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高效做事的习惯,升华生命的质量(1)
在一切有困难的交涉中,不可希冀一边下种一边收割,而应当对所事妥为准备,好让它逐渐成熟。
——培根
高效做事的前提是“设定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成功路上的里程碑。目标能给你一个看得见的靶子,当你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这些目标时,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更加信心百倍,向高峰挺进。
目标是一种持久的热望,是一种深藏于心底的潜意识。它能长时间调动你的创造激情,调动你的心力。你一旦想到这种强烈的愿望,就会产生一种原子能般的动力,就会有一种钢铸的精神支柱;一想到它,你就会为之奋力拼搏,就会忘我地投入行动。
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说过:“不甘做平庸之辈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才能调动起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全力以赴为自己的目标而行动。”
我国著名的微电子学家王阳元院士,早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要做未来的科学家。
志向远大的王阳元从上小学起,就刻苦用功,各科学习成绩年年都名列前茅。1947年,王阳元小学毕业,以宁波市镇海区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立宁波中学。从此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活。
在上中学期间,他不仅养成了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还树立了要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科学家的坚定目标。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班上朗读了王阳元交上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未来的科学家——宇耕在成长”,内容是说一个叫宇耕的男孩,立志要成为一位原子物理学家,一定会为此而努力学习,而“宇耕”正是王阳元当时给自己起的笔名,意思是一名宇宙的耕耘者。
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说自己要耕耘宇宙,引起了很多人的惊讶。老师在讲台上念,同学们就在台下“嘿嘿”地笑。有人说他“狂”,也有人说他“傻”。一个不起眼的中学生,居然要做大科学家,简直就是信口开河。
而这就是王阳元给自己确立的目标,王阳元没有管那么多,他只管默默地坚持着,他坚信这就是他的理想,他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阳元总是鼓励自己:“不能停下,继续向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靠着这个目标的激励,他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勤奋钻研,最终成了一个硕果累累的科学家。
人活着如果没有目标,就好像航海没有指南针一样,最容易迷失自己。青少年可以像王阳元学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在目标的指引和驱动下,一步步地去实现它,让自己生活得更精彩。
只要你选准了目标,选对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顾一切地走下去,终能走向成功。确立了目标并坚定地“咬住”目标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事业有成,是目标的赠与。确立了有价值的目标,才能较好地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较准确地寻觅突破口,找到聚光的“焦点”专心致志地向既定方向猛打猛冲。那些目标如一的人,能抛除一切杂念,聚积起自己的所有力量,全力以赴地向目标高地挺进。
有目标的人,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将自身与事业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目标,能唤醒人,能调动人,能塑造人,目标的伟大力量是难以估计的。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必然充实有劲,绝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无聊。目标能使人不沉湎于现状,能激励人不断进取,能引导人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去摘取成功的桂冠。
我们青少年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大致作如下分类:
1.长期目标
长远目标仍然与所追求的整个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你想从事的职业类型,你是否想结婚,你向往的家庭类型,你追求的总的生活境况。设计将来应当有一些总体性的考虑,在考虑长远计划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因为以后的变化太多。应该有一个全局性的计划,但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是5年左右的目标,它包括你正渴望得到的那种学习和教育,你生活、学习历程中的经验。你要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这些目标,并且在实施中预见你能否达到目的,并按照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努力的方向。
3.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指的是1个月至1年的目标。你要切合实际地确定这些目标,并且能够迅速明晰地说出你是否正在实现它们。不要为自己设立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人总是希望自己有所进步,但也不能要求过高以免达不到而挫伤信心。目标要实际,更要不惜一切去实现。
4.小目标
小目标指的是1天到1个月的目标。控制这些目标比控制较长远的目标容易得多。先列出下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要做的事,完成计划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假如你的计划是合理的话)。假如你发现你的目标过大,就要修改它。
打破旧目标,追求新目标
不断追求新目标,就是一件事完成以后,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让自己做得更好。有追求,生活才会更充实,就像运动员跳高一样,只有把标杆提高一点,我们越过的高度才会有所增加。
小林今年上五年级,在学校,他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兴趣广泛,爱好唱歌跳舞,从不畏惧任何困难,别人都说他是个乐天派。
在家里,奶奶看见他欢蹦乱跳的样子,常笑着说:“也不知这孩子吃了什么兴奋剂,每天都这么闲不住。”
奶奶说的没错,小林的确闲不住,常常是一件事完成了,别的同学都觉得应该好好地放松一下的时候,他又有别的新点子冒出来了,然后又开始埋头努力起来。
前几天,学校在大操场上举行了风筝比赛,小林向全校师生展示了他的最新发明:由两根线控制的新型风筝,外观不但灵巧,还飞得高,并能在空中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这个风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捧。结果,小林众望所归地得了全校第一。
获奖的高兴劲还没过去,当天下午,小林又在家里研究起了遥控风筝来。
原来他参加学校比赛的时候查了不少资料,知道风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就在想,能不能制作一只带遥控的风筝呢,既可以借助风力直上云霄,同时又可以受到更加智能的远程遥控,而不是仅仅利用线的牵引。
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他把遥控赛车拆了卸,卸了拆,心想:一定要做出个名堂来。
小林的下一个目标又会是什么呢?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呢。
如果一件事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就把它放下,再去找些别的目标来完成。制定新目标不能随心所欲,在自己好奇和感兴趣事物的基础上更容易实现目标。再好的目标也要落实在行动上,所以有了新目标,不要犹豫,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然而设定目标受三大因素影响,青少年在设定新目标的时候要谨慎。
1.了解你想做什么
人的一生到底想做什么?有人会说:“我想使我的成绩一直保持第一;我梦想成为全国的高考状元,可是我的学习我知道。”若按人与愿望的关系分类,则可将人分为:
(1)确切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做什么并且也去做的人。
(2)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他们害怕自己有理想。他们说:“我实际想要的东西,从来没得到过。所以我干脆也不去想了。”他们宁愿想别人也想的东西和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冒险的东西。这些人实际上并不知道他们想要做什么。还不等一个愿望出现在他们的意识中,就已被他们扼杀在摇篮里。“我能做到吗?我有资格做吗?别人将会怎么说呢?如果我不能胜任它,结果会怎样呢?”如果说这些人也想做些什么的话,那也就只是做些别人想做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想做的。
(3)看起来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而实际上他们对此却一无所知的人。他们与上面提到的两类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给别人留下一种印象,那就是好像他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使得他们比较自信,看起来也比别人略高一筹。
(4)什么都知道的人,至少他们对什么都了解得比较清楚。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
2.了解你能做什么
很多青少年根本不知道他们能做什么。这正如那些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一样。
1974年,在英国黑潭市的一所学校,教师对学生做了一项调查:50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具有天赋。按照他们对“天赋”的理解,他们承认孩子们具有潜在的超常能力。但拥有这些超常的能力又能怎样呢?教师必须承认:他们压制了它们,在教学上一味地搞平均主义,一味地折中,直至大多数具有天赋的学生也渐渐适应了中庸。学生们深信:只有我得了高分才会得到承认,而当我致力于我的兴趣爱好并继续发展时,我就得不到承认。所以,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在德国,巴符州有约600个人应聘警察,其中有16%的人落选。人们也许会问:他们不具备当一名好警察的能力吗?错!正如在一份报告中所提到的,更多的则是因为他们“笔迹龙飞凤舞”。报告称:“官方坚持,笔迹不工整者,一律不得当警察,即使他个性非常优秀,能力非常突出,也不在考虑之内。对于他们,人们只能感到非常可惜:若不是他们书写不好,他们可是块当警察的好料。”这不足为奇,因为绝大多数人在限制的强迫下,都是按照人们承认的尺度去衡量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按照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的满足程度去衡量。有些大学毕业生也承认,对于毕业后的去向,他们一点概念都没有。他们评价自己的标准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去评判。
3.将愿望和能力、现实相统一
拥有一份计划就是将我们想做和我们能做的与现实相统一。这是因为,只有将我们实现愿望的多种情况都考虑在计划之内,我们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随着物质和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青少年渐渐失去了他们的正确判断力。无论是来自家长,还是老师,他们对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要求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从而导致青少年的愿望实现也就不能与他们的能力相统一,也就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他们因透支自己的能力而依赖于他人,进而几乎不再考虑他们的实际支付能力。
我们应该了解:我们今天能做什么,要想获得幸福,我们必须动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大多数人都心存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至今都不懂如何从自己的生活现实出发,去做得更好。
找对方向,方能全面进攻
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后来从事文学,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就可能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练一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他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来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干些服装准备之类的事,现在突然演主角,由于自卑、羞怯,排练时演得很差,这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不满和鄙视。
一次,他突然停止排练,说:“如果女主角演得还是这样差劲,就不要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屈辱的大姐久久没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一扫过去的自卑、羞怯、拘谨,演得非常自信、真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用“一个偶然发现的天才”为题记叙了这件事,他说:“从今以后,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大艺术家……”
试想,如果不是原来的女主角因故不能演出,如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叫他大姐试一试,如果不是他大发雷霆,使他大姐受到刺激,如果没有这一切偶然因素促成干杂务的他大姐参加排练,一位戏剧表演家就一定被埋没了!
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硕果累累了。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
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容光焕发……”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所以,我们青少年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同时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追赶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很多人为它稍纵即逝而叹息,也有很多人为它一去无踪而惆怅。时间常被一些无所事事的人随手抛掷,但也被一些刻苦学习、立志创业的人视为最珍贵的财产。
如果说时间是重要的,那么青少年时期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稍纵即逝的青春时光,认真地学习。但是,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在家庭里、校园中、社会上有些青少年不抓紧时间学习,整天无所事事,白白消磨宝贵的时光;还有些青少年因为学习基础差,就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开始随波逐流,时间也就毫不停留地从他们身边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