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潜规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货币背后的金权较量(3)

9月24日(星期五),在黄金交易所开市之前,古尔德来到财政部大楼拜访他在这里的线人——副财长巴特菲尔德,后者告诉他说目前还没有接到来自华盛顿方面的任何指示,但情况非常不妙。离开财政部后,精明的古尔德立即命令助手在开市以后加速抛售自己手中的黄金。上午10点,纽约黄金交易所开盘,信心满满的菲斯克就像“黄金利益集团”的“火车头”,拉动黄金市场的价格由开盘时的145美元迅速升至150美元。随后,菲斯克给他的经纪人阿尔伯特·斯派尔斯下达指令:“买进你能买到的任何黄金,把黄金价格推高到155美元。”于是,黄金价格就像是被人施了魔法一样,从每盎司155美元迅速蹿升至160美元。此时,交易所里的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黄金价格的变动,因为这实在是太刺激了。混乱的黄金市场不久便波及到华尔街股市,由于资金都流入黄金市场搞投机,使得多家银行都濒临破产的边缘。

事实上,与古尔德有联系的巴特菲尔德等官员一方面在悄悄地卖掉自己的黄金合同,另一方面却不断地向政府提交关于黄金市场混乱情况的报告。上午11点57分,一向平静的华盛顿政府突然向纽约财政部门发出一份电报,宣布出售价值4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以稳定金价。这对黄金炒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当消息传到黄金交易所时,原本还热闹非凡的市场突然安静下来,买方声音戛然而止。在几分钟内,金价就从最高的每盎司162美元跌到每盎司135美元。随着黄金市场泡沫的破灭,华尔街的黄金囤积者一下子全线崩溃了。人们将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五”,因为有多家经纪行和银行在当天的交易中破产,此外还有将近1000名个人投资者在噩梦后变得身无分文。

当“黑色星期五”的硝烟还未散去的时候,古尔德就已被大大小小的官司缠身,这中间有许多案子根本没有审理价值,但古尔德还要花大部分时间去处理它们,时间在一点一滴地磨损古尔德的斗志,有人说:“古尔德已经失去了再战的勇气,他已被彻底打败了。原先那个自信的古尔德死了,现在剩下的只是他的躯壳罢了。”人们总以为提前清仓的古尔德应是此次事件中最大的赢家,其实不然,古尔德并没有全身而退。他的许多黄金交易都被积压下来而卡在黄金交易银行里。此外,股价整整一个星期的狂跌也使他追加了大量保证金。

糟糕的局面也影响到他在伊利铁路公司的地位和权力。古尔德发动黄金囤积战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扩大伊利铁路公司的利益,但是走上歧途的古尔德偷鸡不成蚀把米。他在伊利铁路掌权期间也为公司做了不少工作,例如规划线路、研究钢轨的优点以及参与了一些铁路公司兼并项目。但是,炒作黄金、盗用公款等可耻行径已经让公司股东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原本古尔德一心想要将宾夕法尼亚铁路收入囊中,但是经历黄金操纵失败后,他的西部战略遭受了死对头范德比尔特的疯狂反击,再加上媒体大肆渲染古尔德在黄金囤积案中的狂妄自大以及破坏行为,使得古尔德遭受了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两个州的司法制裁,他的铁路扩张梦随即破灭。

1871年夏天,纽约民主党的一件丑闻又将古尔德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与古尔德长期保持利益关系的美国民主党人士威廉·M特威德被人举报侵吞上百万美元的城市公款。随即,被赶下台的特威德逃离了美国,而有着不光彩过去的古尔德就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更令古尔德痛心的是,1872年1月,他的老搭档吉姆·菲斯克被人射杀在旅馆里。失去有力助手的古尔德显得更加憔悴,力不从心。在多方的压力下,1872年3月,古尔德离开了伊利铁路公司。临走时,他与公司达成了协议,只要古尔德向伊利铁路公司支付900美元的资产,后者就将放弃对古尔德任何可能的权力的要求。最后,被扫地出门的古尔德干起股票经纪人,但是孤僻并有着坏名声的古尔德并没有获得多少公司的支持,生意一天比一天惨淡。渐渐地,“古尔德”在华尔街似乎已成为一个历史,关于这个名字人们谈论更多的只是它昔日的“辉煌”。从表面来看,杰伊·古尔德被埋葬了,心脏上还插着一根带血的钉刺,但令人们震惊的是,短短的两年之后,古尔德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且突然控制了联合太平洋铁路。也许正是政治家的通风报信,才让古尔德保存了东山再起的实力。

如今抛开正义与邪恶的话题,人们不得不承认,古尔德是华尔街的一位金融奇才。虽然他被称为当时最冷血残忍的阴谋家、行贿者和金融强盗,给国家、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恰恰是这些事情促使国会完善了金融交易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健康发展。同时,古尔德也永远改变了美国铁路竞争的局面,教会人们如何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美国黄金危机:金钱困境下的政治妥协

19世纪70年代,刚刚结束战争、实现统一的美国经历了一段经济大萧条时期。就像人们在华尔街看到的那样,这场空前规模的经济衰退使得股价下跌、交易量严重萎缩,华尔街人士怨声载道。据悉,从1873年到1878年,包括铁路股在内的华尔街股票平均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市值,而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席位价格也从最初的7700美元降到后来的4250美元。此外,共有超过280家经纪公司在这场经济风暴中关门歇业,而更多的公司则是在苦苦维持经营。

此后,民众要求恢复纸币与黄金完全可兑换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逐渐收回战时过度发放的纸币,导致美国通货紧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货币供给减少和商品产量增加的相互作用又造成商品批发价格的急速下跌,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华尔街金融市场,股价也随之下跌。

因为黄金储备不足,美国政府每年必须从银矿开采者手中按照市场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白银,然后将这些白银按照白银兑黄金的固定比例铸造成银币,并在市场中流通。由于黄金与白银相挂钩必然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所以这种方法无疑是在变相地制造通货膨胀。为了抵御通货膨胀,美国财政部下令停止铸造银币,将货币体制回归到金本位制,但这项政策马上遭到了一些人尤其是矿主的反对。无奈之下,美国国会在折中多方意见之后颁布了《布兰德—埃利逊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财政部在停止铸造银币同时,每个月按照市场价格购买200万~400万美元的白银。1878年,《布兰德—埃利逊法案》生效之后,立即引起美国西部地区的采银热潮。

到了1879年,美国政府终于决定恢复纸币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并将日期定在来年的1月1日。虽然经过多年税收努力,美国黄金储备已有一定提高,但人们对政府兑换能力的怀疑并没有就此消除。然而,美国政府的运气着实不错。当时,欧洲各国连续经历了霜冻灾害和洪涝灾害,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供给少而需求大又使得价格大幅度提高。相反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是风调雨顺,农作物获得大丰收。美国粮食大量出口欧洲国家,由于国际间贸易都是以黄金作为结算物的,所以换回的黄金极大地充实了美国国库。

随着市场上黄金数量的大幅增加,一些银矿巨头开始游说政府,增加白银购买量。189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白银收购法》(The 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取代之前的《布兰德—埃利逊法案》,它规定政府每年的白银购入量必须达到5000万美元,这个数字比往年提高了整整一倍。

法案实施后,美国白银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快速上涨,而价格提升势必造成白银供给的持续攀升,这些供给不仅来源于国内矿厂,更多的是由海外滚滚而来。不久之后,白银价格就开始大幅度下跌了。此外,大量购买白银也使得美国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来弥补财政赤字。恰逢此时,欧洲人开始清算他们手中持有的美国债券,大量黄金从美国国内输送到欧洲,加剧了美国黄金的短缺。据悉,仅在1891年上半年,美国黄金输出就超过了此前25年的总量。美国黄金危机凸显出来。

1893年3月4日,格罗夫·克利夫兰宣誓就任美国第24届总统,他一上台就面临着黄金流失、通货膨胀等诸多经济问题。克利夫兰在金融和货币政策上一贯采取非常稳健的措施,这就使得以诚实和独立著称的克利夫兰在美国经济为难时期第二次坐上美国“第一把交椅”。在新总统的强烈建议下,国会匆匆忙忙废除了《谢尔曼白银收购法》,但为时已晚,恐慌的民众尽一切可能积累黄金,他们对美元的信心早已荡然无存。虽然美国政府试图采取各项措施来平复民众情绪,增强他们对法定货币的信心,但是在出口贸易减少和民众囤积的双重压力下,美国国库的黄金就如滔滔洪水般不断向外倾泻。

美国经济的糟糕局面不久便反映到了股市上面。1893年4月,华尔街发生小范围的违约情况,市场开始大范围下滑。5月2日,一个噩耗传遍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中最活跃的公司之一——美国船缆公司(National Cordage Company)突然宣布破产。这一事件导致整个证券市场的崩盘,民众如潮水般涌入银行,造成大规模的挤兑现象。由此美国遭受了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据统计,有将近15万家公司和500多家银行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倒闭,而这次经济危机也常被人称作“黄金危机”。后来,美国船缆公司总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美国船缆公司的破产完全归咎于我们无法获得贷款,在历史上,信用从来没像今天这样被严重抑制过,更为严重的是,白银和黄金问题造成人们对市场信心的普遍缺失。”

美国投资者对国库的黄金数量有着心理上的底线,由于采取黄金与美元自由兑换的货币制度,所以普遍认为财政部应储备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黄金才能保证货币的自由流通。为了稳定经济,美国政府不得不勒令各大银行以黄金兑换美元的方式来补充国库的黄金储备,但相比黄金流失量来说,这仅是杯水车薪,况且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银行家们也不愿意将黄金送到政府手中。糟糕的形势使得美国政府就像是被黄金绑架一般,一切政策都以如何弥补黄金储备为中心,没有一丝自由。他们相信,只有保证黄金储备量,才能使经济得以恢复。

1894年起,美国经济衰退的进一步加重,财政赤字飙升,黄金储备继续大幅减少。10月,美国财政赤字已飙升至1300万美元,而黄金储备则降至5200万美元。时任总统的克利夫兰在给他朋友的信中写道:“我都快要绝望了,一开始我们就在操作中陷入被动,虽然国库黄金一直在消耗,但是经济并没有好转。”种种的迹象表明:美国政府的金本位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但执着的克利夫兰并没有放弃,他自始至终坚信,“放弃金本位就意味着更大的毁灭”。此时,克利夫兰多么希望能有一双手在背后拉他一把,在危难之际帮助政府筹得黄金。美国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国家,就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在危难关头总会出现一位“救世主”,将美国带出黄金困境,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摩根出手,是拯救还是利用

摩根的铁路发家史

这时的华尔街不乏金融明星,而JP摩根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人说,摩根是华尔街新生一族中的代表,像约翰·D洛克菲勒、安德鲁·卡耐基一样,他们都经受过美国南北战争的洗礼,并在华尔街逐渐形成了超凡的影响力。

与大多数华尔街成功人士不同,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有着古老的新英格兰血统。1871年,摩根的祖父离开家乡,来到了被誉为“美国大保险公司发源地”的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当时正值该城市迅速发展之际,摩根的祖父先后在这里投资过房地产、蒸汽机公司和铁路。后来,摩根的父亲朱尼厄斯·斯宾塞·摩根(Junius Spencer Morgan)从父亲手中继承了一笔财产,并用这笔资金开了一家商品交易所,从事对外贸易业务。此后,为了谋求更大发展,朱尼厄斯·摩根搬到波士顿,在那里他有幸成为著名棉花经纪人詹姆斯·M毕比(James MBeebe)的合伙人。1885年,朱尼厄斯·摩根受邀加入一家英国金融公司,成为该公司老板乔治·皮博迪的得力助手。虽然皮博迪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他在英国生活和工作了好多年,凭着聪明和诚信,皮博迪很快就在英国赢得了极好声誉。在老板皮博迪退休之后,朱尼厄斯顺利接管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