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民间故事篇(4)
黄承彦把诸葛亮引到楼上。刚坐下,诸葛亮急于想了解那些东西是谁发明的,就说:“见到先生实在不容易呀!”接着就一五一十地把经历的事讲了一遍。黄承彦一听,哈哈大笑,说:“我那丑闺女,好事得很!搞那些玩意儿,让你受惊了,实在不恭啊!”诸葛亮听员外这么一说,脸刷地红了,不由得抱怨起自己来:诸葛亮啊诸葛亮,你好糊涂!员外提亲,你还嫌人家长得丑,像这样才华非凡的人,哪里去寻?想到这里便脱口说道:“小姐才智超人,万分敬仰!”黄承彦说:“小女丑得很哪!托人提亲,人家还……”诸葛亮不等员外把话说完,慌忙施礼说:“晚生今天特来拜见岳丈大人!”说着,跪下就磕头,黄承彦笑哈哈地连忙把门婿扶了起来。
后来,诸葛亮和黄小姐成了婚,二人互助互学,相亲相爱。据说,诸葛亮的许多能耐都是和黄小姐一起商讨出来的。
桃园三结义
张飞卖肉
张飞开了一个猪肉铺,把肉系在门口一眼井里,用千斤石板盖上,石盖上写着:“能举此石,割肉白吃。”
关公贩粜红粱绿豆,赶着两匹小驴,走到张飞的肉铺门口,见了那石盖上写的字,走向前去,一手掀起千斤石,一手提出肉来,一声没言语就赶着驴到集上去了。可巧这时张飞没在家,张飞的太太看见关公伸手取肉,知道他的力气不小,没敢言语。等张飞回来,她就一五一十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张飞一听,气得跳起来,立刻追到集上去。
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他想,自己明明写着“能举此石,割肉白吃”,要向人家理论,自己先占不住理;但是要不给他个厉害,以后他要老是白吃肉,那也不像样。他于是想定了这么个主意:他走到关公的粮食摊子上,用两个指头去碾他的绿豆粒儿,碾了一个又一个,不大会儿的工夫,把关公的一簸箩绿豆都碾成豆面儿了。关公一看,认得他是张飞,知道他是不服气自己白吃了他的肉,故意来找碴儿的,就说:“朋友,你要买多少绿豆,买回去再碾成面儿好不好?”不想张飞正在气头上,听了关公的话,举起拳头就给了他一下子。关公一见张飞动手,气得胡子都抖起来了,把外衣一脱,就去迎敌。这两人拳打脚踢,由东街打到西街,由西街又打到东街,把劝架的踩也不知道踩死了多少。他们俩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这时刘备也来赶集卖草鞋。他见这两条大汉大打特打,却没有一个人去拉架,就想去解劝。别人说:“瞧你这瘦巴郎,你活腻烦了吧?你上前去,还不是一样被他们俩给踩死?”刘备不听那一套,上去就把他们俩给拉开了。一手支住一个,关羽和张飞急得干跺脚,谁也捞摸不着谁。
关羽和张飞虽然打了一架,可是彼此都佩服对方的力气好,经刘备一调停,三人便成了好朋友,在桃园结义。
谁是大哥
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乌牛白马祭告天地之后,就该排排大小了,谁应该是大哥呢?
一般人拜把子,当然是按年龄,谁年岁大,谁是大哥。但是在桃园结义的三个特殊人物,却不按年岁论大小,他们另有方法排定长幼的次序。他们面前恰好有一棵高十数丈的白杨树,身粗十围,荫大三亩。于是他们约定比赛上树,论定兄弟。
刚有这么个提议,还没拟好评判的标准,张飞性急,他早已撩衣捋袖,三八九点地就爬到树梢像猿猴那么矫捷。关羽也不示弱,紧跟着也去爬树,爬到树枝上,往下一看,却见刘备蹲在树根旁不动。
“你们都下来吧!咱们弟兄的大小排定了,我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刘备说着,仰起头来向着树上笑。
他俩听了这话,一齐爬下树来。关羽没有什么说的,张飞却忍不住了,对刘备说道:“我爬得最高,我应该是大哥,关羽老二,你是老三。”
刘备说:“三弟,凡事有个说解,有个道理。树木是先长下半截呢,还是先长上半截?我在树根,证明我是先长;你爬上树梢,证明你后生啊!”
张飞一听,无言可答,只好认刘备做大哥。
舍美人娶丑妻
吴道子浪迹东洛时,曾拜在张旭门下学习书法。这期间,在他身上曾发生过一桩舍美人娶丑妻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张旭正在冥思苦想练写一种狂草,可是写来写去始终不能如意,他把笔一扔,纳起闷来。忽见道子进来告诉他说:“景福寺古刹会上公孙大娘的剑术绝妙,师父不妨到会上散散心去。”张旭一听,站起来就往外走。
张旭来到景福寺的会上,只见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人群把场子围得水泄不通,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挤到前边。
公孙大娘舞动宝剑,左旋右转,上下翻腾,忽而如银龙出海,忽而似金凤翔空。舞到绝妙处,好像连天地都随着她的宝剑舞动起来。公孙大娘舞罢,她的女儿公孙玉蓉接着舞了一场,这丫头约有十六七岁年纪,黄头发,小眼睛,黑脸庞,大脚板。看起来有些貌不惊人,可是她一舞起剑来,技艺比她母亲更有风采。张旭看得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正看之际,张旭忽然灵机一动,他想:“舞剑、书法,如出一辙。若能把龙飞凤舞的剑技运用到书法上……”想到这里,他抽身就走,回到家后经过一番琢磨,终于把绝世书体——狂草创造出来。
张旭的狂草一举成名,誉满天下。为了酬谢公孙大娘母女,张旭特地把她们请到家中口在宴席上,他怀着感激的心情连连向公孙大娘敬酒,在张旭和公孙大娘痛饮之时,公孙玉蓉不善饮酒,张旭让吴道子陪她到后园玩耍。一对青年男女乍到一起,吴道子有些拘束,公孙玉蓉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把身一纵,“嗖”的一声蹿到十几丈高的桑树上,摘一把桑葚,轻轻落到道子面前,顽皮地说:“小哥哥请你尝尝这个!”吴道子被她这高超的绝技惊得目瞪口呆,他恳求道:“玉蓉姑娘,我想跟你学剑,你能不能教我一教?”玉蓉把眼一转说:“学剑不难,不过你得拜我为师。”吴道子把手一拱说:“师父在上,弟子有礼了!”吴道子憨厚的样子逗得玉蓉咯咯地笑了起来。笑毕,她一招一式,手把手地给道子传授起剑技来。忽然听见花丛中有人嗲声嗲气地喊叫道子,吴道子只顾学剑,忘记了答应,那人见喊不应道子,气急败坏地踢倒花株走了出来。
这是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生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她是张旭的女儿,名唤颖娘。自道子跟她爹学艺之后,心里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这事张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准备等道子学艺期满为他俩完婚。但是吴道子觉得颖娘心胸狭窄,娇里娇气,没有别的长处,不过这心事从没有流露出来。今天颖娘见道子和一个卖艺女子打得火热,心里不是滋味,再加上她连喊几声道子不应,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她气呼呼地拉着丫鬟就往外走。
颖娘出门不久,丫鬟彩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报告说:“老爷!大事不好了,小姐适才在景福寺游玩,被兵部尚书的三公子赖仁拦住去路,动手动脚调戏小姐。小姐骂了他几句,赖仁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把小姐抢进轿内,要带回去拜堂成亲……”
张旭本是个文弱书生,一听这事吓得六神无主。公孙玉蓉得知这个消息,手提宝剑出门而去。公孙玉蓉赶到景福寺,见赖府家丁正抬着颖娘刚刚走出山门,她一个箭步上前拦住了轿子。这帮无赖哪是公孙玉蓉姑娘的对手,没有几个回合,地上便倒了一大片。赖仁一看势头不对,转身逃命去了,玉蓉也不追赶,背起颖娘回家而去。
公孙玉蓉救回颖娘,张旭却犯了愁,他知道赖仁心狠手毒,决不会与他善罢甘休。这时公孙大娘上前安慰道:“先生尽可放心,有我和玉蓉在,定能保住你一家的安全。”张旭摇了摇头说:“赖家人多势众,你们两人恐怕抵挡不住。”公孙大娘又说:“我自有办法。”说罢骑上一匹快马连夜离开洛阳。
次日清晨,赖仁领着数百名家丁,把张旭家团团围住,要往里闯,张旭指着门前唐玄宗亲自赠送的御匾说:“有御匾在此,我看谁敢乱动?”他这么一说,可真把那些如狼似虎的家丁镇住了,赖仁一看这情景大叫:“少爷就拿你是问。”众家丁蜂拥而上,把张旭绳捆索绑而去。
颖娘见爹爹被人带走,心如刀绞一般,她哭泣着要道子快想办法解救父亲。道子安慰她说:“师妹放心,公孙大娘出门求救,很快就会回来,不久定能救出师父!”公孙玉蓉早在隔壁听得一清二楚,她上前说:“小姐不必多虑,我这就去赖府投案,我一去马上换回你的爹爹。”
公孙玉蓉到赖府投案,赖仁果然就放回了张旭。赖仁对张旭说:“限你三日之内把你女儿送进赖府成亲,如果逾期不送,小心你这条狗命。”
张旭踉踉跄跄回到家里,他把赖仁逼婚之事告诉了颖娘和道子。
张旭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住地唉声叹气。颖娘也不住地哭泣,两眼红肿得像个桃子。
第三天清晨,张旭门前来了两顶花轿,一帮吹鼓手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一群人潮水般涌进张家客厅,一个白须老汉不容分说拿起一块红布往颖娘头上一盖,拉着她就往外走。张旭、吴道子跟着撵到门外,这老汉又把张旭、颖娘推到一顶轿内,他拉着道子上了另一顶轿,轿子飞似的被抬走了。
在轿子里老头把帽子一摘,胡子一拽,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公孙大娘化装的。吴道子惊喜地喊:“公孙大娘——”原来公孙大娘离开洛阳,来到登封嵩山寻找她结识的武林好友。这些侠客义士,个个都是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热血男儿,便一齐来到洛阳除害。到洛阳他们探明了详细情况后,设下了这个送亲除害的巧计。
轿子来到荒郊野外停了下来,公孙大娘恐怕将来连累他们父女二人,便派人护送他们到长安避难。张旭父女千恩万谢洒泪而别。刚走几步,颖娘看了一眼道子,又拉了拉张旭的衣袖,悄声告诉爹爹让道子一路同行。张旭回头喊道子,道子说:“师父、师妹先走一步,等救出玉蓉,我再到长安找你们!”张旭见他执意不肯同行,只得和女儿一起先走了。
公孙大娘换上颖娘的衣裳,把红盖头往头上一顶,坐上花轿,径直向赖府“成亲”而去。赖府红灯高照,鼓乐齐鸣,赖仁和新娘拜罢天地,设宴款待宾客。
那帮轿夫、吹鼓手,都是武林侠士假扮的,他们被安置在后花园饮宴。正好公孙玉蓉被绑在后花园的一棵老柳树上,吴道子也夹在“吹鼓手”的行列里。他们杀死家丁救出玉蓉,从后门冲了出来。
再说赖仁进人了洞房,急于和新娘亲热,迫不及待地揭去了新娘的盖头。公孙大娘还没等他弄清是怎么回事,一刀送他见了阎王,急忙飞身而去。
公孙大娘在城东真武庙见到了道子、女儿和武林众英豪。武林众友见仇敌已除,玉蓉脱险,纷纷告辞而去。公孙大娘发现女儿和道子情真意切,当着神像让他们拜了天地。小夫妻恩爱相处,夫唱妇随,一直白头到老。
滕王阁序
相传,位居“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刻苦学习,博览群书,通晓典籍。七八岁时,文章就写得又快又好;十几岁,就很有名气了。但他自恃才高,不巴结权贵,因此受到打压,郁郁不得志。
十八岁那年,王勃单身一人,千里迢迢地去看望他的被贬为交趾县令的父亲。他在九月重阳这天,来到江西南昌(当时称为洪都),在这里他待的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
原来九月九这一天,恰好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的生日。值此秋高气爽,佳节良辰,阎伯屿在临江傍水的滕王阁里大摆筵席,款待全城的达官显贵、文豪才子。他在一个多月前,就叫吴子章认真写好了一篇《滕王阁序》,以便在宴会上当众炫耀。
这天,王勃碰巧经过这里,只见车马盈门,宾客不绝,热闹非凡。他想进去看看,又觉得自己有些寒酸;无奈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犹豫再三,决定还是壮着胆子进去吃喝一顿再说。于是稍整衣裳,随着源源而来的宾客走进去,在一个空位上坐下,却不料正坐在首席。大家看王勃少年老成,凛然正气,倒也有几分敬服。主人以为他是哪个王公贵胄的子弟,客人则估计他是阎家的什么贵戚;虽说对他坐在首席不甚乐意,但也都不便说什么。
酒过三巡,阎都督命人捧出文房四宝,当场命题:滕王阁序,遍请来宾当场作文。客人们深知他的用意,更何况他的女婿也确实是个才子,早在一月前就已写好背熟了。因此,那些才气稍低的人认为在席上“抛砖引玉”不划算;几个和他女婿文才不相上下的人,觉得在此地和他比试高低也不适宜,于是都真真假假地推让吴子章来写。吴子章又把纸笔捧给了王勃,一则是对首席贵宾表示尊敬,二是想戏弄他一下。万想不到,王勃竟毫不推辞,展纸握笔,略一沉思就写了起来。这一下,可惊呆了吴子章,气煞了阎伯屿!阎都督退坐一边,命人执笔在旁看着,王勃写一句就抄录一句,并读给他听,准备挑剔毛病,羞辱王勃。开始,王勃写的也并不算很新奇,渐渐地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才华横溢,看的人都面现惊讶赞赏的神色,唯有阎都督冷若冰霜,默不作声。可是他见王勃运笔如神、文思泉涌,佳言妙语滚滚而来,逐渐地有些沉不住气了。当他听到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时,禁不住长叹了一口气,说:“妙句!天才!”吴子章在一旁也自愧弗如。王勃这时诗兴淋漓,不可遏止,一直写了下去,最后还附写了一首长律作为结束。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时,宾主都对王勃推崇备至,争相敬酒;并请他多在此地逗留几天,但王勃归心似箭,匆匆告辞了。
谁知王勃离开几天以后,在渡海时落水淹死了。波浪推着他的尸体在海上漂流,老渔公看到,把他捞了起来,安葬在海滩上。
此后,每逢大海涨潮,浪涛拍岸时,总能听到坟里反反复复地朗诵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子长了,人们听得多了,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一次,有位老人出海归来,因为没有捕到鱼,心里很烦闷,正巧又听到坟里在朗诵那两句,就忍不住地说:“你这个读书人好不明理!你说‘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就是了,干吗还非把‘鱼公’拉上去呢!”只听坟内答道:“噢,是呀!这样倒更精练了,何必拉上‘与’、‘共’两字?真是多此一举!我实在不及渔人的才高呀!”从此,坟内再也没有声音了。
岁月如流,王勃的坟墓尸骨,早已渺无踪迹了!但是他那篇《滕王阁序》,却脍炙人口,流传百世。
李白和汪伦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村境内),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名叫汪伦。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看见老先生讲诗书,总要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儿。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有多么幸福啊!
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