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阅读力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阅读力的神秘面纱(3)

视分析器部位的功能是接收信息。而处理信息的则是言语运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以及思维判断等部位的功能。新信息和关于阅读对象的基础信息都会影响到做出判断的性质和采取行动的速度。基础信息是指早就获得的、仍然保存在人的记忆中的消息和指令。视分析器部位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对读过材料的理解,这种理解作为阅读成果储存于记忆系统之中。控制部位是对功能器官(眼睛、手臂、舌头和嘴唇)进行操纵。这种操纵也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操纵的结果使一系列的控制过程简化为“文章--读者--文章”的关系。这样一来,接受、处理以及形成方案和决定等一系列的控制关系形成了读者与作者一种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同任何控制系统一样,这也是一种反馈关系。控制系统中的反馈,就是将控制系统输出端的调节效应输送到输入端的过程。从前图来看,要实现反馈需要将已经做出的校正方案(即对课文思考的结果)信号传给视分析器系统,从而做出“停读”、“继续读”、“重新读”的决定。这就显示出了它同普通指令的不同,因为普通指令仅仅是:“读、读、读”的重复。

具体说,在“人和书”的体系中,阅读表现为对下列过程的控制:

·书本里所包含的信息成为被接收和被理解的对象;

·大脑成为处理和控制信息的机器。

根据以上所读的结构模型,可以把阅读过程看成是:

读者一看到课文,视分析器系统就开始对它做出反应,产生了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这里不仅仅包括了视分析器过程。在对信息经过这三道传统的加工之后,就形成了一定的方案,这时思维系统就发出指令:或是决定回头重读,或是决定继续向下阅读,或是翻到下一页,或是中止阅读行为。

在掌握了上述结构的基本轮廓(即阅读过程的模型)之后,我们也会看出,认识这种过程对读者是有好处的。

科学家们认为,阅读是接收语言和传播语言同时发生的一个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人在阅读时首先接受书面语言(即文字)的是视分析器,然而,在深入掌握所读内容时,必然会发生包括听分析器在内的,同语言器官有关的内部变化过程。由此可见,决定阅读速度的是两种因素:对上述所有这些过程组织得如何;对上述所有这些过程彼此配合得又如何。如果采用大声宣读,或者低声朗读的方法,而不是默读,那么,三大系统(视分析器、言语运动分析器和言语听觉分析器)在这种情况下都得承担信息处理工作。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时不仅要眼睛看,而且要放声念和耳朵听。这几乎成为所有读者阅读时采用的一种传统的方法。

但是,这种多层次地阅读方法不见得那么必要,更何况采用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内容。高声朗读法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似的,总是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高声朗读时,读者必须一个字母一个字母,一个音阶一个音阶,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采用这种方法阅读和理解长篇文章时,想从其中抓住文章的思想脉络就很困难。打个比方来说,读者无法从词汇的树丛中找到思想的森林。

在这种情况下,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是由于言语听觉分析器渠道不够畅通。总而言之,是由于言语听觉分析器不够灵敏。事实上,人们说话的速度很慢。每分钟达到150个单词就是极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语言就变成不可理解的东西。每分钟150个单词,就是出声读书的速度。

保加利亚的斯托扬·斯托扬诺夫以其书写流利而准确4次蝉联世界冠军。他在最后的一次比赛中每分钟写了575个字母(约等于207个单词)。这是迄今人类手写所保持的最高纪录。

总之,各种形式的出声朗读(不管是大声的还是小声的)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因而必须首先予以废除。后来我们才发现,默读的好处很多,它排除了言语听觉分析器作为功能器官参与信息处理工作,而只通过视分析器和言语运动分析器这两个系统来处理信息。这样一来,方式简单,效果也不同。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一大堆单词在人的大脑里就凝结成一个中心词,变成能够概括全句意义的一种概念。这种现象是科学家后来才发现的。

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来研究一下阅读过程。我们把控制阅读过程的诸要素分成两组,缘故要素(大脑思维要素)和结果要素(神经末梢要素)。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心理生理分析器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起外围作用的接收器、起传递作用的传播器和高级控制中心。第三部分就是大脑皮层里的神经元。对于外界传来的信息先由接收器进行分析。但是,只有分析器的脑端(即大脑皮层)才能对所得到的信息的各种复杂因素做出仔细分析。人们借以积极应付外界事件的程序和密码正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这样一来,在讲授超级阅读力时,应当对两种要素(即结果要素和缘故要素)都施加影响才行,因为结果要素确定的是视分析器、言语分析器和听分析器的神经末梢部分的活动,缘故要素确定的是思维机制。阅读的任务是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控制作用来发挥视分析器神经末梢的作用,限制言语听觉分析器的作用,同时改造或者编制一套新的处理文字的思维程序。因此,大脑作为控制阅读过程的机构便成了最主要的缘故要素,它的活动决定着各种分析器神经末梢的活动结果。

很显然,要设法从大脑皮层的各种功能中找出最终确定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的最关键要素。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大了解关于控制阅读过程的思维机制。目前,我们还不大了解,人们在阅读文章时是通过什么规律来选择和处理其中最主要的章节,又通过什么密码体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的智慧正是表现在他能够通过灵活地接收和利用大量的信息来达到意想不到的目的。

与此同时,目前人们对于大脑思维的概念可以使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快速阅读能够使脑力活动的最佳程序得到实现,特别是,它能使大脑采用一种便于解释文字含义的最佳密码。人的大脑的主要优点是,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灵活地应用、选择、修改和完善思维活动的程序。然而,人们实际上至今还没有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一优点。我们早就指出,大脑的潜力是罕见的。快速阅读能使这种潜力得到广泛的利用。

为了能够提高超级阅读力,首先必须弄清楚造成传统阅读法速度缓慢的原因及其实质。

从1925年开始进行实验教学以来,哈佛大学教育中心调查了上千人。其中的多数人开始时的阅读速度每分钟还达不到500个字母至750个字母。这种材料同欧洲专家所得到的材料基本相符。

英国进行的调查表明,13至19岁的青年掌握信息的速度最快。但是,实际情况是,大于13岁的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剑桥大学进行了一次实验,参加的是慕名而来的年龄各不相同的250名科学家。结果表明,其中25%的人在规定的4分钟之内还没有读完1200个单词组成的材料。参加者的平均速度每分钟还达不到1500个字母。这就是说,他们没有超过美国人的平均标准。

传统阅读法的主要缺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五点:

第一,发音影响

从表面上看,默读时人的嘴唇、舌头和其他发音器官都没有动。实际上,所有这些器官都处于一种潜动状态。这种发音器官的潜动程度首先决定于阅读力的高低和文章的难易程度。默读的习惯越差(小孩就是这样),文章的难度越大,那么,发音也就越响,潜语也就越强。

所谓潜语,就是一种无声的思维语言和自我对话语言。这种语言是在我们默读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像平时一样,是通过自我对话时的那种潜语进行思维的。

由于表现程度不同,可以把潜语分成两种形式:扩展语和缩略语。在慢读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扩展语。这是一种特殊的潜语,其速度大体上同放声朗读时一样。

打个比方来说,采用这种方法,与其说是用眼睛看,不如说是用“耳朵和嘴”念,因为有用的信息是在经过言语听觉系统加工之后才传递给大脑的。众所周知,言语听觉系统的灵敏度比视分析系统低得多。

有意识地控制读书声,可以使潜语大大缩减。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回旋的余地,他可以不采用所读材料的全部词汇,而只选用其中的某几个词,甚至只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只有采用经过压缩的潜语,才有可能快读,才有可能一下子就把握住全文的思想。

我们的实践表明,照词宣读,这是多数读者的习惯,成人、小孩无一例外。这种习惯是人从幼年开始学读书时就养成的。小孩开始读书时,先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念,后来改成一个音阶一个音阶地念,直到最后,才学会一次念出一个完整的单词。结果,在用眼睛看还是用嘴读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关系和难以改变的习惯:先是高声读,再是低声读,最后改成默读。同任何习惯一样,这种习惯也是十分顽固的。有的读者一再宣称,他读书时一点也不出声,可是,只要用仪器一查,就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在一次实验中,科学家用X光照像术检查了阅读过程中的音量变化。照片有力地说明,甚至那些阅读速度很快的人,喉咙里也有声音。这便是影响阅读速度的各种结果要素中最严重的一条。与此同时还必须说明,想克服这条缺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已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因此,多数教育专家往往提出一些毫无起色的建议:“读,尽可能地快读,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克服发音毛病。”在这里,只能影响到结果要素,而影响不到缘故要素。因此,对这种建议持怀疑态度者不乏其人。

第二,视野狭小

所谓视野,就是看书时目光一次所控制的接收面。采用传统阅读法,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几个字母,或者几个单词,充其量也只是两三个词,足见视野是多么狭窄。由于这样,眼睛要做多次不必要的跳动和停顿。这就叫做目光分散现象。视野越大,眼睛在停顿时所接收的信息也就越多;视野越大,目光在一篇文章中所停顿的次数也就越少,因而阅读的效率也就越高。善于快速阅读的人目光撒下去所接触的不是两三个词,而是整整一行,完整的一句,甚至是整个一段。

整句整句地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不光是从快速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因为这种方法能够深刻地、准确地理解所学的课文。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一目十行的方法能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大意提供一个总的概念。通俗读物中往往把它说成是视觉问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决定视觉的只能是眼睛的光学属性,而不会是练习方法。

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还有目光从文章的前一行末尾移向后一行的开头所见的无效劳动的多少。一页有多少行,就会有多少次无效转移(即眼睛的无效运动)。这样浪费的不仅是时间,而且是人们的精力。在快速阅读的情况下,眼睛的运动量会大大减少,因为目光只是一种垂直运动,是沿着文章的中心自上而下运动。

第三,重复阅读

重复阅读意味着,目光在回头寻找未弄懂的单词和句子时做了无效劳动。要找到这些词和句,就得一段段地再看一遍。同一行内的重读造成了目光的逆运动,而不是初始运动。虽然距离近,但是目光只是局限在预想的特定范围内,只是局限在刚刚读过的一个没有准确理解的单词上。

这是一种普遍的缺点。据我们观察,一些读者为了加演印象往往无意识地对所有的文章(不论是容易的,还是复杂的)都要读两遍。

在慢读的情况下,重复阅读是一种常见现象,重读现象在只有100个单词的一段文章里往往会出现10次至15次。不言而喻,目光如此频繁地来回波动,必然会严重影响到阅读速度。

慢读除了产生重复阅读现象之外,还会引起目光的逆运动,这种现象是在文章内容复杂的情况下引起的。这种逆行现象是传统阅读法的另一缺点。如果经常阅读,就会减少疑难问题,因而也会使回行现象变得没有必要。但是,还有一种重复是在出现新思想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视为必要重复。某些专家把有意识地重读不叫做重复,而称为再获取。就其实质而言,如果把重复看成是一种不自觉的、机械式的运动,那么,再获取便是一种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因而是有根据地重读。再获取的主要目的无非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已经读过的文章。快速阅读法只是主张在读完全文之后再进行重读。

第四,缺乏灵活性

上面谈过的那三大缺点都是属于所谓的结果要素。实际上,本章的第一节已经表明,语言的结构和眼球的运动都是属于结果要素,因而,必要的锻炼是要强调的。但是,这种锻炼并不能决定阅读的速度。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改变缘故要素,也就是说,要改变控制阅读过程的大脑机制的工作。

俄罗斯列昂季耶夫教授在他的作品中指出,对于快速阅读问题来说,重要的与其说是个速度问题,不如说是个可能性问题,也就是说,是个通过正确选择理解课文的可行方案,以达到获得大量信息的有效性问题。很显然,这种或那种速度、这种或那种方法归根到底都服从于读者为自己提出的目的、任务和方针。因此,只有练出一套运用自如的方法,只有善于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具体的手段,方能提高阅读力。

必须指出,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害处是很多的。通过初步实验已经证明,哪怕掌握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如整体阅读规则,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一倍,阅读效果也提高一倍。

第五,注意力不集中

大量观察表明,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往往是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多数读者的读书速度大大低于他们思想集中时可能达到的程度。读书速度慢的人一拿起书马上又想到别的事,思想一不集中,读书兴趣也就下降,因此,虽然看起来读了一大片,实际上,书中的思想并没有理解。这种人每当思想开小差时,总是乱翻书本。

综上所述,这种读者看起任何东西来总是一种速度,不管是上级来的业务信,还是有吸引力的小说,或者科学论文,都是一成不变。阅读速度快的人却能根据材料的难易、阅读的目的以及其他因素来灵活地改变阅读方法,把精力用在所读的材料上。

精明的读者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想出一些别的方法。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爱德华·巴列特翻阅一批新到的书籍。他抽出一本,浏览一下序言,翻翻目录,查对几处索引,读几段主要的引证,再看看有关作者的介绍。他用这种方法在15分钟里就对约10本书做出了评价,然后拿出其中3本准备仔细阅读。他说:“阅读一本书,就好像探查油矿,当你探明一些迹象后,就不会老是打出一些废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