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从秦国到秦朝(3)
久攻不下,秦方有些急切。若要取胜,关键要搞掉老将廉颇。秦昭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中了秦相范睢的反间计,撤回了老成持重的廉颇,改用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空言兵法的赵括任总司令。赵括盲目驱兵出击,犯的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秦一代名将、屡战屡胜的武安君白起被悄悄派任为主帅,他运用计谋,一边诈败后退,以引诱赵括孤军深入,自陷埋伏;一边出奇兵两支,迅疾断掉赵军后路;并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阻遏赵军攻势。公元前260年8月,赵军腹背受敌,筑垒困守46天,水尽粮绝,束手无策,惶恐不安,最后竟互相攻杀,煮食尸首。后分兵强行突围,总司令赵括当场被乱箭射死。群龙无首,赵军40余万将士斗志尽失,纷纷降秦,被白起驱入深谷,全部活活坑杀,可谓惨绝人寰。只释放了年幼的240人回国报信,举国闻噩耗而大哭,声震天地。赵国的青年一代几乎全在此役中丧生,国家彻底没落。
就这样,原本强盛了多年的赵国,却在一瞬之间,完全败在了一次战争、一个庸帅的手里。历史有时候也确实像是玩魔术一样。
(第六节)世上最会做买卖的商人
这是一段超强的对话,吕不韦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
吕不韦是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最有政治头脑的资本家之一,他对始皇帝有父亲之实而无国君之名。而战国时的越国大夫范蠡则刚好相反:先是为了国家大局,把女友西施小姐献给吴王夫差,巧施“美人计”;待目的达到后,便与爱侣双双急流勇退,离开充满风险的政坛,归隐江湖,当起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堪称最有经济头脑的政治家之一。可惜他们的结果各不一样,前者落得个自杀结局,却把儿子推上了一代大帝的宝座,想必可以欣然瞑目;后者则美女、财富俱得,潇洒纵情山水,晚景甚为可观。
吕不韦(?—公元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富商,在赵都邯郸遇见作为“质子”即政治人质、押在赵国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决心赌上一把,“玩得就是心跳”,于是出千金为之四处活动。他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后来的孝文王)的宠姬华阳夫人,后子楚得以立为太子。再后,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他任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有蓝田(今陕西境内)12个县和河南洛阳10万户。再后,庄襄王死,秦王政年幼即位,他继任相国,号称“仲父”,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摄政王。执政时,他下令出兵灭东周,又攻取韩、赵、魏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数年后,秦王政亲理政务,要扫除障碍,他很快被免职,出居封地河南,后又迁往蜀郡,忧惧饮鸩自杀。
据说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他曾命门客“人人著所闻”,汇编成一部《吕氏春秋》,主要选取儒、法、阴阳各家部分学说,加以综合,“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因汇集先秦各派学说,内容丰富广泛,故有杂家之称。本内容还将在后文中再作解说。
但是还有一个说法,吕不韦实乃秦王政即后来的始皇帝之亲生父亲。这一招棋下得很危险,可是吕不韦成功了。说的是嬴异人曾在赵国当人质时,他父亲嬴柱是秦国太子。嬴柱跟当时的任何贵族一样,姬妾很多,儿子更多,据说有20多个,嬴异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他的母亲既不受宠爱,因此他也不受重视,嬴柱这才舍得叫他做人质。他在邯郸那段时间,穷困潦倒,跟一个流亡的难民差不多,大概就像今天北京的许多外地无业民工一样吧。特别是他还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随时有一天会被赵王翻脸“撕票”。但是大款吕不韦看上了他,把他当作奇货,投下大量赌注。吕不韦亲自跑去秦都咸阳,凭着谋略、口才与贿赂,说服嬴柱最宠爱、并刚升为太子妃的华阳夫人——因为恰好她没有儿子,而她又需要一个儿子以保障未来的安全,希望并同意将嬴异人过继给她。于是,在华阳夫人要求下,嬴异人排挤了所有兄弟,被立为太子的法定继承人。不仅如此,吕不韦还把自己最宠爱的美妾送给了嬴异人。当时的故事是吕不韦有意让他邂逅了她,并为她的年轻美貌、能歌善舞和无穷魅力所倾倒,而吕不韦也就趁势“慷慨”地成全了他们。不过,嬴异人所不知道的是(也可能知道而自甘认了),这位美妾此时已身怀六甲,她肚子里的胎儿实是吕不韦的种,嬴异人不明不白、不知不觉就戴了“绿帽子”。但这有什么呢?没有吕不韦就不会有他嬴异人的今天,吕不韦可是他的救命恩人、再生父母啊!
一年后(公元前259年),这位美妾如期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风云叱咤、大名鼎鼎的嬴政先生了。吕不韦的运势倒还真不错,不久秦国老王嬴稷(昭襄王)去世,嬴柱(孝文王)即位。可惜嬴柱没有福气,当王只三天就一病不起,呜呼哀哉;嬴异人(庄襄王)即位。而嬴异人当王也只有三年,又猝然而逝,嬴政先生也就是吕不韦的这个儿子遂坐上皇位,后来又统一六国,成了秦始皇。吕不韦这场精彩的政治投资,收到了惊人的利润。那么,嬴政以前的历代秦王都没有统一六国,在他手里却完成了此项大业,这是不是说明吕氏的遗传基因、血统根源就比嬴氏好呢?那倒不见得。要是那样,为什么嬴政的后代又只延续了短短的两世皇位呢?而秦国的天下,却坚持了漫长的数十代!这只能说是他嬴政个人的造化了,既有自身的素质因素,又刚好赶上大好时机。
再说,成也儿子,败也儿子。吕不韦因嬴政而获得了尊贵的地位和至上的权势,但最终又是嬴政将他免职、驱逐,继而气绝。
(第七节)咸阳不相信眼泪
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国的最后一个国君(公元前246—公元前221年在位),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毛泽东主席笔下“秦皇汉武”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
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但这是名义上的,其实他的真正父亲是原卫国富商、后秦国相国吕不韦老人家。公元前246年庄襄王殁,嬴政即位为秦王,时年仅13岁。8年后,公元前238年嬴政21岁,韬光养晦、忍耐克制了8个春秋的年轻君主终于发飙了,正式实现亲政。老虎发飑,别人才不敢当他是病猫。当然,这个亲政的过程,也是一场极权路上的血腥杀戮。
因为在嬴政亲政前,作为一个才十来岁的少年,还未懂事,无法处理政务,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太后、相国吕不韦、史称“大阴人”的假宦官嫪毐之手,三人专权用事,构成了一个“金三角”。而且,这吕不韦本来就是太后的老相好;即使他并非嬴政亲生父亲,却至少也是嬴政母亲的昔日男人、今日姘头。而宦官嫪毐又是太后的面首也就是男宠。他们三人不但把持朝政,势力膨胀,为所欲为;且秽乱后宫,不成体统(据说假宦官嫪毐还与王太后生了两个儿子)。这就叫嬴政不但气愤而且难堪。他一再忍受,内心很不是滋味,日子度日如年。尽管贵为国君,却不免是在夹着尾巴做人。偏偏这又是个不甘人下的主,还是个千百年难得遇上的雄才大略之帝,这种忍气吞声、受尽屈辱的生活岂得长久?
也就是8年嘛!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弹指一挥间。公元前238年,21岁的嬴政羽翼丰满了,他要夺权亲政,清除路障,大开杀戒了。英明果断的他,一上得台,首先就不顾母后苦苦求情,诛杀了“长信侯”嫪毐——这种不男不女、不阴不阳的变态怪物。后来,他又把自己母亲也送去了故都。其实,嫪毐还只是个小人物、丑角,不过影响不好而已;最主要的路障还是堂堂相爷、秦王“仲父”、实系摄政王的吕不韦老先生,而嫪毐仅仅是他的一个替身。你可以说嬴政很残忍,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甚至从吕不韦是他亲生父亲的角度来说,他还很无耻,忘恩负义、大逆不道。但是,吕不韦自己做得也太过分了,他只知道嬴政还是个小孩子,或者是他的亲生儿子;却不知道对方是一国之君,而且是一代霸主。他头脑发热,得意猖狂,缺乏城府,不会收敛,忘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等祖训,他平时的言行太嚣张跋扈,他在形使相权上太独断恣肆,显得炙手可热、威风盖主,也难怪嬴政要灭掉他。公元前237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翌年,他便拿老吕开刀了。当时宫里发生了一场暴乱,牵连到了老吕。小伙子嬴政觉得他不听摆布,无视自己存在,便很是不满,旧帐新恨一起算,当场就免除了他的相职,又很快把他驱逐出都城(到河南),再驱逐得更远(到四川),还不放心,最后便逼得他饮毒自绝,方才了事。
扫除障碍,亲自掌权后,嬴政开始野心勃勃,大展宏图。他先是任用法家学派的李斯(先为长史、客卿、廷尉,后任丞相),后来还重用过尉缭子,对外发起挑衅和侵略,显然其志很不在小。李斯(?—公元前208),秦朝政治家,法家学派人物,楚上蔡(今河南境内)人。少时为郡小吏,后从荀况学。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游说秦王嬴政以统一六国之策,受到重用,开始长达40年的人生辉煌崛起之路,佐嬴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华,治理秦朝,而他贵为丞相;始皇死后,拥立二世,终为赵高所杀(后文还将详细解说)。李斯才能全面,还工于书法,泰山、琅邪等刻石相传均为他所书;文章也写得很好,是秦朝唯一的一流作家,其《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公元前237年,铺陈排比,辞采出色,音韵铿锵,气势雄浑,有纵横家说辞遗风,是一篇政论名作,并开散文辞赋化先河。秦朝建立后他写的一些颂歌性刻石文,具有法家辞气,“铺张尽致”,“清峻峭悍”,对后世碑志文颇有影响。著有《仓颉篇》。
嬴政是一个好学青年,非常喜欢读书。在博览群书中,他发现了《孤愤》、《五蠹》,反复诵读,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叹息说:“我能见到这些文章的作者,跟他交游,虽死也无憾。”李斯告诉他,这些文章的作者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公子,因为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善言辞辩论,他的智慧全在这字里行间了。嬴政听了十分高兴,便知会韩国,邀请韩非来秦做客、访问。
韩非(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和李斯同为荀子学生。他曾多次上书韩国君,劝谏改革,未被采纳。却没想到传至秦国后,得到嬴政的极为赞赏。公元前233年韩非来到咸阳,受到极大的尊敬与欢迎,让他感到一种做人的尊严和自豪,不免为年轻秦王的知遇之恩而激动得热泪盈眶,而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热情。然天下事往往并不都是向正面发展的,庞涓、孙膑的师兄弟相残、同行是冤家的悲剧故事,在秦国再度上演。眼见韩非为秦王青睐,且较己才高,李斯为自己的职位起了恐慌,决心除掉韩非。他向嬴政提出警告(其实是诬告):“韩非是韩国贵族,不是普通平民,绝不可能忠于我大秦。与其用他,冒着被背叛、破坏的危险,倒不如早日送他回韩国。但与其送他回国后变法图强,成为大敌,倒不如杀了以绝后患。”
专制帝王大都翻脸无情、喜怒无常。再说,不管他们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总会得到一帮自私、阴鸷、猥琐的走狗们称许。于是,嬴政马上把韩非从贵宾席上拉了下来,打入囹圄,并可以毫无理由,也根本不由分说。但是过了些时日,终究英明的嬴政有了悔意,改变初衷,想把韩非释放。但李斯(参与谗害的还有姚贾)却早已因害怕夜长梦多,在监狱中毒死了韩非。
韩非,这位“集荣耀与悲剧于一个焦点的学人,是法家学派的总汇”(柏杨语)。他的中心思想是,君主应实行中央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不必希望人民感恩,也不必在乎人民怨恨,只要赏罚分明,奖励耕战,就可使国家富强,使政府成为万能;并主张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提倡不断变法、更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韩非死后,崇拜他的学人把他的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韩文富有逻辑性、形象性,博辨明晰,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韩非虽然被嬴政和李斯集团杀害了,但他们却接受了他的全部思想,建立他们日益扩张中的帝国。不管是眼下的统一六国,还是他日的治理秦朝,基本上用的都是他那一套。
(第八节)风萧萧兮易水寒
刺客,在古代是一种职业,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刺客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刺客当属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专诸是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