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逢乱世孟母教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此时正当“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学术理论。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历史上,对孟子“性善论”的观点基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但不管是何种评价之语,都对孟子的性善思想惊叹不已,所以称其为“亚圣”毫不为过。从某种角度上说,孟子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孟子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性善的学术思想,相信你也会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在以后的为人处世中有更好的衡量标准。
孟子出生距孔子离世(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他的一生,正处于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战国中后期,适逢乱世,备经坎坷,实为不易。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父,平民之家,孤儿寡母,十分贫困。在这样的乱世环境里,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便成为摆在孟母眼前的一个难题。孟母的教子事迹在以下几个故事中得以体现,从而使孟母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成为后世父母教育子女的楷模。
第一则是关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能力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玩耍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让孟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当他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时,心里很不好受。她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于是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城市里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喧闹非凡。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十分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很感兴趣,每天他都学着商人们的样子喊叫喧嚷,学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的影响,于是又一次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琅琅,这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了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孟母见孟子这样非常高兴,就安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后来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这些显赫一时的学说,也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只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第二则是关于“买肉啖子”的故事。孟子小时候,有一次,看见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而杀猪,我却这样欺骗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第三则是“断机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就永远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伤心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做法,对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也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