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爱多拉都:为冒险家而存在的黄金国(4)

1438年,帕查库特克上台执政。这位印加王国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王国的第9位统治者。他对外进行大肆扩张,屡建奇功。特别是他率军征服了阿班凯,消灭了昌卡族入侵印加国家的基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印加王国走出库斯科谷地并向安第斯山区扩张扫清了道路。据说,在这次征服活动中,帕查库特克被敌人砍去了一只耳朵,他嫌一只耳朵难看,便命令工匠打造了一个金耳壳戴上。后来他又觉得独自如此过于显眼,于是便下令所有贵族都必须戴上金耳壳。在战胜了昌卡部落后,他又率军征服了卡哈麦卡、纳斯卡、利马和奇穆等地区。他的南征北战使印加的疆域版图不断扩大,最终完成从早期奴隶制王国向帝国的过渡。继帕查库特克之后,印加王图帕克·印卡·尤潘基开始向北扩张,取得了基多,向南推进到了今天智利中部的毛莱河。

印加部落经过近百年的征战,征服了整个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的各个部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中央集权帝国。16世纪初的印加帝国以秘鲁为中心,向北包括厄瓜多尔的大部分、玻利维亚的大部分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向南到达智利中部的毛莱河,东达亚马逊河丛林地区,西濒太平洋,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以上。由于印加帝国是美洲空前强大的帝国,被后人称为“新世界的罗马”。因此,印加人也就成了“新世界的罗马人”。

印加帝国的社会制度是早期奴隶制,国王是统治全国的专制君主,不仅立法、行政大权独揽,还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和首都库斯科太阳神的祭司长。除了国王的姐妹和妻子外,没有人敢正视他。臣民在觐见时,必须背负木柴、脚不着鞋,行走时两眼注视地面以示恭顺。印加王的特权和高贵有两个标志:短发和象牙权杖。他外出时必须乘坐华丽的轿子,穿最精美的衣服,佩戴象征特权的头饰。驾崩之后,要以妻妾和奴仆献祭或殉葬,有时多达好几百人。在决定王位继承人时,国王要听取贵族理事会的意见,合法继承人必须血统纯洁,即只能是印加王与王后所生的儿子。王后称为“科利亚”,是印加王从自己的姐妹们中挑选出来的最漂亮、最丰满的一位。除王后外,后宫粉黛很多,可谓妻妾成群。

印加帝国分为4个行政区(苏尤),北部是钦察苏尤,包括今天的秘鲁中部、北部和厄瓜多尔;西南部是最大的科利亚苏尤,包括今天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南部是孔蒂苏尤,地处秘鲁南部;东北部是安蒂苏尤,占据安第斯山脉中段地带。这四个行政区合称“塔万廷苏尤”,即“大地的四方”。行政区最高长官叫“苏尤约克阿普”,由贵族世袭充任。同时组成贵族理事院,附属于国王之下,负责王位继承人的挑选。苏尤以下是统辖4万户的军区,长官叫“马志尼”,军区以下是“村社”,这种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约有100户左右的人家,共同住在一个村庄内,或者散居在许多邻近的小村落里。村长叫“帕查卡—卡马约克”,村社成员都属同一血统亲属,受同一族神的保护。

印加奴隶制文明是南美各玉米文明的集大成者,这个美洲古代最发达的文明,不仅有比较发达的农艺,而且在建筑、道路、冶金、纺织、制陶、医学、天文历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印加文明深远地影响了南美近现代文明的发展。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同欧洲、亚洲古代奴隶制文明不同。旧大陆文明的主要农作物是麦类和水稻,而印加文明的主要农作物则是玉米。印加玉米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它独特的生态环境、耕作方法和技术装备。玉米生产对文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学者甚至认为“秘鲁”一词在克丘亚语里就是“玉米之仓”或“大玉米穗”的意思。

印加农业文明是在极为艰难的自然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从今天秘鲁中部沿海安第斯山麓延伸到智利北部,主要是沙漠地带。这里的气候十分干燥,只有乌鲁巴姆巴河、阿普里马克河、卢林河、马拉尼翁河、里马克河和其他几条河的河谷地带条件较好,适合耕作。印加人发展农业的地区主要是安第斯山脉的各个谷地,特别是库斯科谷地,这是印加农业文明不同于旧大陆各个古代文明的生态环境特征。

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是埃及文明的“母亲”;苏美尔文明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而安第斯山的山谷深而狭窄,山坡较陡,土层贫瘠。到了雨季,雨水顺坡而下,冲刷土层,旱季则干旱缺水。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印加人继承了前人修筑梯田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耕作技术。他们栽培了大约40多种农作物,比如:根菜类的芋、珍珠树、番薯、木薯、马铃薯;瓜果类的南瓜、木瓜、胡瓜,还有番茄、花生、菜豆、可可、菠萝、草莓、辣椒;此外,还有玉米、滨藜稻、栗棒、胭脂、龙舌兰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当时都是其他大陆没有的,可见,印加人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印加人广泛利用秘鲁南部和玻利维亚山区的草原,发展畜牧业,饲养骆马、羊驼和豚鼠。骆马的饲养是畜牧业上的重大成就,这对解决印加人穿衣和吃饭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骆马的肉是很好的食品,皮可以制成垫子和斗篷,骨头可以做成各种器具,筋腱可以代替绳索,毛可以制成线和做成衣服。甚至骆马的粪便也是上好的燃料。

印加帝国对外扩建过程也正是玉米农业文化的移植过程。印加统治者实行一种迁移制,即米特马埃斯制。按此制度,印加人在征服一地之后,就把那里的居民,甚至整个部落从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另外的地区,给他们建立居民点和村社行政单位,并命令他们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印加帝国时期,海拔4 000米的玻利维亚高原的广大草原地区早已被人们开拓、种植,玉米的变种多达700多种,这真是人类农作物栽培史上的奇迹。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以梯田为主要特征。印加人在小山岗和山坡上建成层层梯田,扩大生产面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先用石块在山坡上砌成几堵围墙,然后分别将泥土铲平和填满。第一块梯田建成后,再建第二块,第三块……这样就在整个山坡上建成一层一层的平平展展的梯田,使全部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成为能够灌溉的可耕地。对于多岩石的坡地,他们先搬掉石头,然后从其他地方运来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泥土修筑梯田。一般看来,第一块梯田面积较大,第二块梯田面积较小些,直到最后一块梯田只能种两三行玉米。这些梯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扩大耕种面积,这不能不说是印加文明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杰作。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印加人懂得,要想在贫瘠的旱地上获得良好的收成,就需要人工修建灌溉系统。因而,印加人根据需要灌溉的土地面积的多少,建造相应的水渠。水渠是用石板砌成的。通过水渠把水从山溪引入梯田。印加人建成的最长水渠达100多公里。水渠建成后,人们把土地平整为水平、方形梯田,以利灌溉,灌溉系统保证了农作物的收成。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建立在一种低水平的生产技术基础之上。印加人没有耕畜,用人工翻地。主要的工具是一种叫做“塔克利亚”的木橛,至今,在秘鲁一些极为闭塞的山区仍在使用它。这种工具是在一根长约1.8米的木棍上装上一个青铜金属或硬木弯曲的尖头,在尖头以上约30厘米处,与木棍成直角装一横着的把手作为踏脚装置。翻地时用脚踩着它,将尖头插入地里,旋转一下拔出来,就可以深翻耕地,这是印加人的一大发明。

妇女使用名叫“马卡纳”的锤子和“拉乌卡纳”的锄头。马卡纳就是在粗木棍上装上平滑的石头,用来打碎土地。拉乌卡纳是在一个像凿子或切削刀形状的青铜宽锄板上面安装一根硬木的短把。与其说它像现在的锄头,毋宁说更像手斧。它用于掘孔、培土等工作。此外,他们还使用青铜齿镰和连枷。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独特的施肥技术。在库斯科谷地和附近高地,印加村民将人粪施到玉米地里。印加人平时十分注意收集人粪,并把它晒干打成粉末,在播种季节将肥下到地里作底肥。在其他地区,印加人还用骆马和羊驼的粪便作底肥。在南美洲沿海地带,印加人以鸟粪作肥料。如在秘鲁、智利的沿海地带有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岛上由于有鸟栖息和繁殖,积下了大量的粪便,从远处望去,岛上长年积累的鸟粪堆,酷似一座座小山峰。那些鸟粪是一种肥力很强的自然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如氮、磷、钾等,为此,印加人十分注意保护海鸟。在海鸟繁殖的季节,禁止人们到岛上去,以防海鸟受惊而飞走,违者要受到惩处。无论何时,在岛上或其他地方,杀死海鸟者都要被处死。按照印加国王的命令,将每个岛上的鸟粪划给指定的地区使用。如果一个岛很大,就由几个地区分享。每个地区在划定的区域树立标记,禁止他人盗肥。地区内对鸟粪再作更细的分配,鸟粪的份额由村社按每个村民的需要,来进行分配。如果某一村民侵占了别人的那份,就等于犯了偷窃罪,会遭杀身之祸。不过,一般印加人都会自觉遵守有关规定。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的繁荣,也与其独特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紧密相关。印加帝国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国王所有,而实际上是由各个村社支配。每个村社把可灌溉耕地划分为3部分:太阳田、印加田和村社田。太阳田属于最高大祭司、祭司、庙宇管理人,印加田属于印加国王和王室所有,村社田属于村社所有,并在村民中进行再分配。关于村社田再分配的情况是这样的,村社酋长“库拉卡”负责每年分配土地工作,每对村社夫妇享有一份土地,大约1图普,约合4 000平方米。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男孩,就给这家增加1图普;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女孩,就给这家增加半图普。村社田的使用都是暂时的,每年必须重新分配。

印加帝国土地耕作者主要是村社男性社员。他们年龄为25—50岁,被称为“普里克斯”。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日子里,首先耕种太阳田,其次耕种印加田,最后耕种村社田。太阳田上的收获归祭司所有,印加田的收获归王室所有,以作贡赋,村社田的收获一小部分作为全村的公共储备,保障村社的各种需要,并用以救济困难的村民,大部分用作村社社员各家的家庭生活。

如果说玉米文化是印加村社社员的创造,那么以手工业工艺技术为主的科学技术便是奴隶、奴仆、杂工和手工业者的创造。印加帝国的世袭奴隶叫“雅纳科纳”。据传说,雅纳科纳起源于印加王对某一个地区反叛部落的惩罚。有一次,数千名反抗印加统治的起义者及其同情者在起义失败后,被强制性地赶到雅纳科纳城准备处死。后来,由于印加王后的说情而改为服劳役和做杂工,这些人就以该城名字而得名为雅纳科纳,成为终生奴隶,他们为主人所有,完全受主人支配,没有任何自由。印加奴隶和手工艺人不仅继承了古代安第斯山地区人民的农艺、冶金、建筑、纺织及制陶方面的生产传统,而且在手工艺技术上有新的发展与创新,并在医药学、天文学和历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每年夏天,印加统治者驱使大批“雅纳科纳”开采矿石,主要有铜、锡、银、铅等,但是,他们还不知道炼铁的工艺。印加人的冶金工艺技术有长足的发展,他们一方面受安第斯山地区人民金属加工技艺的影响,进行黄金加工;另一方面同时受到被征服地区,特别是北部沿海奇穆工艺的影响,主要进行青铜合金工艺加工。据历史文献记载,印加国王曾把奇穆的冶金工匠迁到首都库斯科来发展冶金业。

印加冶金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加工技艺的多样化和浇铸技术的完善化。印加人懂得对金属进行各种加工。锻造、冲压和镶嵌工艺主要用来制作金银器皿、斧、镰、棍、针和半圆形刀等工具。印加人的浇铸技术极为高超,他们采用成型蜡模浇铸,先用泥沙制成模型,在它上面涂上一层蜡。蜡模经过仔细加工后,再被附上一层新的泥沙。在模型上部留下一个孔,把熔化了的金属注入孔内。蜡层溶化后,从下面的孔流出,原来蜡层的位置就被金属所占据。冷却后,再把泥沙模型打碎,金属铸件便成型了。浇铸主要用来制造铜和青铜物件。

印加人冶金技术的发展直接刺激了装饰艺术的发展。他们用金银制成男女人像和骆马塑像。库斯科太阳神庙的太阳神金像和金银装饰品,更显示了印加人在装饰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其技巧已接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制品。金属装饰艺术也体现在贵族们的生活之中,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在一个贵族的坟墓中,往往藏有几十镑到几百镑用金、银制成的各种装饰品。

印加人的创造才能还集中表现在纺织技艺上,他们的某些织物至今仍没有人可与之相媲美。与此前相比,印加帝国时期织出的布更加精细。如1 0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毡,每英寸含纱线达500根,而欧洲中世纪的地毡每英寸只有100根。在今天秘鲁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为是“世界纺织品奇迹之一”。

印加人纺织物分毛织品和棉织品两大类,其织物品种之多,足以使现代的观赏者惊叹不已,陶醉其中。在印加人的织品中,既有简单结实的单层布,也有精致美观的双层布和多层布。布面上的花边色彩多样和谐,主要颜色有红、黄、橙黄、深褐、蓝、紫红、绿、白和黑,每种基本颜色又有深浅不同的区别。这样,印加人可以染出190种色调不同的线。

纺织技术的发展刺激了装饰画的发展。印加人喜欢在衣服、毛毡、布匹等织物上面绘制装饰画,题材主要取之于自然界,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有人类的活动和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呈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几何图像也很讲究对称性。在这些装饰图案中,印加人还夹杂使用金光闪闪的金线和色彩鲜艳的羽毛,这使印加纺织品更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印加时期有原始的竖式织布工具和横式织布工具,这两种工具都有两根平行的横档。用这种工具织布时,上面一横档固定在树干上,下面一根用一条长带子系在织工的腰带上,织工坐着或跪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