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浒传》考实(1)
《水浒传》的内容及成书版本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带有种种传奇和神秘的色彩。《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水浒传》有哪些版本?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宋江起义真在水泊梁山吗?历史上的四贼落得怎样的下场?《水浒传》里的人物都有哪些原型?这些虽然与《水浒传》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对于读者了解《水浒传》成书的来龙去脉,知晓相关的历史却大有裨益。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施耐庵,一种认为是罗贯中。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关键是施耐庵、罗贯中这两个人有无其人,生于何地,生于何时,其生平事迹如何等,都不清楚。
关于施耐庵,有人认为并无其人,是别人托名;有人认为是杭州人施惠;有人认为是兴化人施彦端。各有各的理由,但又不能令人信服。不过有一点,就是在《靖康稗史》一书上署名编者和作序者的是耐庵。学术界认为,这个耐庵就是施耐庵。也就是说,施耐庵编写了一部《靖康稗史》,而且这部书在当时很受欢迎,施耐庵也就成了很有名气的稗史家,即小说家。
关于罗贯中,《水浒传》刻本曾有署名为“东原罗贯中编辑”。“东原”是什么地方,罗贯中是“东原”人吗?学术界争论也很激烈。有人据此认为他是东原人,进而考证出就是现在的山东东平人。有人认为他是太原人;还有人认为他是中原人、杭州人、钱塘人等。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不十分清楚,但有几部分作品却已被学术界认可是他编写的,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杂剧剧本《龙虎风云会》。由此可以看出,罗贯中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小说家。
中国古代的小说野史,有很多是不署名的,特别是民间一些无名作者编写的小说野史,或者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在前人作品基础上重新加工、改造、编写的小说野史,一般是不署自己的名字的,而对于刊刻书籍的书商来说,作者的名气对书的发行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有些书商就在刊印时署上某个名人的名字,或者说是某某名人“本”,某某名人编撰,而真正的作者或编撰者却被隐去。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我们可以据此认为《水浒传》是先由施耐庵撰写,后由罗贯中编辑、整理,作者为施、罗二人;也可以认为是由其中一人撰写,另外一人是书商硬加上去的;也可以认为施、罗二人都不是此书的真正撰写者,因为他们在当时名气很大,书商为了抬高此书的地位,借以促销,便硬把二人的名字署了上去,而且为了真实可信,还做了分工,“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所以,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是个悬而未解的谜。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吗?
施耐庵和罗贯中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清人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在此书中,谈起《水浒传》的创作缘起时,胡应麟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
在这段话中,胡应麟不但把罗本即罗贯中当作施耐庵的门人即弟子,而且认为《水浒传》早于《三国志演义》。这种说法受到后来许多人的质疑和否定。
首先,从有关史籍及二书的成书过程看,《三国志演义》早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绝不是效仿《水浒传》而写成的。在宋代,就出现了说书人说三国故事的情况,《水浒传》中还提到听说书人说三国。
其次,据专家学者的考证,在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上,以太原最为可信。施耐庵则被多数人认为是浙江钱塘人,那么在那个时代,罗贯中千里迢迢到浙江去学习写小说,令人不可思议。再说,罗贯中就怎么知道浙江有个施耐庵呢?因为当时《水浒传》还没有写完,没有出版,施耐庵没有任何名气。
第三,《忠义水浒传》上署名的“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如果是老师编的本,学生就不会再进行“编次”。
第四,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二书比较来看,两者在行文风格、文字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如果《水浒传》确是由罗贯中编辑整理过,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由此也可看出,施、罗不会是师生关系。
所以,学术界许多人认为,胡应麟认为施、罗二人是师生关系,是没有根据的。
《水浒传》的书名有何含义?
什么叫“水浒”?“浒”就是水边;“水浒”,还是水边。《诗经·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梁山英雄的故事为什么名之为“水浒”,其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农民革命说。现代史学家罗尔纲在《水浒真义考》一文中说,“水浒”一词出自《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美女,聿来胥宇。”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因为他仁德,得到人民的拥戴,在岐下建立周朝开国的基业。水浒,指古公亶父来岐山时经过的漆、沮两水的旁边。这一典故含有歌颂周代发祥史的意味,罗贯中以“水浒”为书名,“表明梁山泊与宋皇朝对立,建立新政权”。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不要说罗贯中那个时代还没有用小说宣传农民革命的意识,就是“水浒”这个词与梁山起义的联系,也不是从罗贯中开始,而是梁山所在的东平人。元杂剧作家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里面唱词说:“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偻罗,威镇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这里还看不出它借用古公亶父的典故来鼓吹农民革命的用意。这种猜测似乎有些索隐派的嫌疑。
正名说。明朝万历年间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说:宋江等身居水泊,但不敢承认水泊就是为他们所占有,他们只是“率土之王臣”,这一切都是朝廷的,他们也是心向朝廷的。他们暂居水泊是要学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等候时机辅佐周文王。这是由水边的意思联想到渭水之滨,是望文生义而又牵强附会的猜测。因为宋江的盘踞水泊与姜太公的待价而沽不可同日而语,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嫌。
“驱逐出境”说。金圣叹在他评点的《贯华堂水浒传》序中说:宋江一伙是一些“凶物”、“恶物”,应作为垃圾“驱逐出境”,弃到水边。金圣叹的“驱逐出境”说,是他自己对宋江们“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也”,是借题发挥他的弭盗论。《水浒传》作者如果对宋江们恶之至,会著书歌颂他们吗?
“睡虎关”说。山东民间传说,东平府有座“睡虎关”,当地人叫讹了,叫成了“水虎关”。后来编戏说书的人就取其谐音命名梁山水寨为“水浒寨”。由水浒戏演化为《水浒传》。据调查,东平并无“睡虎关”或 “水虎关”。因而“水浒”也不可能由“水虎”的谐音演化而成。
“虚其词”说。“水浒”,顾名思义,就是泛指宋江一伙在水泊附近所发生的故事。不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是泛指。作者在命此名时也许只是信手拈来,没有那么多“微言大义”。以此为书名,既能准确概括书中的内容,又十分雅致,应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书名,反倒最能说明《水浒传》这一书名的含义。
《水浒传》有哪几种版本?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水浒传》是几部版本最复杂的小说之一。它大致可以分为繁本(或称文繁事简本)和简本(或称文简事繁本)两个系统。这里“文”指文字,“事”指故事情节,“简”或“繁”,主要指有无“平王庆”、“平田虎”的故事情节说的。繁本有“征辽”、“征方腊”部分,无“平王庆”、“平田虎”部分,简本已插入“平王庆”、“平田虎”部分。
繁本系统有一百回、一百二十回和七十回本三种。其中重要的一百回本有以下几种:
1.《京本忠义传》,明正德、嘉靖年间书坊刻。1975年发现,只存残页,现藏上海图书馆。
2.《忠义水浒传》,当为明嘉靖刻本。残存八回,郑振铎藏。
3.《忠义水浒传》,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刊本,前有天都外臣(汪道昆)序。
4.《李卓吾先生评忠义水浒传》,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容与堂刊本。
除了以上四种外,繁本一百回本还有:明万历芥子园刊本《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前有大涤余人序和李贽评语;还有李玄伯藏明刻本《忠义水浒传》,前也有大涤余人序和李贽评语。这两种评本的评语相同,但与容与堂本不同。
在以上版本中,《京本忠义传》虽然刊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但成书可能在元末明初,是现存百回繁本中最早的本子。郑振铎藏本是介于《京本忠义传》和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之间的本子。天都外臣序本虽然比容与堂本早,但现存的这个本子不是原刻本,而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补刊本。所以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而且它还有署名李贽(实际上是明代叶昼)的评语,是《水浒传》最重要的版本。
繁本一百二十回本有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书种堂主人袁无涯刊本《忠义水浒全书》,前有李贽序,杨定见小引。其李贽评语与芥子园本和李玄伯藏本的评语相同,与容与堂本不同。一百二十回本是在百回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据简本改写的征田虎、王庆故事而成的。这个版本可以说是“繁简合流”、“事文均繁”的本子。
繁本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为底本的修改删节本,截取其前七十回,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金圣叹又伪托施耐庵写了三篇序文和全书评语。
简本系统较为重要的版本有:
1.《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明刊残本,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
2.《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双峰堂刊本。还有雄飞馆《英雄谱》本、《汉宋寄书》本等多种。回目不一,有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五回,一百二十四回等,均有征田虎、王庆故事。
至于繁本与简本的关系,学者们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简先繁后,繁本是在简本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有的说繁先简后,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也有人说两个本子各成系统,互不干扰,同时发展。究竟哪种看法正确,至今未有定论。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水浒传》主要内容是写宋江等人的武装抗争的。过去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上在讲到北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往往把宋江与方腊并列。现在又有一些学者根本不承认历史上有什么“宋江”,说《宋史》上记载的都是“以讹传讹”。《宋史》是比较杂芜的一部正史,其中舛讹之处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但最早记载宋江事的是宋代王偁的《东都事略》,这还是一部良史,其经事、评论受到史学家的赞扬。其中《徽宗本纪》说:“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尽管这段记载的具体事实可能有不实之处,但不能据此得出宋江不存在的结论。此书淳熙十二年(1185年)上呈朝廷,这只距宋江六十余年。而且王偁生于史学世家,其父王赏在南宋绍兴年间为“实录”修撰,宋江事对王赏来说曾是“新闻”。《东都事略》数度提到宋江事,如果宋江是当时的“假新闻”,王赏不会出来纠正?另外,与宋江同时代的名臣吏部侍郎李若水亲眼看到宋江被招安,为此他写了一首诗《捕盗偶成》,其中有句:“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参意气骄,十女骈观犹骇愕。”这是当时在汴京的高官的观感。李若水诗中的“九重闻之惨遭不乐”是写宋徽宗很为宋江之事忧心,可能是与宋江等一度曾犯京师有关。这句诗所表达的皇帝的关注在张守为蒋圆写的《墓志铭》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文中说蒋圆“除开封府尹,辄乘驿诣阙,陛见,赐对,上问宋江事,公敷奏始末。”张守是崇宁元年(1102年)进士,高邮人,一直在朝为官,对宋江事也是很清楚的。蒋圆在知沂州时曾打败过宋江,所以徽宗在召见蒋圆时问到宋江事。徽宗尽管疏于朝政,但总不能关心一个毫无根由的事情吧。这些事实证明了宋江不是一个从“文学到史学”,“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成真人真事”的子虚乌有的人物。
可以肯定,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至于为什么无碑无坟无墓?为什么子孙乡里不炫耀?为什么一个宋江的部下、朋友也没有发现?为什么没有人说他与宋江共过事?其实这些疑问并不难解释。在历史上显赫一时,马上又烟消云散的人物不知有多少?这些人大多都掩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为后人所知。而宋江等尚还能在史册中找到片言只语。更何况宋江当时事闹得并不大,按史料考证,也只有区区三四十人,只是名声在外而已。在不同的史料中,一会把宋江说成是“淮南盗”,一会又是“横行河朔”,纵横数千里,一者是由于宋江人数较少,而且都是骑马作战,往来飘忽,纵横驰骋数千里也是有可能的。二者想必也有一些不同的起事者冒充宋江之名,这也是到处都发现宋江踪迹的原因,这同样只是说明宋江名声很大。试想,如果历史上果无其人,一个凭空想象的人物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吗?正因为历史上出了宋江此人,并且参与过抗辽或抗金的战斗,成了一名“忠义人”,所以南渡以后宋江就作为文学人物出场了,因为那时候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把宋江的事迹编成话本在临安的勾栏演说起来,以怀念这位出身草莽的“忠义人”,并鼓励千千万万正在前线与金人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宋江起义是在梁山泊吗?
宋江在梁山泊建立了起义根据地,看过《水浒传》的人,对此都不会怀疑。然而,这是真实的历史吗?回答是否定的。
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辨讹》中就已经提出:“俗传宋江三十六人据梁山泊,此误也。”清代汪师韩的《韩门缀学续编》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方勺的《泊宅编》说:“(宣和二年十二月)初七日,歙守天章阁待制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入青、齐、单、濮间,有旨移知青社。”又说:“宋江扰京东,曾公移守青社。”这已经说明宋江的活动范围是在青、齐、单、濮一带,而不是结寨于东平府的梁山,否则,也不会让曾孝蕴到青州去上任。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记载宋江起义的范围是“起河溯,转略十郡”,而不是结寨于一地。对此,《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十八引《张叔夜家传·以病乞致仕宫观札子》说:“(臣)出守海壖,会剧贼猝至,偶遣兵斩捕,贼势挫创,相与出降。”同书又说:“张叔夜知海州,破群盗宋江有功。”这与《宋史》的记载吻合。
《宋史》卷二十二又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如果宋江是以梁山泊为根据地的话,恐怕不会称他为“淮南盗”。《宋史》卷三百五十一载有候蒙的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齐魏”的范围是指陕西西部到山东东部,横贯四省,二千余里,哪里是以一地为守呢?《王师心墓志铭》说:“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掠京东,径趋沭阳。”《桂林方氏宗谱》卷七《忠义彦通方公(庚)传》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蒋圆墓志铭》说宋江“剽掠山东”,被蒋圆截击,乃“北走龟蒙”(沂蒙山)。这些都说明宋江的活动范围很大,决非梁山泊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