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扎克伯格的网络帝国(1)

Facebook是人们平常联系、交流的平台,又是将无组织的人们组织起来的场所,还是无数商家寻找商机的“宝地”,玩家玩游戏的“天堂”……总之,只要有需求,在Facebook上一切都可以实现。Facebook不仅是一个消遣工具,它颠覆着人们对于生意、交往、社区、邻里之间以及生活中所有一切的认知。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了Facebook对日常习惯的改变。至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已经超越Google,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

上市仅仅是个开始

北京时间2012年2月2日,全球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非官方中文称“脸谱”或“脸书”)正式向美国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消息立刻“抢占”了各大财经网站的头条位置,尽管国内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机会登录Facebook,不能亲身感受国外媒体所描述的Facebook的各种“给力”应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后乔布斯时代,重新树立一位财富英雄,然后像崇拜乔布斯(SteveJobs)一样开始狂热地膜拜与追求这个新偶像。

上市的“蝴蝶效应”

根据招股文件,Facebook将融资50亿美元。但申请文件并未指明计划发行股票的数量与预期价格。文件显示,2011财年,Facebook营收达37.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2011年收入为150万美元。目前,Facebook在美国私募股权交易市场的估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扎克伯格持股比例达到28.2%。毫无疑问,Facebook成功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后,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IPO之一,并创下多项历史纪录,而其创始人——未满28岁的扎克伯格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预计身价达到240亿美元。这当然使他有足够的资本成为乔布斯之后,硅谷的又一位少年成名、万人追捧的创业英雄。

Facebook的上市不仅成就了扎克伯格,同时还让更多人分享了成功的喜悦。Facebook第二大股东风险投资公司AccelPartners,Facebook的共同创始人、第三大股东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Moskovitz)以及俄罗斯风险投资集团DSTGlobal、李嘉诚等人都会获得数亿财富。

由于Facebook在过去几年大量使用了基于股票的激励制度,保守估计将会有超过1000人在Facebook上市后成为百万富翁。

Facebook让很多普通人享受了收获财富的惊喜。

扎克伯格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就像他在公开信中所写的:

“我们为了投资者和员工而上市。我们曾经对他们承诺给予他们权益,这些权益因为我们的努力工作而获得,此次IPO将兑现我们的承诺。”

同时,Facebook上市的“蝴蝶效应”也已经波及大洋彼岸,中国社交网站是Facebook上市的最直接受益人,新浪此后几日持续大涨20%,人人网股价一度暴涨60%。

Facebook的上市还给了

那些仍在苦苦奋斗中的社交网站坚守者们更多的信心与希望,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2012年Facebook将会引领又一番上市高潮。

硅谷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

仅仅以财富来衡量扎克伯格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江湖地位,似乎太过世俗与标准单一。尽管财富是很多人追逐与关注扎克伯格的必要条件,但他身上的其他特质,如乔布斯所说的创新精神、扎克伯格自己所津津乐道的黑客方式,才是我们应该透过其财富光环真正去关注的,这些正是扎克伯格获取财富的秘密。

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心高气傲的乔布斯称扎克伯格为硅谷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扎克伯格是乔布斯式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曾经,乔布斯率领苹果通过应用创新的方式挑战了巨无霸微软,并将其打造成为互联网行业最有价值的高科技公司。现在,扎克伯格也正通过在社交领域的突围,颠覆Google在互联网领域的垄断地位,成功传承了硅谷的创新精神。

乔布斯推崇“海盗文化”,扎克伯格信奉“黑客文化”,扎克伯格认为“黑客方式”是一种涉及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态度。“黑客们认为,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他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因为他们常常对现状感到不满意。”Facebook的办公室还会张贴黑客标语:“代码胜于雄辩”。这意味着Facebook的每个成员都会因为一个代码而无休无眠地奋战,直到把它做到完美。除此之外,扎克伯格的专注精神、开放态度以及将社会变得更加透明的强烈责任感,都是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特质,这也是一个创业偶像受人追捧的内在原因。

上市后的新挑战

Facebook的上市申请已经成为硅谷最炙手可热的IPO,很多人将Facebook的上市定义为互联网繁荣的标志性时刻。但在辉煌的顶点,年轻的扎克伯格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新挑战”。

一直以来,扎克伯格都对Facebook拥有绝对控制权。尽管他只拥有28.2%的股权,但却拥有56.9%的投票权,这种安排让扎克伯格拥有Facebook的唯一决策权。但当Facebook上市后,如果股东利益与控制权之间发生冲突,很难说那些大股东还会同意让扎克伯格代表自己的股份投票。换句话说,扎克伯格如果不能继续创造出色的业绩,他很可能失去对Facebook的控制权。

怎样继续留住人才也是Facebook必须面临的问题。硅谷一向鼓励冒险与创新精神。当员工分享到了Facebook上市所获得的巨额财富后,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想想看吧,Facebook的很多员工都是从Google过来的,一旦有像初创的Facebook一样可以创造历史的新公司出现时,他们同样会选择离开Facebook,而风投也同样会对新公司趋之若鹜。所以,上市后,扎克伯格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稳住团队。

此外,隐私问题、保持用户数量继续增加、股东所制定的营收压力等也是扎克伯格所必须要面对的。对于扎克伯格来说,Facebook的上市仅仅是个开始。对于一个还没有经历过金融风暴、经济动荡的企业而言,现在言之成功或者伟大还显得太早。所幸的是,Facebook开了一个好头,一切都值得期待。

全球人口数量:Facebook第三

Facebook有多重要?曾有网友在讨论区贴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Facebook难道比Sex还流行?有人回复说:“我上Facebook的次数比做爱多,所以答案是肯定的。”

马克·扎克伯格的创意宗旨,是要建立一个大家都愿意上网分享乐趣的地盘。如果把互联网看成新的地球,扎克伯格就像房地产开发商,把这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规划设计成了吸引众多网民的新社区:这个社区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不断地为社区的网民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它是开放式的,网民们正逐步地搬迁入住新社区,而且相互推荐,犹如多层次市场推销。

扎克伯格用五年时间,把Facebook打造成全球第三大的网站。美国一家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位居美国第一,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到2010年年底,Facebook全球的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亿人,还不包括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未开放的市场。到2011年年底,这一数据已经飙升到8.5亿。据统计,有5亿的用户每个月至少登录一次Facebook,而其中有一半的用户每天都登录。同时,Facebook非常国际化,有70%的用户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网站支持超过70种不同的语言。

Facebook俨然成了一个帝国,其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成为全球第三大“国家”,并且这还是一个可以在地域上无限拓展的帝国,就像扎克伯格所形容的“建立在时间和疆域上没有界限的帝国”。正因如此,爱穿T恤、拖鞋,刚满26岁的扎克伯格被选为美国《时代》杂志2010年的风云人物。扎克伯格当选的理由是:让5亿多人成功连结在一起,并在他们之间绘制社会关系;创造了一套交换信息的崭新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代》杂志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称其为“第三大国的国王”。

人们预测,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将在2012年的某个时候达到10亿的新里程碑。显然,对于这一预测其帝国掌门人扎克伯格很有信心。他还进一步表示,全球除俄罗斯、日本、中国、韩国四个国家外,Facebook目前在社交网站领域内已建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Facebook跨越了不同的语言障碍,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及中东地区不断地推进。它如同新的帝国在全球风行,以至不少国家担心Facebook会影响他们的政治制度、社会习惯、传统文化等,而不得不对其加以防范。

Facebook不仅仅在全球流行开来,而且网民对Facebook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每天一有时间就上Facebook,爱不释手,甚至忘记功课、约会、吃饭、睡觉。由于网民对Facebook的依赖是如此严重,心理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病症叫“Facebook上瘾症”。难怪许多网民戏称Facebook为“非使不可”;而Facebook的竞争对手或利益受威胁者对它恨之入骨,将其称为“非死不可”。尽管这样的称谓多少有些夸张,但Facebook显然已经成为从来不缺少动人故事的互联网市场又一块财富掘金地。

叫板

一切迹象表明,后起之秀Facebook与今日霸主Google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而且,前者企图取后者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Facebook的不屑一顾,他强调:“赢家在哪里都会赢”。可是,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施密特所期待的。

据ComScore的数据显示,Google目前是美国最大的网站,覆盖了81%的美国人口;Facebook仅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落后于Google、雅虎和微软。但是,Facebook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oogle,访问量已经超过Google。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Facebook的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位居美国第一;其次为Google,访问量所占比例为7.03%。一年之后,Facebook在访问量方面仍然领先于Google,而且优势越来越大。

到2011年5月的第一周,Facebook占据美国网络访问量的10.4%,而Google只有8%。这让Google倍感压力。

争夺人才

Facebook与Google之间的战争随着Facebook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升级并备受关注。双方首先上演的是人才大战。在Facebook迅速成长的几年间,扎克伯格从Google挖走了好几位重要人物,包括Google在线销售与运营副总裁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Google地图共同创办人拉斯·拉斯穆森(LarsRasmussen)等。

《纽约时报》的一份统计表明,约有200名Facebook员工曾任职于Google,占到Facebook员工总数的10%以上。甚至有人戏称,Facebook的大厨都是从Google挖来的。为了抵御Facebook的挖脚,施密特不得不为全体员工加薪10%,部分高管的加薪幅度达到30%,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防止人才外流。但是,在一家已经发展壮大并走上平稳发展轨迹的企业,显然缺少创造奇迹的机会。

而在Facebook,这样的机会却唾手可得。想想吧,那些技术天才谁小时候没有一个成为“英雄”的梦想,加入Facebook,他们可能会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况且,Facebook还抛出了吸引人才的杀手锏,那就是为他们提供未上市股票,一旦公司上市,他们可以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正面交锋

施密特曾经在公开场合否认过Google与Facebook之间正在发生冲突。他的理由首先是两家公司在广告市场上并不存在竞争,其次,Facebook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这对Google而言也并非坏事。

施密特发表这番论断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Facebook的成长速度会如此令人惊叹。当Facebook把核心业务“社交服务”打造得无与伦比后,它下一步当然是要提供互联网用户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就像马化腾所宣称的,要像互联网上的“水、电”一样变得不可或缺。当Facebook拥有了亿万级用户,进入Google的领域仅仅是时间问题。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所说,Google和Facebook之战没有悬念,这是一个Facebook如何悄悄成长并逐渐对Google形成威胁的故事。

Facebook与Google的正面对抗首先表现在Google具有绝对优势的搜索领域。2009年8月,Facebook宣布收购FriendFeed。这是一家由4名前Google员工创办的新兴社交聚合网站。就在收购FriendFeed的同一天,Facebook推出了经过不断改进的搜索引擎应用,以方便用户在网站上搜索实时消息。分析认为这是Facebook有意提升搜索功能的例证。同时,在Facebook网站上,其推荐的是Google的宿敌微软的搜索业务必应(Bing)。

在广告市场,双方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2010年11月,Google宣布将禁止Facebook及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商访问Google用户信息。这一举措致使Google与Facebook两大互联网巨头的矛盾不断升级。2011年3月,Facebook开始封杀由Google公司推出的AdSense网络广告,并挖走Google公司并购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