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幻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7章 三公

重新复会尚未开始,大家从高台的座位不同就已揣摩出定是又有变故。在众人低声猜测之际,第一项议题即犹如巨浪撞击在岩石上一般,顿时激起片片波澜。

这次在我席位旁边添加了三把新椅。贴近我的椅子是空位,接下去坐着的是刚被我拜为三师中的两位:杨涉、乌岑荣。那个空位自然是留给此时人在新罗,我实际上的老师崔致远。乌老头因昨日已得消息,对于受封没有意外表现,从容受我拜礼;对比他的洒脱,杨涉的手足无措显得格外明显,看来被这当空掉下来的特大号面饼砸得晕了头,表情极不自然,脸上痉挛着稀里糊涂地受了太保的名号。

台上的说话被下面的隆隆嘈杂声盖了过去,有人欢喜有人愁。乌老头的当选在渤海代表中虽是没有疑义,但高、杨几家家主看着不免眼馋,肝火大盛,而乌家子弟笑逐颜开,这时才知原来昨天卧室所谈就为此事,甚是欢欣;对于杨涉父子双登科,下面的人也是少不了道贺,把杨凝式美得飘飘然,如同身在云中。

有了杨、乌两位的金字招牌,保不准日后会有多少名人来投,是以三公的尊位没有定下,但为了找些平衡,在三师三公之下又设一个虚衔机构资政院,比枢机房尚高,专门供养耆老名宿,略微满足一下高、杨几位的虚荣心。

此事一直纷扰折腾过了大半个午时,有人已是腹鸣阵阵,如此也无法继续坚持议事,只好留作午膳后再定。

位高权重的宰相职位确实引人垂涎,后面的两天半在争论中匆匆而过,到了投票当日,与会者反而处之泰然。文士下笔甚慢,借机卖弄文采书法的大有人在;相反的,那些武人大多落笔迅速,有在纸上写名的,有在职事官预先发给的备选人名后画圈的,总之一个赛一个的迅速。

当天结果就出来了:冯道领尚书省,乌光赞领中书省,外务省杜荀鹤。这三人正是最佳人选。

中书令就相当于皇帝的大管家,而乌家好几代了都干这活,金字招牌,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并且早先已经应允过要保留一个相位给渤海旧人的。

至于让杜八支掌管外务省,更是无人反对,就他的名号,他的文采,谁也比不上。也是物尽其才,给他充分发挥其拽文癖好的机会。

原幽州别驾冯道,字可道,瀛州(今河北交河东北)人,沉稳忠厚,文才出众,在河北,辽东盛名卓绝,其家乡闹饥荒,冯道便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自己住在茅草屋里,重智慕名召作幕僚。为官时,冯道不攀言附势,洁身自好,胸怀大志,誓要辅佐明君完成重振大唐,安定八方。最让人称道的是,此人做事正派,禀正直言,善于选官,常自言“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平生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即使是杨凝式这样的目空一切的狂妄之徒,对于选冯道掌尚书省也是毫无怨言,高声称贺。

一天后的第二轮,大家有了前面一轮的经验,辩论秩序、层次大有提升,互相有推有让,倒像是分赃六部的领军名额。

尚书省下辖六部,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工部,五曰刑部,六曰商部。左右仆射各一人,各部尚书一员。六部分三级:吏部,刑部为上级;户部,工部为中级;礼部,商部为下级。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商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官制大体与本朝现行之制度相同,惟商部替兵部。

吏部尚书擢取原安东建安州刺史孙修明,是由冯道与重文联名举荐的,我也是早有耳闻,此人为官清廉,任贤为用。

礼部尚书为李琑典,工部尚书为杨雍,此二人出自渤海五大望族。

户部尚书为王正言,此公河南道郓州人氏,曾任青州推官,魏州观察判官,魏博节度判官,租庸使,户部侍郎等职,为杨涉世侄,此次随杨家一同而来。

刑部尚书是个铁面无私的狠脚色,昂骨坤。他性直敦厚,不徇私枉法,刚正不阿,堪当此任。

而备受争议的商部,尚书人选的选拔却异常的顺利,众口一词推举去诸忠凯。他的经商天赋天下公见,当年奚族尚受契丹人奴役的时候,每年供奉朝廷一份、幽州一份、契丹一份,负担极重,但也没难倒他;才到显德府几月的时间,不仅本族兴旺,带动当地的商业亦是生机昂然。

六个三品大员中渤海三人,安东、幽州三人,看上去强弱明显,实则本地人还是吃了暗亏,昂骨坤完全可以孤立出来,据我几个月来时而的接触,此人从不拉帮结派、趋炎附势,若不是半路杀出一个杨疯子,御史台的位子就是他的了。不过此人有一大短处——不是文官出身,难免有些愣头青的意味,估计还要磨炼一段时日才可展露锋芒。

大半月过去,终于把政体框架定下,其他官职有三方协商。几个高官大员虽是敲定,但真正的能人如赵无忧、朴在宪等谋士和王建一干武将都被雪藏起来。正值乱世,还未到刀枪入库的时候,这些人全被我划到分化出来的兵部,跳出三省管辖,保证及时调遣。

后面的时间,大致依照《唐律疏义》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进展甚快,只在讨论特殊议案时稍微放缓。

在完善本朝原有政体的基础上,在几个方面做了大胆的变革尝试。

田税上,结合安东改革的经验,首先收回或折价买回土地,由官府统一以均田制方式,从新向百姓授田,每户以丁男计分发土地耕作,每人只发放五十亩口分田,永业田不再同发,仅有户内男丁对于国家作出贡献时以奖赏发放,如为国戍边、出征,可视为勋田;另渤海境内男子以十八岁为成年,可授口分田,丁男年限提高至二十二岁,如此百姓可以在达到授田年龄后,四年不受课税。

除渤海原有的四大世族外(大氏已经不包括在内了),其他所有豪富控制的土地超过现时按人头应得田亩的六成必须归还官府,余下的可作为祖业;商人手中的土地一律折价卖给官府,这一变化极大限制了刚刚萌芽的地主阶级发展。

为官吏授田划为两类:一则有实际职务的职事官可按职位高低额外分得职分田,可保有至其亡故,不得转卖、继承;二则无公务的散官一律不得多分田地。关于土地买卖,双方需报请官府,立下文书,由官家画押备案方可执行。

税法仍然行使安东现行的摊丁入亩制度,不过略有改进。依国家统一规划,剔除苛捐杂税,余下的各项收费摊派一律并入地税,达到省费便民的目的。除国家另开税科外,各州府不得乱立名目私设杂税,若有必需,要申请朝廷评定。

教育方面,在先前安东实行的新政基础之上,更进一步。

虽说本朝科举制度上比较完善,但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弊端,如举子私下结伙并凑钱宴请名人重臣以探听题目的行为蔚然成风;‘探花宴’虽使新科进士们扬眉吐气,出尽风头,但过于奢靡;中榜的进士齐去拜会座主(主考官),拜为门生,此称之为‘期集’。长此以往,或因座主与门生的特殊关系而易结朋党之私,或因宴游豪华而助长奢侈之风,故必须严令禁止。

严禁行卷之风,行卷是本朝科举最大弊端。举子应试时在试卷上署名,座主并不将试卷密封,品评时不仅要阅评试卷的优劣,更重要的,还要顾及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如此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举子,便是纷纷将各自的佳作献给达官贵人,名家前辈,以求荐言。进而由此引发了一般很强的社会风气,即行卷之风,也称为温卷。“举子先投所业于公卿之门,谓之行卷”。久而久之,有的人窃取自己亲戚所作诗文去行卷,竟然考中了进士;有的人抄袭他人的作品去行卷,竟撞上被抄袭者本人;甚至有进士及第者,乃得益于妻子所代写的行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盗窃行骗的勾当,弄虚作假的行为,偷梁换柱的伎俩,在此晚唐乱世更是普遍。“今子弟之求名者,大半假手也。苟袖一轴,投知于先达,靡不私自衒耀,以为莫我若也。”至于卑躬屈膝以叩拜达官贵人,阿谀奉承以干谒名公前辈,投献行卷,希求知己,则更是常事:“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达自居,不复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嗟乎!风俗之弊,至此极矣。”杜八支身受其苦,将行卷骂的一文不值。如今颁布新制,禁止行卷,科举实行糊名、誊卷、锁院。(好像少年包青天中有一集提到了这种制度。)

于各州府增开公学,免费接收学生,教授数术、地理等学科,与儒学并重;在公学之上,扩建龙泉府国子监,仍然是分六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增加律学,算学生员。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国子生由朝廷给予俸禄。

本朝科举本分为十三科:进士、秀才、明经、孝廉、三传、史科、崇玄、明法、算学、明字、童子科、制科和武举。至太宗朝,秀才科废绝。而自僖宗朝以来,明法,算学两科已经荒废了,现安东重刑罚,商业,所以需重开二科。并且提高及第举子的官职,与进士、明经两科级品持平。

此外国技馆迁至龙泉府,安东,幽州建立分馆。继续招徕中原与治下的能工巧匠,派专员前去江南一带聘请造船工匠,同时鼓励发明创造。

军队的划分碍于当前形势,不宜变动过大,惟有大致分为三镇。西面以重文为节度使,节度幽州、西奚,总称河北北道;安东仍是重智坐镇,更名安东道,辖下掌管安东、契丹;东面自然以我为尊,统辖辽东全境,特管渤海道、室韦、靺鞨等地。

这次大会历时四十余天,制典定法,开了古往今来亲王私立律法的先河,实为自立门户之宣言。当然,三镇盟会是以颖王名义召开的,不能凌驾于朝廷之上,所以对外只是宣称颖王辖下三镇齐会龙泉府,商议发展大计。

大会一了,重文重智各自带领手下将官返回幽州、安东,只留下冯道、杜荀鹤等新任文官谋士,继续协商三省六部的具体内容,以及接下来的选官事宜。

注:历史上确有冯道其人,(882~954) 五代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自号长乐老,卒谥文懿,追封瀛王。

王正言也是历史人物,五代时做过后唐的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以及节度使。山东通史隋唐五代卷中有其详细记载。

对于文中所写的改革,各位大大不要过于在意。本人现在国外留学,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研究史料,大家提出的真知灼见,永恒都能虚心接受,在将来的修订中,一定会重新思量。首先,以千年前的客观背景,不宜仓促即于现在文明社会挂钩,就是现在民主制度也是十三世纪才出现的萌芽,因此跨度不会过大;其次,为符合中国国情,就封建社会而言,永恒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可谓极致,以上的改革还是基于渤海、安东原有政体,仅在人手上,司法廉洁上很注重;最后,本人一不是学政法、历史出身,二没有从商经历,文中提到的改革,大家还请海涵,在下先行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