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1)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第五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明成祖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确立了储君地位。

宣宗朱瞻基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太子朱祁镇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太后方能决定。不久,朱瞻基死于乾德宫。

虽然明成祖朱棣曾经预言朱瞻基是个“太平天子”,但他从小就喜欢斗蟋蟀(促织)。因此,朱瞻基又被称为“促织天子”、“促织皇帝”。尽管朱瞻基在位仅有十年时间,但他却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以自己的德政和治道将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黄金时期,值得后人追记。

皇帝个人档案

促织天子——明章皇帝朱瞻基

姓名:朱瞻基,庙号:宣宗

本名:朱瞻基,年号:宣德

生肖:虎,陵寝:景陵(今北京十三陵)

职业:皇太孙——太子——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初九日,出生地:北京

死亡时间: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当皇帝机遇: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

寿命:38岁,父亲:朱高炽

身高:不详,母亲:张皇后

体重:不详,配偶:胡皇后、孙皇后及三宫、六院众多妃子

学历:皇室教育,初婚年龄:20岁

性格特点:洒脱不拘,子女:2子,2女

谥号:章皇帝,继承人:儿子朱祁镇

武功

平定叔父叛乱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朱瞻基以29岁的年龄即皇帝位,正值壮年,精力充沛,又有一定的治国经验,且可以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等待20年之久,真可谓恰得其时。

朱高煦在被成祖朱棣安排到乐安之后,并没有改过自新,而是等待时机,准备随时发难。当仁宗突然病逝之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得知消息后日夜兼程直趋北京。据说,朱高煦在南京至北京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人马,准备将朱瞻基半路劫杀。只是因事出仓促,阴谋没有成功,朱瞻基神速赶到北京,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宣德,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即位后,深知两位皇叔久蓄异志,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反而重加赏赐,以礼相待。

朱瞻基的皇叔朱高煦更加积极谋夺皇位。转年(公元1426年,即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献元宵灯为名,派人窥伺朝廷武备。其实,朱高煦的反谋未尝有一日忘怀。接着,朱高煦向明宣宗索要骆驼,侄子皇帝与之四十;索要马匹,侄子皇帝与之一百二十;索要袍服,侄子皇帝又与之。

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朱高煦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

朱高煦暗约驻守济南的山东都指挥靳荣到时献城为应,又授指挥王斌、朱煊等人为太师、都督等官职,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朱高煦让四个儿子各监一军,他自己率中军,准备举兵进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聪明,派遣其属下枚青入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是朱棣“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儿子,闻言,连夜就把枚青绑起送入宫内。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朱瞻基仍派中官侯太带自己亲笔信至乐安“晓谕”这位皇叔。

侯太到乐安后,朱高煦陈兵相见,南面高坐,也不拜领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阶下,大言道:“我何负朝廷哉!靖难之战,非我死力,燕之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谗,削我护卫,徒我乐安;仁宗(朱高炽)徒以金帛铒我。今又辄云祖宗故事,我岂能郁郁无动作!……速报上,缚奸臣来,徐议吾所欲。”语气语态,与当初朱棣反建文帝时几乎同出一辙。

太监侯太是个胆小鬼,怕汉王杀掉自己,伏地惟惟。

回京后,明宣宗朱瞻基问侯太,汉王说些什么,侯太回答说:“汉王无所言”。随行护卫的锦衣卫乃有特务任务,向皇帝俱陈所见。明宣宗大怒,对侯太说:“事定必治汝!”

为了给自己造反制造论据和做铺垫,汉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众官,指斥明宣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以及南巡诸事,公然宣扬朝廷罪过。同时,朱高煦又斥责夏原吉等几个大臣擅权为奸,要求皇上交出几个人给自己杀掉。同时,朱高煦私下写信给诸位公侯重臣,骄言巧诋,污蔑明宣宗违祖制等事。

至此,明宣宗叹道:“高煦果反!”

这又是一场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战争,只是这次与朱棣的靖难之役在过程和结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朝廷意见不一,明宣宗朱瞻基集朝臣商议。本来,明廷要派阳武侯薛禄率兵讨伐,大学士杨荣以建文帝时李景隆为戒,劝帝亲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见高煦命将而色变,退语臣等而泣,知其无能为也。且兵贵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谓先声有夺人之心也。”

英国公张辅自告奋勇,想自请两万兵前往平定朱高煦。

明宣宗表示:“爱卿您确实能击败叛贼。但朕新即帝位,保不准有小人怀有二心,亲征之事就这样决定了吧。”

明宣宗朱瞻基虽年纪轻轻,却属少年老成英明果决之主。明宣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秋八月,经过周密布置,祭过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之后,朱瞻基亲率大营五军将士出征。

行至杨村,明宣宗在马上询问左右群臣:“众卿认为高煦计将安出?”

有人说“乐安城小,贼军必先取济南为大本营”;又有人说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会引兵南去。

明宣宗听毕摇头,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济南虽近,未易攻取;闻朕大军将至,亦无暇攻取。高煦护卫军多家在乐安,不会弃家往南京方向征战。高煦外似诡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辗转无断。今其敢反,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又以为朕不能亲征。今闻朕亲行,已经胆裂,其敢出战乎!至即擒矣。”

如此名正言顺,加上皇帝亲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传达诏旨,谕以逆顺祸福。年青的皇帝英畅神武,词旨明壮。如此,明朝六军气盛,斗志昂扬,龙旗金鼓,千里不绝。

初登大宝的宣宗显示出了与太祖、成祖相似的英武气概,采纳了杨荣、夏原吉的建议,亲征朱高煦。在声势上一下子就压倒了叛军,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而朱高煦显然没有料到年轻的皇帝竟然会亲征,信心大失,失去了举兵之初的勇气。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就包围了乐安城。

果然不出朱瞻基所料。朱高煦色厉内荏,心虚胆怯,加之看到众叛亲离,军无斗志,只得在乐安束手待毙。宣宗令平叛大军将乐安四面包围,皇帝属下诸将请即攻城,朱瞻基不许。明宣宗依然敕谕朱高煦,要他主动投降,朱高煦不报。宣宗皇帝复遣敕谕之曰:“前敕谕尔备矣。朕言不再,尔其审图之。”

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派人以箭缚“招降归正”敕书于城内,对城中人民告以福祸逆顺。由此,城中人不少人想缚执朱高煦来献。

在内殿徘徊思虑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宽限一天,表示让侄子给自己一点时间。“今夕与妻子别,明旦出归罪。”

明宣宗朱瞻基答应。

当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与众人往来密谋造反的文书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销毁罪状,“城中通夕火光烛天”。

转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将王斌很有血性,劝他说:“宁一战而死!就擒,辱矣!”

朱高煦以城小为辞,从地道偷偷溜出城,穿着一身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顿首自陈:

“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没有依刑法对朱高煦“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师,在西安门内新筑宫室软禁虽属软禁,但好吃好喝,饮食衣服之奉,仍旧无改。

班师之后,宣宗皇帝仅仅诛杀逆党王斌等六百余人,胁从者皆不问。

得胜回京后,朱瞻基马上传诏给另外一个皇叔、赵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做卫)。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汉王朱高煦本来也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宣宗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探望。谁知这朱高煦不但不领情,还在皇帝离开时用脚勾了皇帝一下,把明宣宗绊倒了。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从殿外抬口大铜缸进来,把朱高煦扣闷在里面。

铜缸重300斤。这位汉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还能把缸顶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朱瞻基逼近。

盛怒之下,明宣宗朱瞻基派人抬来数百斤木炭,堆积于缸上,然后点火燃之。不久,炭烧铜熔,把朱高煦烧成一顿灰烬。

宣宗皇帝余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诸子全部处死。

至此,汉王、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文治

唯才任用,重视文教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宣宗朱瞻基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名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永乐年间入值内阁,为东宫官,多次维护太子朱高炽的皇储地位。仁宗朝时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兵部尚书,仁、宣及英宗朝长期处于内阁首辅地位。

杨荣,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当年成祖入南京准备登基,杨荣迎谒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恍然大悟,急忙调转马头去拜谒孝陵。正因为此事,杨荣给成祖朱棣留下的印象极好,多次命杨荣随其北征,规划边务,参决军事,升文渊阁大学士。

杨溥,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永乐时为太子洗马,因太子遣使迎接成祖迟缓,为汉王所谗,曾被关入天牢10年。

“三杨”都是活跃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的元老,在朝臣中德高望重、声誉卓越,都是股肱之臣。

夏原吉,是明朝著名的理财能手,永乐时期为户部尚书,长期主持政府的财政,成祖五次北征、郑和下西洋、出兵安南、修建北京等重大事件的后勤保障都是由他规划筹措。

蹇义是朱高炽当年东宫的属官,擅长谋划,为人谨慎,办事周详。

宣宗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几位重臣识大体,顾大局,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记载,杨荣办事果断,敢作敢为,对军务很熟悉,只是不能洁身自好,多次接受边将馈赠的良马。宣宗朱瞻基听说了,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力赞杨荣通晓军务,是他和众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应该因为有这样的小毛病就放弃不用。宣宗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杨士奇听后,没有丝毫的怒意,反而对宣宗请求能够像包容他一样包容杨荣。后来杨荣知道了这件事,感觉十分惭愧,对不住杨士奇,便尽释前嫌,相交甚欢。

宣宗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到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月,朱瞻基来到文渊阁,与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李时勉等儒臣谈经说道。他随手翻阅着经史书籍,和儒臣们讨论其中蕴意,进而探讨治国的得失。君臣谈古论今,相谈甚欢。明宣宗朱瞻基兴致盎然,特命御膳房拿来好酒,设御宴款待群臣。席间,他告诫儒臣们,自古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君主都崇礼重士,你们是辅佐良臣,对于国家政事一定要知无不言。他还赋诗一首,赐给杨士奇等人,有如下诗句:“大经大法古所训,讲论启沃良足娱。朝廷治化重文教,旦暮切磋安可无?”朱瞻基认为读书讨论不但能陶冶性情,还是治理国家的良策。不久,朱瞻基将自己所作的《猗兰操》赐给朝臣,再次告诫朝臣要举荐贤才,只有唯才是举才能治理好国家。朱瞻基在文学艺术上涉猎较广,绘画则以山水、花鸟见长。朱瞻基所绘《戏猿图》、《花下狸奴图》手法细腻,颇见功力。另外,朱瞻基绘有《寿星图》一幅,赐给老臣夏原吉,又有《瓜鼠图轴》等流传于世。

中外交流

帝国皇帝与外国人的交往

朱元璋为达到“万国来朝”的目的,实行“怀柔远人”政策。然而,外国人不是只靠这些空洞的说教就能俯首听命的,他们必须看到实惠,朱元璋也明白这点。所以,他曾吩咐主持外交事务的礼部官员说:“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即是说“怀柔远人”的具体体现是“厚往薄来”。这种建立在“利”之上的“怀柔”政策确实灵验,海外国家纷纷来贡,而他们是“慕利”而来,在他们看来,只要有利可图,那种无伤大体的“宾服”又何难之有·

朱元璋的后世子孙动辄把“祖训”挂在嘴边,而“怀柔”思想是“祖训”的重要内容。因此,终明一代,“怀柔”思想是其对外政策的基本思想,作为接待外国贡使的会同馆则是这一思想的具体执行者,其职掌办理贡使吃住事务,给予免费。贡使们一踏进中国土地就享受到礼仪之邦带给他们的实惠。到市舶司,吃住玩乐一应消费均由市舶司和地方布政司负责供给,成为地方政府一项庞大开支。

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春正月,在礼部奏请宴劳外国朝贡使臣时,宣宗皇帝朱瞻基说:“四夷宾服,世所贵也,其使者今不远万里来者,皆有慕于中国,饩廪赐必丰,庶昭朝廷优待之意”。对贡使款待得越好,就越能体现明朝政府“怀柔”思想。据《日本一鉴》记载:“入朝者沿途往还,给支廪粮之外,每人肉半斛,酒半瓶……若至会同馆,该光禄寺支送常例,下程每人日肉半斤,酒半瓶,米一升,蔬菜厨料;若奉钦赐下程,五日一送,每十人羊、鹅、鸡各一只,酒二十六瓶,米五斗,面二十斛八两,果子一斗,烧饼二十个,糖饼二十个,蔬菜厨料若干”。此外,还有茶等饮品,棉被、寒衣等御寒物品。真是吃、喝、穿、住,样样周全。如发现办事官偷工减料,克扣贡使供给,政府则要给予严厉惩罚,如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二月,“行在光禄寺厨子诉其寺官窃减外夷供给,上命行在刑部刑郎施礼执而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