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最成功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1)

化危为机:以逆向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

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于某些特殊的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看到另一片天。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强。这说的就是思考的力量。很多时候,对问题只从正向的角度去想,很可能进入“死胡同”,要知道事情也许存在完全相反的可能。运用逆向思维,把事情整个反过来想一下,做一条逆向游泳的鱼,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摘得胜利的果实。

芝加哥有一位退休的老人,他在一所学校附近买了一栋简朴的住宅,打算在那里安度晚年。

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他住的地方还十分安静,可是不久,便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取乐,附近的居民都深受其害,对他们的恶作剧,采用了很多办法,好言相劝过,还吓唬过他们,但是一直都没有任何的作用。邻居们都无计可施了,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老人实在受不了他们所制造的噪音,便想办法让他们离开这里,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一大早,他就出去和那三个年轻人攀谈上了:“你们几个一定玩得很开心,我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情。你们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如果你们每天来踢这些垃圾桶,我每天给你们一元钱。”

三个年轻人在听过之后很快就同意了,他们于是便更使劲地踢所有的垃圾桶。

过了几天之后,老人愁容满面地去找三个年轻人,“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他说:“从现在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三个年轻人虽然有点不满意,可他们还是接受了“减薪”,每天下午还继续踢垃圾桶,但是,却没有以前那样卖力了,踢得浮皮潦草的。几天后,老人又来找这三个年轻人。“瞧!”他说:“我最近还没收到养老金支票,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两毛五分了,成吗?”

“只有两毛五分!”其中的一个年轻人大叫道,“你以为我们会为了区区两毛五分钱浪费时间,在这里踢垃圾桶?我们不干了!”

从此之后,老人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聪明的老人运用了逆向思维——让那三个年轻人自己放弃那些破坏性的做法,从而轻松地解决了邻居们想破脑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在2008年公布的《福布斯》“美国富豪400强榜”中,“股神”巴菲特击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登上首富宝座。在全球金融风暴蔓延的情况下,不少人财富大为缩水,而数据却显示,从8月29日至10月1日,巴菲特33天内个人净资产增加80亿美元至580亿美元,他有何秘诀?

巴菲特能在弱市中财富暴涨,来自于他的勇气与逆向思维的投资思路。在市场信心崩溃、金融大鳄们忙着出售资产对付危机时,他却高调出手购买高盛、比亚迪、通用电气等公司股票,大有抄底世界的架势。

“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巴菲特所言,逆向之意,甚为明显。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挫折感越来越强,甚至会走入死胡同。这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想一想,把思维空间再扩大一些,把视线范围再拓宽一些,想别人不曾想或不愿想的问题,做别人不曾做、不愿做的事。这样想、这样做可能会获得别人不曾想到和得到的利益。

菲利浦·亚默尔是美国亚默尔肉食加工公司的老板。1975年初春的一天,他在办公室里翻阅报纸。突然,一则几十个字的短讯使他兴奋得差点跳起来:墨西哥发现了类似瘟疫的病例。他马上想到,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瘟疫,一定会从加利福尼亚州或德克萨斯州边境传染到美国来,而这两个州又是美国肉食供应的主要基地,肉类供应肯定会因此而变得紧张,肉价一定会猛涨。

于是,亚默尔立即派家庭医生亨利赶到墨西哥探听情况。几天后,亨利发回电报,证实那里确有瘟疫,而且很厉害。亚默尔接到电报后,立即筹集全部资金,大量买入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的牛肉和生猪,并运到美国东部,储存起来备售。

不出所料,瘟疫很快蔓延到美国西部的几个州。美国政府下令:严禁一切食品从这几个州外运,当然也包括牲畜在内。于是,美国国内肉类奇缺,价格暴涨。亚默尔趁机将先前购进的牛肉和猪肉抛出。在短短几个月里,他净赚了数万美元。

在常规的思维中,危机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恐怖的陷阱,就是被竞争对手打败或超越的机会。但是,在一个有智慧人的眼里,危机不但不是危险,反而是人生千载难逢的机遇。

亚默尔就是由瘟疫联想到了肉类供应,而他自己恰好就是做肉类生意的。瘟疫本来就是一场灾难,可是在他的眼里就变成了上天为他制造的赚钱机会。

善于逆向思维的人常常对危机持欢迎态度,他们能从危机中发现另一片天地。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认为在危机的阴影下生存,在危机的缝隙中发展,是盛大的一种财富。当大家面对金融危机恐慌的时候,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却说:“我们还是要相信,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机会就在这里,如果你和别人一样,总是抱怨大环境不好,真正的机会就从你的指尖溜走了。”

能不能化危险为机遇,思维方式很重要。用逆向思维的办法看待问题,并在问题中挖掘创新的机遇点,就会赢得快速成长的机会。

学会借力: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凡成大事者,大都是借力的高手,他们善于在各种环境中找到借力的方法。

完成任何一项计划,都需要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可利用因素,选择最短的路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与人合作。很多时候,我们与其抱怨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不如问问自己,是真的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是有其他办法没有想到。

父亲带着他7岁的儿子整理后花园。在那儿他们发现了一块多半部分被埋在土里的大石头。父亲没有马上把石头搬走,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他问儿子:“你能把这块大石头搬开吗?”

让他欣慰的是,年仅7岁的儿子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看了看这个庞然大物,找好了用力点,铆足了劲儿推石头,结果一连试了好几次,石头也没动。不过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在石头侧下方挖了一个洞,又找来一根木棍插进洞中,然后在木棍下方垫了一块小石头,使劲往上撬。他一连试了几次,大石头还是纹丝不动。显然,只有7岁的他,还没有足以搬动如此大块石头的力气。

屡战屡败的儿子终于不得不对父亲说:“爸爸,我搬不动。”父亲却毫不客气地说:“孩子,你应该尽全力。”看着父亲坚持的眼神,儿子又鼓起劲撬石头,小脸憋得通红,石头仍然不动。他气喘吁吁地颓然坐下。

父亲走到他身边,问道:“你确定你真的尽全力了吗?”儿子说:“当然啦!”

这时父亲缓缓拉起儿子的小手说:“不,儿子,你还没有。我就在你旁边,可你没有向我求援。”

儿子看着父亲,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如果我们面对问题,不知道运用自己周围那些有利的资源,而是一味地、盲目地希望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去解决问题,不仅会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徒劳无功,还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甚至让问题更加严重,不断扩大。

英国大英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搬家,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有一个高人,给馆长出了一个点子,结果只花了几千块钱就解决了问题。

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借出去了,怎么还呢?请还到新馆。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从上面这两个案例里面,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借的魅力。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功,那你就要学会借力。然而却有一些职场中人,只懂得低头工作,不善于合作,宁肯一头扎进自己的工作之中,也不愿与别人交流。这样,就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有什么大的突破,而那些精于合作的人,早已遥遥领先于你了。

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在各种环境中懂得借力的方法。他们总是冷静地去思考,从各个角度深入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用自己和大家的才智想方设法地寻求解决的办法。

美国亿万富翁马克·哈罗德森说:“别人的钱是我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案,然后,你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这支经济管弦乐队。借别人的鸡下了蛋。然而,世人却认为你出奇制胜,大获成功。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竟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做买卖赚钱。”

合作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聪明的人都是借助他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成功。凡成大事者,都是借力的高手,他们敢借、能借、会借、善借。在工作中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员工必定懂得群策群力的力量,他们善于借助同事、上级或者外部的力量,从而让自己有更多取得成功的机会。

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都知道怎么解决或是有经验。而适当借鉴他人的方法经验,不失为一种快速获得成功的方法。许多工作出色的人就往往善于从别人的经验中找方法,走捷径,化难为易,快速解决问题。

化整为零:以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当你无法将整块牛排吞下去的时候,将其切成小块便能顺利进食。当一个令你畏惧的问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时,你就能轻而易举地征服它们。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同样,成功也如此。我们常常十分急躁地埋头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尽快地摆脱困境,获取成功。但是,在你对问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就一心想着要快速解决的时候,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因此,我们常常被一些复杂和棘手的问题所吓倒,认为解决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是否尝试过将这些吓倒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呢?

早年,美国有一位青年到西弗吉尼亚兰伯堡镇访问。他发现电车只通过镇外3公里远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条两岸很高的河流,过了河才能到镇上去。经他了解,原来在这条河上造桥很困难,费用也高。电车公司不愿投这一大笔钱。

后来这位青年又了解到与修桥和线路有关的还有两个单位,一个是铁路公司,当时他们的火车调车地点与一条隧道相交叉,既阻碍交通又易发生事故。若修好电车道,原来的道路就可以移到别处。这对他们有好处。另一个是地方政府,如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提高政府的威望。

于是,这位青年便对电车公司领导讲,如果电车公司能投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资金可由他负责解决。结果电车公司高兴地同意了。接着他又到另两个单位,也用同样的方法征得他们同意。前后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大桥和线路就修好了,有关三方面和市民皆大欢喜。

现实中的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很难将问题一下子全都完美解决。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将一个大问题分割成不同的小问题,各个击破。这样远比毫无头绪地寻找一个一次就可以解决的方法要来得实际和有用得多。譬如造火箭。科学家们曾经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结论:火箭的自重至少要达到100万吨,而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飞上天空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界都一致认定:火箭根本不可能被送上月球。直到有人提出“分级火箭”的思路,问题才豁然开朗起来。将火箭分成若干级,当第一级将其他级送出大气层时便自行脱落以减轻重量,这样火箭的其他部分就能轻松地逼近月球了。

分级火箭的设计思想启示我们:学会把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将其各个击破。这不失为一个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法。

化整为零能使复杂、烦琐的问题简单化,使不可能的事情变得稀松平常。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登上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美国恐高症康复协会得知这一消息后,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心理顾问,因为在美国,有数万人患有恐高症,他们被这种疾病困扰着,有的甚至不敢站在椅子上换一只灯泡。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后,打电话给协会主席,让他们查一查协会里的第1042号会员的情况。这位会员的资料很快被调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原来就是“蜘蛛人”自己。这位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高楼攀登者,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协会主席诺曼斯对此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会心跳加快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300多米高的大楼,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谜,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一下伯森·汉姆。

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汉姆的住所。这儿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原来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94岁老人徒步行走的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

老太太神采奕奕,朗朗地笑着说:“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诺曼斯紧接着问伯森·汉姆:“你的诀窍是什么?”

伯森·汉姆看着自己的曾祖母说:“我和曾祖母一样,虽然我害怕300多米高的大厦,但我并不恐惧一步的高度。所以,我战胜的只是无数个‘一步’而已。”

我们也许没有能力一次就取得一个大的成功,但我们可以积累无数个小成功。一个小成功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无数的小成功加起来就可以让我们成为巨人。

就如同故事中那对祖孙,300多米的大厦和100公里就是他们的成功目标。当别人绞尽脑汁想要如何如何的时候,他们却将实现这远大目标的困难分解成了无数个“一步”,而“每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心,并激发他们稳步去走下一步的信心。通过无数个“一步”的完成,最终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成功。

当一个人无法将整块牛排吞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认为我们根本无法吃下那块牛排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使用工具,将牛排切成小块,这样我们便能顺利进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