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悟玄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做人难,处世难,但难在哪里,就未必人人说得清楚搞得明白了。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为人处世是一门非常考验人的学问,难倒了很多人,也成就了不少人。所以要悟,悟做人的玄机,哪怕是一种非常微妙且一闪即逝的感觉,也能让你豁然开朗。如果你悟得个中玄妙,那么再复杂的关系,也能轻松面对。

1.自制者强,做人不可太暴躁

说到暴躁,人们自然地会想到张飞。这个英雄有些可爱,但也有些可悲。稍有拂意,便大发雷霆——暴躁为这位千古名将的勋章上刻意地抹上了一丝灰暗。勇猛成就了他,暴躁戏弄了他。暴躁的人很难摆脱成为他人棋子的命运。殊不知,棋子在仁者面前可以战功显赫,成就英名,但到了小人手里,就会被无情地丢进棺材。暴躁是做人大忌,不可轻视!

暴躁主要体现在做人的性格上,暴躁作为人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性情暴戾、处事急躁。暴躁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命运。暴躁既不利于处世,也会给自身带来危害,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三国时的张飞,无疑是一位大丈夫、大英雄,而他的结局却是死于暴躁,这显然给我们提出了足以引起警戒的人生训诲。猛将张飞行军打仗,叱咤疆场,常常令敌军闻风丧胆,可谓是一世英雄。但他性情狂躁,刚愎自用,面对纷扰的世界,很难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关公战死后,为了表达失足之痛和报仇雪恨之心,他竟令三军“挂孝伐吴”。只因两员将领范强和张达一时未能筹措到“白旗白甲”,便叱令武士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他又用手指着他们二人,说:“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仅仅因为这样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便“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因受此大辱,一时气起,竟合计趁张飞醉卧酣睡之际,“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一员虎将没死在战场上,却因为自己的暴躁性格而惨死在自己人的手上。

乔治·蓬皮杜的事例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做人不应暴躁的道理。

法国已故总统乔治·蓬皮杜一生酷爱诗,他对诗的造诣颇深,曾用闲暇时间汇编了一部《法国诗选》。作为一个政治家,蓬皮杜还喜欢把诗当做一种武器运用于政治斗争中。他与对手论战或会谈,不时引述一些绝妙的诗句让对方上套或自我解围。他任总理期间,在一次会议上,当一些人气势汹汹地指责他受戴高乐总统摆布,嘲笑他不过是戴高乐的一个走卒时,他不慌不忙地用法国诗人斯卡隆的几句诗答道:“我看见一个马车夫的影子,手中拿着一把刷子的影子,在拂拭一辆马车的影子。”

他莞尔一笑说道:“我也不过是一个幽灵。”到这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了。“但未来从来不属于幽灵!”蓬皮杜不失时机地把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主张把全部权力都交给对议会负责的总理,那么我们立即就会回到第四共和国,回到共和国险遭灭顶之灾的多党制上去……独裁政权吗?绝不是。总统权力是受限制的,他必须与政府意见一致。同样,总理关于总的政治路线方面也必须与国家元首一致。因为如果在基本问题上观点不同,政府机构就不能平稳顺利地运转。”蓬皮杜从容不迫地结束了自己的雄辩。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面对着围攻与嘲弄,气急败坏、暴跳如雷,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授人以柄。蓬皮杜的办法是心平如水,不慌不忙,以理服人。一上来,他朗诵了几句诗,颇让对手迷惑不解。接着,他坦率承认自己是诗中意义上的“影子”,使对手误以为他不得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对抗气氛就缓和了。紧接着,他转入反攻,顺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其高超的辩才令人折服。

就蓬皮杜当时的职务而言,也仅次于总统,权势不可谓不大,他对批评他的人也不是没有能力进行反击,甚至是打击,但他采取的却是成熟的、理智的、不暴躁的应对策略。这正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宏韬大略。当然这也是我们在各种场合下都应采取的处世态度。

你如果感到自己有暴躁的倾向,请运用你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深深潜入一个宁静的身心环境。一位朋友说:“当我感到纷乱的时候,我就努力想象小河岸边那片宁静的风景胜地,它常使我的紧张和烦躁情绪消退许多。”

做个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静气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和修养。人生在世,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也有身陷逆境的时候,这也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鸿图大展的机会。说到底,这之中最关键的是要沉着地等待时机,不急不躁,就像《菜根谭》中所讲的那样:“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如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暴躁、性急、不冷静经常影响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即使是出于无意或者是好意,这种情绪也不易为人接受。由于你的暴躁,你的同事、朋友、邻里将远离你、厌恶你,而你自我感觉的“出人头地”,也就成了虚幻的顾影自怜。

因此,不暴躁也是做人的必修课,而结业的标志就是能方能圆。

2.做好人,但不做滥好人

要想获得好人这个美名,当然要付出代价。当代价超过心理承受底限时,多少会令人难以割舍,所以好人难当。做好人毫无过错,值得提倡,但要讲原则。当好人成了“好好先生”时,往往面临的是“好心不得好报”的尴尬。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好人,欢迎好人,期望遇到好人,也想让自己成为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让自己做出很大的牺牲!这种好人岂止用一个“好”字形容,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的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好事难为,好人难当。

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而受教育及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本善的人有时也会呈现恶的一面,而性本恶的人有时也会不那么恶!做好人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可滥充好人!

所谓滥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点:没有原则、没有主见、不能坚持原则,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态去讨别人欢喜,反正是对他人有求必应,也不管自己该不该去做;有时候,他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下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他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还不到坏的程度他就开始自责,检讨自己……

这种滥充的好人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好好先生”一样,其得到的效果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则的,所以当他人颂赞好人时,往往带着几分敬畏。但滥充的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担此大任”的评语,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算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随欲索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于是所有人都从他那儿得到了好处,唯独这个滥充的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照此看来,滥充好人实在不宜,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个真正的好人,还是在滥充好人呢?那些滥充好人者应该怎么办?

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行为,因此,滥充好人者可以从以下心理方面试着改变自己:

1.了解自己滥充好人的苦果;

2.了解拒绝和坚持并不一定会得罪别人,而且还能保护自己;

3.学会拒绝和坚持;

4.如果自己跳不出性格的限制,可请旁人不时暗示你、鼓励你,以强化你不滥充好人的动机和决心。

既然如此,当你下次面临他人的求助时,当你又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爱时,请考虑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个好人?

3.该违心时就要违心

其实,每个人很难做到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越难得到的东西,人们会加倍珍惜。所以它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的理想。然而,为了实现目标,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意愿;为了避免更大损失,我们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甚至我们有过“这样想却那样做”的经历。违心,使人感觉不好受,但也有融合群体的亲和力。如果将违心做到情分上,又符合良心,才是我们现代人必悟的玄机。

我们通常把违心说话、违心做事,看成是一种世故、一种懦弱、一种人格破损和刁钻处世。其实,这是很不公正的。许多时候,它可以是智慧,也可以是一种善良。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矛盾复合体,那么处于这个复合体中的人,必然会领受许多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物质客体与精神自我的不协调和不统一。矛盾的错综决定了人们在解决它时出现大量“二律背反”(指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为了外部世界的那些需求,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自我的抉择,于是,产生了说违心话和做违心事的行为。

许多时候,我们在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拘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笑了不想笑的人或事……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倒是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在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有一对情侣,一个脆弱,一个诚实。忽然有一天诚实的一个得知脆弱的一个患了绝症,如果直言相告必然加速脆弱者的死亡。于是,他平生第一次编出一段绝症可治、治愈不难的谎言,这可是一个最不愿说谎的人对一个最需要诚实的人说的谎啊,那滋味不是可想而知吗?顺应对一个麻木的人倒也无所谓,可对于一个清醒的人,那是怎样一种痛苦啊!所以,违心在多数情况下无异于折磨和受刑。

当然,并不是所有违心都有痛苦,恰当时也可以使人生一面风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欢听好话,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错,这时你开门见山直言要害当然既省时间也符合你痛快为人的个性,但是,那样无论是对单位还是本人都将很糟。如果你试着先讲一通上司的成绩,再讲出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尽管那些优点是勉强的,有些还不单属于他一个人,然而,却使上司既改了差错又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就是我们自身,出于片面和执迷,也并不是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给自己设路障、捅娄子的事也常有,违着自己的心愿接受一下旁观者的点拨和训导,也可能有别番风光。

有位年轻人小时候很不想读书,迫于父母的强制和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违心于书本之中。后来,18岁考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分进一家化轻公司工作。公司只缺财会人员,经理要他改行为单位解难,他很爱自己的专业,出于无奈,服从了需要。谁知后来他在会计与电脑的交叉点上又开发出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不仅专业未丢,还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可见,违心也有利己的时候,至少利于纠正主观偏见、克服个人膨胀、和谐全局。

这个世界上,我们不仅要自己快乐,同时也要身边的人快乐,世界如果因为你的服从和委屈而有了风光,也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当然,这风光也不会无限。如果你处处由别人支配,事事处于无自我状态,把自己规范成一钵盆景,只要别人喜欢,别人满意,自己扭曲成怎么奇怎么怪都可以,那还谈得上什么风光不风光呢?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制度、礼仪、习俗无不作用并制约着你。我国台湾作家罗兰早有所告:“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成天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所想过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深化,人际间的纵向联络只会日趋淡漠,但横向间的联系会加强。如果你在交际中没有妥协、忍让和迁就的准备,那只能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疲惫不堪而无法前进。所以,虽然妥协、迁就都有“不得不”的那种心态,但仍不失为人际间的“润滑剂”。

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贡献做出偏高的估计,为了保护这种偏高带来的进取心和期望值,我们,特别是领导都应当多看他人的优点少说他人的缺憾。当然,这一多一少,可能会偏离了真实,显然也有了违心的成分。但是,这确实是促成并发展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成功经验。只要优点是存在的,都应挖掘;只要缺憾无损大体或可通过暗示而改正,都应避讳。其实,为了群体和未来,我们都有过献身和忍受。为了增强实现目标的合作,我们都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为了避开更大损失都有过委曲求全;为了争取人心我们甚至都有过“这样想却去那样做”的经历,都曾扮演过“两面派”。为了融洽和顺利,违心应当允许。

当然,这都不包括虚其表面,用以心计(除非对付敌人)的那种“违心”,因为,那是超出道德规范、蓄谋策划的行为。以说假话、使绊子为第二职业的王熙凤对浪荡丈夫贾琏纳尤二姐为妾是醋意刻骨的,但出于她的刁钻却能违心说出万千甜蜜来,一会儿“大恩人”,一会“好妹妹”,口里全是自怨:“怨不得别人,如今只求妹妹疼我!”“只求妹妹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留我个站脚的地方儿,就叫我服侍妹妹梳头洗脸,我也愿意的!”待将尤二姐骗及身边,设套逼死了她还假意哭道:“狠心的妹妹!你怎么丢下我去了?辜负了我的心!”那一言一行做得“和美非常,竟比亲姐还胜几倍”。

这里,王熙凤只用暂时的做作来隐蔽祸心,以达到深层的极欲,有道德的人固然不能为,而易轻信的人也不能在交际中少了防范。

违心,有自我压抑,也有融合群体的亲和力,可以是软弱者的自保,也可以是奸诈人的烟幕。它像一杯白开水,可以放糖浆,可以放柠檬、放橘汁,也可以放毒药!

如何让违心违在情分上,又符合天理良心,正是现代人必须悟出的玄机。

4.别人都站着,你就别坐着

一次祢衡竟当众顶撞黄祖,骂他“死老头,你少啰唆!”黄祖气愤到了极点,一怒之下把祢衡给杀了。祢衡死时只有26岁,他的杀身之祸,全因其个性所致。从根本上说,社会是消弭个性的。保持个性无可厚非,但过分地张扬个性,无疑将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裸毫无遮掩,无异于把肉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了。别人都站着的时候,你不要一个人坐着,虽然这有些心计或城府之嫌,也缺少了很多性情乐事或潇洒,但总不至于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