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
明代有16位皇帝,但明代帝王陵寝却只有14座,就是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还有两位明代皇帝死后没有葬入皇家陵园。一位是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后江山被其叔父成祖朱棣夺了去,自己也下落不明,成为千古谜案;另一位就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与明英宗朱祁镇是同父异母兄弟。明代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本性也不坏。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兵俘去后,朱祁镇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明代宗朱祁钰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明代宗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又因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而失去帝位。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时间仅有八年,一生可谓命运多劫。
皇帝个人档案
八年天子——明景皇帝朱祁钰
姓名:朱祁钰,庙号:代宗
本名:朱祁钰,年号:景泰
生肖:猴,陵寝:景泰陵(今北京金山)
职业:亲王——摄政——皇帝——亲王,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出生地:北京
死亡时间: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当皇帝机遇:临危继位
寿命:30岁,父亲:朱瞻基
身高:不详,母亲:吴贤妃
体重:不详,配偶:汪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皇家教育,初婚年龄:25岁
性格特点:性格宽和,子女:皇子1人,皇女1人
谥号:明景皇帝,继承人:无
武功
保卫北京
明代宗朱祁钰出生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他的生母吴氏,原本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自己叔父、汉王朱高煦的反叛后,在返京途中,朱瞻基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慧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带回京城。
回京后,按照当时的惯例,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明宣宗朱瞻基将吴氏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吴氏在此时有了身孕,为明宣宗朱瞻基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时,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明宣宗朱瞻基驾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后来,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朝廷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居住。
也许朱祁钰母子可以就此安然地度过一生。但是突如其来的“土木堡之变”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漠北元朝余部势力之一的瓦剌部落首领也先俘获。消息传到北京后,朝廷内外一片惊恐。当时前朝皇帝、宣宗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即为正统皇帝,次子就是郕王朱祁钰。当时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才两岁,如何能治理国事?自然不能将大事托付给他?于是,在危急时候,临朝议政的诸般事务,自然落在郕王朱祁钰身上。于是,为安定人心,皇太后孙氏下诏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钰为监国,总理国政。朱祁钰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也先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后,犯了战略上的错误。也先没有挥师直下北京,而是挟明英宗朱祁镇来到宣府、大同等北边重镇,企图以明英宗朱祁镇为饵索要钱财、骗几座城池。但是守城官军十分警惕,不开城门,也先的计划落空。随后,又先又率兵回到蒙古老营黑松林,十月初才纠合各部直趋北京。这种劳而无功的往复,在客观上给了明朝以喘息、调整的机会。当然,也先之所以没有在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后直扑北京,也有他自己的考虑:一是因为俘获堂堂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实属意外,事先想破脑壳也想不出来;二是当时蒙古军队兵分三路,也先担心自己孤军深入,又有宣府、大同威胁后路,十分冒险,不如退回老营,集合队伍后再卷土重来。
眼见气势汹汹的大兵压境,在大明社稷生死存亡的关头,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而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也深知责任重大,毅然挑起了抵御蒙古铁骑、保卫北京的重担。
然而,在这个紧急时候,经过土木之役,“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于谦奏请将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沿海备倭军、运粮军以及剿捕农民起义军的明军急驰北京增援,同时为了不让粮草落入也先手中,下令将北京城东60里的通州仓粮移入京城。然而,通州仓积粮甚多,非大量人力、物力恐难在短期内搬运完毕。这时应天巡抚周忱建议令人自取,于谦奏请明代宗朱祁钰准许文武京官、军兵预支通州仓粮,令其自取,能够多运者还给予白银、布匹奖励。如此,通州仓粮很快就运入京城。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人心得以安定,也为不久的战斗做好了物资准备。
在如何进行北京守卫战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成山侯王通建议在北京城外挑建城濠以拒抗也先;总兵官石亨坚持坚守城池、闭门不出、以逸待劳的办法;而于谦认为坚守不出则示弱于人,也先会更加猖狂。于谦的意见得到了明代宗朱祁钰的支持。于谦遂分遣诸将率兵22万分列于京师九门之外,命诸将皆受总兵官石亨的节制,他自己则身披甲胄亲赴石亨军中督战。随后,于谦下令关闭九门,以示有进无退,背水一战的决心。此外,于谦还注意提高军兵的士气,“泣以忠义谕三军,人人感奋,勇气百倍”。
在安排京城防御的同时,于谦还加强了北方重镇的防务。宣府、大同是明朝抵御蒙古进攻的最为重要的军镇,也是北京城的屏障。于谦十分重视这两处军镇的防守,奏请明代宗朱祁钰加封镇守宣府总兵官杨洪为昌平伯,全权负责宣府的防务,并谕奖宣府巡抚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当时宣府成为一座孤城,直接暴露在也先兵锋之下。城内人心惶惶,有议弃宣府者,官吏军民争先逃脱。罗亨信仗剑坐在城门下,下令敢有出城者立斩,整饬军务,严阵以待。
镇守大同者为郭登,是明初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之孙。由于总兵官刘安私自逃回京师,被弹劾下狱,郭登被任命为总兵官。大同城内军兵多战死,郭登吊死问伤,亲自为受伤的战士裹伤换药,深得士兵拥戴。郭登日夜操劳,鼓舞将士奋力抵抗,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兵临北京城下,驻扎在西直门外。也先原本以为明军不堪一击,见到明军严阵以待,未敢贸然进攻,而是采用被俘投降的明朝宦官喜宁的建议,声称是送明英宗朱祁镇回宫,借此试探明廷虚实。明代宗朱祁钰及于谦等众位大臣明知其中有诈,又不能怠慢明英宗朱祁镇,只能派人朝见明英宗朱祁镇。也先要求明朝派遣更高级别的官员前来谈判,并大肆索要钱财。
也先以明英宗朱祁镇的名义要明朝派大臣迎接皇帝的大驾。明代宗朱祁钰派了两名小官出城朝见明英宗朱祁镇。也先不让他俩见明英宗朱祁镇,要他们回去叫于谦、石亨、王直等大臣来。于谦根本不予理会。也先又提议讲和。明朝朝廷中有些大臣也想讲和,派人到城外军营中征求于谦的意见。于谦回答道:“事到今天,我只知道带兵打仗,别的事情我一概不听!”
也先派兵进攻德胜门外的明军。于谦、石亨在民房中设下伏兵,派出几名骑兵引诱上万名瓦剌骑兵进入伏击圈。于谦一声令下,明军火器齐发,几名瓦剌将领当即中弹身亡。民房中的伏兵呐喊着冲了出来,把瓦剌骑兵分割包围,打得七零八落。德胜门外的居民们登上屋顶,向瓦剌骑兵投掷砖瓦石块。明朝的援军也及时赶到,会歼瓦剌军。这一仗打掉了也先的威风,打灭了瓦剌军的锐气。
第一次交锋,瓦剌损失惨重,也先的弟弟平章孛罗卯那孩被创身亡。随后,也先又先后指挥瓦剌军进攻西直门、彰义门等处,结果都被明军击败。连续进攻了5天,瓦剌军无一胜绩,士气大跌。也先见北京城在轮番攻击下岿然不动,又担心后路被断,遂于十五日拔营北遁。杨洪、孙镗等人又先后在霸州、固安等地乘胜追击,夺回被掠人口一万多人。
十一月初八日,瓦剌退回塞外,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使得瓦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后也先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北京保卫战,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为屏障的防御体系,加强了北方防御力量,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侵扰。明廷疆域内,人民获得了难得的安宁,生活和生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也先退兵后,于谦继续整顿京师防卫力量,并坚决反对与瓦剌议和。于谦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方和彼方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从道理上讲,不可言和。彼方一向贪得无厌,满足他们的要求,会使我方坐遭损失,越来越弱;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又会制造事端。从形势上讲,也不能言和!”于谦的态度一坚决,也先反倒无所施其伎,只得频频派遣使者,表示要将明英宗朱祁镇送还北京。王直等大臣主张派遣使者将明英宗朱祁镇迎回北京。明代宗朱祁钰怕哥哥回来,自己做不成皇帝,很不高兴地说:“朕本来就不想当皇帝,当时可是你们这班大臣推戴朕登位的啊!”于谦从容答道:“陛下的皇位已经坐定,不会再有什么别的变故。但从道理上来说,应当从速将太上皇迎回。万一是瓦剌人没有诚意,我方也有话好说。”一番话打消了明代宗朱祁钰的疑虑。
在北京保卫战过程中,骤登大位的明代宗朱祁镇在政治上也变得成熟起来。明代宗朱祁钰在国家危难中将人心惶惶的文武大臣团结起来,成功地保卫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江山。明代宗朱祁钰对于于谦的使用,更是用人不疑,多次在重要问题上采纳了于谦的正确建议,君臣协力,挫败也先的入侵。明代宗朱祁钰还下令停止不必要的土木建筑,省下来的费用用于备战;即位之时,去掉了繁琐的礼节和例行的恩赏,一切从简;多次为北边军镇添调军马,增加银两布匹,稳定了北方军事防线。正是明代宗朱祁钰的种种英明举措,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生平最得意之事
意外当上皇帝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的反对,听从宦官王振的蛊惑,冒险亲征进犯的瓦剌也先部,结果于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虏。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的消息十六日就传到了北京城,紫禁城奉天殿局势混乱,人心不安。十八日,为了安定局势,皇太后孙氏在于谦的支持下,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于午门南接见百官,同时立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濬(又名朱见深)为皇太子。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成王朱祁钰是监国的不二人选,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只有他一个弟弟,而且朱见濬年纪太小,难以在国难中承担起拯救大明江山的重任。皇太后孙氏和皇后钱氏幻想着用金银财宝换取英宗的放归,将宫内金银珠宝搜刮一空,用八匹健马驮负,派人送到也先营中。然而,也先财宝照收,人却不放。
虽然,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拘押,自己掌监国大权,但这个时候的朱祁钰倒没有坐上皇位的想法。即使作为监国,朱祁钰也从来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因为,按正统(朱祁镇复辟前的年号恰巧是正统)的传承,应该是朱祁镇两岁多的儿子、皇太子朱见濬继位,作为郕王的朱祁钰只能监国。再加上朱祁钰的性格比较软弱,很担心自己能否执掌好朝政,最初想逃避这件事。但是历史却偏偏给了朱祁钰这样一个特殊的机会。当时明廷面临的局势是: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率兵虎视眈眈,国家的形势岌岌可危,有着亡国的危险。大臣们认为郕王朱祁钰监国,终究没有皇帝的名分,明朝仍然处于一种国无君主的境况。对于也先而言,手中的明英宗朱祁镇成为威逼要挟的筹码;对明朝而言,这种情况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和人心的稳定。因此,许多大臣提出议立新君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但是选立谁为新君呢?
当时能够继承皇位的只有两个人,即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濬和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按血统名分和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而言,朱见濬应为首选,只是他当时只有3岁,在这种特殊的情势下,他难以担负起拯救国家于危难的重担。郕王朱祁钰时年22岁,正当壮年。
面对这种情况,大臣们纷纷上书皇太后孙氏,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眼下明英宗朱祁镇返国无望,皇太子朱见濬年纪又太小,只有另立一帝,才可使国家度过这危难之秋。尤其是时任兵部侍郎于谦向孙太后请命,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皇太后孙氏虽不情愿,但也再无良策,只好下旨由朱祁钰继承皇位。
朱祁钰接到懿旨后,非喜却惊,躲到自己的府中,不肯出来接受。因为朱祁钰知道,眼前国家处于极度危难之中,情势不定,而且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被俘,或许还有返回的一天,不论现在兵临城下的困境能否安危过云,就算也先退兵,明英宗朱祁镇归来,那时情景如何,他心中委实难测。
这种情况下,又是于谦起到了关键作用。于谦向朱祁钰指出,“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一句话点醒年轻的郕王朱祁钰,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并非一个人,而是天下苍生和百姓的希望,是他身上所负担的责任。于是,几经避让的郕王朱祁钰不再推辞,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英宗朱祁镇长子朱见濬仍为皇太子。应该承认,拥立朱祁钰即皇帝位,是对明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破坏,是对被俘明英宗朱祁镇的背弃。但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这种做法还是有其充分的合理性。毕竟,拥立明代宗朱祁钰客观上使得也先手中的明英宗朱祁镇失去了奇货可居的筹码价值,又使得明朝人心稳定,上下一致,有利于抗敌大局。可以说,于谦等大臣拥立明代宗朱祁钰,也是出于公心,跟历史上常见的拥立皇帝以邀功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生平最失意之事
儿子夭折,失去皇位
在取得北京保卫战和迎还明英宗朱祁镇之后,明朝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危机,天下承平,这时候明代宗朱祁钰有了易立太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