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看开,看淡,放下(2)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掉,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终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在物欲方面,凡是过分地追求和占有,都是贪欲,不仅造成心理的负担,也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物质方面的少欲知足,能为你营造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处境。

做人一定要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应该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劳而获的东西得之容易,用之却难——它往往不会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祸害。

执著处撒手,觉醒在刹那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和压力,让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艰难。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直心是道场,心纯证佛性

《维摩经?菩萨品》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出自下面这篇故事。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

维摩也称为维摩诘,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我从道场来。”“道场在哪里?”“直心是道场。”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

“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原本人心纯真无私、正直光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直心道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风气不正,人们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诡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让许多老人不由感叹“今不如昔”。

世风如此,多说无益,一声叹息,只愿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机诈欺骗,世界便会日渐和谐完满。

不为虚妄动,烦恼不重生

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为此备受打击,一病不起。

这时,一位过路的僧人得知这个情况,就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来到他的床前,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了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夜,被她的丈夫掀起了盖头。书生不明就里,就问僧人。

僧人解释说:“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听后,豁然开朗,病也渐渐地好了。

书生为什么会病倒?就因为他太在乎、太执著,对自己的未婚妻始终放不下。当僧人帮他解释了未婚妻的情况后,他就能从心底将这件事放下了,放下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

一个人只要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不因无常变化的万有而绝望,就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不如意是因为拥有太多

有一位贫穷的人向禅师哭诉:“禅师,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穷人点了点头。

“那你就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吧。”

一个星期后,穷人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穷人说:“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过了几天,穷人又来诉苦。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穷人骄傲地说。

“那你就把它们都带进屋子里吧。”

从此以后,穷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穷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来找禅师,请他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穷人来看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呢!”

穷人的烦恼,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为他拥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时候压力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就像这个穷人,要得太多,想掌控得太多,而又无力承担,拥有就会成为负担。当他看开了一切,将心放宽,将压力释放出去,撒手一切,心内外就自然宽敞了。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不争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有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

慧可不得不说:“弟子无法找到。”

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

慧可恍然大悟。

几十年以后,僧璨前去拜谒二祖慧可,他对二祖说:“请求师父为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想起了当初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微笑着对僧璨说:“把罪过拿来。”

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

僧璨恍然大悟。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能解除束缚?”

僧璨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脱口而出:“没有谁来束缚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

禅宗祖师们告诉我们,只有解脱所有束缚,扫除所有名利的浮云,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禅的晴朗天空下。

醉心于功利,便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欲无厌、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哪一个不是伴随烦恼焦虑、忧愁惊恐、嫉妒猜疑?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世俗无价值的清闲自在是生命的至宝,使我们不会感到空虚,不受世俗伤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乐。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灰尘,何必抵死相争?

心是自缚的茧,欲望越重缚茧越厚

宋代苏轼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轼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轼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轼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轼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轼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轼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他与佛印的对话。

苏小妹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她听了苏轼得意的叙述之后,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轼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苏轼为什么会输给佛印?原因就在于他心中还有一个“执著于我”的羞耻心,被佛印禅师说自己是佛就嬉笑颜开;然而被苏小妹一点拨,就知道自己对表面功夫太执著了,道行还是太浅,自觉心中果然是堆牛粪。

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一旦才高八斗,就自觉不错,这就是佛门所说的“我执”。殊不知,恰是这种我执,让自己不能觉醒,令自己自觉不错,反落了他人的笑柄。因而,只有放弃我执,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轻装上阵,找到自己的道之所在。

名是缰利是锁,尘世的诱惑如绳索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急忙派人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一片宁静。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行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涅槃了。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名是缰,利是锁,尘世的诱惑如绳索一般牵绊着众人。一切烦恼、忧愁、痛苦皆由此来。要想摆脱,首先要舍弃虚名浮利。

有真才实学的人是用不着用所谓的“虚名”来证明自己的学问或者是优秀之处的。故而那些有真正实学的名人、伟人,他们都对虚名抱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

不入名利牢笼,不被世俗蒙蔽心境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之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进退的啊。”

高僧将衣钵锡杖传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