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匈牙利现代文学大家

弗勒斯马尔蒂

弗勒斯马尔蒂,1800年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中等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家庭教师,后去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匈牙利和西欧、古希腊罗马大量的文学作品,深受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先进思想的影响,25岁即发表长诗《卓兰的出走》(1825),成为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著名的爱国诗人。

1826年,弗勒斯马尔蒂定居布达佩斯,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1828~1832年担任著名的刊物《科学汇编》及其文学副刊《花冠》的主编。1830年被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1837~1847年参加文学杂志《祖国的晨曦》的编辑工作。

他作为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作品包括许多史诗和诗剧,其中影响较大有《废墟》(1830)、《两座邻堡》(1831)、《血的婚礼》(1833)、《面纱的秘密》(1835)等。这些作品歌颂民族英雄,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弗勒斯马尔蒂还善于借鉴民间文学作品的优势,他的诗剧《钟哥与金黛》(1831)和叙事诗《美丽的伊伦卡》(1833)等,即取材于民间传说。《钟哥与金黛》描写一对恋人为了自由与爱情,冲破层层阻挠,历尽艰辛追求幸福的故事。作者对黑暗势力进行了无情地抨击,赞美了青春和爱情。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涨,匈牙利民族民主革命迅猛发展,弗勒斯马尔蒂写了《号召》(1836)、《致李斯特·费伦茨》(1841)、《战歌》(1848)等,号召人民起来反对暴政,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

弗勒斯马尔蒂曾积极投身于1848年匈牙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独立战争。革命失败后他被迫隐居。他晚年的诗篇如《序言》(1850)、《老汉冈》(1854)等,对国家落后和民族的不幸发出慨叹,为人类的前途忧心忡忡,流露出某些悲观消极情绪。

裴多菲

裴多菲,1823年1月1日生于屠户家庭,曾做过演员,当过兵。他少年过着流浪生活使他有机会同劳苦人民接近,进一步熟悉了他们的悲惨生活。

裴多菲于184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采用民歌体写诗,在形式上加以发展,创作了不少名篇。他用自己诗歌创作的实践,推翻了贵族阶级文学家一贯轻视农民语言,认为它只能表达低级感受的偏见。他歌颂大自然的美、草原上的牧羊人、多瑙河畔的渔夫和田野里劳动的男女青年。他的诗受到人们的喜爱。

裴多菲有50多首诗,如《谷子成熟了》(1844)、《树上的樱桃千方颗》(1844)、《傍晚》(1844)等,已经成了匈牙利真正的民歌,广为流传。1844年裴多菲从故乡来到首都佩斯,担任《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并且出版了他的《诗集》(1844)、《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1845)和散文作品《旅行札记》(1845)。这几本集子出版后,资产阶级文学家攻击他把“农民的粗俗卑劣的语言带进了诗歌的神圣的宫殿”,攻击他“为卑贱的人歌唱”,但他不予理睬。这时他研究法国革命史,并从事莎士比亚戏剧和海涅诗歌的翻译工作。

1846年,裴多菲曾一度陷入“淡淡的哀愁”之中,他的组诗《云》中《希望之歌》、《疯人》、《大地,你吃的是什么?》等诗就流露了淡淡的忧伤。但是裴多菲的精神仍然是奋发的,在黑格尔左派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他反对君主专制主义,主张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组成了匈牙利第一个作家团体“十人协会”,并写了许多政治抒情诗,抨击到封建制度和王权统治。如《反对国王》(1844)、《贵族》(1844)、《匈牙利的贵族》(1846)、《镣铐》(1846)等。1846年,裴多菲团结进步作家,创办了文艺刊物《生活场景》,同资产阶级和封建复古派作家们展开斗争。他写了长诗《仙梦》(1846)、《希拉伊·彼斯达》(1846)、《萨尔为城堡》(1846)以及剧本《老虎与土狼》(1846)等作品。他的政治抒情诗《我的歌》(1846)、《一个念头在烦恼着我……》(1847)等,号召奴隶们起来与统治者作斗争,打倒专制制度。

1846年9月,裴多菲同森德莱·尤丽亚结识,一年后结婚。他写了大量的爱情诗,诗中渗透着强烈的政治内容。例如著名的《自由与爱情》(1847):“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诗人走向革命的标志,也是他向革命迈进的誓言。1847年,裴多菲的诗歌创作直接涉及时事,例如《致十九世纪的诗人》、《为了人民》等诗篇,抒发了时代的声音。

1848年初,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相继爆发革命。以裴多菲为首的佩斯激进青年于3月15日发动了起义,诗人还写《民族之歌》、《大海沸腾了》、《把国王吊上绞架》等诗篇,裴多菲在起义爆发的清晨在佩斯的民族博物馆当众朗诵了《民族之歌》。从此爆发了1848~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次革命以是废黜封建制度,并把匈牙利从奥地利统治下解放出来为目标。

1848年秋天,奥地利侵略者向刚刚获得胜利的匈牙利发动军事进攻,革命遭到失败。裴多菲的这一时期的政治抒情诗比较完整而真实地反映了革命的爆发、发展、失败的全部过程,例如《老旗手》(1849)、《投入神圣的战争》(1849)等。1849年1月,裴多菲参加了贝姆将军所部反抗俄奥联军的战斗,同年7月31日英勇地“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鲁迅语),为祖国壮烈牺牲。

裴多菲一生中写了许多首抒情诗和8首长篇叙事诗,其中最著名的有3首:《农村的大锤》(1844)、《亚诺什勇士》(另译《勇敢的约翰》,1844)和《使徒》(1848)。《农村的大锤》讽刺了浪漫主义史诗中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风格,表现了对贵族地主阶级的憎恨与轻蔑。《亚诺什勇士》是长篇叙事诗。主人公亚诺什勇士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了贫困的折磨、长夜的黑暗、大海狂涛的卷扑,战胜了巨人国和黑暗国的威胁,终于在仙人国,寻找到了幸福的牧歌式的国土、生命的泉水和忠实的爱人伊露斯卡。裴多菲向往美好的世界,热情地歌颂劳动人民。他赋予民间传说以新的色彩和生命,创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和世界。这部长诗在19世纪上半叶成了鼓舞人民斗争和进步的力量。《使徒》是诗人后期的作品。这是一部革命的、带有政纲性的长诗。它描写一个怀有崇高的理想因谋杀国王没有成功而被处死的革命者的一生。《使徒》是反映匈牙利人民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光辉的史诗,它标志着诗人诗歌创作发展到最高峰。主人公锡尔维斯特是为平民谋福利的英雄,是匈牙利文学中第一个出现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信徒》说明作者受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的影响。

裴多菲也写过小说和戏剧。他的长篇小说《绞吏之绳》深受鲁迅喜爱;他的政论文章有力地揭露敌人、鼓舞人民。但由于裴多菲本身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他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跳不出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

约卡伊

约卡伊,1825年2月18日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约卡伊先后在家乡和克奇克梅特等地上学。他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影响。

约卡伊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从事写作和绘画。1845年他同裴多菲等人组成进步的作家团体“十人协会”。1847年他主持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刊物《生活场景》,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848年3月15日佩斯举行起义,约卡伊参与起草著名的十二点纲领,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政府、实行出版自由等。1861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他在小说创作上有很大成就,因此,1894年匈牙利全国为他举行创作50周年纪念活动、出版他的百卷作品集。约卡伊于1904年5月5日逝世。

约卡伊是匈牙利文学中浪漫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在50年代初,约卡伊写了短篇小说集《战斗场景》(1852),他以隐喻手法描写1848年自由斗争时期的战斗故事和革命失败后被迫藏匿者的冒险故事,表示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反动统治的不满。此外,他还写了《爱尔德伊的黄金时代》(1852)、《匈牙利的土耳其世界》(1853)、《傀儡兵的末日》(1854)等几部长篇历史小说,表达了对巴赫专制制度的不满。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如《一个匈牙利富豪》(1853)和《卡尔帕蒂·佐尔坦》(1854),以19世纪初叶匈牙利民族复兴时期为背景,描写中小贵族的觉醒和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赞扬了民族的革命精神。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他创作了《铁石心肠人的儿子》(1869)、《黑钻石》(1870)和《金人》(1872)等长篇小说,展现了19世纪匈牙利人民所经历的20年代改革时期、40年代自由革命斗争时期和6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广阔社会画面。《铁石心肠人的儿子》描写了1848年革命中人民反对侵略、争取独立的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轰轰烈烈的斗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黑钻石》描绘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奥地利金融资本勾结匈牙利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的压迫和剥削。《金人》叙述一位富商的发家史,揭露资本主义罪恶、肮脏。1875年后,他还写了《小皇帝们》(1886)、《黄玫瑰》(1893)等几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有较为浓厚乌托邦的思想色彩。

米克沙特

米克沙特,1847年1月16日生于努格拉特州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法学院攻读。他毕业后当过短期的小官吏,不久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塞格德日报》、《佩斯新闻报》担任编辑。

1881~1882年,米克沙特相继发表短篇小说集:《斯洛伐克乡亲》(1881)和《善良的波洛茨人》(1882)都是以农民牧羊人的生活为题材。这些作品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1887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1889年他被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他于1910年5月28日去世。

米克沙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80年代起,他的作品的题材更为广泛,发表于1898年的长篇小说《在匈牙利的两次选举》及《围攻别斯特尔采城》(1895)、《新兹里尼阿斯》(1898)、《圣彼得的伞》(1895)等作品,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社会习俗的落后,展示了匈牙利多方面的社会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米克沙特陆续发表了带有强烈社会批判内容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奇婚记》(1900)、《年轻的诺斯季和托特·玛丽的故事》(1908)和《黑色的城市》(1910)等。《奇婚记》写男主人公在婚姻上所遭受到的不幸,反映了反动与进步力量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教会的虚伪,抨击了统治阶级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年轻的诺斯季和托特·玛丽的故事》叙述了一桩企图猎取陪嫁财产的婚姻的失败,反映了国内阶级分化的过程。《黑色的城市》以一个采矿区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匈牙利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现状。这3部小说揭示了匈牙利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它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虚伪面目;表达了作者对受苦难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他的作品,特别是许多短篇小说,刻画了勤劳朴实、善良正直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米克沙特早期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后来向现实主义发展。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莫里兹

莫里兹,1879年7月2日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跟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899年进德布勒森神学院学习,不久转学法律。1903~1909年他在布达佩斯《新闻报》当编辑。1908年参加进步文学团体“西方社”,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和诗人奥第·安德莱的影响。1918~1919年他参加匈牙利相继发生的两次革命,苏维埃共和国期间为作家执行委员会委员。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他思想上曾一度陷入苦闷。1929年与巴比契合编《西方》杂志。

莫里兹在大学时代开始写作。1908年在《西方》上发表短篇小说《七个铜板》,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轰动文坛。191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穷人》,是当时反战小说的名篇。长篇小说《纯金》(1910)和《在上帝的背后》(1911),以农村和小城镇为背景,描写一生怀着善良愿望的人最后被停滞僵化的旧秩序所埋没。1917年发表的小说《火炬》,描写一个有志于改革社会的青年牧师怎样被周围的习惯势力所同化。

莫里兹在20年代初期创作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在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遭受迫害的悲愤心情。例如《一生做个好人》(1920),描写一个淳朴善良的小学生遭受凌辱而始终不屈的故事。长篇3部曲《爱尔德伊》(《特兰西瓦尼亚》)(1922~1935),取材于17世纪爱尔德伊公国的历史,塑造了两种典型的政治家形象,提出如何处理国家的问题。他的长篇小说《通宵达旦》(1926)、《老爷的狂欢》(1928)和《亲戚》(1930),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贪赃枉法和醉生梦死的生活,其中《亲戚》,描写清廉奉公的检察长,后来终于贪污腐化,以致自杀。

30年代匈牙利经济危机时期,莫里兹受工农大众反抗斗争的激励,在创作上有了新的发展,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反抗。

1932年,莫里兹发表小说《幸福的人》,作者以一个在命运摆布下逆来顺受的善良青年农民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长篇小说《山盗》(1936)描写一个农民因为贫穷抢劫伯爵的钱财后带领一批人去寻找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长篇历史小说《罗饶·山多尔》(1940~1942)描写1838~1849年间的匈牙利农民起义,分为《罗饶·山多尔跃马扬鞭》和《罗饶·山多尔皱起眉头》两部,第3部因作者突然逝世而未完成。作者通过对农民起义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描写,表明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独立只能建立在关心人民命运、充分依靠人民力量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