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识人篇(2)

赵简子说:“可他母亲身份卑微,原是奴婢。”姑布子卿说:“上天授予的,低贱也会尊贵。”

从此以后,赵简子就对他的儿子们一个个地进行考察,发现毋恤最为贤能聪明。,为了测试儿子们,赵简子说:“我在常山上藏了件宝符,谁最先得到它,谁将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们都骑马到山上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只有毋恤回来说:“我已经找到宝符了。”赵简子让他讲出来。

毋恤说:“从常山上俯看代国,代国一目了然,我们应该攻取它。”

赵简子由此知道毋恤果然聪明,于是就立他为继承人,他就是后来赵国的开国之君赵襄子。

用人点拨

鉴别人才就像挑选木材。伐木工人在选料的时候,先从外形上打量,看树木是否有笔直挺拔的态势;再考察质地,是缜密结实呢,还是疏泡松脆;从品种上看,要么敲敲打打听一听,用多种方法来判断树木是否能有大用处。品鉴人也一样,总要见一见面,有一个初步印象之后,再进一步考察品德和才能。见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外形相貌上来考察、鉴别人才。

赵襄子任用胆胥己

赵襄子当政的时候,任命任登为中牟这个地方的长官。

过了一年,任登在将全年的账簿呈给赵襄子的时候,顺便向赵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一个人叫胆胥己,他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希望您能够重用他!”

于是赵襄子召见了胆胥己,并且马上任命他为中大夫。胆胥己走后,有一些人开始不满起来,意见很大,冲着赵襄子说:“大王这么做,不感觉太草率了吗?我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而已,一点都不了解这个人,为什么就相信他呢?随随便便就当上了中大夫,这样会让国家遭殃,让臣民不服的啊!”

赵襄子听完相国的抱怨之后只是笑了一笑,说:“我提拔任登的时候,已经耳闻目睹了他的实际情况,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仔细地考察,那么还有谁的话是值得相信的呢?我相信任登的眼光。”

用人点拨

赵襄子对胆胥己的信任,源于他对任登的信任。君主往往要有识人的眼光,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是考察十年,可能也无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才能。

的确,,。如果说怕这怕那,对谁都不信任,那又怎么能将贤能的人才放在自己身边呢?

燕昭王屈尊招贤

燕昭王名姬职,是燕王哙的小儿子。燕王哙晚年把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结果导致了燕国的一场内乱。齐国借口为燕国平定内乱而出兵燕国,一直打到燕国的都城,燕王哙和相国子之都被杀死。姬职先是流亡到韩国,后被赵武灵王立为燕王,发兵护送回国。公元前311年,姬职继位,是为燕昭王。在战国七雄当中,燕国本来就比较弱小,这场内乱更使燕国山河破碎,百姓离散,内忧外患,雪上加霜。燕国遭齐侵略,刚即位的燕王意图雪耻,打算招募贤才,决心力挽残败的国势,他首先拜访了燕国的谋士郭隗,与郭隗作了一番有关人才问题的推心置腹的谈话。

郭隗说:“让天下人都归附自己的君主以人才为师,与其同朝共事;成就王业的君主以人才为友,与其同朝共事;成就霸业的君主以人才为臣子,与其同朝共事;让国家灭亡的君主则把人才当作苦力来使唤他们。若能卑躬屈节地去伺候人才,把人才请到堂上虚心求教,那就会招采比自己强百倍的人才;操劳在前,休息在后,求教比别人早去,别人已经不问了,自己还求教不止,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那么和自己一样的人就会到来;靠着桌子、拄着手杖,横着眼睛指使别人,那只能招来一些干活的差役;要是吹胡子瞪眼、暴跳如雷地待人,就只能招来唯命是从的奴才。”在这里,郭隗把领导人的风格划分为四种类型,并指出不同的风格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今的企业领导人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感叹:“看着求职的人一批又一批,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里实际上有一个人才观的定位问题:是把人才当老师、朋友,还是把人才当臣子、苦力。对人才的取向不同,效果自然会大相径庭。

郭隗告诉燕昭王,在战乱频仍的时代,君主为了保住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强大,为了适应弱肉强食的现实,只有放下架子,虚心向人才学习,才能迅速吸纳人才。

郭隗紧接着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君王想要得到千里马,三年没有结果。手下有人自告奋勇说可以办到,君主很高兴,就派他做使者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使者在途中见一群人围着一匹死马叹息不已,使者觉得很奇怪,过去问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说:“这是一匹日行千里、奔驰如飞的千里马,可惜死了。”使者见状,竟用“五百金”买下死马的骨头,运回去见国君。国君见了大怒,说:“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你却用重金买回一副死马骨头,这有何用?”使者胸有成竹地说:“国君爱千里马,但是国人并不知道。我故意用重金买回一副千里马骨架,众人肯定感到很稀罕,竞相宣传。死马尚用500两黄金收买,何况是活马呢?天下必以为王能买马,千里马必不日而至,请王拭目以待。”果然不到一年,王就买到了3匹千里马。

故事讲完后,郭隗便对燕昭王说:“君王若真心欲揽贤才,就从重视我郭隗开始。如果天下人知道贤不如我,都能受王礼遇,真正的贤才一定会不远千里而来。”

燕昭王觉得郭隗的话很有道理,先给郭隗建造了一座宫殿,称郭隗为国师。同时,燕昭王还在易水河畔筑起一座高台,上面堆满黄金,专门供招来的四方贤士豪杰享用,高台取名“黄金台”,又叫“招贤台”。于是,赵国的辟辛、齐国的邹衍等名士相继来到燕国。尤其是魏国人乐毅,得知燕昭王高筑招贤台,也来投奔燕国。燕昭王了解到乐毅熟谙兵法,满腹韬略,就拜他为亚卿。燕昭王得这些贤才的帮助,不断充实国力。后来,乐毅为报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率领燕国军队一举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一直打到齐国国都临淄,齐王逃走,幸免于难,而珠宝珍器、车马辎重悉数归燕,终于破齐雪恨,为燕昭王报了大仇。

用人点拨

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从重用和珍惜身边的人才开始。领导者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忽视身边的人才,舍近而求远。榜样是最好的广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要想招贤纳士,激励来者,也应该树立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榜样,通过榜样力量的感召,激励更多的有用之才前来投效。

齐威王巧识墨大夫和阿大夫

春秋时期,齐威王善于重用大夫来治理国家,同时,他也善于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途径考察大夫的业绩。齐威王在朝中总听到有朝臣向他进言,说:“即墨地方的墨大夫,管理无能,把地方上治理得一团糟,而且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应该把他革职查办。”还有人说:“阿地的阿大夫,为官清廉,在任期间,体察民情,一心为公,经常操劳,甚至生病卧床仍不忘政务。并且在周国和卫国进攻我国时,寸土未失,守土有功,乃是大功之臣,能力卓越,请大王予以提升。”这些话齐威王都暗暗记在了心里。

有一天,齐威王微服出巡,特意到朝中大臣经常提及的阿和即墨两地来视察。

当他来到即墨时,发现当地的情况和朝中大臣说得完全不同,田地里阡陌成行,劳作的农民满脸喜气洋洋,家家富裕安康,路不拾遗,门不闭户。齐威王又来到阿地,结果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一幅景象。这里荒无人烟,盗贼四起,齐威王又找来当地百姓了解情况后发现了更惊人的事情,所谓的抵御外敌守土有功,原来是周国、卫国根本就没有进攻阿地,而是阿大夫拒不救援临近被围攻城市后的一种脱罪之法。

回到朝中齐威王把即墨地方大夫叫到朝中,对他说:“自从你治理即墨以来,不断有诋毁你的话传到我的耳中。但是,当我到即墨实地调查了解之后,却发现即墨的荒地得到开辟,人民富足,官府没有积压案件,地方安宁。你之所以受到诋毁,看来主要是没有贿赂我周围的人为你说好话。”为了表彰他的成绩,赐封他万封之地。

接下来,齐威王又把阿大夫带到朝中,对他说:“自从你治理阿地,不断有称赞你的话传来。可是我视察阿地之后,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民贫困。当初周国进攻我国时,你不去解救。卫国侵略薛陵,你又装作不知。你如此罪恶滔天,却一直受到表扬,这是因为你用金钱收买了我的左右,让他们帮你说话。”齐威王命人在大殿之外支起大油锅,烧起熊熊烈火,把阿大夫投入锅中。曾经帮阿大夫进谗言的朝臣也都受到严厉的处分。

从此之后,朝野震惊,不正之风顿除。

用人点拨

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他人的评价呢?且不说恶意诽谤。前面讲到,一等人才能识别一流人才,二等人才只能识别二流人才。身为主管,听到的评价多来自比自己级别低的人之口,他们难以识别比自己才能高的人,如果主管偏听偏信,那优秀绝伦的人才就可能由此流失了。人们又有同类相倾,异类相却的特点,更会造成耳目闭塞。因此主管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经历去考察人物,而且应亲自动口,动眼晴。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历观各代政事,有哪一次不是由于人才考察和任用得宜而兴,小人得志而废呢?如果单位的业务正日见不景气,考量一下人才是值得的。

楚庄王嬉游辨忠臣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做了国君。

在其即位之后,楚庄王白天打猎,晚上喝酒,欣赏舞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一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想要进谏,又碍于庄王的命令,于是只好设一谜语,代替谏言。当他去见庄王的时候,楚庄王正在殿内寻欢作乐,听见伍举要见他,于是把伍举召到前面,:“你来做什么啊?没看到本王正在欣赏舞乐吗?”

伍举说:“有个人让我猜个谜语,可是我总是猜不着,大王是聪明的人,我想请你您来猜猜。”

此时,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语,很是感兴趣,就笑着说:“你说出来让大家都听。”

伍举整整衣冠然后说:“楚国的山头上有一只身披五彩神气十足的大鸟,但是它三年之间不鸣不飞。请问这是什么鸟呢?”

庄王心中明白伍举指的就是自己,所以即刻答道:“这可不是普通的鸟啊,鸟虽然三年不鸣不飞,但是一飞将要冲天,一鸣将要惊人啊。你去吧,寡人已经明白了。”

伍举明白庄王的深意,转身离去了。但是在以后的数月中,庄王这只大鸟依然照旧,既不“鸣”,也不“飞”,不但不改恶习,反倒更加变本加厉,整日打猎、喝酒、欣赏歌舞。有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为此不停得出新花招和新点子,让庄王嬉游,讨其喜欢;而另一些忠良之大臣则不管庄王游逸与否,仍恪尽职守,一本清廉刚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最后,另一大夫苏从见楚庄王没有动静,终于忍无可忍,冒死进谏去劝说楚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

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也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地看着苏从问道:“先生为何如此说呢?你怎么会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

苏从说:“我一直想劝告您,但您听不进去,所以肯定要杀死我的。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

庄王听后大怒问他:“你难道不知寡人所颁的命令吗?”苏从说:“我知道。但若我的建议能够唤醒国君,我就是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此时转怒为喜,动情地说:“说得好。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里会不明白呢?”

从此之后,庄王就停止了以前骄奢淫逸的生活,决心改革政治。他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国相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地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之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逐渐成为了一代霸主,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齐名。历史上通常称他们为“春秋五霸”。

用人点拨

伍举、苏从能在国家危难,君王荒淫的紧急时候挺身而出、果敢坚毅不顾个人安危地向君王进谏,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气节和胆魄。而楚庄王三年“自我堕落”的苦心计划和听取贤臣果敢谏言后的欣喜也说明了楚庄王是一位会识“可用之臣”与“不可用之臣”的明君。所以,用人者一方面要培养自身在辨别人才“真伪”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用人时也一定要注意被选者在关键时刻及重大原则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立场节气和品德方面的坚定性。

管仲识人

能够制定法律,建立规章制度,并会富国强兵的人,称之为法家,管仲与商鞅,就是典型的法家。管仲不但能建法立制,富国强兵,且在识人方面有独到见解。他与齐桓公之间有一段精彩的识人对话:

管仲生病,桓公见他病得不轻,赶紧请教治国之道,说:“仲父生病了,关于治国之道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吗?”

管仲说:“希望君主疏远易牙、竖刁、启方三个无用的大臣。”桓公说:“易牙为了治疗寡人的病,杀了自己的儿子给我吃,还有可疑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儿子是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儿子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人的忠心可疑。

桓公说:“竖刁阉割自己,以求亲近寡人,这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身体是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身体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一点也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