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虔有一颗虔诚心,你会更洒脱(3)
禅,离不开生活。穿衣吃饭是禅,搬柴运水也是禅,一个人不把生活照顾好,禅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斋堂的本分事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往斋堂方向走去,就唤他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梯禅师不以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钵,我怎么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么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
石梯说出主题,答道:“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石梯拍掌称赞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什么是“本分事”?是明心见性的事,是了脱生死的事,是回到本家的事。本分事,是认清本性、安住身心。禅者的生活中,无处不是禅,吃饭是禅,睡觉是禅,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无事不禅。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老子在《道德经》里慨叹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但是禅宗则认为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
有一位学僧向慈受禅师请教“道”的真谛,跟禅师进行了下面的对话:“禅师,禅者悟道时,能把所悟之道的境界、感受之类的东西表达出来吗?”
“既然是悟出来的道,就好比虚空里捉出来的风,是说不出来其中的奥妙的。”
“禅师能形象地说明一下悟道又说不出来的情形到底是什么样子吗?”
“就像哑巴吃蜜一样。”
“禅者没有悟道的时候,善于言词,讲得头头是道,他说的话算不算禅语呢?”
“既然还没悟道,怎么能算禅语,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哑巴吃蜜跟鹦鹉学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舌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意。”
谈话及此,聪明的学僧突然发问道:“照这么说,那禅师现在知还是不知呢?”
慈受哈哈大笑道:“我现在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又好像鹦鹉学舌,讲得非常像。你倒是说说,我究竟是知呢,还是不知呢?”
学僧言下拜服,连连道谢说:“多谢禅师指点迷津,弟子感激不尽!”
修行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
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智慧多一点,觉照多一点;也就是要练习怎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念不能照顾好,修行就无处落实。
顿悟就在一念之间
一个老和尚与一个小和尚相依在一座小庙中。一日,师徒两人在山上采药的时候,救得了一个跌落山崖的姑娘。于是在庙中为她养伤。
经过数日,姑娘身体逐渐恢复。她那形体的美和自然散发的香气使已经长大的小和尚触动凡心。但他并不晓得此心会在日后种下什么样的因果,于是迷茫。
在欲火的驱使下,小和尚已经把所有的成规抛诸脑后,奔入凡尘。规矩终敌不过天性,老和尚也明白,只能有点儿失落地静静送走爱徒。爱徒走时带走了佛像,这恰恰说明,在他心中修佛只是一种习惯、一种形式,还没领悟个中真谛。
时光渐渐流逝,老和尚老去,小和尚长大,老和尚仿佛预见到一切,安详地等待小和尚的归来,等待为爱徒上宝贵的最后一课,也为自己的人生画下完整的句号。
许多年已经过去,尝到生活苦涩的小和尚终于回到了小庙。而老和尚已经不在人世,留下的只有那等待的尸骨。顷刻间,小和尚顿悟人生。
镇州盛产大萝卜
南泉普愿禅师的禅风闻名遐迩,但弟子赵州却青出于蓝,更甚于蓝。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吗?”
赵州禅师回答:“镇州盛产大萝卜。”
又有一次,另一学僧请示赵州禅师:“老师!有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
赵州禅师回答:“我正在认真地修行。”
学僧问:“怎么?连老师也要修行吗?”
赵州禅师回答:“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
学僧问:“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
赵州禅师反问:“那你以为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禅,不一定非要改变外面的环境,镇州盛产大萝卜,就让他镇州盛产大萝卜。禅,要紧的是改变内部的自己,既然要改变自己,你何必管他传法不传法。正如穿衣吃饭就是赵州禅师的修行,如果认为这是琐碎的事情,就会失去平常心。
漂泊的诗人禅师
处处逝魂迹,不知谁人坟。
只见鸟部山,姜绝黄昏冢。
伫观一水珠,寂然叶间落。
谁身穷其末,非为露一滴?
以上两首和歌是距今800余年前的西行法师所作,充分流露出他对无常的深刻感受。西行法师与其后的芭蕉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大漂泊诗人。对他们而言,漂泊的旅程即是佛道的修行,也是锻炼思想的试金石。
西行在23岁的时候因见同族的左卫门尉宪康之猝死而感浮世无,决心遁世出家,出家后他曾登访高野山,畅游吉野的草原,足迹遍历全日本。
西行的行脚中留下了许多为后世传颂的故事,这些故事似乎正铺叙出他的心路历程:在他游至远江时,有一次在天龙川的渡船上,旅客中的一名武士要西行下船,但西行未曾理会,武士愤而以皮鞭抽打西行的脸颊,而西行只是捧着滴血的脸颊默默下船去,毫无一丝怨恨的神情。
有一年,西行游至镰仓,与赖朝将军晤见叙谈,将军特以银猫一只相赠作为纪念,但西行却将其送给在门前玩耍的孩童,默默离去。
最具传奇的一则故事是当西行法师参访大和长谷寺时,巧遇他剃度为尼的旧时发妻,她泪眼滂沱地为他讲述佛法。
浮世变幻虽如梦,无所怖畏是我心。
长眠任凭至永世,也不梦醒不惊心。
虽然隔着遥远的时空,但借着这些诗歌,西行法师纯美的风范又现于眼前。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漂泊的旅程是修行的一种形式,也是修行的试金石。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在顺境中修行,反而不易成佛。
大鹏鸟和小麻雀
有一个学僧道岫,对于禅道的修持十分刻苦,但始终不能悟到禅理,眼看比他后来参禅学道的同学相继悟道出师了,自己却和来的时候没有区别,仍然是个大俗人。
他想:我既不像有的同学那样幽默,又不像有的同学那样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唉!我实在没有资格学禅,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于是道岫就打点行装,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依在您座下学习已有10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四处云游。”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早起早睡,摒弃杂念,认真打坐参禅,这么用功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和禅可能因缘不合。同学们个个悟了,我心里真累呀!我去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也许还可以减少心里的倦怠感。”
广圄禅师认真地倾听了道岫的话,然后说道:“悟,就好像鱼儿畅游海底,鸟儿栖居枝头,是一种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沮丧地辩解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学们一比,就好像小麻雀见到大鹏鸟,惭愧极了。”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地问道:“是吗?大鹏鸟怎样的大?小麻雀怎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轻轻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却无论怎样努力,也只飞出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能不能飞越生死呢?”
道岫禅僧默默不语,心里面好像悟到了什么。
对于修行来说,只有悟与不悟,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所有人的佛性都是一样的,悟了就是佛,没悟就是凡夫。而不能说,悟了就是大鹏,没悟就是麻雀。大鹏虽能飞几百里,倘若没悟,也不过是凡夫;麻雀虽不能高翔,但如果悟了,就是佛。在佛面前,众生平等,“智者”与“愚人”,在佛性上并无分别。
两个搬砖的乞丐
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过了很久,又有一个乞丐到了寺院。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银子。”但是这个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若干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手,他就是那个用一只手搬砖的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而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却还是乞丐。
一个人应该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品格,第一是靠自己的手劳动,第二是靠自己的头脑思考。可是我们放眼望去,或者环视周围,是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两条最基本的品格呢?
无知为贫穷之母,罪恶之源。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的错误看法、想法、说法与做法加以修正。
辛苦才是真修行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四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四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解手、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迷途形成的缘起,往往是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身。
因缘
缘来缘去,缘生缘灭。佛教认为,世界是因缘的、联系的、互动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非我们自己可以预测与左右。
现实中的我们,自己无法把握自己,除非你寻找并把握到了世界的运行规律。
世界是规律的,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规律不会让你永远倒霉,也不会致你永远幸运,除非你超越了人的概念。
善因善缘
星云法师说:“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果不是知识,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准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是自己的园丁,人生要活得幸福、美满、快乐,就要培养善因善缘。
如何培养“善因善缘”,星云法师给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避免轻诺寡信:“人无信不立”,做人信用第一,所谓“一诺千金”。别人有求于你,你能做到的当然要答应,做不到的,则要说明原委,千万不能轻易承诺之后却不当一回事。你不守信用,一次、两次,等别人对你失望,甚至对你记恨,从此不再和你来往,那时再想挽救便嫌迟了。所以一个人要守信,约会要守时守信,对别人的承诺更要信守不移。信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条件,千万轻忽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