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风起云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群雄争霸

(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初期诸侯列国共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这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到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地位下降,“礼乐征伐由天子出”转为“礼乐征伐由诸侯出”,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周天子越来越依附于这些强大的诸侯,于是强大的诸侯迫使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的地位。

1.齐桓公称霸

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继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尊王”在当时是一面“正义”旗帜,在此旗号下,齐国打败山戎,保护燕国;击退楚国,保护中原,在诸侯国中威望大增。齐国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

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首先是齐国背山面海,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资源,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其次,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改革军制。这是齐桓公称霸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三,齐国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当时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表示认可,齐桓公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2.晋楚争霸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山东省)。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先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从此成为中原霸主。

3.楚庄王称霸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逐渐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4.吴越争霸、秦霸西戎

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州),成为霸主。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但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战国七雄

当秦始皇的先祖正在积极改革,大力发展秦国经济之时,与它相邻的超级大国晋国正在悄悄发生着分化。到公元前403年,曾经称霸中原数年之久的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在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它被看做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也就是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历史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就在晋国衰落之际,秦国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大诸侯国。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一向被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后在相互的征讨中,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至此,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但这其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的趋势大大加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经济条件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四方的物产都运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换,这给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第二,人们渴望统一,农民厌恶割据和混战带来的负担和苦难;工商业者因混战割据限制其发展而要求统一;地主阶级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护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统一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第三,从民族关系上说,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华夏民族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民族,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第四,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了区域性的稳定和局部的统一,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着大一统的必然趋势,为秦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