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小事生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你生气的样子——怒火种种(1)

“在太平无事的时候,由于拘谨,有些强烈的情感便不能压抑下去,至少也会想法遮掩,可是处于心烦意乱的境况中,人就不会做作,无意中将真实感情暴露出来。”

——司各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人多拥挤的公交车辆上,乘客之间由于无意碰撞而引起争吵,双方闹得脸红脖子粗;学校里同学之间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小心碰落了别人的铅笔盒之类而出言不逊,大动肝火,怒气冲冲;邻里之间为了一些小纠纷而各不相让,争吵辱骂,没完没了。这些都是无原则的冲突,不必要的感情冲动,毫无意义的犯颜动怒,是无益之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纵然他平时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变色的。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脾气暴躁。有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子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怄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远远的,谁也不愿招惹他。过一阵雨过天晴,他的怒气消了。

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这是说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拨乱反正之效。但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卫生。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佛家把“瞋”列为三毒之一,“瞋心甚于猛火”,克服瞋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我想那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好了。

但是既为芸芸众生,谁又有这样的天赋呢?所以,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

“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问你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

——玛可斯·奥瑞利阿斯

生活中有大量爱发脾气的俗人、庸人,可也有聪明人。是不是聪明的人就不会失掉自己的风度呢?我们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刘备作为三国中的主角之一,他戎马生涯几十年,当初在他颠沛流离之时,便被评介为“喜怒无形于色。”说明刘备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当年曹操与他共论天下英雄,被他以惊雷掩饰过自己的失态,可见他实在是个聪明的人。

但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却在晚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

公元219年5月,关羽被擒杀于临沮,今湖北省远安北。消息传来之后,刘备捶胸顿足,涕泪滂沱,悲愤之情难以形容。他指天起誓,定要为关羽报仇。221年,刘备称帝后,便马上准备出兵东吴,蜀中群臣大都加以谏阻,刘备不听。诸葛亮见刘备决心已定,知道劝也无用,遂缄口不言。曹魏君臣听说刘备要出兵东吴,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有人不信,以为蜀汉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无人,不会再出兵。侍中刘晔一语道破天机:“蜀国虽然狭小软弱,可刘备却想仗军威自强不息,必然会动用军队以显示其军力充裕。而且关羽与刘备,名义上为君臣,情如兄弟,如果关羽死而刘备不救,于名分情感上都说不过去。”原来是私人的兄弟情分在作怪。

221年夏,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出巫峡,沿长江水陆并进,直扑东吴。孙权见刘备来势凶猛,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不许。孙权见求和已无希望,就任命陆逊为都督,率领将军朱然、潘璋、韩当等共5万人马,抵御蜀军。双方相持了六七个月之久,蜀军始终找不到机会跟吴军交战。时间一久,斗志逐渐涣散,刘备本人也放松了警惕。222年闰六月,陆逊见蜀军已懈怠,便命令吴军火烧蜀营,发动猛攻。结果连破蜀军40余营,杀得蜀军大败而逃。刘备最后一病不起,白帝托孤。

由此看来,聪明人生起气来,比普通人更危险一些。因为聪明人是善于在平时控制自己情绪的,一旦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情绪就好像一匹久在笼中圈禁的野马,必然闯出大祸来。聪明人一旦生气,就会思维狭窄,对别人的善意劝告不能入耳,心理失去平衡,行为失去理智。大怒之下,极易变生不测。

不可否认,聪明人比庸人更懂得避免祸事;但在生气这件事上,聪明人吃的亏比庸人更大。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尚书》

老子曾说过:“世人秉性不相同,万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有缓慢有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虚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圣人只是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因此,圣人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为的。”而现代心理学教授钱玉芬则告诉我们,情绪谁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说穿了,发怒不过是由于外界强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不良情绪反应,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东西。

你看,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就因为一时的不小心生过气,甚至被部下当面驳了面子。

一天,孙中山在胡汉民的办公室发现了一大堆由他签发、可是被胡汉民束之高阁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声大叫:“展堂!展堂!”

胡汉民匆匆进来,望着孙中山,像是不懂他为什么大发脾气似的。

孙中山脸色苍白,喊道:“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先生究竟说什么事情?”

孙中山一下子把胡汉民的公事箱翻了个底朝天,从里面倒出一堆尘封的文件。他的双眉紧锁,气势汹汹,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你还问我什么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么事!”孙中山大声斥骂。

胡汉民凝然不动,微侧着脸,注意地听着孙中山的训斥,最后他问:“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

孙中山板着脸:“没有了!”

胡汉民“呼”的一声窜到桌旁,抓起那些文件,一份一份递到孙中山的鼻子下面,并口若悬河地进行自辩:“这份手令事关升黜任免,处置不当,于理不应颁发;那份手令是关于调兵遣将的,不合机宜,发下去势将贻误戎机;而这几份又是关于拨款过多或过少,自待另行斟酌。”

“即使在专制时代,”胡汉民语气尖刻地说,“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例如唐太宗将以给事中郭承嘏为华州防御使,给事中卢载因为郭承嘏公正守道,屡次封驳,认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还这道诏书,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复郭承嘏的原职。先生可曾读过这段历史吗?”

“读过。”

“当年先生亲拟中华革命党的党员誓词,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条,先生还记得吗?”

“记得。”

胡汉民急急地说着,好像生怕失去了他所占据的上风,“调和鼎鼐,总理阴阳,原是宰相分内的事。我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其实。请问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应有的职权,尽我应尽的责任?”

孙中山紧盯着对方,一声不吭。

“先生,我在请教你呢。”胡汉民咄咄逼人。

这件事真是令先生很尴尬。

以孙中山先生的胸怀与气魄,谁能想到他也会做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的行为呢?可见,在生气这件事上,连伟人也是不能免俗的。

说到底,发怒会破坏人们健全的思维能力,使人难以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有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导致那样的后果。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伟人,都不必为此而大惊小怪。

“狂暴的人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托·富勒

有很多人在生气之后习惯于给自己找借口,他们说道:“我天生就这样。”“我也没办法呀!”并以此来求得别人的原谅。如果是人们偶尔如此,我们就会嘲笑他,又在给自己找借口了!可是当他习惯于这样说之后,当我们数十百遍的劝谏都无济于事之后,也许你就会疑惑起来,难道他的脾气真是天生的吗?

在这里,有这么一个禅的故事说得很好。

盘圭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也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提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信徒很多。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盘圭禅师说:

“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

盘圭:“是怎么一个天生法?你把他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圭:“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他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此开示,会意过来,再也不轻易发脾气了。

答案很自然也很明显,没有天生的脾气。任何人只要有心,没有改不了的恶习。

科学的解释也使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科学家说,人之所以暴躁爱发怒,是和大脑神经系统有关。11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前额叶皮层,在前额骨后发育的阶段,大量的神经连接正处于“改造”之中,而大脑前额叶皮层对感情、道德等情绪有影响,并负责产生行动的神经冲动。大脑的其他部分,在这一年龄之前就基本发育完毕,前额叶皮层是大脑最后发育的部分,发育过程伴随整个青春期。这就导致了发育期的青少年有感情判断失常、举止暴躁等表现,如果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阶段,那么就会一切恢复正常了。也就是说,小孩子们为自己开脱可以原谅,而一个成年人则无法自圆其说。

对于脾气,你如果迷信,你就是愚蠢的。

“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勃朗宁

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暴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

罗素·克洛可算是当今影坛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了。他主演的《美丽心灵》誉满全球,拿的奖项多得让导演、演员手腕发酸,罗素·克洛更被认为极有可能再次捧走奥斯卡小金人。但不少人也发表看法说“罗素·克洛不会得奖,不是因为竞争的激烈,而是他自己暴躁的性格”。

的确,离开了摄像机,罗素·克洛就成了暴躁的狮子,他爱发脾气,酗酒,虽然观众喜欢有性格的演员,可是像罗素这么大的脾气也没几人能招架得住。

罗素·克洛和尼科尔·基德曼一样,同是在澳大利亚长大,4年前还默默无闻的他如今已成了好莱坞最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之一。从《TheInsider》、《角斗士》到《美丽心灵》,罗素·克洛已经是第三次角逐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了,但人们都说他不久前因为自己的臭脾气而犯了一次自杀性的致命错误。

日前,他获得英国电影学会奖的最佳男主角,罗素为了一表兴奋之情,在领奖时赋诗一首,结果被BBC在播出时删掉了,这下把罗素激怒了,虽然他后来为自己的鲁莽道了歉,但却没得到大家的原谅,他们认为罗素纵然把纳什演得出神入化,可他本人却是脾气大得让别人接受不了。

在生活中,有的人温和稳重;有的人快捷活泼;有的人迟缓安静;也有的人激动急躁。罗素·克洛属于后者。我们无法确知一个能控制自己性情、胜任各种角色的好演员因何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名气再大、演技再好,一副坏脾气足以拉住你继续前进的脚步。

性格暴躁且容易发怒的人是不受欢迎的。没有人喜欢你在工作了一天回家后,直到吃过晚饭上床睡觉这一大段时间内,都闷声静气,不说一句话;也没有人喜欢你不断地发牢骚。人们更不喜欢你把这类话挂在口头上:“晤,嗷!”“不要打扰我”,“你看我多忙啊!”“我们不要再讲这件事好吗?”“讨厌透了,我不愿再听了!”

这种人是自私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生活得和谐,那你就要换一副笑脸。

“善与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莎士比亚

在很多时候,人们在为自己找借口:生气是一种宣泄,而人的情绪需要适当地宣泄。因此,对别人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社会尊重你渴望被别人了解和觉察的需要,也会允许你这么做,换句话说,社会允许你在一定的范围内宣泄你的怒气。但是,他有个底线,谁也不能越过去。

俄罗斯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被后人称为“恐怖的伊凡”,他因使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来剪除政治上的反对者而著名。他同样把这种手段施之于平民身上。

诺夫格罗德是座被他的军队征服的城市,那里的居民过去可以随意同立陶宛人、瑞典人进行贸易,他们仍留恋那时的自由和开明的独立时代。在禁卫军侵入该地之后,珍惜最后自由的居民们更是惊恐不安,反抗、逃亡和袭击禁卫军的事件屡屡发生。一时间这一地区人心浮动。没想到在自己眼中毫不足惧的小民居然敢袭击自己的军队,敢和自己的王权对着干!这不是挑衅吗?伊凡在宫廷里来回不停地踱着步,大声咒骂着,狂呼着发布了征讨的命令。还有什么比反叛他的统治更令他愤怒的呢?

伊凡统领禁卫军和1500名特种常备军弓箭手离开莫斯科,于1570年1月2日来到诺夫格罗德城下。士兵们先在城市周围筑起栅栏,防止有人逃跑。教堂上锁,任何人不准入内避难。

审判开始了。每天,大约1000名市民,包括贵族、商人或普通百姓,被带到伊凡所在的广场上。不必审讯,无须听取证言,不用辩护,没有判决,是诺夫格罗德城的人就有罪。当着妻子的面对丈夫用刑,当着孩子的面对母亲用刑。鞭打、裂肢、割舌头、削鼻子、去生殖器、文火烧身,最后用雪橇拉着这些血肉模糊,四肢不全的受害者的头和脚,飞速驶向沃尔霍河。在这里,丈夫与妻子,母亲与孩子,整家整户地被抛进冰凉的水里。浮出水面的人都被船上的禁卫军士兵用长矛、木棒或斧头打死。这样的屠杀整整进行了5个星期。据说,诺夫格罗德的死难者达2万余人、沃尔霍夫河被尸体拥塞,河水卷着鲜血和断臂残肢直泻拉多加湖。这些残酷的手段和场面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人们有时候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负面的生气情绪,是想要造成破坏,伤害别人,以达到惩罚别人的目的。例如父母会殴打小孩,让小孩感觉到身体的疼痛,以补偿大人心理的痛苦,他们同时也想要强迫小孩能对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有立即而明显的反应,改变不当的行为。

但是,殴打小孩会造成孩子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怨恨,特别是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挫败感,而不是为了使小孩受教育时;随着小孩渐渐长大,父母必须改用其他方式控制他们的行动了。正如一个海洋动物学家所说的,“我们不能让一只一万两千吨的杀人鲸躺在我们的膝上,殴打它,在它们做得不对时,我们只好改用其他方式训练它们。”

同样的,人们极端的宣泄行为通常只会增加双方的紧张压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能走极端。即使你再生气,再仇恨,也要有底线。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就能天宽地阔。”

——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