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卷首语
一些心理学家曾对100名3-8岁的儿童进行过调查,询问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是“钱是从爸爸的兜里掏出来的”;其次是“钱是银行给的”;再次是“钱是售货员给的”;只有20%的孩子说,钱是工作挣来的;其中最有意思的答案是“钱是长在树上的”。
中学生竟然不会买东西,你相信吗?在某理财夏令营举办的购物比赛中,主办方要求每组孩子用200元购买规定的生活、学习、游戏用品,没想到孩子们的理财意识淡薄,买东西漫无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钱只买了规定的一件物品。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二学生小垒过年收到了3000多元压岁钱,没几天就在网吧“泡”光了。他如此快速花钱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这笔钱来得太容易了。”
一对24岁的小夫妻,当他们自己成家立业时,看到每个月的房租、伙食费、水电费震惊不已,跑回家去找自己的妈妈……
报刊媒体近几年兴起了两个新名词:月光族——每月收入每月花光工薪阶层;啃老族——成年后不工作啃父母老本的新寄生虫,也指伸手向父母要钱买车、买房、买享受的青年人。
看到上面的调查、事例和现象之后,您千万不要一笑了之,因为在这背后,反映的中国家庭理财教育的薄弱。
如果家长们要责备自己的孩子竟然相信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那么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很正式地告诉过孩子钱是怎么来的。源于幼儿时期的模糊认识,儿童可能会对钱来自何处产生很多误解。例如,他们看到我们使用自动提款机 (ATM) 时,很容易误以为我们能够获得无限数量的现金……帮助孩子明白钱是从哪里来的,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怎样让孩子学会花钱,是世界每个国家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由于受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青少年的理财教育处于滞后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与此相反,世界发达国家很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在那里,理财是中小学和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学校和家长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按照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地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以投资、创业、消费、理财为核心的理财教育课程。以孩子的零用钱为例:中国的父母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无偿无条件的提供;美国家长也认为给孩子零用钱本质上应该是无偿无条件的,但他们多了一种意识,总想在这种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上,为孩子的未来做点什么。于是便有了方式方法的研究,以及看起来过于苛刻的要求:孩子必须以做家务事为代价,换取零用钱等等,这与他们崇尚独立的精神是一致的。在美国,父子上饭馆各买各的单,孩子18岁以后就独立生活,成年子女向家里借钱立契约的事司空见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专家们呼吁,我们不能再用保守的观念来看待理财。
许多孩子从不问津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必需的消费,当他们自己长大成人甚至成家立业时,会对每个月的房租、伙食费、水电费震惊不已,更谈不上做理财规划,于是乎,月光族、啃老族的出现就不足为奇。
事实上,孩子一般在三四岁时,已萌发了花钱的意识,此时,父母就要开始教育孩子理财方法了,给孩子讲他劳动所得的钱存到一定数目时,就可以随便干什么等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处理自己钱财的观念,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从小就形成金钱来之不易的意识,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他就会自然养成珍惜金钱的习惯。
从心理特点和可接受程度来分析,青少年理财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0岁至6岁的萌芽期、6岁至12岁的确立期、12岁至18岁的发展期和18岁以后的升华期。如果您还没教孩子理财,那么现在就赶快行动。
本书以上述研究为基础,针对我国家庭理财教育的现实,系统的借鉴和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理财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相信会对读者带去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