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Part1 基础篇——问源礼仪,开启礼仪人生(2)
笑容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世界各民族普遍认同微笑是基本笑容或常规表情。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表现心境良好。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表现充满自信。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表现真诚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表现乐业敬业。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克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
不同的笑展露不同的内心世界。笑型和笑声,传达出了一个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礼仪。如果你的微笑可以活泼一点的话,那将更加能够表现你的热情。当你向他人施展微笑时,一定要饱含热情并充满真诚,假笑、皮笑肉不笑等刻意的笑是令人讨厌的。当你的微笑能自然而然地渗入真诚的情感,你就已经拥有引人注意的良好能力了。
3.友好的握手。
你对站在你面前的人是否有热情或者是否感兴趣,都会很自然地在你的行动上表现出来。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行握手礼时最为重要的礼仪问题。你跟某人握手时要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说:“我很荣幸能认识你。”而那种畏畏缩缩的握手方式还不如不握,这种方式只能让人觉得你是个死气沉沉的人,没有一点好感。与成功者握手,表示祝贺;与失败者握手,表示理解;与同盟者握手,表示期待;与对立者握手,表示和解;与悲伤者握手,表示慰问;与欢送者握手,表示告别。
标准的握手姿势是平等式,即大方伸出右手手掌和手指,握住对方的手,握手时要有力度。适当多握一会儿,更能表示你的真诚和友好。那么,握手的双方应当由谁先伸出手来“发起”握手呢?
根据礼仪规范,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应当在尊守“尊者决定”的原则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尊者决定”原则的含义是,在两人握手时,各自首先应确定握手双方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后以此而决定伸手的先后。先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来,即尊者先行。位卑者只能在此后予以响应,而决不可贸然抢先伸手,不然就是违反礼仪的举动。
在握手时,之所以要遵守“尊者决定”的原则,既是为了恰到好处地体现对位尊者的尊重,也是为了维护在握手之后的寒暄应酬中位尊者的自尊。因为握手往往意味着进一步的交往的开始,如果位尊者不想与位卑者深交,他是大可不必伸手与之相握的。换言之,如果位尊者主动伸手与位卑者相握,则表明前者对后者印象不坏,而且有与之深交之意。
具体而言,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大体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
(2)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首先伸出手来。
(3)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首先伸出手来。
(4)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5)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
(6)社交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握手,应由先至者首先伸出手来。
(7)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首先伸出手来。
(8)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
此外,还有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握手方法。
若是一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则握手时亦应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而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先职位、身份高者后职位、身份低者。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分。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则主要取决于年纪、性别、婚否。
在接待来访者时,这一问题变得较为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则表示“再见”。若这一次序颠倒,则极易让人发生误解。
应当强调的是,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可用以律己,却不必处处苛求于人。要是当自己处于尊者之位,而位卑者抢先伸手要来相握时,最得体的做法,还是要与之配合,立即伸出自己的手去。若是过份拘泥于礼仪,对其视若不见,“置之不理”,使其进退两难,当场出丑,也是失礼于对方的。
礼仪小课堂
为使人与人之间能愉快融洽地一起相处,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这就是礼仪。
礼仪是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一种沟通技巧。
礼仪自古有之,今则传承,未来也同样需要。
礼仪可以让一个人变得美好,让社会更加进步,让一个国家倍受尊重。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它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2课 问题出在哪:有礼走遍天下,无礼难行寸步
你相信吗?在我们日常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大部分都是与礼仪有着密切关系的,礼仪甚至能够影响着事情解决的效果,决定着成功与否。比如,第一次和人打交道,如果不懂礼仪,很可能被对方当作骚扰而引起不满;当你遇到了困难或挫折而急于求助时,如果礼数不周,很可能会碰一鼻子灰;当你的事业刚有点起色时,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失礼行为让人大跌眼镜,让上司感到恼火,等等。这一切的过错,都是因为你对礼仪的认识不够,或者说你完全没有把礼仪放在眼里。
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较西方人含蓄得多,因此,更为讲究礼节。由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大重视繁义缛节,使得人们对“礼”的认识发生偏差,现代中国人的礼仪观念也门趋淡漠,以至于片面以为只有对长辈、上司或想讨好对方时才讲礼节,对晚辈或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就多此一举。甚至,有的人认为,礼貌只是社交上的一种手段。
我们对礼仪文化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误区
在讲到礼仪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鞠躬、握手、欢迎等词语。实际上,礼仪包涵的范围和层面是很广的,礼节、礼貌、礼宾、礼教,都是礼仪的表现方式。在生活当中,人们虽然能够讲礼节,但不一定会向他人表示尊重;人们也知道讲礼貌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
礼节在某种角度上常常被当作教条,它由少数人制定,却要求多数人遵守和执行,并且作为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然而,一个人能够讲礼节,并不一定代表他的文明素质就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有很多失礼的行为,有些失礼是因为不懂礼而失礼,比如到公众场合不知所措,不知道特殊环境对礼仪的要求是什么,等等。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对礼仪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特定场合的交际训练等,都会造成失礼的情况。这种失礼的根本原因是不懂礼。这样的人只能够适应某个特定的环境,比如在公共场合懂礼貌,但进入社交场合就会有失礼仪;在商务场合上彬彬有礼,但在生活中却有失大雅,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懂礼也会失礼,甚至用礼去伤害别人。比如一些从事特殊工作的人,我们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会因言语不当而无意中伤害他们。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地遵循那些教条的礼节,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
教条的礼节有必要遵守,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敬人爱人,才是讲究礼仪的根本。每个人都想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讲礼貌,尊重别人,但如果只是存在于意识当中,并没有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并没有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尊敬和懂礼,那也不是真正的遵守礼仪。培养尊敬的能力,才达到了礼仪文化的最高境界。
礼宾当中有一个礼俗的问题,我们讲礼节,如果疏忽对礼俗的尊重,那么也不会使人感到内心愉悦,受人善待。
礼仪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标志,能够表现人们的精神风貌。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应该掌握哪些最好的基本的礼节、礼貌,实际上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表现。一个人无论具有什么样的职位和身份,都需要懂礼、遵礼和守礼,而且能够有效地依据不同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在社会生活当中应该遵循的一种得体有分寸的行为。
礼仪对人的自身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如果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自律,约束自己,能够理解、宽容他人的时候,我们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同时也赢得对方的尊重和接纳;反之,疏于守礼,不但令他人感到厌恶,也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潇洒人生,以礼当先
以下生活中的失礼行为,你有过吗?
上门拜访的时候,正巧碰到人家在吃饭,应邀入席吧,自己又吃过了,或者说,同这位朋友还没有熟悉到随便进餐的程度。这时的你,会尴尬得不知是进还是退,是站还是坐。
你刚同一位朋友或一个熟人寒暄一番后,说不到某一地方去,走路时,想着想着还得去,恰巧在那地方又碰到那位朋友或熟人,这时你不知如何向朋友或熟人打招呼。
有时你在朋友家聊天,讲得正有兴致时,突然又有陌生人来访,想走吧,话又没讲完,不走吧,又不能当着陌生人面继续讲,这时,你会很不自然。
有件事瞒着对方,实际上对方已了解情况,这时候你若向对方继续编造谎话,一旦被对方戳穿,你会感到尴尬无比。讲话时无意刺到别人的忌讳,你明明做了某事,说了某话,别人事后又知道,当他问你时,你又不能明说,你都会感到不胜尴尬。
其实,生活中尴尬的事是常有的,每个人也都会遇到。如果要想尽量避免诸如此类的尴尬情境发生,就需要懂得一些生活中的礼仪,用礼仪这个手段来化解尴尬。
例如,碰得人家正在吃饭,你可以先发制人,“对不起,我来得不是时候。”看主人怎样回答,你再随机应变。
说不到某地方,结果又去了,恰恰碰到刚道别的人,这时的你,不妨主动开口,三言两句讲明原由。
你与朋友讲话,又有陌生人来访,如果话正投机,不妨直言对陌生人:“对不起,我讲两句话马上就走,前客让后客。”相信这时的陌生人会避开,让你把话讲完。
你瞒着对方的事,一旦被对方戳穿,就不能继续遮遮掩掩,要如实说明为什么隐瞒,把原因讲明,尴尬也就不存在了。
碰到别人的忌讳,可直接道歉,也可以改天讲清楚。
你明明做了某事,说了某话,别人又知道,你又不能解释,你就适当讲讲难言之隐。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际交往,贵在有礼。加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曾经有这样一个大学生骑自行车不慎碰了一位老人,大学生当场就喊了一句:“你长眼睛了吗?”,就一句话把老人给骂懵了。她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穿着时髦的大学生,竟然这么粗鲁不讲道理,她艰难的从地上爬起来,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著名的经济学家张则行先生,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老人,这位老人每每遇见朋友,都以将近90度的鞠躬文礼,对方不知所措。通过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不礼貌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素质问题。
礼仪是一种坚韧的智慧,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给自身拓宽了很大的空间。
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有理由以自觉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为己任,一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之中。
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
一个人只有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生命的意义,由此看来,尊重,体谅等礼节绝不是规章条文,也绝不是口是心非的问候,而是出自内心的真诚的行为。
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是感情交流的一种文化观念,古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在相互之间表达谢意之情除了用“谢谢”等语言方式,最常见的就是用物质方式表达感谢或感激,比如送礼。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于送礼人表现的真诚谢意,受礼人不应该表示拒绝,而应真诚地接受。真诚的受礼,并非是虚伪世故的表现,而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和重视。受礼和答谢是受礼人对馈赠者深情厚谊的肯定,它可以从另一方面帮助馈赠者完成送礼的任务。
然而,生活中的一些老实人往往把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做”“只做不说”的“拉关系”、“红包”、“送礼”等“潜规矩”看作是“不正之风”、虚伪、庸俗和不道德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这些人在心理上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靠真诚的交心获得的,并不是靠送礼来维持的。他们总是把送礼的负作用看得特别重,忽视礼品联络感情的润滑作用;只知道“有理走遍天下”,认识不到无“礼”才寸步难行。
其实,在当今商品社会,很大一部分人际交往中的本质核心是利益问题,“拉关系”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手腕,很难想象一个什么关系都不会拉的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干成多大的事情。而拉关系,与人交往,必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礼尚往来的方式来实现。
现代年轻人的礼仪意识
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能说某个人有或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人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