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呼一唤总关情——称呼的最佳说法
称呼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称谓。在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非常敏感和在意,亲切恰当、礼貌得体的称呼不仅能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友好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称呼者的修养与文明,从而能够促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融洽,让交际进行得顺利、愉快。由于说话场合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有关称呼的各种知识,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恰当得体地称呼别人。正确选择和使用好称呼辞令,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九个方面:
(一)注意礼貌尊崇
使用称呼时,一定要礼貌待人,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比如向陌生人问路,若是老人,喊他“老头儿”、“老东西”、“老家伙”或“喂”,他都会不高兴,甚至会动怒。交际时,称对方应用“您”、“您几位”等礼貌用语。一般说来,中国人思想里较重官衔,若他既是处长又是教授,以呼官职为宜。对一些有残疾的人,称呼时一定要注意委婉,不可损伤对方的自尊心。
一般说来,汉族人有从大从老从高的心态,称呼时应照顾这一点。对上,若是上辈、长者,尊称为“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您老”等;对上级尊称为张厂长、李校长、王科长、赵经理等;对学者、知识分子,可称职称,如张教授、王工程师、李总等;对下,也应选择和使用妥帖的称呼,可亲切地称小王、小李、周秘书、老刘、史大夫等;有时可亲昵地称其名字,但务要省略姓氏。对各行各业的人,尊敬礼貌地称呼,会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彼此间的感情顿时亲切融洽起来。对于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兄姊,甚至比你小不多的人也可称“大哥”或“大姐”;既可称“爷爷”又可称“伯伯”的时候,以称“爷爷”为宜;科长、处长、厂长什么的,即使是副职,也直接以正职称呼,若什么长碰巧姓傅,则免称“傅”姓,直呼什么长便是,因“傅”与“副”同音。
(二)注意适度得体
尽管出于礼貌或尊崇,若不适度得体,则适得其反。适度,要求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称呼。得体,则要求对人的称呼要符合被称呼人的身份特点。所以,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要看询问、交谈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诸条件。如见到工人尊称“师傅”;见到农民亲切地称“老乡”;见到干部、战士、知识分子称“同志”比较合适。在日常交际中,与各种称呼比较,“同志”这个称呼有较大的“跨度”和“保险系数”。如对方本来大不了你几岁,若称呼“伯伯”甚至“爷爷”,让人觉得别扭;本来是个科长,却称呼“处长”,对方可能认为是讽刺他;和异性本是初次见面(假如对方叫刘芳),却昵呼“阿芳”、“芳芳”,这会让对方难为情。另外,称呼时还应掌握不同人的心态。如女性一般不喜称老称大,在幼儿园工作的40来岁的中年妇女,按理小朋友叫“阿姨”、“奶奶”皆可,但称“奶奶”有嫌老之虞,不如“阿姨”叫得亲切。总之,对称呼原则要灵活把握,做到适度、得体,谨防矫情、浮夸,切记过犹不及。
(三)注意时间场合
称呼他人要做到亲切、礼貌、自然和得体,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就必须注意适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注意审时度势,根据时间、场合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可千篇一律,循规蹈矩。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称“先生”、“女士”、“太太”、“小姐”的明显增多;又如人们在平时口语中,称“妈妈”、“爸爸”自然亲切,而叫“母亲”、“父亲”则生硬了些,但在庄重的文书中则应以后者为宜;再如自己的哥哥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称老师,而到了家里,则还是称哥哥为好。另外,在一些特殊场合对特殊人的称呼,更需要仔细斟酌。如曲啸有一次到监狱给犯人作报告时,觉得在此时此地称“犯人们”过于刺激,称“朋友们”又不切实际,他经过一番思索,称他们为“触犯了国家法律的青年朋友们”,声到心到,激起了这些特殊听众热烈的掌声。
(四)注意时代因素
时代不同,称呼不同。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称呼尊卑分明。而新时代新社会新风尚则剔除了这种陈腐的称呼。仅以对“丈夫的配偶”称呼为例,以前称“贱内、糟糠、拙荆”,后来是“屋里人、做饭的、我女人”,再后是“孩子他妈、老婆、妻子”,现在称“爱人、夫人”,反映出对妇女从贬低、强调工具性到地位平等再到尊崇的社会心态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反映。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带有轻蔑的意味,应予淘汰。对这些同志,应尊称为“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又如谦称自己为“小的”、“敝”、“仆”,尊称对方为“大人”、“足下”、“钧座”等,也因迂腐而被淘汰了。不过另一些称呼,如“小姐”、“阁下”、“陛下”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得体的。比如在外交场合,称“陛下”和“阁下”就非常适合,表示了对对方身份的尊重。
(五)注意地域差别
不同地域,对同一对象称呼可能不同,即使称呼相同,所指也可能不同。比如南方许多方言把祖父称为“爹”,把父亲称为“爷”,而在北方话中“爹”是“父亲”、“爷”是祖父。《木兰诗》中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诗句,其中“阿爷”即是“父亲”,倒和有些南方话相似。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便是同一称呼,也可能因人们的居住地区不同而作不同程度的理解。比如,南方有的地区叫本地体魄健壮的男子为“侉子”,并无不敬之意;但若将这一称呼移用于北方人,就大有不敬之嫌了,因为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野”和“不文明”联系在一起。
又如,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称人为“大哥”是很朴实、亲切的;但在山东有的地方,人们忌讳称之为“大哥”,而乐于被称为“二哥”。所以到异乡异地去,在不了解那里方言土语的情况下,还是以称“同志”较为稳妥、保险。
(六)注意感情色彩
有些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老模范”、“老党员”等,属于尊称。而叫人绰号,有时虽有亲昵感,但更多的往往带有轻蔑之意。前者如,陈赓将军就乐于同志们称他“小调皮”,甚至在对敌斗争中当做代号使用。可是有一些绰号带有贬义或讥讽的意思,比如:“老木瓜”(头脑迟钝者)、“铁公鸡”(吝啬者)等,对方听了肯定会反感的。更有甚者,以人的生理缺陷为绰号,更是对人格的侮辱了。还有一些称呼有骂人的色彩,就更不可取了。骂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热恋中的情人叫对方一声“小坏蛋”“死鬼”“缺德兽”等等。还有一些老年人称晚辈为“小王八蛋”“小免羔子”等等,就不会让人理解成骂人,而会被对方理解成为一种爱称,表达了亲切、喜爱的意思。这是语言的种子在特殊的土壤里开出的特殊的花朵。
(七)注意主次先后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或先疏后亲为妥。如,久别之后刚回到家里,看见在座的有多位亲属,就应按这样的顺序去叫:“奶奶”、“爸爸”、“哥哥”……而不宜倒置过来。再如,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2月21日设宴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是这样开头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
(八)注意心理禁忌
同样的称呼,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却讳莫如深。穿波踏浪的渔民,有的对“沉”这个字音很忌讳,假若他正好姓“陈”,而你又“老陈(老沉)”长“老陈(老沉)”短地叫个没完,他会觉得不舒服;同样是三十岁的人,有的不在乎甚至乐意别人叫他“老张”、“老李”,但若他正为找对象而犯愁,你这样当众称呼,他也许会显得很不情愿。曹禺剧作《日出》中的顾八奶奶,惟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偏偏当着她的面说:“……怪不得她老人家听腻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儿,再者……”没等说完,就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赶紧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的。”可见你的称呼若触到了对方的“心病”,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影响交际的效果。
(九)注意民族习惯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称呼也会不同。我们汉族人对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分得一清二楚,叫错了或许会招来一顿皮肉之苦,而英美民族一律用uncle来统称,说明汉族人更注重姻亲血缘关系,而英美民族更重年龄,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此,了解和学会对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的称呼则显得更重要。
●“先生”是西方人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在美国,12岁以上的男子就享有“先生”的称号;日本人对身份高的女子也称“先生”。称先生的同时可以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密特朗先生”、“市长先生”、“教授先生”。
●“女士”是西方国家对成年女性的通称,一般冠以她自己而非丈夫的姓名。也可以称“夫人”,冠以丈夫的姓名或丈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已离婚的妇女可冠以她自己的姓名或前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而不能仅用前夫的姓。成年而未婚的女子称“小姐”,冠以她的姓名。
●对有官衔的人称官衔,而对部长、将军、主教以上的男女高级官员,可酌情称“阁下”,并冠以职衔。如:“部长阁下”、“首相阁下”。但有些欧美国家,如德、美、墨西哥等国往往称“先生”而不称“阁下”。
●在君主制的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称爵位,也可称“阁下”、“先生”。
●对有知识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应称职衔或学位。尤其对具有博士学位的德国人,最好是把对方的学位记在心头,并且不厌其烦地使用“博士”这个称呼。有些国家助理医生也称“医生”,副教授也称“教授”。在英国,对内科医生称“医生”,对外科医生称“先生”。
●对军官称军衔或先生,或者直呼其姓名。
●对于宗教界神职人员应该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称呼他们的宗教职称,或加姓名、先生,如:“牧师先生”、“阿勃杜拉阿訇”等。
(十)注意上下长幼
现实交际活动中的上下关系,尽管不必像封建时代那样等级森严,但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上下长幼,以示礼貌,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1. 对上称呼的注意事项。对上要表现出尊重。对自己的亲属按辈分称呼,理所当然。对一般的年长者,也可称“老爷爷”、“老奶奶”、“大叔”、“阿姨”等。对知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等,可称“先生”;对其中男性年老者,也可在姓氏后加个“老”或“公”字;对长辈还可称“您老人家”、“你老”或单用一个“您”字;对自己的上级或其他单位负责人,也可称其职务或职称,如“科长”、“张经理”、“王会计”、“李教授”等。当然,对不习惯于别人称其官衔的被称呼者可以除外。不过,对后来升迁的故知、老友、老同学等,还是沿袭旧称较为亲切得体。
2. 对下称呼的注意事项。对下也应谦虚待人,不摆架子。对年纪小于自己的,可适当选择“小王”、“姑娘”、“孩子”等称呼,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也应选择妥帖的称呼,如“老张”、“李师傅”、“刘秘书”、“周大夫”等。一般不宜直呼其名。不过对非常亲近的、熟悉的、经常接触的比你年轻的人,就可以省略姓氏只称名字,这表示你对他的亲近和喜爱。如“李国正”可简称为“国正”、“张春生”可简称为“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