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血压病(1)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
一、概述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是指成年人(18岁)凡在未服用降血压药物情况下和在安静状态下,非同日血压至少测量3次,当体循环动脉收缩压-wO和(或)舒张压90,称为血压增高。与此同时,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如果仅收缩压14O,而舒张压不高者称为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同理,若舒张压9O,而收缩压14O,则称为舒张性高血压。
(二)流行病学
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美国黑种人约为白种人的2倍。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4次(1959年、1979年、1991年、2002年)成年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1.88%,18.8%,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以上。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2002年的普查资料显示: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较1991年略有提高。根据2007年我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道的一项调查报告,城市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41.1%,35.1%,9.7%和28.2%;而农村分别为22.5%,17.4%,3.5%和20.4%。如此低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促使我国高血压病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因此,高血压的防治任重道远。
(三)病因
本病病因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作用,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以下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
1.遗传高血压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家族集聚性,双亲均有高血压的正常血压子女(儿童或少年)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明显较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对照组高,以后发生高血压的比例亦高。国内调查发现,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比较,双亲一方有高血压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1.5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者则高2-3倍,高血压病患者的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虽然生活环境相同,但前者更易患高血压。动物实验已筛选出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株(SHR),分子遗传学研究已实验成功基因转移的高血压动物,上述资料均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
2.饮食
(1)盐类。与高血压最密切相关的是,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与食盐摄入量有关,在摄盐较高的人群,减少每日摄入食盐量可使血压下降。高钠促使高血压可能是通过提高交感张力,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所致。饮食中摄入不足、比例升高时易患高血压,高高饮食可能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动物实验也有类似的发现。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盐摄入量均较高,居民平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远远超过应将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限制在6以下。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中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日每人盐摄入量为12,其中农村12.4,城市10.9,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高盐饮食地区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往往较高。
中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特点:钠盐摄入量高,钾盐摄入不足,盐敏感性高血压居多。盐敏感的实质是个体对于盐负荷而导致血压升高的一种遗传易感体质。盐敏感被认为是由于肾小球的过滤能力减低和(或)肾小管钠再吸收的比率增加所导致。
盐敏感性:盐敏感性是高血压早期损害标志。盐敏感性已被美国ASH“2005高血压新定义”确立为高血压早期损害标志之一。
我国一般人群中盐敏感者占15%-42%,而高血压人群中50%-60%为盐敏感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成年人中盐敏感者为65%,青少年中为45%。黑种人、老年人、停经女性、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盐敏感者比例较高。盐敏感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于老年人、黑种人,有糖尿病、肾疾病史者,交感激活状态以及高盐摄入地区的高血压患者,同时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2)脂肪酸与氨基酸。降低脂肪摄入总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成分,降低饱和脂肪酸比例可使人群平均血压下降。动物实验发现摄入含硫氨基酸的鱼类蛋白质可预防血压升高。
(3)饮酒。长期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而且与饮酒量成正比。可能与饮酒促使皮质激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有关。
3.职业、环境和气候流行病学资料提示,从事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环境噪声及不良视觉刺激者易患高血压病。此外,气候寒冷地区冬季较长,人的血管容易收缩而导致血压升高,这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高血压发病率比南方地区高的原因之一。
4.其他吸烟、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患病率高。
(四)临床表现
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平均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收缩压。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高血压本身不仅会造成心血管损害,而且当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时更易引起或加重心血管损害,这些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血压在同一水平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也越高,说明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着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协同作用。
高血压病根据起病和病情进展的缓急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两型,缓进型和急进型高血压,前者又称良性高血压,绝大部分患者属此型,后者又称恶性高血压,仅占高血压病患者的1%-5%。
1.缓进型高血压病多为中年后起病,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可较轻。起病多数隐匿,病情发展慢,病程长。早期患者血压波动,血压时高时正常,为脆性高血压阶段,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时易有血压升高,休息、去除上述因素后,血压常可降至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可逐渐升高并趋向持续性或波动幅度变小。患者的主观症状和血压升高的程度可不一致,约50%患者无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有高血压,少数患者则在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时才明确高血压病的诊断。
患者可有头痛,多发在枕部,尤易发生在睡醒时,尚可有头晕、头胀、颈部板紧感、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这些症状并非都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部分是机体功能失调所致,无临床特异性。此外,尚可出现身体不同部位的反复出血,如眼结膜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少数有咯血等。
(1)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和头胀是高血压病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可有头部沉重或颈项板紧感。高血压直接引起的头痛多发生在早晨,位于前额、
枕部或颞部,可能是颅外颈动脉系统血管扩张,其脉搏振幅增高所致。这些患者舒张压多很高,经降压药物治疗后头痛可减轻。
高血压病脑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脑血管意外,即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
①缺血性脑卒中,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腔隙梗死、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和未定型等各种类型。②出血性脑卒中,有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2)心脏表现。血压长期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早期常呈向心性对称性肥厚,继之可出现心腔扩张,最终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血压时心脏最先影响的是左心室舒张期功能。左心室肥厚时舒张期顺应性下降,松弛和充盈功能影响,若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左心房可有不同程度扩大,甚至可出现在临界高血压和左心室无肥厚时,与此同时,左心室的心肌间质已有胶原组织沉积和纤维组织形成,但此时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出现临床症状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多发生在高血压病起病数年至10余年之后。在心功能代偿期,除有时感心悸外,其他心脏方面的症状可不明显。代偿功能失调时,则可出现左心衰竭症状,开始时在体力劳累、饱食和说话过多时发生气喘、心悸、咳嗽,以后呈阵发性的发作,常在夜间发生,并可有痰中带血等,严重时或血压骤然升高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出现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若不及时降压可危及生命。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左心衰竭,可影响右心室功能而发展为全心衰竭,出现尿少、水肿等临床症状。在心脏未增大前,体检可无特殊发现,或仅有脉搏或心尖搏动较强有力,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因主动脉舒张压升高而亢进。心脏增大后,体检可发现心界向左、向下扩大;心尖搏动强而有力,呈抬举样;心尖区和(或)主动脉瓣区可听到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区杂音是左心室扩大导致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所致;主动脉瓣区杂音是主动脉扩张,导致相对性主动脉瓣狭窄所致。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可因主动脉及瓣膜病变而呈金属音调,可有第四心音。心力衰竭时心率增快,出现发绀,心尖区可闻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肺底出现湿啰音,并可有交替脉;后期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腹水和发绀等全心衰竭征象。
(3)肾脏表现。肾血管病变的程度和血压升高的程度及病程密切相关。实际上,无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均有肾脏的病变,但在早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随病程的进展可先出现蛋白尿,如无合并其他情况(如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等),24h尿蛋白总量很少超过1),控制高血压可减少尿蛋白。血尿多为显微镜血尿,少见有透明和颗粒管型。肾功能失代偿时,肾浓缩功能损可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等,尿比重逐渐降低,最后固定在1.010左右,称等渗尿。当肾功能进一步减退时,尿量可减少,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常增高,酚红排泄试验示排泄量明显减低,尿素廓清率或肌酐廓清率可明显低于正常,上述改变随肾脏病变的加重而加重,最终出现尿毒症。但是,在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在出现尿毒症前多数已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此外,当高血压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同时,肾损害又可反过来加重血压升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急进型高血压在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约1%可发展成急进型高血压,发病较急骤,在发病前可有病程不一的缓进型高血压病史。男女比例约为3:1,多在青中年发病,近年来此型高血压已少见,可能与早期发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其表现基本上与缓进型高血压病相似,但与后者相比,临床症状如头痛等更为明显,具有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很快衰竭等特点。血压显着升高,舒张压多持续在130-140或更高。各种症状明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性病变进展迅速,常于数月至1-2年内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尿毒症。并常有视物模糊或失明,视网膜可发生出血、渗出及视盘水肿。血浆肾素活性增高,以肾脏损害最为显着,常出现持续蛋白尿,24h尿蛋白可达,伴有血尿和管型尿,最后多因尿毒症而死亡,但也可死于脑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
3.高血压危重症
(1)高血压危象。高血压病的进程中,如果全身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周围血管阻力明显上升,致使血压急骤上升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高血压危象。这是高血压病的急重症,可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各期和急进型高血压,血压改变以收缩压突然明显升高为主,舒张压也可升高,常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出现,如强烈的情绪变化、精神创伤、心身过劳、寒冷刺激和内分泌失调(如经期和绝经期)等。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眩晕,亦可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急、视物模糊、腹痛、尿频、尿少、排尿困难等症状。有的患者可伴随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如发热、口干、出汗、兴奋、皮肤潮红或面色苍白、手足发抖等;严重者,尤其在伴有靶器官病变时,可出现心绞痛、肺水肿、肾衰竭、高血压脑病等。发作时尿中出现少量蛋白和红细胞;血尿素氮、肌酐、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加,血糖也可升高、眼底检查有小动脉痉挛、可伴有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发作一般历时短暂,控制血压后,病情可迅速好转,但易复发。在有效降压药普遍应用的人群,此危象已很少发生。
(2)高血压脑病。急进型或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时,可出现脑部小动脉持久而明显的痉挛,继之发生被动性或强制性扩张,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高血压脑病。发病时常先有血压突然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均可增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脉搏多慢而有力,可有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黑蒙、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出现暂时性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检查可见视盘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发作短暂者历时数分钟,长者可数小时甚至数天。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血管性高血压和嗜铬细胞瘤的患者,也可能发生高血压脑病。
4.并发症在我国,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再次是肾衰竭。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为主动脉夹层血肿。其起病常突然,迅速发生剧烈胸痛,向背或腹部放射,伴有主动脉分支堵塞现象时,使两上肢血压及脉搏有明显差别,严重者堵塞一侧,从颈动脉到股动脉的脉搏均消失,或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当累及主动脉根部时,患者可发生主动脉关闭不全。未堵塞的动脉血压升高。主动脉夹层血肿可破裂入心包或胸膜腔,因心脏压塞而迅速死亡。胸部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明显增宽。超声心动图、CT或磁共振断层显像检查(MRI)可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及范围,甚至可发现破口。主动脉造影也可确立诊断。高血压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可造成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
二、诊断要点
(一)确定是否高血压
1.诊所血压诊所偶测血压是目前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和主要手段,要求在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安静状态下,测血压达到诊断水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140mmH及(或)舒张压90mmH者为高血压。由于测量次数少、观察误差较大和“白大衣效应”,不能可靠地反映血压的波动和活动状态下的情况。动态血压及家庭自测血压可弥补诊所偶测血压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