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念(1)
(第1节)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
医学模式的转变
所谓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观、健康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一定的医学模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中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也是与一定时代人类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动态概念,不是僵死不变的,总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转换。当一种医学模式对其涵盖的领域内发生的新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适当的处理时,必然会被另外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医学模式所替代。
相对于现代医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指的是发展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生物医学模式。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医学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使生物医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种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原因、过程甚至机理,这一阶段的医学模式便被人们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竞争也愈演愈烈。人口的迅速增长及迅速城市化,生活节奏加快,住宅拥挤不堪,交通事故频发,失业率上升,人际关系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等现象,使人们长期处于神经紧绷状态,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越来越复杂。很多疾病不像以前一样由单一病因引起了,而是显现出多因多果的趋势。医学研究表明,当前疾病的致病因素除了生理和遗传因素以外,通常还包含以下几种:环境污染,如噪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辐射污染、食品污染、职业危害等等;社会心理因素,如住房困难、工作挫折、人际矛盾、亲人丧失、个人心理缺陷等等;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酗酒、吸毒等。
根据发达国家的综合医院门诊的统计,由心理社会因素协同作用所引起的各类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各占1/3,而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单纯躯体疾病患者仅为1/3,可见心理社会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日益复杂的疾病,尽管新药层出不穷,手术和理疗等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可是治疗效果却往往不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逐步暴露出来。它不仅已不能充分解释现代卫生保健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束缚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指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生物(躯体)变量来说明”,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是“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事实上仅用生物医学解决不了诸如结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问题。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医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仍无法控制,因为这些疾病更多的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主动与被动结合的新医学模式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起来。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新医学模式下,确认的医生治疗疾病的手段从传统的“服药、手术、理疗”变为“服药、手术、理疗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几百种方法。最开始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后来美国发展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疗法,日本主要是森田疗法,我国有钟友彬的认知领悟疗法。当前,行为主义疗法在我国使用较多。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健康概念就是新医学模式的反映。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其宪章中就规定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这一概念不仅涉及到人的生理问题,而且涉及到心理和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三方面结合起来而构成了健康的整体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健康概念进行了改进:“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心理上、道德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道德健康也被融入了健康的概念之中。
(一)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达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健康,更谈不上长寿。生理健康主要指人的身体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肌肉皮肤有弹性,睡眠良好等。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等方面。
(三)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主要指人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的能力。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概念中新纳入的一项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巴西著名医学家马丁斯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等疾病,而品行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胸坦荡的人则往往身心健康。这是因为,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的人,长期处于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态之中,有损健康。研究发现,这类人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紊乱、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减弱等病症,最终会在恶劣心态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早衰或早亡。
现代人身体健康的具体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现代人身体健康的具体标准是“五快三良好”。
这“五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主要是针对身体健康。别看这五条标准内容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一)吃得快
吃得快是指胃口好。什么都喜欢吃,吃得迅速,吃得香甜,吃得平衡,吃得适量。不挑食,不贪食,不零食,不快食。不是吃得越快越好,中老年人吃饭,要做到细嚼慢咽,充分分泌唾液,可以减轻胃的负担,提高营养吸收率,甚至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生。
(二)便得快
便得快是指大小便通畅,胃肠消化功能好。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定时、定量,最好每天一次,最多二次。起床后或睡眠前按时排便,每次不超过5分钟,每次排便量250~500克,说明肛门、肠道没有疾病。假如便秘,大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形成“宿便”,有毒物质就会吸收得多,引起肠胃自身中毒,产生各种疾病,甚至得肠癌。
(三)睡得快
睡得快是指上床后很快熟睡,并睡得深,不容易被惊醒,又能按时清醒,不靠闹钟或呼叫,醒来后头脑清楚、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睡得快的关键是提高睡眠质量,而不是延长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好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内脏无任何病理信息干扰。睡眠少或睡眠质量不高,疲劳得不到缓解或消除,会形成疲劳过度,甚至得疲劳综合症,降低免疫功能,产生各种疾病。
(四)说得快
说得快是指思维能力好。对任何复杂、重大问题,在有限时间内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语言表达全面、准确、深刻、清晰、流畅。对别人讲的话能很快领会、理解,把握精神实质,表明你思维清楚而敏捷,反应良好,大脑功能正常。
(五)走得快
走得快反映心脏功能好。俗话说“看人老不老,先看手和脚”,“将病腰先病,人老腿先老”。加强腿脚锻炼,做到活动自如,轻松有力,不要事事时时离不开车,不要忘记腿是精气之根,是健康的基石,是人的第二心脏。
“三良好”的标准是针对人的心理健康而言,即:
(一)良好的个人性格
良好的个人性格包括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二)良好的处事能力
良好的处事能力包括观察问题客观实在,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在人际交往和待人接物时,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便于自我监测的健康标准
为了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还提供了一些关键的健康指标供人们进行自我监测。
(一)体重
基本稳定,一个月内体重增减不超过4千克,超过者为不正常。
(二)体温
基本保持在37℃左右,每日的体温变化不超过1℃,超过1℃为不正常。
(三)脉搏
每分钟跳75次左右,一般不少于60次,不多于100次,否则为不正常。
(四)呼吸
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为16~20次,呼吸次数与心脏跳动数的比例为1∶4,每分钟呼吸次数少于10次或多于24次为不正常。
(五)大便
基本定时,每日1~2次,若连续三天以上不大便或一天4次以上为不正常。
(六)进食量
每日进食量保持在1~1.5千克,连续一周每日进食超过平常进食量的3倍或少于平常进食量的1/3为不正常。
(七)尿量
一昼夜的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连续三天每天24小时内尿量多于2500毫升,或一天内尿量少于500毫升为不正常。
(八)月经周期
成年女性月经周期在28天左右,超前或推后15天以上为不正常。
(九)生育
正常成年男女结婚后,夫妻生活在一起未避孕,三年内不育为不正常。
(十)睡眠
每日能按时起居,睡眠6~8小时,若不足4小时或每日超过15小时为不正常。
关注亚健康
(一)亚健康是健康的第三状态
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又叫亚健康。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体力表现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亚健康可以间断或持续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脏器各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但通过科学调理,又可明显地消失,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
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澳大利亚处于这种疾病状态的人口达37%。在亚洲地区,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比例则更高。不久前日本公共卫生研究所的一项新调研发现并证明,接受调查的数以千计员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着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痛,而且至少有半年病史。在中国的长沙,对中年妇女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60%的人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
另据卫生部对十个城市的工作人员的调查,处于“亚健康”的人占48%。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目前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20~45岁,以致医学界不得不把“亚健康”列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
调查表明:“亚健康”状态在一些从事企业管理、商业活动的人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加重的缘故。
(二)导致亚健康的因素
临床证实,促使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心理、社会、环境、营养、劳动、运动、生活方式与行为、气象生物、服务等诸多方面,每个因素都有特定的内容,又相互关联。
例如,嗜烟酒成癖,烟碱、酒精缓慢损害肌体;劳逸失度,娱乐过度,紧张,睡眠不足或经常睡懒觉,引起肌体代谢紊乱;饮食无节制,营养不合理,吸收失控,体液、血液酸碱度pH值失衡,给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环境(空气、水源、阳光、花草、噪音等)遭受污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化学物质的感染;长期患慢性病不愈等,导致产生亚健康的一些具体体征,如神态疲倦、体力不支、心烦意乱、忧郁寡欢、易受刺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皮肤干燥等。但一旦采取诸如及时休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戒除不良嗜好,加强精神心理修养,融洽人际关系等措施,亚健康可不再发展或自愈。
(三)如何预防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直接导致严重的疾病。
专家们认为对“亚健康”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在于调整。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身体差了就需要“补”。再加上一些保健品广告的宣传,目前很多人对防治“亚健康”的理解就是服补品,其实这是错误的。过去,处于营养不良、虚弱状态的人比较多,现在已经很少了。大多数人是由于紧张、压力,再加上营养过剩、代谢失常才促成了“亚健康”。
预防“亚健康”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平时注意锻炼身体,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膳食合理,饮食要少盐、少糖,应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豆制品等。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鱼和水产品,这样可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或偏食。暴饮暴食会造成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偏食会因为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诱发“亚健康”状态。
总之,预防亚健康应从纠正病因开始,从平时的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重视,科学健身、提高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就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全面加以预防。
未来的保健新趋势
科学家们认为,未来的医疗保健将强调整体性医疗、信念治疗、顺势治疗、中医中药,并与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营养、适宜的体育锻炼、乐观的情绪、平衡的心理等相组合,形成保健的新趋势。
(一)整体医疗
要求避免单一的药物治疗,充分利用一些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来提高人体各个方面的功能水平,包括躯体的健康和心理的稳定,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和伦理道德的完好,从而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加速康复、益寿延年的目的。人类正朝着这种理想的保健模式努力。
(二)信念治疗
是指患者通过意念或想像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征服死亡的愿望,从而消除紧张情绪,使精神上完全放松,体内的生理生化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心、肺和呼吸放慢,血氧耗量和肌肉紧张降低,同时抗体的免疫功能得以增强,有利于减轻病痛,延长生命。由于肿瘤及很多老年性疾病的不断增加,人们愈来愈重视“信念治疗”。例如美国的医疗研究人员让一组肿瘤患者全身放松,安静地假想肿瘤部位正在接受化疗和放疗,射线与药物正在杀死肿瘤细胞。这样每天想像3~4次,该组患者的存活期普遍延长。
(三)顺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