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战线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哲学篇(5)

在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私有制深恶痛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成是万恶之源,是与社会主义绝对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则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是完全对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以后又提出是有益的补充。随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不是咬住国有经济这一块不放,而是绕过它,到市场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这一块去寻找新的生长点。这就使整个改革找到了支撑点。国有部门是传统体制的堡垒,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困难重重。采取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的办法,能趋易避难。与此同时,中国式的渐进改革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又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没有这些贡献,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该社会一切制度的基础,是社会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党的十五大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一是规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二是提出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非公有制经济都可以而且应当利用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三是论述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所有制问题上的这些理论突破,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突破,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变化了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情况下,解决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以公有制为主体,那么如何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以什么形式实现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成了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一个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十五大提出了两点,一是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二是“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些科学论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我们对如何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认识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论述,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体现了“抓大放小”原则。对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论述,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现代化生产组织的一般规律,是由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所决定的必然形式。

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纲领相适应,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政治纲领,提出了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纲领。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都是第一次,三个基本纲领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达到了完善。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总结。邓小平同志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科学的理论结论,这是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直接原因,它同邓小平理论的其他结论一样,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真实品格和行为特性,也是这一理论之所以一提出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主要根据。

——《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2期

11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大路

——谈前南峪生态经济沟建设与自然和谐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地处南太行山腹地,过去这里穷山恶水,十年九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前南峪人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兴起了生态经济沟建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前南峪山绿、水清、人富、村强。走进前南峪,古人“天人合一”、“和实生物”、“民胞物与”等有关天人关系的自然哲学命题,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地与生态经济沟联系了起来。

生态经济沟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小流域内,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生物群体与其他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作用,所形成的高效能的生态经济系统工程,即依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以林果为主、农林牧副渔配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使一个小流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生物为主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系统内基本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装和运行,实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造成各业能量互补和转化的良性生物链循环。

这种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程,是从1963年特大洪水引发的。当时,暴雨把他们在50年代用汗水筑成的蓄水坝、防沙坝全部冲倒,老祖宗留下的古树有2000多棵被连根拔掉,400亩“保命田”被冲得精光。望着破败的山场、横卧的乱石,前南峪人决心彻底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干部和“秀才”们踏遍了前南峪的山山水水,总结分析各种因素,终于透过眼前的惨景,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治水之本在治山,治山之本在治树。要真正改变生存条件,就不能修修补补,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自然,按科学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根据雨情水势在山场运行的特点,结合山脉走向等条件,他们制定了20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坚持了下来。他们探索出了“三个三结合”的科学治理模式。即在整体规划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乔灌草结合,封造管结合;在工程布局上,坡面坑坪结合,梯壕结合,沟内谷坊坝和塘坝结合;在生物配置上,陡坡山顶松橡槐结合,缓坡干鲜果结合,峡谷川道杨柳结合。按照这个模式,他们仅从1977年到1986年就累计动土石700多万方,完成水利配套工程152项。到目前,共栽用材林3900亩,发展西洋参、红小豆等高效经济作物1400亩。全村10条大沟,30条支沟,总面积达8000多亩,全部建成生态经济沟。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达87.6%,被国家林业部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专家测算,前南峪小流域坡面人工林涵养水源效益总量已相当于1250毫米的降水量,防止泥沙流失效益的计量值为1.5万吨。1996年8月,一场比1963年8月降水更集中的大雨再次冲刷了太行山,和前南峪连山连地连水的浆水村200多亩耕地被冲走;相隔十几里的水门村曾是五六十年代治山的先进典型,由于没有尊重生态平衡的长远规划,在这次洪灾中损失惨重:沟内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冲毁房屋十几间,耕地几无幸存。而前面峪村却依然是满山绿树葱郁,沟内清水缓流。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一份关于邢台县前南峪村生态经济沟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的材料上批示道:大自然是公道的,总对掌握其规律的人给予厚报。

由前南峪经济沟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我们从中引出这么几条哲理:

一、走天人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持续有效地实现共同富裕

治山可以富裕,这在前南峪已成现实。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生存富裕的基础,是各家各户都得利的共同“富利”,是共同富裕的根本。

第一,生态建设能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前南峪人把改善生态环境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天人协调,共同发展,从而既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到1997年底,人均果树1400株,人均果品收入2000多元;粮食总产115万斤,工农业总产值1.18亿元,人均收入3460元。在这个1300多人口的小村,储蓄额达860万元。

第二,生态建设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单单指经济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包括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命安全等。这些既有赖于经济条件的改善,更有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的前南峪绿树满山,清水潺潺,一派如诗如画的景象,使人生活在此天地间有一种美的感觉。这里坐小汽车可以从谷底转到山顶。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地为基础修建的“抗大纪念馆”和生态经济沟联为一体,构成了集革命传统教育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区。

第三,生态建设能将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对发展作理性的限制。前南峪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走乱开采资源的短效之路,而是走了在尽可能保持自然本来面目的基础上绿化自然的长效之路,全村道道山沟、座座山梁变成了一条条永续发展的人工生态链,成为前南峪人及其子孙后代持续接受大自然回报的“绿色银行”。例如,在前南峪的果树中,板栗占8万多棵,其树龄可长达数百年,果龄亦长达百年以上,盛果期在25至30年左右。20年后,这8万多棵栗树都进入盛果期,按目前最低价格预算,其收入可达600多万元,如果再加上其他的果品收益,每年就可达800多万元,且还不算木材林和其他林木的收益,前南峪党委书记郭成志算过一笔账: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内邱、临城四个县的西部太行山如都能像前南峪这样改造绿化,其经济效益20年后等于再造一个邢台市,到那时邢台人均收入可以翻一番多。

二、“兼爱”不同利益,实现“和实生物”,确保生态、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

前南峪生态经济沟在充分利用和改造环境,建立人工森林群落的基础上,发挥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经济沟是由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生物群体组成的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绿色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它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运用森林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现代科技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它通过合理配置和组装,以及立体分布,使生物种群占有不同的空间,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和地力,从而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生态方面看,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空上进行了合理的乔、灌、草结合,林、粮、药间作套种,体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组装模式,有效地提高光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经济方面看,生态经济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可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和肥力的利用率,达到低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经营目的。从社会方面看,集治理与开发,生态与效益为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确保了一方的安定,同时由于扩大了山区水源涵养面积,提高了山场蓄水量,从而能有效地降低山下人民的受灾率。正像一位水利专家在1996年大水过后说的那样:如果几十里太行都像前南峪这样绿化,就不会淹了山下平原地带的几个县,这既是个生态效益,也是个社会效益。

三、坚持依靠科技,走多学科结合,综合利用知识创新是生态经济沟建设成功的保证

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手段。前南峪生态经济沟建设就是紧紧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走多学科结合,多种科学手段结合,综合利用知识创新之路,把过去传统观念中的治山靠体力劳动变为脑体结合,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知识密集型工程。他们逐步认识到科技可以进山致富的道理,通过“外引”、“内育”、“选送”的办法,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1996年就被列为省级科技示范中心区。他们与河北省科委、省果林研究中心、北京林学院、河北农大等24所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经常性的协作关系,聘请专家、技术顾问76名,全国有200多个科研机构应邀在这里建起了科技实验基地或联络站。从80年代初开始,仅在前南峪由科研转化为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课题就有河北农大荷兰兔、美国兔引种研究;河北农科院的山场树下饲草研究;河北林学院的山地水土保持和综合开发研究、果林生态保护的研究;河北药物研究所的西洋参山地栽植技术的研究等十几项之多。正是这些研究成果的交互利用,才带来了生态经济沟多种动植物的和睦共存、协调发展,从而也才有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党校报》1999年5月3日

背景说明:《党校报》是江泽民题字,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报纸,后更名为《学习日报》。从1994年开始,笔者多次到前南峪调研,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前南峪的经验。特别是1996年洪水过后,对前南峪的生态建设发生了兴趣,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写了这篇论文。这是较早探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文章,现在看来当时用中国哲学的优秀成果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治山治水的经验,是成功的,其结论对现在都是十分有益的。

12试论毛泽东哲学的几个特点

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从多方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和近现代国内外哲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骨干,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华为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以笔者之见,这个哲学体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特色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