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让孩子自己玩耍

教子心经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玩耍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对沉重学习的缓和、休息,是他们本能、本性中必备的享受。让孩子自己玩耍,可以培养孩子专注的品性、良好的秩序感,父母也能省不少心。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聪明、巧妙、愉快地玩耍,及时发展孩子的“玩商”。

孩子本身有独立的能力,父母应该加以引导和发掘。尤其在玩方面,孩子是专家,让孩子独立玩耍,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创造力以及语言能力。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但让一岁多的孩子踏实地自己多玩上一会儿,却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李梅的宝宝一岁半了,最近酷爱厨房玩具,经常到厨房里耍锅铲,而且总要妈妈陪着玩,李梅在有关资料上看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培养他自己玩,对他好处,但是孩子自己顶多能玩上10分钟就要找妈妈。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那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可以独立玩耍。事实上独自玩耍对孩子确实有好处,美国的儿科专家认为,大多数的一岁宝宝已经可以自己拿着玩具,可以自己翻看漫画书,可以追着皮球到处跑。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独立地去做某些事,而且也经常坚持这样去做。独立玩耍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创造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爸爸妈妈经常可以发现15个月大的孩子在自己玩耍的时候总是自言自语,这种典型的现象正是他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一岁的孩子又很少能长时间独自玩耍。一般情况下,15分钟已经是我们可以预期的最长时间。所以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独立玩耍的机会,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想延长一岁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就要牢记四个关键词:心情、兴趣、习惯和引导。

1.心情

孩子独立玩耍的能力取决于他的心情。假如他饿了、累了或者身体不舒服就很难坚持自己玩耍。家长也不要以为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应该能够比小一些的坚持的时间长,比如一个22个月左右的孩子,虽然他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都要强一些,对独立自主的渴望也更强烈,但是他更希望得到爸爸妈妈密切的照看和关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能强行让孩子自己玩,或强行增加孩子自己玩的时间,而应该耐心地坐下来陪着他,问问他想要什么。如果他饿了,就陪他一起用餐,让他高兴,之后再慢慢引导他自己玩。

2.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不管是摞杯子还是把衣柜抽屉里的衣服翻得乱七八糟(只要你能够忍受这乱糟糟的场面就好),只要他喜欢玩的,他就会把精力多投入一会。可以在厨房特意留出两个底层的抽屉存放储物盒、塑料勺子及量杯等,这可以让孩子非常感兴趣,每次孩子玩着那些勺子和盒子时,妈妈就有充分的时间做好晚饭。

在孩子完全沉浸在游戏中后,你可以慢慢地走开一些或者在旁边看杂志等,假如他把玩具扔向你,你可以微笑着把玩具还给他,然后继续你的阅读。几天或几周以后,你就可以离得更远一些,但是记住永远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同时要确保孩子所处的环境必须是安全的,毕竟一岁多的孩子还没有什么明确的安全意识。

3.引导

单纯地把孩子所有玩具都一股脑地拿给他,只会令他不知所措,相反,你可以通过一定的次序每次只给他一个玩具来吸引他的注意。一岁的孩子需要你的引导,所以当孩子开始对玩具失去兴趣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重新引起他的热情。假如他正在玩积木,你可以边做自己的事情边和他说话,但不要直接参与他的游戏,例如你可以说“你已经堆了三块积木了,你能再加上一块吗?”

4.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尝试养成孩子独自玩耍的规律。美国华盛顿一位儿童发展研究专家说:“关键在于要循序渐进,每次延长一点时间,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刚开始也许没有几分钟孩子就会寻求你的参与,这时不要立刻就回应他,给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一般孩子刚洗过澡或者刚吃完午饭时心情比较愉快,是培养独自玩耍规律的好机会。同时尽量避免选择你疲倦或烦躁的时候,因为你的心情也许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记住这个过程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也许今天孩子自己还玩的很好,到了第二天他就坚决拒绝再重复昨天的游戏,这时候需要家长坚持提供不同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玩耍,也许在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时,你已经在不经意中享受了一个完整的15分钟,没有孩子的尖叫,甚至没有小手来牵扯你的注意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尽管孩子之间玩的一些游戏难登大雅之堂,但他们却能在不断的玩耍中,激发出创造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间,使其沉睡的大脑得以迅速地被激活,在走上天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几乎都不想让孩子用太多的时间去玩,他们总是认为,孩子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如果玩得时间太长,就会占用学习的时间,所以他们非常反对孩子们玩耍。

很多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有用的人,想要做有用的人就必须从小开始学习,因此,父母们从小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既然想要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孩子去玩。于是,父母们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了玩的机会。但是,父母想过没有,孩子没有了玩的机会,同时也会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丧失了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欢乐,而且丧失了在同龄群体中,磨炼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机会,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皆为低下,不知道什么是合作、谦让、礼貌、感恩……甚至出现精神抑郁和心理疾病,使日后走向社会变得难上加难。

一位老师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出了一道智力测验题,题目的内容大致是在屋子顶端隔一定的距离系上两根绳子,并提供少量的工具如钳子、螺丝刀、凳子等,要求学生想办法把两根绳子系起来。这个智力测试题难倒了班上的许多孩子,但却有一个孩子在一分钟之内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他的答案就是把绳子的一端系上钳子,然后摆动它,接着再去拿另一端绳子,等系有钳子的那跟绳子摆过来时再抓住它,最后将两根绳子系上即可。老师很惊奇地问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个学生回答说,自己小时候就玩过这种游戏,只是绳子上系的是石头而不是钳子。这就是从游戏中玩出来的智力!

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找出相同的东西。他们喜欢玩“逮猫猫”捉迷藏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孩子们会将一根竹竿当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和调动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所以,贪玩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较多的智慧。

因此,父母应充分利用孩子的玩性,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围墙,接触活生生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他以最直接、可操作的环境,满足他自己动手的欲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加深孩子对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让他在社会实践和周围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使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最后,我们看一个妈妈是如何让孩子自己玩耍的故事。

以前,每当怡群出去玩的时候,妈妈都会坐在一旁看着她,怡群显得非常安静。

怡群说:“妈妈,我可以荡秋千吗?”

妈妈就会回答说:“宝贝,如果你喜欢当然可以了,让我拉着你的手,小心,别伤着。”

怡群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这个时候妈妈常常会不放心地说:“我们要非常小心,从后面绕过去,以免被其他秋千碰伤。”

妈妈一边说一边就拉着怡群走向秋千,怡群坐在秋千上,妈妈又会说:“妈妈来推你好不好?”

“妈妈,可以让我自己来吗?”怡群恳求道。

“不可以,那样会掉下来的,还是我来推你吧,你坐好了,一定要抓紧。”

怡群非常安静地坐着,紧紧地抓着秋千,妈妈推着她。很快的,怡群觉得厌烦了,觉得这样玩实在太没意思了,就从秋千上滑了下来。

“小心!为什么不让妈妈把你抱下来呢?”妈妈一边说一边迅速拉住了她的手,“你这孩子,想下来也不说—声,万一被荡来荡去的秋千碰倒怎么办?”妈妈领着怡群走过了单扛,怡群站在那里,看着其他小孩在上面荡来荡去,她转过身又看见有些小孩子在单杠上翻腾,翻转过来,然后又倒挂在单杠上。

“妈妈,我也想玩单杠。”

“不行,小群,那样太危险了,还是去坐滑梯吧,那个安全一些。你要慢慢走上去,千万要小心,别摔着,我在下面接着你。”

怡群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边上,两只手紧紧抓住滑梯的扶手,刚想往下滑,

“等一等!等那几个孩子滑完了你再滑,否则他们会撞倒你的。好了,你现在可以滑下来了。”滑了几次滑梯,怡群又觉得没意思了,说:“妈妈,我累了,想回家。”她拉着妈妈的手慢慢地回家去。

慢慢地,怡群变得不喜欢出去玩了,她变得既安静、又害羞。

爸爸看着女儿变成这样,觉得太太必须要改变教育女儿的方式了,他说:“如果再这样下去,怡群会变得越来越不能自立,什么事都会依赖大人的。”听了丈夫的话,怡群妈妈也觉得女儿太安静了,也太依赖自己了,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于是,她试着让怡群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游戏方式,也不再亦步亦趋地跟着女儿了。

当怡群要出去玩的时候,妈妈就会对女儿说:“怡群,你自己玩一会好吗,妈妈在这里等你!”“好啊,我想我会玩得很愉快的!”怡群激动得蹦了起来。

怡群一个人跑到滑梯旁,跟在小朋友的后面,等前一个小朋友滑下来后,她也嘴里叫着“啊——”跟着滑了下来。看得出来,怡群虽然有些害怕,但她玩得很快活,接着怡群又去玩了其他玩具,妈妈远远就能听到她的笑声。怡群玩够了,跑到妈妈身边高高兴兴地说:“妈妈,我们该回家了。”“你玩得太棒了!”说着妈妈把怡群搂进怀里。

从那以后,妈妈总是鼓励怡群自己去玩。

教子小故事

让孩子当老师

王芳的儿子在搭积木时,王芳总是在边上看着,等着儿子自己搭,这样儿子学会了自己动脑筋,看他搭得差不多成形了,王芳就说:“儿子,你是怎么想到这样搭的,搭得还真不错,妈妈都没想到,教一教妈妈好吗?”孩子是好为人师的,于是,儿子扬起小脑袋得意地说:“妈妈,你看,这样搭。妈妈你都不会吧。”儿子一块一块地比划着教王芳,他的积木搭得还真不错。

儿子画画时,王芳喜欢让他随心所欲,他画了以后,王芳不明所以地问他:“儿子,你画的是什么呀。”儿子就会得意地跟王芳讲解,王芳会恍然大悟地说:“儿子还真有创意,妈妈都想不出来。”儿子画画的劲头就更足了。王芳就是这么不露声色地把表扬变成了示弱,让儿子来当妈妈的老师,让孩子体会到了一种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