解说希望得到职位的是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希望自己的伴侣获奖。朋友开心,自己就会开心;伴侣受益,自己也是受益的对象。事实上,坦然表达希望对方能得到升职机会的人,很可能那个升职机会并不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当职位和待遇非常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时,人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希望自己能受益。同样,面对1000元奖金,妻子可能会觉得受益者是自己或者是丈夫都无所谓。可是当奖金提升为1000万元,那么妻子心里的想法可能就会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是我的丈夫获得了奖金,他会不会给我钱的时候没有那么豪爽?他会不会抛弃我,另外寻找漂亮的对象?这个时候,妻子的心理活动就会围绕自己而展开,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意识所产生的“自私”想法。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池中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有多少人会去营救他们。同样是救人,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在长达一年的试验里,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溺水”时,累计有20人对其进行营救;而当妙龄女子“溺水”时,累计有50人对其进行营救。
同样是救人的“无私”行为,人们都有微妙的“自私”心理。后来,心理学家对进行营救的人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营救妙龄女子的人都表示期待有美好的发展,这就是人性下意识的“自私”心理表现。
没有免费的午餐
因为人们会下意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理想化的“无私”状态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换句话说,别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对你好,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如果人们都懂得这个道理,相信99%的骗局都能被识破。
当然,除了识破骗子的伎俩,我们还要警惕身边突然对自己大献殷勤的人。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好意,再推辞别人的请求,那就不好意思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多么不愿意,接受好处的人还是会尽可能地帮助对方完成任务,这种心理叫补偿心理。接受对方的好处,感觉亏欠了对方,所以必须帮助对方处理事情来弥补自己心理上的亏欠感。
从事采购工作的张兵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多年不曾联系的同学李理突然对自己无事献殷勤。当时他是在周末的大超市里偶然遇到李理的。一时间,李理非常激动,他提议两人去吃一顿,在异地工作、没有什么朋友的张兵立即答应了。两人在饭馆里聊了很久,多数是话当年。吃完饭后,张兵依旧有着对老同学久别重逢的激动。此后,李理隔三差五地就找张兵,还给张兵送些小特产。这些小特产价格都不贵,却很好地补偿了张兵的思乡之情。可以说,热情的李理完全打动了张兵。当然,如果没有后续的事情,张兵会认为李理是真心的。
一个月之后,张兵发现原来李理是供应商之一的业务代表。很快,李理也提出让张兵帮忙,接受他们成为特约供应商。可是,当时李理并不能提供出性价比最高的供应方案,这使张兵非常为难。不过,迫于拿人家的手短,张兵还是选择了李理所在的企业作为自己公司的供应商。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张兵上司的办公桌上还出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张兵选择高价的供应商是因为从中收取了巨大利益。虽然最后张兵没有因此丢掉工作,但是在上司面前他的信用度却大打折扣。反过来看李理,他请张兵吃饭和送些小特产、小礼物的钱前后不超过2000元,可是他因为促成了这项合作,却领取了3万元业务提成费。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去吃免费的午餐,因为免费的午餐往往需要付出比原价更高的代价。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的时候,不妨先看清楚对方的动机。
善于利用别人的“自私”
由于人们心里都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很难做出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无事献殷勤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所以如果我们从人的下意识心理出发去办事情,那么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
M市郊区的水库每年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泳爱好者前去游泳。这个水库是M市自来水工厂的重要取水源,出于保持水源清洁卫生的目的,自来水厂在水库旁竖立起“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夏天来这里游泳的人并未减少,警示牌形同虚设。
后来,自来水厂的宣传部部长突发奇想,撤掉了原来的警示牌,换成温馨的提示语。他在公告牌上写着:您的家用水来自该水库,为了您和家人用水卫生和健康,请保护好水库的水资源。结果每年来水库游泳的人数减少了2/3以上。
瞧瞧,同样希望对方能做到的事情,换个思维,从对方的角度来表述,就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善于利用人们下意识的自我立场,很多事情处理起来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