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哲学篇(6)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这是毛泽东思想从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用中国哲学范畴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列宁归纳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毛泽东以这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则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知行统一观思想,在《实践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阐发,使人们不仅好读,而且好做。在另一篇著作中,毛泽东还把这种认识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列宁在关于辩证法的十六要素中,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列宁没有展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不仅进行了充分的展开,而且将其进行了具体的发展,成为人们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毛泽东哲学尽管没有形成长篇巨著,但它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具有自己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哲学风格,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结合论”的特点
毛泽东哲学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概括。它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哲学的论证;对违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了哲学的分析和批判,对如何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哲学上教给我们以方法,从而使他的哲学具有了这种“结合”意义上的突出特点。
毛泽东是我们党较早接收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从党的成立起,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的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已经运用马列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光辉思想,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但是,不论是别的同志还是毛泽东本人,当时都还没有,也不可能自觉地提出思想路线问题,只是当革命受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反思这些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形成以“结合”为重要特征的哲学思想,其标志就是《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光辉著作中,其贯彻通篇的精神和实质,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有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调查,才能求得这个结合。它提出了“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论断,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怎样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我们现在讲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些思想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已经形成了雏形,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毛泽东哲学正是在这种“结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风格。
三、“方法论”的特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哲学把改造世界作为认识世界的目的,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其更具有“方法论”的特点。这一方面表现在毛泽东在论述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时,使用和提出了许多哲学思想和哲学范畴,从哲学高度分析和认识问题,把问题分析得清晰透彻,使人们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办。比如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述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并以此分析了战争的规律,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自觉的能动性”的哲学范畴,从而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从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毛泽东哲学总是在阐述哲学原理的同时,又教给了人们去把这些原理变为指导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如毛泽东把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相统一,具体化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领导方法。在《实践论》中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此外,毛泽东还用物质——精神——物质,特殊——一般——特殊,群众——领导——群众等表述,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们。
认识发展的规律,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哲学真正变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四、“人民主体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深深地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人民主体论成为其立论的基本点。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问题上,一是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革命的思想。二是解决了革命斗争中的一系列战略问题,如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战略思想,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等。三是解决了革命政权的建设问题,如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依靠以工农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对少数敌人的专政等一整套人民政权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中,创立了“人民战争”的军事科学,提出了一整套从建军原则到战略战术的军事科学理论,如毛泽东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等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毛泽东风格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原理,运用到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重要思想。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制定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方法,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热情。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动力的原理,运用到党的建设问题上,解决了党的宗旨、领导方法和作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从党产生、发展的价值观入手,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从党的实际工作入手,解决了党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问题,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特点表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结晶,是吸取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结出的理论之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毛泽东哲学将以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背景说明:此文系笔者在河北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时,2001年12月10日的一份作业,后在河北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并获得论文二等奖。
13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主体的发展,也包括“客体”的发展。主体的发展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是人的内在需要的发展,包括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的层次越高,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也越高。二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包括人的内在能力和外在能力的发展。人的内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内在能力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于是就有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分析决策、社会交往、社会生产、社会管理等能力。三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主体意识”也就是人的“自主意识”,包括人的自我意识,理想信仰、伦理道德、权利责任、民族自尊等意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是人的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内容。这三个层次的发展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仅仅如此还不是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发展除了主体以外还包括人的“客体”的发展。人的“客体”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包括人的活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越高,人活动的范围越广,人的发展就越全面;人的发展越全面,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创造得越多;这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永无止境的历史前进过程。
在对人的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抽象的人道主义从某种理想化的、抽象的人的概念出发,离开实际的物质生活条件,离开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历史联系,把人的发展描述为人性的异化和复归,描述为一种主观设定的过程。与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实现。
第一,人的发展要以稳定的、繁荣的、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条件。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本质只有在与他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那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人同异己的物的关系,只有对物的“拥有”这样一种单纯感觉的追求,是人的片面发展,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最终也是达不到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只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准则去处理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人的发展要以人的自我管理、民主决策为条件。人民群众自我管理意识、民主决策意识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第三,人的发展要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提高为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首先需要改善人的吃、穿、住、行、用等物质条件,满足其各种精神、文化、娱乐需要。没有这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一个社会给人们提供的这些条件越多,就越有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人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经济的发展,又不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而这种发展归根到底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进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当然,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条件使每个人都实现彻底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不断地探索创新,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就一定能逐步实现。
——《邢台日报》2001年7月11日
14浅谈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江泽民同志这个重要论述,站在时代前列,反映时代精神,明确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富有活力的要素,而人都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一般说来就是他的思想的外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应有关系,制约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整着人们的道德、法律等社会存在和行为方式。因此,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对社会生产力发挥着重大的促进或促退作用。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对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科学是从哲学这个母体学科中分离出来的,人总是通过人的自身存在和社会关系来看待和对待自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评价和应用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导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