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两个外地人对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这时,小城的市长进行干预了。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他向这两个大学生提供了一大笔款。“我们的条件是,”他写道,“你们不要再继续试验下去了。我们相信你们能将死人搞活,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我们这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开这个城市吧!”
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座城市。“试验”成功了。
是人们的顾虑促成了“试验”的成功!试想,假若大家都活得坦坦荡荡,还有谁能威胁到自己的生活呢?外地人很聪明,因为他们抓住人们的“小辫子”,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活得光明磊落是最重要的。
被老天算计了
以挣钱为最高目标的人,正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出卖给富人或者代表金钱的组合体。
--泰戈尔
安妮是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纽约一所大学攻读文学。她被介绍给一位职业作家,说她可以帮助这位作家编辑他已经撰写的一系列小故事。安妮过去从来没有编辑过小说,但是15年以前她在澳大利亚期间当过一位纪录片编辑的助理。她对戏剧有一种自然的本能。在美国的15年里,安妮遇到了不少坎坷,日子过得很清苦。为了谋生,她常常被迫干一些令人厌烦、工资最少的苦力活儿。她恨透了这个世界,对金钱和人们的态度十分消极。
6个月之前,她被从推销旧汽车的工作上解雇。她又一次失业了。
尽管安妮没有显示自己天赋的事业记录,但是作家感觉到她具有编辑的直觉。见到她以后,他决定让她试一试。作家同意3篇短小说付给安妮3000美元。
跟作家在一块儿工作,编辑完一篇小说之后,安妮内心开始琢磨也许她付出的劳动太便宜了。她想为了多挣钱,她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安排,将按件算钱改成按时算钱。她向作家提出此事,大声争辩道,他如何利用她的廉价劳动力。作家说,假如安妮能够精确地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他就答应这样做,并且每小时付给她25美元。安妮很高兴,因为她每小时的工作从未得到过这么多的钱。
安妮开始伏案编辑另一篇小说。不久,她便意识到扣除自己的用膳时间、每个小时15分钟的抽烟休息时间以及在工作时间里上厕所的时间,她真正的工作时间很少。她花在另一篇小说上的时间只有10个小时。这样算来,每篇小说大约为250美元。
她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又想与作家重新谈判。她冲着作家嚷道,由于按时间计算,他们的工作场所已经失去了爱,她想重新得到那种爱。她想恢复原来的安排。作家回答道:“我没有失去那种爱,我一直将它埋在心中。要是你失掉了爱的话,那么该由你把它找回来。更确切地讲,整个这件事对你来说从来谈不上爱的问题,仅仅是为了钱。这里发生的一切是因为你想从中得到更多的钱。”
当你为了一分一毫的钱精于算计时,却发现被老天算计了。你把钱抓得太紧,它从你的手指缝里滑掉了。很多事情,常常由于你的急于求成而事与愿违。
要命的珠宝
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
--雨果
从前,有位叫狄利斯的商人和他长大成人的儿子一起出海。他们随身带上了满满一箱子珠宝,准备在旅途中卖掉,但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一秘密。
一天,狄利斯偶然听到了水手们在交头接耳。原来,他们已经发现了他的珠宝,并且正在策划谋害他们父子俩,掠走这些珠宝。
狄利斯听了之后吓得要命,他在自己的小屋内踱来踱去,试图想出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儿子问他出了什么事情,狄利斯于是把刚才听到的话告诉了他。
儿子劝父亲不要慌张,会想出好办法的。突然,狄利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着儿子的耳朵悄悄说了几句,儿子心领神会。
过了一会儿,狄利斯怒气冲冲地冲上了甲板。“你这个笨蛋儿子!”他叫喊道,“你从来不听我的忠告!”
当父子俩开始互相谩骂的时候,水手们好奇地聚集到周围。然后,狄利斯冲向他的小屋,拖出了他的珠宝箱。
“忘恩负义的儿子!”狄利斯尖叫道,“我宁肯死于贫困也不会让你继承我的财富!”
说完这些话,他打开了珠宝箱,水手们看到这么多的珠宝时都倒吸了口凉气。狄利斯又冲向了栏杆,在别人阻拦他之前将他的宝物全部投入了大海。
过了一会儿,狄利斯父子俩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空箱子,然后两人躺倒在一起,为他们所干的事而哭泣不止。后来,当他们单独一起呆在小屋时,狄利斯说:“我们只能这样做,孩子,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救我们的命!”
“是的,”儿子答道,“您这个法子是最棒的了。”
轮船驶进码头后,狄利斯同他的儿子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城市的地方法官那里。他们指控了水手们的海盗行为和犯了企图谋杀罪,法官逮捕了那些水手。法官问水手们是否看到狄利斯把他的珠宝投入了大海,水手们都一致说看到过。法官于是判决他们都有罪。法官问道:“什么人会弃掉他一生的积蓄而不顾呢,只有当他面临生命的危险时才会这样去做吧?”水手们哑口无言,只得赔偿了狄利斯的珠宝。法官因此饶了他们的性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得不佩服商人的奸诈和狡猾。毫发未损的同时让他人为自己付出代价。前行的途中勇于斩断过多的羁绊,这是自我松绑,为的是轻装上阵。
谁是盲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上帝笔下的神话故事。
--安徒生
由于天生双目失明,哈罗德·克伦茨看不到自己的样子,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遗憾的是,在别人眼里,他的形象似乎更残缺。
有些人认为既然他看不见,当然也就听不见。于是经常有人扯着嗓门儿和他讲话,并且把每个字都咬得十分清楚;还有人当着他的面儿窃窃私语,认为他听不到。例如每当哈罗德去机场,请机票代理帮他登机时,他(她)总会拿起电话叫服务员,并低声说:“喂,这儿有位老人需要帮助。”他们不使用“盲人”这个词,似乎是不想让他知道这个他以前也许没有意识到的可怕事实。
还有的人认为,盲人当然能听到别人讲话,只不过自己不会说话。例如当他和妻子出去吃饭时,侍者经常会问她:“他想来一杯吗?”这时哈罗德就会抢着回答:“他确实想来一杯。”
但最夸张的例子还要属他在英国的一次经历,当时他正在牛津大学进修法律。一天哈罗德生了病,被送到医院里。他坐在轮椅上,被护理员推向X光室。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他凭声音判断的--问护理员:“他叫什么名字?”
“你叫什么?”护理员问哈罗德。
“哈罗德·克伦茨。”他回答。
“哈罗德·克伦茨。”她重复道,“他何时出生?”
“1944年11月5日。”哈罗德回答。
“1944年11月5日。”护理员重复道。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5分钟,直到他那圣人般的耐心终于用尽了。“嘿,”哈罗德脱口说道,“这简直太荒唐了。的确,我看不见东西,但你们没发现我根本用不着一位翻译吗?”
“他说他不需要一位翻译。”护理员向那位女士报告说。
但最令他痛苦的偏见莫过于由于自己的失明,人们认为他“无法胜任”工作。先后有40多家律师事务所拒绝了他的求职申请,尽管他的履历中包括一份哈佛大学的优等成绩通知单。不停地有人告诉他盲人不能当律师。根本不考虑他的能力,仅仅因为他失明就把他拒之门外,这是他遇到的最残酷的现实。
幸运的是,1976年4月16日美国劳工部颁布法令,规定残疾人享有与健康人同等的就业权利,残疾人的就业前景才变得乐观起来。
哈罗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雇主们会用当年一个小男孩那样的眼光来看待身有残疾的雇员。当时他们一家住在斯卡斯戴尔,他和父亲经常在后院打篮球。由于他看不到篮板,他俩就制定了游戏规则:父亲站在篮筐下面,他一喊,哈罗德就向那个方向投篮。
有一天,隔壁一个5岁的男孩带着他的伙伴来到哈罗德家后院。“他是个盲人。”男孩轻声对朋友说,但哈罗德和父亲都听到了。这时父亲投篮不中,哈罗德也没有投中。父亲再投,他投了个“三不沾”--篮球哪儿也没碰到。哈罗德再投,球碰到了篮圈。“哪一个是盲人?”男孩的朋友问男孩。
哈罗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位工厂经理巡视生产线、领班向他介绍工人中有位残疾人时,经理在观察一会儿后能够发问:“哪一位是残疾人?”
别人看着自然,自己却活得别扭,这是一种生活;别人看着难受,自己却活得自然,这也是一种生活。它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从最佳角度看问题
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
--威尔科克斯
麦克斯韦尔曾经说:“所有的事情都只是表面上看似很难;每件事情也都比你预期的收获更多;任何事情只要做对了,就会在最佳的时刻产生可能的最佳效果。”当我们用这条定律去看待人生时,我们总能看到事物最好的一面。在生活中,大多数成功人士总是从最佳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的。
一天,罗伯特·斯契勒来到芝加哥,向一群中西部农民发表演说。
其中有位农民告诉他说:“我们正过着艰苦的日子,我们需要帮助。我们最需要的是希望,给我们希望吧!”
听了这位农民的话后,罗伯特临时决定修改演讲主题,他放下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向听众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罗伯特的童年是在中西部的一个小农场里度过的。他的父亲本来是一个雇农,后来攒够了钱才买了一个65公顷的农场。
有一年春天,遇到严重春旱。罗伯特的父亲准备把辛辛苦苦留起来的几斗宝贵玉米用作种子。
“种了可能枯死,何必还要冒险去种呢?”小罗伯特问。
父亲却说:“不冒险的人永无前途。”
于是,他父亲把留起来的最后一些玉米粒和燕麦,全都拿出来种了。可是,四个星期过去了,还不见雨水来临,父亲的脸绷得紧紧的。他和其他农民聚在一起祈祷,请求上帝拯救他们的田地和作物。后来,雷声终于响起,天下起了大雨!
虽然罗伯特雀跃万分,但他的父母知道雨下得不够。阳光不久就再次出现,天气又热起来了,他父亲抓了一把泥土,只有上面四分之一是湿的。下面全是粉状的干泥。
那年夏天,罗伯特看见弗洛德河逐渐变成干涸的河床。小水坑变成泥坑,里边的鱼儿都死了。他父亲的收成只有半车玉米,这个收成和他所播的种子刚好差不多。
父亲在晚餐祈祷时说:“慈爱的主,谢谢你,我今年没有损失,你把我的种子都还给我了。”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像他父亲那么有信心。一家又一家的农场挂起了“出售”的牌子。他父亲当时请求银行给予帮助,银行信任他,而且帮助了他。
罗伯特还记得童年时穿着打补丁的大衣跟父亲去爱阿华银行,他记得银行的日历上有这样一句格言:‘“伟人就是具有无比决心的普通人。”他觉得父亲就是这种积极态度的榜样。
几年之后,在一个夏天的寂静下午,罗伯特家受到龙卷风的侵袭。
父亲带着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开车上路。南行三公里之后,他们把车子停好,观看那凶暴的旋风在他们后面肆虐……
到他们返回家后,发现一切都没有了,半小时前那里还有九幢刚刚粉刷过的房屋,现在一幢也不存在,只留下一片空地。父亲坐在那里惊愕得双手紧握方向盘。这时,罗伯特注意到父亲满头白发,身体由于艰辛劳作而显得瘦弱不堪。
突然间,父亲的双手猛拍在驾驶盘上,他哭了:“一切都完了!26年的心血在几分钟内全完了!”
但是,他父亲不肯服输。两星期后,他们在附近小镇上找到一幢正在拆卸的房子,他们花了50美元买下其中一部分,然后,一块块地把它拆下来。就是用这些零碎东西,他们在原先的地基上建了一幢很小的新房子。以后几年,又建筑了一幢幢房屋。结果,他父亲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他的农场经营得非常成功。
讲完了自己的故事,罗伯特告诉听众:“苦难不会持久,强者却可长存!”听众们深受鼓舞,他们热烈地鼓起掌来。那些已经失去希望以及曾与沮丧情绪搏斗的人,重新获得了希望。他们有了新的憧憬,再度开始梦想未来。
假如在生活中,你也遇到艰难困苦的日子时,千万不要悲观失望,因为每件事情的结果都要比你预期的好。当你尝试从最佳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时,事情总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被揭穿的谎言
连上帝也会去帮助诚实而勇敢的人。
--米南德
左琴科上学读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教师把每次提问所得的成绩写在记分册上,他们打上分数,从5分到1分。
左琴科进学校的时候,年龄还很小,上的是预备班。当时他才7岁。
对于学校的情况,左琴科一无所知,因此,最初3个月里他简直是懵懵懂懂。有一次,老师布置他们背诗。可是,左琴科没背会那首诗,他压根儿没听见老师的讲话。因为坐在他后边的几个同学不是用书包拍他的后脑勺,就是用墨水涂他的耳朵,再不就揪他的头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左琴科坐在教室里总是提心吊胆,时时刻刻提防着,生怕坐在后面的同学再想出什么招儿来捉弄自己。
第二天,仿佛与左琴科作对似的,老师偏偏叫他起来背那首诗。
左琴科不仅背不出来,而且都没想到过世界上会有这么一首诗。
教师说:“好吧,把你的记分册拿来!我给你记个1分。”
左琴科哭了,他还是第一次得1分。不过他并不清楚,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课后,他的姐姐廖利亚来找他一起回家,看了他的记分册。她说:“左琴科,这下可糟了!老师给你的语文打了1分,这事儿真糟!再过两个星期就是你的生日,我想,爸爸不会送照相机给你了。”
左琴科说:“那可怎么办呢?”
廖利亚说:“我们有个同学干脆把记分册上有1分的那一页和另一页粘在一起,她的爸爸用手指舔上唾沫也没能揭开,这样也就没有看到那个分数。”
左琴科说:“廖利亚,这不好吧!”
廖利亚笑着回家了。而左琴科呢?忧心忡忡地来到市立公园,坐在那儿的长凳上,翻开记分册,怀着恐惧的心情盯着上面的1分。
左琴科在公园里坐了很久,然后才回家。已经快到家了,他才突然想起,自己把记分册丢在公园里的长登上了。他又跑回公园,可是记分册已经不见了。起先他很害怕,继而又高兴起来,因为这下他可没有记着1分的记分册了。
回到家里,左琴科告诉父亲,记分册被他搞丢了。廖利亚听了他的话笑了起来,并对他眨眨眼睛。
第二天,老师知道左琴科的记分册丢了,又给他发了一本新的。
左琴科翻开这本新的记分册,指望上面没有一个坏分数,但在语文栏内还是有个1分,而且笔道更粗。
左琴科顿时十分懊丧,简直气极了,就把新的记分册往教室里的书柜后面一扔。
两天以后,老师知道左琴科的这本记分册也丢了,又给他填了一份新的,除了语文有个1分外,老师还在上面给左琴科的品行打了个2分,并且说,一定要把记分册交给他的父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