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不违天性,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3)

其实,玩是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天天关在屋子里学习会让他们感觉憋闷、压抑,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宣泄。在低年级的时候,孩子对父母依赖性强,还不敢反抗父母,他们就只能通过边做作业边玩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着年龄的增加,父母的威信逐渐降低,孩子为了躲避作业,就会偷偷溜出去玩,而且玩起来特别疯,仿佛要把前面耽搁下来的玩耍时间在这次全部补偿回来一样。

学习不是搬砖头,不是说时间长了,就能多搬几块。家长的上述做法,一是反映出家长自身缺乏“效率”的观念,以为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就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谁知延长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却降低了学习效率,导致孩子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二是说明家长不尊重孩子,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头脑中还残留着“你是我的孩子就该听我安排”的观念,还是一种家长制的作风。对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有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适合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我们随处可以发现,孩子在玩时都很投入、很快乐,虽然是在玩,但却像认真地做事。由此可见,休息、闲暇、活动对孩子是多么重要。而玩,正是孩子们休息闲暇时间里的一项主要活动,同时也是儿童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权利。

另外,玩还是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让他们掌握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以学习为名泯灭了孩子好玩的天性。文学家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之。他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那么,家长怎样指导和帮助孩子去玩,让孩子好好玩呢?

1.给孩子玩耍的时间

孩子只要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去玩。老舍先生有四条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条:“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只有玩得好了、休息好了,孩子学习起来才有充沛的精力。

2.陪孩子一起玩

玩是孩子的权利,但孩子在小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怎么玩,父母就要陪孩子一起玩。在玩中不要教训孩子,不要总想给孩子增加点智力内容,玩就是玩,您也不要总说孩子笨,连玩都不会这些话。玩是为了放松精神的,如果孩子玩耍时还要不停地接受训话,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3.在玩中帮助孩子

孩子毕竟还是需要指导的,当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可以帮助孩子,如在对待输赢的心态上,在自信、细心、耐心等方面,都可以趁机对孩子加以培养。

4.鼓励孩子和朋友一起玩

父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而且孩子也需要外出接触更多的同伴和更宽广的世界,所以,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到外面和大家一起玩。在玩中,孩子不仅会放松身心、增长智力,还能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等。

5.给孩子一些玩的规则

让孩子拥有玩的权利,并不等于放纵孩子玩的内容或方法。父母应该和孩子谈一谈,告诉孩子自己内心的担忧,告诉孩子有些东西可以玩,有些东西最好不玩,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玩,并告诉孩子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家长不要拒绝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与人相处的。如果孩子长期与大人玩,大人会不自觉地迁就保护孩子,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自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保护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

孩子的天性就像一只燃烧的蜡烛,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人熄灭。如果大人能顺应他们的天性,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冒烟的蜡烛仍能复燃。

中国的家长总是爱去束缚孩子天性的发展,过度约束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特别突出,孩子的脑海中储存了诸多的“不准、不能、不行、不可以……”

我们发现0到3岁的孩子总是天才,3到5岁还有很多,5岁以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不是中国孩子成不了天才,而是中国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去保护孩子的天性,很多教育机构的老师也总喜欢给孩子一个框框让他们在里面作画,这样孩子的个性就完全失去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孩子会在行为上表现得蛮横无理或优柔寡断。对孩子约束过多,容易禁锢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其探索性、创造性以及良好的个性都会被束缚。

教育孩子应该讲究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孩子就是“势”,家长在了解孩子自身的特点、优势之后,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早早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孩子的好奇心至关重要。那么,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应该欢迎并鼓励孩子提问,不能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并继续发展。

其次,正确引导。好奇心是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反应。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

最后,对孩子因好奇心而导致的破坏行为应理性对待。孩子的好奇心一方面表现为好问,另一方面表现为好动。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常常会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如拆玩具,教师对这些要正确处理,不可以简单地大骂、惩罚不给玩,而应该简单向孩子讲清玩具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的玩法,然后和孩子一切把玩具修好,这样不仅能鼓励孩子,并能加强孩子的求知欲、探索精神,还能培养他们爱惜玩具,爱劳动的品质。

2.让孩子模仿

从呱呱坠地,孩子一接触到这个大环境开始,就直接地去感受,并通过感受来开创自己的世界。另外,他也通过模仿学习,反复不断地练习,掌握重复性的特色,来建构、架构世界。

父母或老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品质格外重要。不仅是言谈举止的内容,说话的语调、行为的情绪,都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或是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会模仿你做动作时生命的含意,譬如,母亲在扫地的时候唱着歌,以非常愉快的心情做这些事情,小孩也会学习同样的心情,来做同样的事情。因此,他并不只是模仿动作而已,更会模仿内在用心。如果母亲以愤怒、诅咒的心情来做这些事情,小孩也会学习的,将来这些愤怒等不当的情绪,也会成为他个性里的一部分。

每一种语言文字或文化,都是由很多的诗歌、韵律、肢体的游戏或者故事等融合起来的。如果父母和孩子玩游戏、讲故事的时候,唱这些歌,那么这些文化的宝贵遗产,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基石。他们会不断重复,完全地模仿。

因此在孩子生命的前两三年内,应该给予他们丰富多样的视觉、嗅觉、触觉及听觉上的刺激,让他们的脑中形成较多神经的网络。这些网络,就是未来智力、知识学习的基础元素。

3.引导孩子进行探索

孩子从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对周围世界有着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愿望。刚出生的婴儿,会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东西,用小嘴去吮吸品尝食物的味道,用耳朵去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这些虽然只是单纯的感觉,却也是探索世界中迈出的第一步。

正是孩子天生具有的探索精神,让孩子充满了学习的动力和激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产生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他们会越来越喜欢探索活动,努力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其实,孩子在参加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探索精神。

4.让孩子多动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劳、聪明、孝敬父母,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却一切为了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做事,有时帮不上忙,还惹不少麻烦,留着长大以后再学吧。孩子都三四岁了,父母还坚持为孩子穿、脱衣服,追着喂饭,生怕孩子累着、饿着;甚至有些孩子很大了还要吃着妈妈的奶才能入睡。

家长要抓住这个重要时机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多让孩子动手做事。让孩子多动手可以锻炼孩子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促进孩子运动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孩子多动手可以使其养成勤劳的习惯;让孩子多动手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还可以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不易,让孩子从小学会怎样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