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积极面对人生,我们应该积极地活着(2)
一只雄狮住在密林里,跟一只猕猴成了朋友。猕猴非常信任狮子,就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在狮子那里。一天,一只饥饿的秃鹫寻找食物,趁狮子睡着了,就把小猕猴抓走,飞到树上去了。狮子醒来后,四处寻不见小猕猴,一抬头,却见秃鹫抓着小猕猴在树上,于是便对秃鹫说:“这个小猕猴是我受猕猴的委托来护养的,没想到你抓走了,使我辜负了朋友的信任,请允许我向你讨还小猕猴。”秃鹫说:“去你的吧,我现在又饿又累,只想吃肉,除非你拿自己的肉来交换!”
狮子知道秃鹫不会白白送还猕猴,为了不辜负朋友的信任,狮子毅然剜下自己两肋上的肉,向秃鹫换下了小猕猴。
有人说:“狮子怎么这么懦弱啊,应以牙还牙,捣毁秃鹫的窝,给它来个覆巢无完卵。”有人说:“狮子不是兽中之王吗?它应该唤来百兽,向秃鹫宣战。”也有人主张狮子应该想条妙计,让秃鹫主动放弃小猕猴……
其实,有时候,威势权力和谋略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某种目的,但是它们决不是万能的。也许,当狮子搬来救兵时,小猕猴早已成了秃鹫的腹中物。因此,关键时候妥协一点,也不失为大智慧、大勇敢。
为了不违背对朋友的承诺,放下身段,忍受暂时的耻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13.乐观与悲观
两个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职,经理把第一位求职者叫到办公室,问道:“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
求职者面色阴郁地答道:“唉,那里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部门经理粗野蛮横,以势压人,整个公司死气沉沉,生活在那里令人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换个理想的地方。”
“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经理说,于是这个年轻人满面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个求职者也被问到这个问题,他答道:“我们那儿挺好,同事们待人热情,乐于互助,经理们平易近人,关心下属,整个公司气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发挥我的特长,我真不想离开那儿。”
“你被录取了。”经理笑吟吟地说。
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14.参照标准
一个人去买碗,他懂得一些识别瓷器质量的方法,即用一只碗轻撞其他碗,发出清脆声音的碗肯定是质地好的。但来到店里,他却发现每一只碗发出的声音都不够清脆。最后店员拿出价格高昂的工艺碗,结果他还是不甚满意。店员最后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拿着碗轻撞它呢?”那人说这是一种辨别瓷器质量的方法。
店员一听,立即取过一只质量上好的碗交给他:“你用这只碗去试试。”他换了碗,再去轻撞其他的碗,声音变得铿锵起来。
原来他手中拿着的是一只质地很差的碗,而用它去轻碰每一只碗,都会发出混浊之音。参照标准变了,一切都变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参照标准如果错了,那么你眼中的整个世界也就错了。
15.莲花的诱惑
小三的死与莲花有关。雪白的莲花以其无可挑剔的美丽,让小三下定了要摘到它的决心。手伸过去,差一点;探身过去,还差一点;再慢慢地往水里移一下脚,小三的中指尖刚刚触到莲花的一瓣。
“就差这么一点点了!”小三当时一定这么想,她又往前探了一下身子,已没她肩头的水突然淹住了她的头……当我们把村上的大人们喊来的时候,波平水静,莲花依旧,小三却永远地消失了。
目睹这一事件的我,当年只有8岁,与小三同龄。
“莲花是妖。”小三的母亲说,大人们也都这么说,塘里淹死过几个莲花一样美丽的女孩。从此,我很少到池塘边去。
中学。大学。上班。一路走来,还碰到过许多类如小三与莲花的故事。比如能干的小王,由贪污、索贿百元、千元、数万元,最终陷入囹圄。去探视他,他后悔地说:“在一步步的诱惑中,我完了。”
生活中,类如莲花的诱惑还有很多很多,金钱,美色,权势,在不自觉中,我们常常会迷失自己,失去了曾经的坚守。
16.荒地生花
寺门前有一片荒地,什么都不长,年年那么荒着。没有谁把这块荒地当一回事,没有人会想到它有什么用,更不相信它有朝一日会成为一片风景。
但双目失明的心明大师没有把它当成荒地,剃度之后,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却摸着锄头垦荒。一锄一锄整地,播下一粒粒花种。日复一日,一有空就到地上忙碌,那些耳聪目明的人认为他有“病”。
然而,就在别人的讥笑中,心明大师撒播的花种发芽了,长了茎、绿了叶。一夜春风,花蕾全部绽开,和尚们步出寺门一看,在美丽的花朵面前,全都呆住了。
只有心明大师很平静,他是瞎子,无论多美的花,他都无法看见。他之所以把荒地变成花地,只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明白:在一个瞎子面前,其实没有荒地。
这世上,许多看上去没有希望的荒地,只要用心开垦、播种,都会充满希望。心明大师的行为启示我们别浸沉在世俗的眼光中,每个人都可以使荒地生花。
17.自然就是美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想整修象征国家的大神庙,于是派人寻找善于整修神庙的人,希望让大神庙看来美观庄严,焕然一新。
不久,来了两组人员,甲组是技术精湛的工匠、画师,乙组是几个信徒。
国王不知道哪一组的整修能力比较好,于是找到两间小神庙给他们一个礼拜的时间整修,然后选出最好的,由该组负责整修大神庙的工程。
甲组向国王申请了几桶油漆、一堆工具,而乙组只向国王申请了水桶与抹布等常用清洁用具。
一个礼拜以后,国王先到甲组那边验收成果,看到甲组修整完成的小神庙,有彩带、鞭炮、春联等装饰,还有颜色缤纷的墙壁与光鲜亮丽的地板。
国王觉得很满意,看起来优胜非甲组莫属了。
接着,国王来到乙组整修的小神庙,进门一看就愣住了,因为小神庙里没有涂上任何的油漆,看起来非常的平凡,工匠只是将院子的花木修剪整齐,四周整理得干净有序,一点杂乱的迹象都没有,至于室内的桌椅、窗户、墙壁等,则有一种无法形容的肃穆庄严之感,显露出本来应有的颜色。沉浸在和谐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息中,一股平和、闲静之感悠然生于国王心中。
最后的胜利者,当然属于乙组。
过多的粉饰无异于破坏,一个浓妆的姑娘、一篇华丽的文章、一个豪华的房间带给人的往往是不适,而越自然越简单的东西才可能是最好的、最完美的。
18.不安只在心中
莫尼卡·狄更斯二十几岁时虽然已是有作品出版的作家,可是仍然举止笨拙,常感自卑,总觉得人人都在对她评头论足,在心里耻笑她。有个晚上,莫尼卡忐忑不安地去赴一个宴会,在门外碰见另一位年轻女士。
“你也是要进去的吗?”
“大概是吧,”她扮了个鬼脸,“我一直在附近徘徊,想鼓起勇气进去,可是我很害怕。我总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莫尼卡在灯光映照的门阶上看看她,觉得她很好看,比自己好得多。“我也害怕得很,”莫尼卡坦言,她们都笑了,不再那么紧张。她们走向前面人声嘈杂、情况不可预知的地方。莫尼卡保护她的责任油然而生。
“你没事吧?”她悄悄问道。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心不在自己而在另一个人身上。这对她自己也有帮助,她们开始和别人谈话,莫尼卡开始觉得自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不再是个局外人。
穿上大衣回家时,莫尼卡和她的新朋友谈起各自的感受。
“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比先前好。”莫尼卡说。
“我也如此,因为我们并不孤独。”
莫尼卡想:这句话说得真对!我以前觉得孤独,现在我得到了另一个启示:会不会有很多人看来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心中也忐忑不安?
莫尼卡常去的一家本地报馆,有位编辑对她似乎粗鲁无礼,莫尼卡觉得他的目光永不和自己接触。她总觉得他不喜欢自己,现在,莫尼卡怀疑会不会是他怕自己不喜欢他?第二天去报馆时,莫尼卡深吸一口气,对那位编辑说:“你好,安德森先生,见到你真高兴!”
莫尼卡微笑抬头。以前,她习惯一面把稿子丢在他桌上,一面低声说道:“我想你不会喜欢它。”这一次莫尼卡改口道:“我真希望你喜欢这篇稿,大家都写得不好的时候,你的工作一定非常吃力。”
“的确吃力。”那位编辑叹了口气。莫尼卡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离去,她坐了下来。他(她)们互相看着。莫尼卡发现他不是个咄咄逼人的编辑,而是个头发半秃、其貌不扬、头大肩窄的男人,办公桌上摆着他妻儿的照片。莫尼卡问起他们,那位编辑露出了微笑。莫尼卡感到他(她)们二人都觉得自在了。
后来,莫尼卡的写作生涯因战争而中断,她去接受护士训练。工作繁忙加上疲劳,使莫尼卡不再胡思乱想,也不再继续发胖。
“你做得不坏。”护士长对莫尼卡说。莫尼卡暗喜:她在称赞我!她们认为我一切没问题。莫尼卡忽然发觉:自己几星期来根本没有时间为自己是否称职而发愁担忧。如今,事过多年,莫尼卡不再怀有畏怯之心,也不再害怕处身于陌生的环境中。她告诉自己必须记住:别想你自己,过去和那个独自站在街头紧张不安的女人谈谈。
当你自卑的时候,请记住,别人也许和你一样,自卑使心灵犹如受潮的火柴,燃不起奋进的火焰。
19.天堂何在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竟然问他:“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
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
“地狱。”
守门人仍是茫然。欢呼者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天堂何在,原来你没去过地狱!”
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了,幸福便是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一样,你断然不会拥有另一样的。
天堂就是你渴了的时候,手中的一碗水。
20.擦窗户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名家庭主妇忙着擦拭窗户上的雾气,无论她擦得多么快,雾气很快又出来了。
所以她懊恼地对朋友说:“每次我很快地擦掉一块时,另一块又接着盖上来了。”
她的朋友回答说:“你这样擦是永远擦不完的,只要你把火炉点起来,这些雾气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于是她立刻照办,果然窗户上的雾气立刻就消失了。
雾气就好像我们身上的缺陷一样。我们往往很努力地想把它除掉,但却无法解决。惟有靠着清洁的良心和真实的优点,照亮缺陷的阴影,这才是对待缺点的最好办法!
21.送花
这个故事是一个守墓人的亲身经历。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会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她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柔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一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说了些什么,但老妇人没注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的?”“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乐!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乐。
22.一块布的代价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深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23.无形的刀
有个人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钟点工,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的“陪读”任务。一天,这个人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主人大发雷霆,骂他笨蛋……
这个人忍了近10分钟,之所以忍着,是因为这个人同情他的主人,除了骂人的舌头外,他已别无利器。等到主人要他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这个人想起一个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
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年迈富有但性格怪癖的老人听完这个人的故事,不说话了,当他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块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由此,让人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或许这只是无心的一句话,但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