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吕洞宾是山西芮城县永乐镇人,家里有老婆有孩子还有几亩薄田,日子说不上殷实倒也能将就,当年平常百姓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有吃有喝就行。
人与神的转换,不在你有多高的职衔,不在你多么富有,主要看你的修行,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就需要耐力,需要修养,需要持之以恒。吕洞宾做到了,做得很好,因此被册封为神,芸芸众生集资修建永乐宫祭祀神灵。
那一年赵青在临安城开张卦铺,吕洞宾闻讯前往助兴,谁知这一去犹如黄鹤远去,不见归路。开始时还跟妻子儿女书信往来,不时给家中寄一些碎银补贴家用。以后逐渐断绝了书信往来,不知妻子儿女如何谋生。日子在一天天走过,看临安城皇帝换了一任又一任,卦铺依然在营业,成为临安城的地标。来来往往的行人每天从卦铺门前走过,总看见一个清癯的老人摇着芭蕉扇端坐在桌子后面。偶然有人走进卦铺算卦,大都是一些生活失意者,吕洞宾摇唇鼓舌,尽量找一些好的词汇给失意者安慰。
算卦犹如投石问路,人们在绝望的同时总希望能够抓住一根稻草,让苦涩的日子有一点盼头,也有人询问婚事,询问收成,询问生意的成败,当然,也有受害者寻机复仇。这时,吕洞宾总是晓以利害,循循善诱,尽量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人们需要相互间的理解,没有必要兵戎相见。
吕洞宾对道教文化颇有造诣,不然芸芸众生不会为他封神。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不可能阻止统治者的野心,临安城破之时,卦铺也随之倒闭,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三位神仙分道扬镳,各自谋生。吕洞宾打点行囊回到阔别了许多年的,山西芮城县永乐镇的故乡,只见永乐镇还是过去的模样,变化不大,人却面目全非,不认识一个。向一个小孩子打探吕洞宾的家住在哪里?小孩子跑回家问他的爷爷,出来一个老者,老者告诉吕洞宾,他听他爷爷说,永乐村曾经出过一位神仙叫做吕洞宾。吕洞宾方才知道,他离家久矣。
永乐村没有人认识吕洞宾,吕洞宾却知道永乐宫坐落在哪里。中条山依然那么宏伟,中条山下的黄河千回百折,一边流淌一边倾诉那些古老的传说,相传女娲就在风陵渡炼石补天,用黄河水把岸边的黄土激活,这世界便有了生命有了男女之间的爱情。
好像当年的部落首领是由群众推选,唯一的职权是把获得的食物给大家平均分配,群婚的时代,部落首领能获得更多女人的青睐,因为所有的异性同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男人的勇猛男人的英俊。欲望产生于潜移默化,部落首领的占有欲日益膨胀,开始想跟更多的女人睡觉,后来就想占有更多的食物,这时,就出现了阶级分化,出现了战争和杀戮,数万年连绵不断的争夺,诞生了皇帝诞生了国家。
老百姓无法制约皇帝的行为,于是就开始造神,最初的目的是让神仙给皇帝立法,民愿不可违。谁知领导们根本不理睬神仙的那一套,依然我行我素,苛捐杂税繁多,丁夫们大都被征来当兵,没有人敢与君王抗争,神仙们的说教对君王无用,君王颐指气使君临天下,女娲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不知道是先有元始天尊还是先有永乐宫,永乐宫与生俱来,鬼斧神工,永乐宫非人力所为,一定是神仙附体!站在永乐宫的壁画前你随意想象,翻新的意念驱动着思绪,让灵魂得到洗礼,让所有的欲念都被荡涤,那是一次弃旧图新的过程,此时的你衣魅翩翩鞋不沾尘,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
历经百年,也许更久,元始天尊、吕洞宾和赵青,三位神仙在永乐宫重逢,世事沧桑、岁月无痕,大家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这世界没有变化,太阳每天照旧都从东方升起,变幻的是城墙上的王旗,尽管神仙们处心积虑地为大家指点迷津,芸芸众生还是在生活的深水潭里扑腾,因为君王的意志没有规范,脚下的土地依然浸淫着阵亡将士的热血!诠释《道德经》也不管用,君王只相信暴力,世界要靠武力征服。
不过,神仙们笃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潜心行善,石头也会感动。人类总得生存,为了生存去探索,不惜把石头打磨成佛,然后把感悟投进火里煅烧,剔除灰烬,束缚欲望的道德绽放出理性的光芒。这就叫做经典,看起来浅显易懂,却蕴藏着普世真理,比如“尺蠖之屈、以求伸也。”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人们依然不屈不挠,修路、建桥、筑庙,把日子竖起,成长新绿,用泥巴把茅屋涂抹得密不透风,延续生命,尽管卑微,心却透亮,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目标实在,并不远大,他们只是希望生命得以延续,然后套上犁铧,播种日月,尽管活着的权利一再被剥夺,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他们不可能抗争,抗争无用。
按照老一辈人的回忆,永乐镇的寻常百姓慢慢地认出了吕洞宾。相传吕洞宾已经于百年以前失踪,想不到百年以后吕洞宾重回故里,自然引起大家的兴趣。不过看起来老人还是旧时模样,乐善好施而不张扬。吕洞宾还住在永乐宫,旧房子已经面目全非,后代子孙虽然认识这个老爷爷却不知道怎样孝顺,大家免不了去永乐宫探望老祖先,只见永乐宫只住着吕洞宾一个老前辈,元始天尊和赵青看见来了生人自然隐身回避。
老爷爷自做自吃,日子过得清贫,每日里附近村子的穷苦人家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永乐宫,听吕老师为大家讲经论道,吕洞宾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来笔墨纸砚,孩子们一边听课一边习字,知道了村子以外更大的世界。殷实人家也为吕老师送来一些粟米碎银,吕洞宾收下,除过自己吃喝用度,大部分用来接济穷人。
那天跟往常一样,孩子们一大早来到永乐宫听吕老师讲课,不见了吕洞宾,永乐宫正面的供桌上多了一尊石像,众多信徒焚香祭拜,老吕同志升天了,留下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