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财政政策(6)

随着国家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与时俱进和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再三强调,如今,不少政府都在大谈建立民生工程,强调打造“民生财政”,我们应该堤防是否有打着“民生”的旗号,而实际做得是“非民生”的事呢?我想,这种“假民生”的现象不是没有的。甚至有人大代表尖锐的提出到底什么是“民生”?因此,着实该细化“民生”的具体内容,如何保障“民生不缩水”问题提上日程。以下事例,足以引起我们深思。

——云南石林县的土地整理项目被人操纵,暗箱操作,导致国家上千万的资金被私人卷走,民心工程成了伤民工程、害民工程。中标价1008万元的“民心工程”,600万元被承包出去,拨付到施工人员的款项仅为66万元,工期届满,实际才完成20%的工程量。造成工程完不了工;民工工资无法兑现;5000多农民的春耕无望。

“民生财政”除了政府财政最大限度地投向民生,切实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上学、看病、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外,同时应该保证政府财政公开、透明,打造“阳光财政”。让纳税人看清自己的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投入民生几何?让群众看得懂,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充分发挥“民主”,使民众有花自己家钱的发言权。

为使“民生财政”具体化,当前,许多地区出台政府编制的“民生预算”,探讨“民生财政”走向体系化的道路。“民生预算”对未来民生工程早做调研、早做规划、早采取措施、使各项任务目标化。这些预算制度长远化、战略化,改变过去各级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短期化和临时化现象。

相关链接1:东莞的“民生红包”

继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向居民派发“红包”后,08年4月底,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表示,受澳门为市民发红利的做法启发,打算给市民发放“临时性生活补贴”,以缓解CPI上涨给市民造成的影响。此事经《南方日报》5月1日报导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6月初,红包发放方案出笼。被列入此次临时生活补贴发放范围的七类人群是:低保对象、五保户、非低保对象的优抚对象、非低保对象的一至四级残疾人、弃婴、已治愈的麻风病人和低保边缘户(即家庭人均收入为401-600元的人员),发放标准为每人1000元。据6月24日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的消息,市财政将拿出逾1.2亿元向12.2万低收入户籍人员发放红包。政府发红包,这在内地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根据市府办《关于向有关市民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问题的复函》的文件精神,市民政局6月初向各镇街社会事务办、民政局直属有关单位等发出通知,要求调查统计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群体市民人数,6月22日前报市民政部门。但截止6月22日,市民人数并没有如期上报,政府还惊奇的发现符合发放1000元“临时性生活补贴”标准的困难民众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超过原先预计的12.2万人。

东莞政府向弱势群体发“红包”,尽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看法,但至少证明东莞政府以人为本、体恤民生、关怀弱势群体的执政思想,是值得称道的。

相关链接2:浙江:逾万亿元GDP大省的“民生财政”支出清单

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总收入2568亿元,这是浙江省2006年的两项重要国民经济指标。

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6年,浙江省财政民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量的66%,民生支出增量占当年财政支出增量的72%。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全省和省级财政增量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7.6%和89.6%。

这是一本鲜活的“民生财政”,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翻开这个万亿元GDP大省的财政支出清单,处处闪耀着科学发展、注重民生的和谐光辉。

浙江省领导很清楚,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底线”。浙江省财政厅提供资料,2006年全省用于社保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达244亿元,这项支出自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22.2%。到2006年末,全省已有约63万人享受城乡低保,230多万名被征地农民被纳入社保范围。

随着浙江社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过去一些民生问题“短板”凸显。以医保为例,外来务工人员、老人与未成年人的医疗保障都曾是医保体系“编外人”。现在财政向民生倾斜力度不断加强,“短板”被逐渐消除。在全省4800多万人口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从制度上覆盖3300万农村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800多万名城镇职工也有了医疗保障,同时推进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则覆盖了余下的数百万名无任何劳动关系的城镇“社会人”、老人与未成年人。全省医保已从制度上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十七大报告提出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百姓创业首先需要平等的“发展权”。长期以来,上学难、上学贵、因病返贫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百姓创业。浙江省“民生财政”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群众上学、就医、就业等民生难题,让所有百姓拥有平等的基本“发展权”。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全省着眼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在教育、卫生等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重点支出均增长20%以上。

群众创业发展,教育是根本。在财政的大力倾斜下,浙江从2006年秋季开学起实施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并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从2005年开始,浙江省财政还与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资金1∶1配套,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据浙江省卫生厅介绍,从2005年开始,省政府按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农民健康体检专项经费,并为农民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到今年9月底,全省累计完成健康体检2400万人,检出各种疾病患者387万人。

在这张“民生财政”清单上,分别写着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与社会治安等名目。而这些都是围绕着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出的,与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在浙江各地,随处可见事关提升百姓安全感与幸福感的“财政支出单”。浙江省财政今年安排28亿元作为生态环保专项资金,从2003年到2006年,文体广播事业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0%;在温州,2007年以来,财政安排8000多万元建设平安温州;在苍南县龙港镇,镇党委书记汤宝林说,为不让部分住在城郊的百姓再吃含氟量高的地下水,财政拿出近千万元把城区水厂的水引到城郊各家各户门口……

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根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测算,2006年全省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数为87%;如按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浙江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指数要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五节)财政补贴倾向“三农”

近年来,农民不再缴税,而且国家还对农民实施补贴,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未遇到的大好事。当前,对农民补贴可以用三个“越来越”来概括,即国家对农民补贴的政策越来越好,对农民的补贴越来越多,对农民补贴的方式越来越简便、科学。

“三农”这两个字眼,在近几年,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都站在了抢先的位置。支持“三农”的各种内容,在国家各相关报告中可谓是笔墨颇多。

财政补贴向“三农”倾斜,是我国当前支持“三农”的重要政策手段。2008年的《预算报告》贯彻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继续对农业、农村、农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出总计1335.9亿元,增加253亿元,增长23.4%。

在西方,有些国家农场主收入甚至有一半都是补贴来的,农业补贴作为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的政策工具,使用得很普遍,也比较成熟。中国约有8亿多农民,3亿多农户,不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目前我们国家的财力还做不到那么大强度的补贴,但随着国力的强盛,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政策越来越好,对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扩大,体现了国家对支持“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受广大农民拥护和欢迎。

种粮农民补贴多

鼓励农民种粮

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是国家政府“三农政策”的着力点,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无不使广大农民朋友拍手称快。

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有一定缓解,2007年,在灾害多发严重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总产10030亿斤,比2006年增加0.7%,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虽然是很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可以说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13亿人吃饭问题是一个永恒话题,任何时候不应掉以轻心,今后要进一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多调粮”。

目前我国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主要分为综合性收入补贴和重大财政支农专项补贴两部分。财政部2008年2月20日和2月25日联合农业部下拨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两批专项资金633亿元和123亿元。

综合性收入补贴重点是对种粮农民进行收入补偿,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可以追溯到04年,06年又在此基础上实施增加对农民农资综合直补的政策。08年在去年27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的规模上,新增206亿元,达到482亿元,比去年增长75%,加上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08年对种粮农民的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亿元,比去年增加300多亿元,增长130%左右,全国平均每亩补贴达到41元。

重大财政支农专项补贴旨在引导农户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农民培训补贴等。其中在良种补贴方面,通过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有助于扩大良种覆盖率,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在农机具补贴方面,据统计,2004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9.7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23亿多元,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115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约60万台(套),直接受益农户达58万户。2006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比2003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国家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实现了“一补多效”,不仅有利于增加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还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并充分考虑农资价格变动对种粮农民发生的增支产生的影响。鉴于08年1-2月份,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大范围低温雨雪灾害,08年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还充分考虑了恢复冰冻灾区生产和灾后重建的因素。

补贴发放体现政府的用心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搞农民补贴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他们的农民人数少,有的国家仅几万或者几十万农场主。而我国,近3亿农户,8亿多农民,如何把这么多钱发到个人头上,做到中间不截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2008年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两项补贴资金达到633亿元,补贴规模大、涉及面广,监管难度也大。为此,财政部专门建立健全了补贴资金的专户管理、财务公开、村级公示、补贴旬报、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不断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同时,财政部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便农民领取,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采取“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发放。今后还将逐步实现补贴资金的联网管理,加强动态监督,确保补贴资金尽快兑付,不断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

——湖南:涉农补贴“一卡通”惠及三湘农民

据湖南省财政厅消息,07年12月27日,省财政安排的1.47亿元能繁母猪养殖补助资金,已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完毕,又一项惠民政策已不折不扣落实到了农户手中。至此,07年湖南省通过涉农补贴“一卡通”网络,发放到农民个人手中的补贴达40多亿元,平均每县发放涉农补贴12项,最多的达36项。

近年,国家对“三农”投入和补贴力度逐年加大,由财政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项目越来越多。2004年4月,湖南省财政厅在浏阳市试点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紧接着,全省各地开始组建“一卡通”发放网络,安装调试软硬件,培训人员,录入基础数据,模拟运行。从2005年12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对种粮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种粮农民农资直接综合补贴等,全面实行“一卡通”发放。近两年,农民享受的国家补贴项目越来越多,资金量越来越大,全省“一卡通”发放的项目扩展到退耕还林补贴、森林生态效益林补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农村低保金、移民口粮补贴等。长沙、隆回、武冈、洞口等县市通过“一卡通”发放给农民的补贴达30多项,最多的汝城县达36项。

“家电下乡”————补贴从生产领域走向消费领域

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于是消费被放在了首位。农村消费是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别较大的形势下,对农民购买家电给予财政补贴,使补贴由生产领域走向消费领域,有利于激活农村消费,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根据对农村市场的调查,彩电、电冰箱(冰柜)和手机是农民最想购买也是最先购买的,是农村普及家电的入门产品,除此之外,这三类产品还可帮助农民获取市场信息,增加农业知识。有鉴于此,2008年5月底前,选择彩电、电冰箱(冰柜)和手机三大类产品,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实施“家电下乡”政策试点,对农民购买试点产品的价格,比照当前家电出口退税率为13%的出口退税政策,同时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也就是将对出口家电产品的优惠政策直接补给了农民。同时规定每户每类补贴产品购买数量不得超过2台(件)。之所以选择山东、河南和四川这三个省,是考虑其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家电产能大省,并兼顾东中西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