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为政篇第二(4)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居于上位的统治阶层为所欲为,对百姓既不尊重又不仁爱,百姓又怎么会恭敬忠诚于他呢?一言以蔽之,执政者只有以身作则,老百姓才会按执政者的意思办事。所以,执政者应该注意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心怀百姓的人,一个勤政廉洁的人。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形象,才能使老百姓做到恭敬、忠诚而勤勉。

就我们个人而言,仪容行为是否得当也关系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人一旦失去庄重的仪容,礼就会从此丧失;一旦话语不当,义就会由此消亡。人生浮沉数十载,没有谁能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端,想要得到别人的敬重,自己就先要以身作则。所以,我们应该谨记:凡事要做到将心比心,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片面要求别人只会事与愿违。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有的人。不定代词。②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③《书》:指《尚书》。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影响到政事上,这也是从事政治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从政呢?”

名家注释

朱熹注:“书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善兄弟日友。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亦不外是。”

张居正注:“孔子不仕之意有难以告人者,故只托词以答之说。汝疑我之不肯为政,岂不闻《周书》所言之孝乎?他说“君陈”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能推此孝友之心,以为一家之政,使长幼尊卑都欢然和睦,肃然整齐,无有不归于正者。《书》之所言如此。这等看来,人处家庭之间,能帅人以正,就是为政了。何必居官任职,乃谓之为政乎!盖所谓政者,只是正人之不正而已,施之于国,使一国的人,服从教化,固是为政,修之于家,使一家之人,遵守礼法,也是为政。”

解读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从政的根本。为政之道,在于孝义仁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而治家的根本就在于行“孝悌”之道。子女孝顺,兄长友善,家庭和睦就是在为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做贡献。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行“孝悌”之道,用这种孝悌的风气去影响政治,那么民风一定朴实醇厚。

作为平民百姓,只要在家里做到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即使没去当官从政,不是也一样为治理国家作出了贡献吗?这跟参与政事有什么区别啊?如此看来,我们每个人都与政治脱不了干系。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①,小车无轨②,其何以行之哉?”

田圈①鞔:音Ⅲ,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用牛拉的车。②轨:音yue,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指的是用马拉的车。没有鞔和轨,车就不能走。

圜: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鞔,小车没有套横木的瓤,怎么能行走呢?”

圜圜暖盈朱熹注:“鞔,五兮反。轨,音月。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鞔,辕端横木,:

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轨,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l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只是要人言行相顾,事事着实,不可少有虚妄的意l思。然信之一字,尤为人君之大宝,是以为治者,必使政教号令之出,皆信如四:

时,无或朝更而夕改,然后民信从,而天下治也。孔子之言,岂非万世之明训哉。”:

解读:

讲究诚信是立身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所在。人类社会能够发展至今,离不开大家的彼此信任相互帮扶。古人说,力政的人不讲信用,百姓就怨!

声载道,社会便不得安宁;朋友之间若言而无信,就会相互怨恨离散收场。所以,立身处世,没有比诚信更重要的了。

一个人信用如何,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任何时候都不!

能以任何理由使自己的信用降低,因为你每失信一次,别人就对你失望一次,久而;久之,任何人都不会再相信你了。要做到不失信于人,就要做到不轻易许下承诺,不随便答应别人的要求,因为承诺得越快失信的可能就越大。更重要的是,做人眼光要长远,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而看不到将来。任何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你现在觉得能做到答应别人的事,而等到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无法完……这不也是在危害自己的信用吗?所以,在承诺之前一定要先深思熟虑,确定自!

己能做到的再去答应也不迟。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二F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这里指代。因:交因袭,沿袭、继承的意思。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你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谁来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名家注释

朱熹注:“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

张居正注:“凡朝代更换,叫做一世。礼,是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

解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这是一个几千年来人们不断探讨不停摸索的哲学问题。“告诸往而知来者”,历史总是在渐变中向前发展,循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同样,也可以知道未来。社会制度的更替一定是顺应客观规律的,继承和废弃就在这个规律中进行。

一个民族想要废弃传统,一夜之间全盘异化,’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味强调传统丝毫不做变化也同样是不可取的。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发展要在旧事物中吸取精华而扬弃糟粕,有所继承才能获得发展,历史也正是在损益增减中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世事沧桑,万事万物都存在于无声无息的变化之中,直至消亡。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根本,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对待事物的变化,我们应该重视根本。对人而言,就是不能忘本。求新求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精华所在可万万不能丢弃。

2.24子曰:“非其鬼①百祭之,谄③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音chan,谄媚、阿谀。

朱熹注:“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又曰:“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张居正注:“夫此二者,一则不当为而为,一则当为而不为。孔子并举而言之者,盖欲人不惑于鬼神之难知,而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也。”

解读

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忙着跑去跪拜祭祀,在古人看来,这叫“淫祀”。淫祀的目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马屁,实际上就是谄媚。路见不平的时候,本该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然而你却没有这么去做,这样只能说你这个人懦弱无能。这两件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之处,但从为政的角度去理解就合情合理了。义和勇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真正的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否则就是“乱”。祭祀不是自己祖先的行为就是不义,见义不为就是不勇。

为政就是为人民服务,以天下为己任的智勇兼备之才既不应该媚俗,也不应怯懦。对人民有利的事情能做到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对百姓有害的事情坚决不做,也不向世俗和强势低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