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战国策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著。刘向,约生于公元前77年,卒于公元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代皇室宗亲,楚元王刘交是其太祖。刘向历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宣帝时,初为谏大夫,后迁给事中。元帝时任散骑宗正给事中,与太傅萧望之等4人忠心治政。曾多次上书弹劾外戚、宦官专权,被免官。成帝时,朝廷对其重新启用,迁光禄大夫。
刘向的著作包括:目录学之祖《别录》,古代逸闻趣事小说集《说苑》、《新序》,赋《九叹》、《请雨华山赋》等,古代妇女故事集《列女传》等等。
《战国策》全书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篇,记载了自战国初期至秦统一六国240年间的史事。
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生产力都得到了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其统治地位,发展经济,实行变法。秦国经过商鞅较为彻底的变法之后,逐步成为战国后勤最强的国家。强盛起来的秦国,首先表现出兼并其他6国统一华夏的愿望,从而加剧了自春秋已来就没有停止过的兼并与反兼并战。各国之间以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展开了攻势,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外交的策略。因为东方各国的力量比较弱小,都难以单独与秦国对抗,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抵抗秦国的兼并,于是魏国公孙衍、洛阳人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秦国为了打破弱国之间的合纵联盟格局,派谋士张仪到各国去游说,推行“连横”政策。《战国策》就是对当时的兼并与反兼并战争,以及为这种战争做准备的外交攻势的细节及过程所做的描述。特别是对士大夫这一阶层的人物所从事的政治、外交活动,以及产生的作用做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战国策》突出地描写了谋臣策士们的谋略和雄辩以及狡猾和奸诈。这些谋臣策士,有的忧国忧民、直言上谏,有的为人排忧解难、消除战祸,更有不畏强暴奋力反抗之人,如“邹忌谏齐威王”“触詟说赵太后”等早已深入人心。当然也有很多追求名利、富贵的利己之人。他们奸险狡诈,朝秦暮楚,卖国求荣,猎取高官厚禄。如苏秦、张仪之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纵横捭阖,挑拨离间,挑动战争使人民受难。《战国策》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虽然带有较强的赞赏色彩,但客观上还是给读者留下了卑劣的一面。
《战国策》的论辩文是适应“百家争鸣”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作家把人们在长期斗争中创造的推理、证明、反驳等逻辑科学成果成功运用到自己的论辩中来,从而使自己的论辩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有高度的形象性,从而使它在文学、逻辑学等方面较之《尚书》、《论语》、《左传》、《国语》都跨越了一大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认为《战国策》在古代论辩文方面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有一定道理的。
《战国策》在论事方面写得非常精彩,无论个人的陈述还是双方的辩论,都作了充分的夸张和渲染,对于人物的刻画也精妙入微,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语言尖刻而幽默,极具讽刺力,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史书。
《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着深远而又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中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作品“敷张扬厉”的风格也直接传承于《战国策》。
宋代鲍彪曾对《战国策》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并作了序,元代的吴师道在鲍彪的基础上对该书作了进一步的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