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应酬的心理效应(3)
青年期建立起来的友谊要比儿童及少年时期深刻、稳固得多,不仅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互相关心、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思想上也能及时沟通,坦诚相见,忧乐与共。
青年期友谊的需要是普遍现象,但原因不一。有些青年渴望得到知识,于是设法寻求比自己知识高明的朋友,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有的是为了寻求模仿效法的榜样与心理冲突上的辩护人;有的为摆脱孤独,以增强生活的信念和力量。不论从什么角度出发,青年对友谊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青年应扩大友谊需要,多交知心朋友,这样,有利于顺利度过青年期,也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些出于不良企图或格调不高而结交的小圈子,则不属于友谊需要范围,故择友应持慎重态度。
自尊的需要人皆有之,只是青年的自尊需要表现得更为突出。可分为个体自尊与群体自尊。个体自尊有人格自尊需要,生活自尊需要,爱情自尊需要,以及成才与事业自尊需要等等。从小家庭自尊,到集体自尊,乃至整个民族自尊,都属于群体自尊范畴。在青年成长过程中,自尊需要有显著的作用,能促使青年奋发图强,更好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从而为社会所承认和尊重。这与只图表面风光的虚荣心有质的区别。
青年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时期,社会经历也不多,这必然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不适应,从而导致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往往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迫切需要别人的理解。社会上流传的“理解万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取得别人理解的重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便会从矛盾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轻松愉快地投入社会实践中去。
青年风华正茂,有更强烈的审美要求。他们感觉敏锐,记忆力强,情感强烈,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如果缺乏美的伴随,他们会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不断地提高事物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满足审美需求,有助于青年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热爱生活,干好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以及对社会的深入了解,逐渐产生了恋爱、择偶的需要,这是自然规律。选择配偶时,一定要把爱情、责任、道德等统一起来,切忌轻率从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自我完成的五类,人们通常称之为“需要五层次论”。青年正处于由少年向成年的转折过渡期,他们不但有一般人所必需的基本需要,而且还有其特殊需要,突出的如:友谊的需要。对友谊的迫切需要是青年的显著特点之一。
7.灰色心理效应
据调查,6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比起他们的父辈们,忧郁发病率增加了三成之多。病症从失眠、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到表情呆滞,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如果病情严重而不加以治疗,那么每七名患者中就有一名可能自杀。这种病引起了精神专家和心理学家的足够注意。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准确理解应酬,现实生活中饱尝应酬之苦的也大有人在,更有一些人把应酬与酒桌、舞场……划起了等号。于是你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唉,没办法,每天应酬太多……”
我们说,应酬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应该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把握它,任何消极、不健康的心态都会妨碍正当的应酬,甚至在正常的应酬中投下一片阴影。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应酬中的“灰色心理”。
南方某县农机公司为了招待莅临本县检查工作的省农机公司干部,特地从外单位邀请了两位“酒友”。中午和傍晚频频举杯,喝得昏天黑地。夜深人静酒席散去,两位被“借”来陪酒的酒客朦胧中不慎跌入粪池丧命。第二天两人的家属吵到县委大院,振振有词:二人被“借”去陪酒,纯属为公家招待应酬,酒后丧命粪池,理应按“因公死亡”处理。后来,此议竟被通过。于是,隆重的追悼会上,摆满了各机关单位送来的花圈,设宴的农机公司更是怀着内疚的心情,送来几千元的“抚恤费”。追悼会后,举行了盛大的送葬仪式,鲜花簇拥着灵柩,在大街上缓缓前行,气氛庄严肃穆……。然而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鲜花盖不住粪臭”,“吃了共产党还丢共产党的脸”,种种议论纷纷涌起,而这一切;皆因一场应酬。
1988年春节,西南高原一座小城市的厂长、经理们酒兴大发,来自企业的请柬纷纷飞到政府各部门首脑的办公桌上,许多官员一天要应酬几个酒宴,厂长经理们纷纷派出小车到党政机关“抢”官员,最后一些厂长签订“请客协议书”,排出各厂请客的日期,轮流作东,官员们一天数宴,搞得见肉就吐,见酒就忍不住心紧。这场历时25天的“百家宴”,把全市的厂长、经理和官员们吃得东倒西歪。据说这场吃喝花销公款14万元。这又是应酬。
如果你总是情绪低落,就应该尽早去看心理医生。抑郁症滋生于人的惰性,行动是它的天然克星。如果事情比较复杂,你可以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细小的步骤,这样就容易完成了。
假如没有心情编计划,那也不要紧,你只要先行动起来就够了。就是说,你不必等到你想做的时候才开始,因为只要你没有做事的欲望,可能永远也懒得动。相反,你先做一点琐碎的事,“启动人的水泵”,接下来心情就是一片灿烂的晴天了。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在中国搞经济是三分权力经济,三分关系经济,剩下的四分才是货币经济。青年经济学家樊纲把这种畸形的“人情经济”称为“灰市场”或“灰市关系”,而这种“灰色”里面,唱主角的显然是或明或暗的应酬。
有位大连乡镇企业厂长的一句话颇见真谛:“对实权部门的芝麻官,我们惹不起。我们交朋友不论人品,主要看他对企业有没有用处,有用的,要交;没有用的,就是人才再好,也没有工夫交。”
虽寥寥几句,却也可算是中国企业“应酬学”的纲领!惟利是图,以不正当手段牺牲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可以看做是这类应酬的实质。
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逐渐认识到,乐于助人能使人精神健康。抑郁症患者通过志愿性的工作、社区服务或帮助邻居行动不便的老人购物,你会发现你具有同情心,能够理解别人,而且对社会并不是毫无价值。实际上,离群索居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一大病因,别人的接触对治疗这种病很有帮助。
杭州市有一份调查说,8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150户受调查的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孩子收“压岁钱”11.81元,支出的“压岁钱”则为11.74元,比上年春节增加1.5倍以上。在徐州,春节里平均每户的馈赠支出为80.24元,占春节消费的40%,这其中有现金之赠,也有实物之馈。实物中,传统的点心盒子等逐渐被人参、峰王浆等补品所取代。市民之间的“应酬”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结婚是人们赠来送往的一大门坎,80年代的提法是“养个女儿三千块,养个儿子一大害”,“前三年怕婚事,后两年还婚债”。90年代更是行情年年看涨:30元钱抽根烟,50元钱吃顿饭,100元钱见新娘,200元钱才能闹洞房。而且这种应酬往往不是对等的,我结婚你随50,你结婚我就得随100。
人情应酬的发生点很多,生活中几乎变成了战场雷区,举步抬腿,很难躲避;婚丧嫁娶,招工提干,新房落成,老年人做寿,婴儿出生,都要大搞一番应酬活动。
一般看来,人们的礼尚往来似乎循环很均匀:赠出、受进、赴宴、宴人,其实在每家人情簿上并非如此,因为中国人毕竟是分层次的。
广东湛江市有个说法叫“方便礼”。说的是送礼名目中送孩子入托、上学、换个煤气之类的“单向”人情应酬。这种人情倒不一定很大。生活中大量琐事,借风行船,顺水推船,求人者与被求者之间本来也并没有太多的物质上的联结。但在彼此接触中,求人者需甜言蜜语乃至低声下气,以求万事大吉,我们把这种只有“往”而没有“来”的应酬称为“单向应酬”。
许多沮丧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最喜欢的业余活动,这只是让事情弄得更糟。为了扭转你目前的心情,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朋友聚会、聚餐或看电影等。
让微笑常写在你的脸上。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行动能够影响情绪。当时感到忧郁时,不要拖着双腿垂头丧气地走路,要像风一样疾走,不要躬着背坐着,而要挺直身子,不要愁眉苦脸,而要露出你的笑脸。这样做本身就能够让你感觉良好。一位心理学家说:“行动本身会转变沮丧为快乐。”
我们都可以在心理上找到它的根源。也只有找到这种根源,并在生活中努力克服应酬中的灰色心理,你才能成为在社交场合应对自如、而又受人尊重和喜欢的人。
我们知道个体出生以后,就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把自己的各种需要同某些能降低内驱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联系在一起,致使在随后的许多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例如,初生婴儿的生理需要同环境的事物本来没有特定的联系,饥饿最初只能促使婴儿作出紧张的探索活动。但是婴儿一旦体验到(或了解到)激发了活动的结果,他的行为就变得有目标指向了。以后在饥饿再次发生时,饥饿的婴儿立即就会使自己行为指向他已经“发现”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奶头或奶瓶。当需要同目标发生联系之后,便形成了动机——诱因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有机的对能满足自己特定需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就有着明确的向往和追求。所谓“诱因”,正是人们利用了个体的这种特定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提供能够获取它的良好机会,所以诱因具有诱发或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的作用。
有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当感到抑郁时,她就跑跑步,来驱逐心头的阴云。她说:“通过跑步,至少我觉得我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从而有一种成就感,于是心情就舒畅起来,不管跑步之前多么烦恼,跑步之后就好多了。”
安琪拉是一位成功的女作家,总是喜欢住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但有一个冬季她不得不到外地写一本书。那一周的天气总是灰蒙蒙的。她感到非常压抑,根本无法写作。安琪拉实际上是被季节性抑郁症所困扰,这是一种光过敏抑郁症,患这种病的人在冬季阳光不足的日子情绪很低落。
研究证实,暴露在光线下,不论是阳光或人造光,都可以减轻这种季节性抑郁症。患这种病的人比较少,但也应充分地注意。让房间的采光更加理想,或多从事户外活动,可以克服这种症状。
以上是关于动机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应酬时,不同的动机可以导致应酬的形式、内容及目的的不同。因此,缺少良好的动机,势必会导致应酬的失败。而有些应酬从个人角度讲是获得了成功,而从国家、集体利益的角度讲却是使之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些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干部,整天忙于各种应酬,其实岂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他人的“突破口”。有一篇小说题目叫《猎物》,说的是某局长被请去打猎,并接受了一支价值不菲的猎枪。当打猎快结束的时候,请他的人便请他“帮个小忙”,他顿时觉得自己成了猎枪口上的“猎物”。
近年来,不正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急于升官、发财的人,当自己膨胀的私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便开始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寻找与其需要相关联的“目标”,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指向,恰恰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成为他们的“目标”,形成了这些人走向违法犯罪的“诱因”。
英国的外交界有一句格言:英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似乎也可以看做是这类应酬的突出特点。在丰富、熨贴的人情背后,有的是深藏的心机,这就是对权力的屈服,对权力支配的那些东西的渴求。
我们说应酬说到底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方式。记得笔者的一位领导曾经谈到自己应酬的原则是完全可公开的。那么以上谈的这类应酬则是完全不可告人的。如果利益不支配着我们每个人的应酬,而每个人应酬的动机都是隐秘的,还有什么正常的、透明的应酬呢?我们的社会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呢?
我们希望的应酬动机应当是:正当的需要,适度的内驱力和合理的诱因。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应酬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