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4)

建文帝嫡孙袭统,居正朔之位,竟败于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结局。总结起来,建文帝失败原因不外如下:建文性格太过柔弱仁厚。燕兵将皆勇战骁勇之辈,建文帝竟于大战前下明诏“莫伤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燕王朱棣多次绝处逢生,假使明军在战场上能“擒贼先杀王”,燕军早就冰销败亡。

纵观整个龙虎斗过程,建文帝一方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大师之才。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皆书生,苍促行削藩之计,不知兵事,没有什么大的战略眼光,以致于误已误国,最后招致灭族惨祸。这也要“归功”于朱元璋,因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将早已连子孙都被株除干净,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将领,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还算靠得住的老将耿炳文一人统30万军;李景隆两次败北,一战统50万,一战统30万;盛庸一人统20万。明军“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反观朱棣,单旅孤城,利于战不利于守,利于合不利于分。如果朱允炆当初下令山东、河北诸将各拥众数万,凭城坚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贼子起兵的朱棣胜一仗败两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狭窄地带,熬过一阵熬不过两阵,军队人心最终会轰然瓦解。

建文帝在用人方面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太过优柔寡断,用人不明,例如他在“靖难之役”中一度倚重的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燕王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燕王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朝延军队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

身后谜团

朱允炆失踪之谜

明朝郑晓所做《逊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命帝(建文)赋新月,应声云:‘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太祖凄然久之,曰:‘必免于难’。”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代历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太祖朱元璋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说法:

据永乐年间《太宗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成,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眼看大势已去,朱允炆不得已下令焚宫,并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朱允炆的下落。宫内侍人都说朱允炆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作证明。燕王朱棣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孺传》均持此说。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认为燕军破城后,朱允炆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太监王钺告诉朱允炆: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朱允炆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三人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朱允炆叩首称“万岁”。朱允炆问他怎么知道自己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据此,朱允炆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也有传言说,燕军破城后,朱允炆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后来,朱棣担心朱允炆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探寻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朱允炆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对于建文帝出亡也是将信将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于是派户科胡给事中分巡全国。《明史》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让胡给事中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探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张三丰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给事中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他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给事中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朱棣北征驻军宣府。胡给事中赶到宣府时,成祖朱棣已经休息,听说胡给事中回来后,马上接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看来胡给事中是打听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再究问建文帝踪迹。

关于朱允炆下落之谜,民间仍有很多解释和传说,绝不止上面列出的几种。近年来,随着对朱允炆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他并未自焚而是削发为僧出亡或漂洋出海的人渐渐多起来,台湾地区有学者甚至出版了《明惠帝出亡考证》一书。当然,到底朱允炆的结局怎样,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与世界同步

睁眼看世界

1399年,耶者拉亚在南印度迈索尔地区建立了迈索尔王国。

1399年8月,英格兰兰卡斯特公爵亨利起兵,推翻了普兰塔奈特王朝。亨利继位为英格兰国王,史上称之为亨利四世建立了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

1400年,富拉尼人首领马罕在今天马里西部建立起马西纳王国。

1400年,普斑国王取得了白帐故地,改国名为乌兹别克王国。

15世纪初,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来人迁往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建立吕宋王国。

1402年,帖木儿在安哥拉战役中击败奥斯曼军,擒奥斯曼国王巴叶齐德一世,此后,帖木儿复辟被奥斯曼灭亡的各加齐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