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穷养男孩并非放养(1)
父母要学会向男孩说“不”。没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男孩没有经历挫折会变得脆弱异常。因此,要让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区,他们犯了错误要受到惩罚;要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无法动摇的,有些过失是要自己承担后果的。
男孩的魄力从苦难中来
一位已经上了大学的男孩,喜欢吃鱼,但不“喜欢”摘刺儿。据说他妈妈“喜欢”摘刺儿,而“不喜欢”吃鱼。于是他们母子多年来就成了理想的“搭档”。后来,男孩到了一个盛产鱼的国度。他从那里回信说,正是妈妈的“喜欢”帮助,几乎剥夺了他维生的“技术”。
爱默生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一个人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自己练习,是永远无法增强自己肌肉力量的。狮子将小狮子推到深谷自己求生的故事,就说明“不依靠别人,凭自己的力量前进”的可贵。
惯于依赖的孩子喜欢追随别人,遇事求助别人,没有自信心,不敢自作主张,不能自己决断,在家中依赖父母,工作后遇事宁愿依赖同事或上司,害怕独立,不愿自己创造,不敢表现自己。这些都意味着人格还没有趋于成熟和健全。
心理学的研究把人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当我无法改变事情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决定以何种方式来应对。”外控型的人经常会这样说:“我的快乐和痛苦不是我能决定的,这取决于别人或取决于命运。”换句话说,内控型的人相信自己,并会通过努力和负责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外控型的人认为人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境遇的,因而他们是被他人、外界或命运摆布的弱者。
把孩子放在随时可以指望父母或他人帮助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在一个可以触到底的浅水处是无法学会游泳的。而在一个很深的水域里,孩子会学得更快更好。当他无后路可退时,他就会安全地抵达河岸。依赖性强、好逸恶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而只有把孩子逼到“迫不得已”的形势下才能激发他们身上最大的潜力。只有让孩子完全抛弃可以依赖的拐杖,勇于去走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自立自强。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曾说,他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先到另一家企业里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在他的大树荫下,被他遮住了阳光,难以成为栋梁。在这方面,华人富豪李嘉诚做得很好。他曾让自己的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两兄弟到过外国人的咨询公司打过工,磨炼他们独立的精神,他的用心得到了实际的回报,李泽钜后来担起了家族发展的重担,而李泽楷也拥有了新的事业,和父亲并驾齐驱,一同奋战商海。
这些具有远见的家长知道,在父亲的溺爱和庇护下,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的孩子很难会有大的出息。只有自立精神能给人以力量与自信,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培养成就感和做事能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两只青蛙在觅食中,不小心掉进了路边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让青蛙们体验到什么叫灭顶之灾。
一只青蛙想:完了,全完了,这么高的一只牛奶罐啊,我是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
另一只青蛙在看见同伴沉没于牛奶中时,并没有沮丧,而是不断告诫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够跳出去。”它每时每刻都鼓起勇气,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奋起、跳跃——生命的力量与美展现在它每一次搏击与奋斗里。
不知过了多久,它突然发现脚下黏稠的牛奶变得坚实起来。原来,它的反复践踏和跳动,已经把液状的牛奶变成了奶酪!不懈的奋斗和挣扎终于换来了自由的那一刻。它从牛奶罐里轻盈地跳了出来,重新回到绿色的池塘里,而那一只沉没的青蛙就留在了那块奶酪里,它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逃出险境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的人生也会遭遇青蛙的境遇,很多突如其来的挫折或困难会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但是有的人却成功了,是因为他们能够坚强地面对,而有的人失败了,是因为他们面对困难一蹶不振,失去了继续拼搏的勇气。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厄运对乐观的人无可奈何,面对厄运和打击,乐观的人总会勇敢地迎接挫折!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跌倒了不要怕,勇敢地站起来就能看到一片艳阳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地锻炼孩子的勇气!
在锻炼孩子勇气方面,英国人的做法是值得家长们学习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情:英国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险组织建立的河流探险训练中心,专门为孩子们提供探险机会。
在那里,孩子们每天一早就来到河边,由专门的人负责教他们游泳和划船。训练是艰苦而紧张的,每一次练习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伤。在激流中拼搏,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孩子们在这里不仅仅学习了划船等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出勇敢的精神,同时也懂得了互敬互爱和团结合作。
在英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某种技巧,而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在家庭教育中,英国人的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锻炼孩子的勇气,首先要求父母是勇敢的人。如果父母自身就对困难或对带有一些危险的活动感到害怕,那么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可能有勇敢的精神。有些父母仅仅是为孩子的安危担忧而牺牲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事实上,这样做是很自私的,也是很懦弱的表现,因为这些父母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到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所带来的伤害。
对男孩“狠”一点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种回答: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报告长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比如学长问:“你认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你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为自己辩解:“报告长官,刚才排队时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我。”但是不行。
这不在那四个“标准答案”里,所以你只能回答:“报告学长,不是。”学长要问为什么,你最后只能答:“报告学长,没有任何借口。”
如果军官派一个新生去完成一项任务,而且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完全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不能按时完成,但军官只要结果,根本不会听你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何完不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迫使这位新生只有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争取完成任务,根本无暇为完不成任务找借口。
也许我们认为西点军校的校规过于苛刻,但是它能够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道理。学校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要让新生学会忍受压力,学会恪尽职责,明白表现不达标是“没有任何借口”的。
我们必须告诉自己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找任何借口。
借口是做不成事、做错事的挡箭牌;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护身符;是孩子掩饰弱点、逃避责任的百验灵丹。借口掩盖了过失,推卸了责任,使孩子心理暂时平衡,但长此以往,便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最终一事无成。
做家长的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对于过去的失败抱着正确的态度,分析原因,找出不足,进行弥补。客观、合理地制定自己的目标,并为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找出原因。孩子不为任何事情找借口的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茅盾5岁那年,父母就商量应该给儿子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当时茅盾进的私塾学习气氛不好,父母担心他得不到严格训练,会养成不良习惯,便决定自己来教儿子。他们自己找了教材,还根据历史古书编成儿童易懂的歌曲教给孩子,或者是把晦涩的历史文献讲成一个个小故事,由母亲来讲给孩子听。这些早期的家庭教育,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教导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让茅盾拿课本来自己教他。有时候茅盾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母亲总是严加管教,毫无情面可言。
茅盾小学毕业,征求母亲的意见,是上师范院校呢,还是读自己喜欢的工科。虽然母亲独自一人艰辛地抚养着两个孩子,但她还是让茅盾上了工科。
虽然离开了家,但是母亲也没有放松对儿子的管教和关心,茅盾也经常把自己发表的作品或是和弟弟通的信寄回去给母亲看。
茅盾快结婚的时候,母亲担心他和目不识丁的未婚妻在一起没有共同的人生追求,就想帮他把婚事退了,但是茅盾害怕退婚给母亲添麻烦,就想把未婚妻娶过来,让母亲教她识字。于是第二年,母亲就为儿子办了婚事。
后来,在茅盾弟弟的教育问题上,母亲也体现出极大的严而有格,严而有度。茅盾的弟弟在工科学业即将结束的时候受新思想影响,响应革命的需求要东渡日本专心研究政治,但此时离他毕业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了。茅盾很反对弟弟的选择,但母亲看小儿子去意已决,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茅盾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懂得宽严相济,既不一味地强求孩子服从自己的管教,也不纵容孩子不好的习惯,这点值得很多父母好好学习。
在我们现在的家庭中,一般情况下男孩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多于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母亲在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可是有的母亲爱子心切,常常过度地溺爱自己的孩子,往往是男孩主宰着家长的一切。
儿童教育学家和幼教工作者普遍认为:对孩子应当宽严相济。该严的时候严,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应有的威信;该宽的时候宽,孩子才能够不被束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应该怎样对男孩进行家庭教育呢?
1.对男孩宽而有度
对于男孩无理的要求,父母要果断拒绝,比如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汽车模型很漂亮,非要让父母也给他买一个;吃饭的时候看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拿到自己面前,不给其他人吃;吵着闹着非要在吃饭的时候吃冰激凌。家长只要答应了孩子无理的要求,就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威信。
2.对男孩严而有度
在父母管教过严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懦弱、没有主见、遇事慌张。家长过度限制孩子的自由,处处指责,也会影响他们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限制孩子的发展。
3.对男孩的严加管教要讲究方法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比如逃学、不交作业、打骂同学,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打骂孩子,粗鲁的管教方式往往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男孩的人格独立平等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家长和孩子的人格应保持平等,父母不应该因孩子年纪小而漠视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使双方产生心理隔阂。
为男孩创造条件适应社会
一个研究《塔木德》的犹太学者,刚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请求给他写封推荐信。
“我的孩子,”艾黎扎拉比对他说:“你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写作充满知识的书,你就必须像小贩那样,带着坛坛罐罐,挨门挨户地兜售,忍饥挨饿直到40岁。”
“那我到40岁以后会怎么样?”年轻的学者满怀希望地问。
艾黎扎拉比鼓励地笑了:“到了40岁以后,你就会很习惯这一切了。”
这一则小故事流行于犹太人之间,他们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后代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苦难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很多人总是逃避苦难,不愿意去品尝,但要知道,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从苦难中汲取动力和能量,只有真正懂得苦难的含义,才能品出苦难赋予它的甜。
对于苦难,任何人都会有一种不由自主想要逃避的心理,殊不知,经历了苦难之后的生活才能更甜。所以,交给孩子品尝苦难的本领,他才能够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真的甜。
父母要让孩子自小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教会他们敢于面对挫折,不怕失败,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竞争力,这也是父母应为孩子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让孩子在心理上经得起挫败,关键就是要他能“缩小”自己,不要有唯我独尊的意识,在看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那么他就不会轻易被一件小事情打败了。
然而,现在的很多家庭,家长不舍得孩子吃苦,他们动辄“宝贝宝贝”地叫着,恨不得为孩子做一切。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好吃懒做、娇气任性,还缺乏责任心、感恩心。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情没有经历,不知道生活还有不如意的一面,很多东西从来都是像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容易,不需要费一点心力,这个时候,他怎么有机会、有能力去承担生活给他的各种考验呢?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家境优越的孩子,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努力过,总认为一切都不用愁,自有父母安排。这样的孩子就缺乏危机的意识,当真正的困难来临的时候,他们会被彻底打败。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给男孩进行苦难教育,男孩才能真正强大。如何培养男孩的危机意识呢?可以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1)家长不用担心给孩子的物质条件不够或者觉得自己孩子穿的吃的比不上别的孩子,应当明确告诉孩子,家里条件没他想象的好,父母挣钱不容易。如果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2)在培养孩子危机意识的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和限制,当孩子有一些进步时,比如懂得节俭了,父母也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以表彰和鼓励。
(3)要使孩子的危机意识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在孩子小时候,就告诉他:不努力马上就会有危机:你立刻就会得不到你想要的好东西。先让他在脑子里形成这种条件反射和好的习惯。当他慢慢长大时,再不断地向他灌输奋斗、进取的意义。
同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一天,母亲拿出了几个苹果,要给孩子分苹果。可是苹果有红有绿,有大有小,各不一样。
一个母亲告诉孩子:“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另一个母亲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比赛一下。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几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苹果。”
结果,前一个母亲的孩子为了讨母亲的欢心,违心地让出好东西,最后学会了撒谎。而后一个母亲的儿子从中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最后成了白宫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