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货币也疯狂(1)
用贝壳付账
与财货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最初被当做货币使用的是普通的商品,如西印度的糖、阿比西尼亚的盐、古希腊的牛群、苏格兰的钉子等等。人们只要出售货物和劳动来“买”钱,再把钱“卖掉”来买货物和劳动。为了方便,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一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商品,它可以同其他任何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这就是货币。
当人们将货币引入经济系统之后,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可以用这个度量来表示,由此经济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荷马史诗》的记录里,当时的人们经常用牛来代表物品的价值,一个工艺娴熟的女奴值4头牛,而第一名角斗士的奖品是12头牛。如今,人们出售各种货物和劳务以换取“钱”,老板可以付“钱”给工人;农民可以卖掉犁来换取一定数量的“钱”。商品就可以被分割成小的单位被大家所接受,于是人们再用钱买自己想要的货物和劳务。正是因为有了钱,经济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一种高级的“生产结构”得以形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一起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创造财富。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贝因为难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贝”因此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一。今天的汉字如“赚”、“赔”、“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
并不是每一种贝壳都被拿来当货币,在古代,作为货币的贝壳是齿贝,学名叫“货贝”。它有美丽的光泽,形状颇似女阴,这使它在原始母性社会里,较他种贝壳更受尊重。
原始人最初以货贝当装饰品,除了爱美,还可以避邪。此外,货贝大小适中,质地坚硬,又方便携带,难怪能在千百种贝壳中,获选为交易的媒介物。而远离海边的人类,因不易取得货贝,就更加珍惜它,在供少求多下,便出现了以骨、石及陶制作的仿造品。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贝,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去,现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朋”有两种含意:西周青铜器上常见的铭文,如“用贝几朋”或“赐贝几朋”,指的是货贝的单位;而《易经》里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则是指货币本身。
我国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但真正盛行,则在夏、商时代。
商末到西周中叶这段期间,由于青铜的广泛运用,交易媒介逐渐以青铜块来取代,货贝虽仍旧流通使用,但渐渐式微。战国时,货贝几乎恢复原来的装饰用途,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正式废止它的流通。
黄金!黄金!
人类最古老的金矿地图是从埃及出土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成为货币之前,黄金就因为其耐久性、高密度以及熠熠闪烁的光辉,使得人们将其作为贮藏财富的手段。如同其他物质被作为财富储藏一样,黄金在古代就是—种被渴望占有的东西、一种权力的炫耀、一种激起敌人或下层人妒忌的财富、一种溜须拍马的工具——譬如,当希芭女王为所罗门王带去大量的黄金时。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6000年,早在5500年前,埃及就有关于“一份黄金和两份白银相等”的记载,说明黄金在当时埃及人的生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古埃及的壁画上常常画有法老把大量黄金赏赐给大臣的场面,其中有一幅壁画旁边的文字记载着法老对大臣们说:“把黄金悬在他的脖颈的前面和后面,系在他的脚上,因为他在这些宏伟的宫殿中,注意倾听法老讲的每句话的教训。”
考古专家指出,古希腊人同样为黄金深深倾倒。在荷马史诗中,荷马常用“多金的”、“黄金的”词语来描写他们国家的富有与辉煌。古希腊人在山冈上安葬自己的国王并把国王的尸体放在深坑墓里。这些尸体大都用黄金覆盖着。男人脸上罩着黄金面具,胸部覆盖着金片;妇女戴着金制额饰,豪华的金冠。他(她)们都戴着装饰的金片,金片上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在一个墓穴里,甚至发掘出幼童的尸体包裹在金叶片中。
自公元15世纪起,位于安地斯山的印加帝国势力强盛。印加人崇拜许多神和女神,而对印加人来说,最为重要的神是“英堤”,即太阳神,他们相信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印加人拥有大量的金和银,他们认为金是“太阳的汗水”,银是“月亮的眼泪”。他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稀有金属,手工艺工人使用金、银、绿宝石、玉以及贝壳来制作雕像,以及其他供皇族或宗教使用的物品。有人描述了在萨帕印加花园中用黄金制作的装饰物:“鸟儿们在枝头婉转歌唱、在花丛中吮吸花蕊中的甘露”。一个西班牙征服者曾描述了一个巨大的黄金喷泉:用黄金制作成了类似由泉中喷射的水……
在印加帝国中,没有货币,也没有私人财产,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皇帝和贵族统治者。印加人进行极为有限的实物交易,也使用可可豆作为货币。但黄金却在印加人那里自有它的价值,这是一种信仰和意义上的价值,而非作为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价值。
劳驾,称一称金子
在黄金由财富的储藏手段扩展为货币之前,人们不得不大量地生产以资交换。为了交易的目的,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精确地定义。
当黄金仅仅作为财富的贮藏手段时,人们之间的支付行为并不经常发生。支付过程麻烦且耗时。类似于石头和牛羊,在古代,任意两块黄金或项链在大小与纯度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于是,每项交易中都须精确测度黄金的纯度与重量。
铸币的面世是在大约公元前700年,而在此之前,黄金作为货币已经有2000年之久了,因此,甚至在极为早期的年代,在作为货币之前,黄金纯度与重量的测度便被广泛接受。出于这种缘由,黄金的度量衡制度便建立了。现今,这一度量衡制度被运用于其他贵金属和极具价值的各类珠宝上。
我们是以“克拉”来鉴定某一块黄金的纯度的。例如,24克拉的黄金,表示其具有100%的纯度。“克拉”一词源自希腊语“Keration”、阿拉伯语“Qirat”,以及意大利语“Carato”。起初,克拉是重量的单位而非纯度的单位。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缘由——克拉是属于豆科类植物角豆树的果实,每一颗豆荚的重量为1/5克。
今天,“格令”已经取代克拉作为日常的重量单位。“格令”一词,来自大麦或者小麦麦穗的谷粒(grain),与克拉一样,在早期岁月中,有着显著的属性,即一种不考虑麦穗大小的标准重量。金衡制“盎司”,起源于首先将这一度量衡方法付诸实践的法国城镇特劳伊斯(Troyes)。1金衡制盎司重480格令,12金衡制盎司等于1磅。1磅在常衡制中,为16盎司。因此,金衡制盎司单位大于我们日常使用的盎司单位。采用“格令”表示黄金的重量,以“盎司”表示黄金的价格,是现代的惯例。
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古埃及人便铸造金条作为货币。在每一块金条上,刻有法老美尼斯(Menes)的名字。古埃及人甚至制定了黄金与白银的交换比率。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白银的价值仅为黄金价值的5%或者8%,即白银与黄金的交换率为12:1~20:1。但古埃及人制定的白银与黄金的交换比率为10:1,因为他们本土的白银供应匮乏。也许采用这一比率是为了计算的方便,但尚无此方面的证据。
在每次交易的过程中,使用笨拙的方法对黄金重量与纯度的测度,比今天更加麻烦。幸而在当时,大多数的财产属于君主,经济活动主要体现为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极为困难,从而导致大多数社会呈现出自给自足的形态时,远程贸易和商业交易罕为人见,无足轻重。
黄金重量的测度
与古埃及人相比,亚述人(Assyrian,一般认为是今日叙利亚人的始祖)与巴比伦人相比是更为活跃的贸易者。他们发展和制造了更为精巧和规格更为统一的金条。在较重(大约30磅重)的金条上,他们雕饰雄狮的图案;在较轻(大约15磅重)的金条上,则雕饰母鸭的图案。雄狮与母鸭有助于清晰地显示金块的价值。
不过,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人们仍然习惯于为每一块金条逐一过秤,而非接受其表面图案所显示的价值。美索不达米亚人也倾向于将货币区分为更加小额的单位,诸如塔兰特(Talent)、迈纳(Mna)、谢克尔(Shekel)。这些小面值不久便流入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以及地中海地区。“谢克尔”至今仍然是以色列的币值单位。
最初的铸币
1951年,考古学家在艾菲索斯(Ephesus)的大爱奥尼亚城,发现了阿耳特弥斯(Artemis)神殿遗址所掩埋的大量的吕底亚钱币,货币的铸造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年。3000多件文物出土,包括没有图案的邓璞金块、印饰图案的邓璞金块、许多印有狮子头像的铸币、大量的珠宝,以及金银雕像。经过仔细的查验,确认第一枚真正的铸币所铸造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35年。公元前1300年(或更早)至公元前546年,吕底亚(Lydia)的古国。它濒临爱琴海,以富庶及其宏伟的首都萨第斯著称。一般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它的铸币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吕底亚人是“我们知道的最先懂得铸造和使用金、银货币的民族,是最早的零售商”。在首都萨帝斯有一个市场,其中有着众多提供从肉类、谷物,到珠宝、乐器的小商店。希罗多德将此形诸于一词——“Kaphloi”。若按字面翻译,其意思就是“商人”或者“卖方”;用希腊的俚语来说,就是“带着大帽子的人”,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小贩”。吕底亚人忙碌于将几乎所有的货物都变成可售的商品。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除了强迫自己的女儿卖淫外,他们遵守着与希腊人相同的习俗”。吕底亚女人自己攒钱、自筹嫁妆,于是在选择自己的丈夫时,便有着异乎寻常的自由。
这些吕底亚人在货币和贸易方面的创新并非巧合。除了地理位置位于携来淤积沉淀沙金的巴克图鲁斯河沿岸以外,吕底亚人的首都——萨帝斯——地处连绵1700英里、横跨东西方、连接爱琴海和幼发拉底河乃至远东的交通要道上。于是,贸易与商业的出现便是合乎自然的发展。为了便于商业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对于度量衡的需要,以及最为重要的货币。同样地,货币也创造了对于金匠、货币兑换商——最终是银行的需求。萨帝斯由此成为富族云集、生活奢华的都市中心。
在公元前7世纪初,吕底亚人的货币是豆块状的白金,被称为“邓璞”(Dump)。这些邓璞非常重,在大小和重量上没有统一的规格,也没有某种图案标志其面值,因此,交易中极不方便使用。
吉基斯,美尔姆纳达伊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在吕底亚实行了一项革命性的变革——禁止私人发行金属货币(主要是白金质地的货币),并对邓璞的发行实行国家垄断。
公元前660年,阿迪斯在吉基斯之后继承王位。他创设一种更为有效的货币制度——即开始在白金锭上印制不同的图案,以保证相应的重量与价值,并为各个民族提供规格不同的白金锭。
逐渐地,邓璞在大小规格上逐步获得了统一,并且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白金锭和邓璞完成了向可以辨识的铸币的转换——圆形、质地如一、印制有清晰的图案。每一块铸币上,都印有吉基斯所创立的王朝的标志——狮头。这一创新,迅速向西扩展到古希腊。在那里,货币制度很快就成为地中海地区迅速发展的贸易制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吕底亚人发明和使用了铸币,那么,古希腊人则赋予货币制度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希腊人来说,在货币设计中注重美感是其目的之一,正如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其他事务所抱有的态度一样。
此“金”非彼“金”
咱们老祖宗用过一种像背带短裤的铅笔,造型特殊,如今有不少金融机构(例如“台湾银行”),都拿它当行(库、社)徽,印在发行的票据上,其含意与方孔铜钱或元宝一样,都是象征财富。大量事实表明,虽然亚洲人与西方人同样热爱黄金,但他们并不同样地将黄金视为货币。甚至在克洛伊索斯之前,欧洲和近东的人们就将黄金用作货币,开始的时候,是金块,其后是黄金铸币。至少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的2000年,欧洲人已经将黄金视为财力和精致化的最高表达。铸币使得黄金普及化,因为金币流转于公众之手。
亚洲的统治者却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和西方人一样嗜好黄金的美丽,以及它所蕴涵的权力。但是,他们似乎认为黄金太贵重了,因此不能作为金钱流转于肮脏低贱之手。
货币体系的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专家认为,我国的铸币——其使用年代也许早于西方——制作粗粝的青铜币,形如锄头、小刀以及贝壳等。
然而,许多个世纪以来,大多数我国货币的材质都取自价值极低的材料。拿在我国流传时间最长的铜钱来说,其金属成分主要是以铜为主的锡、铅、铁、锌、镍等铜合金,组合比例不同,就出现不同的质量和颜色,以青铜(铜铅锡合金)最多,白铜最少。
在16世纪之后,我国也铸造了少许的金币,但主要用于庆典仪式中,譬如在学生对老师的教诲表示感恩的时候。一直到1890年,我国都未发行一定规模的贵金属货币;就白银而论,从1700至1826年,有一定数量的银币曾在我国流通——虽然起先是墨西哥的比索银币。
《战国策》中提及,政论家苏秦在成名前,曾带着“黄金百斤”作盘缠,前往秦国,钱用光了,却没谋到一官半职。当他落魄的回到洛阳老家时,父母、妻子都不理睬他,嫂子更是连饭都不给他吃。经此打击,苏秦才头悬梁、锥刺股。
经过一年苦读,苏秦前去游说赵王。赵王不仅拜他为相,还封他为“武安君”,另赐锦绣千匹、白璧百对,以及“黄金万镒”。
这里提到的“黄金”或“金”,指的都不是黄金,而是战国时代流通于三晋地区——韩、赵、魏的青铜铸币。它的造型看起来像条牛仔背带短裤,俗称“布币”。
这种铸币是由农具中的铲所演变来的,单位有“斩”、“镒”两种。据考证,三晋地区的一镒等于十釿。
战国时代的布币有两釿、一釿及半釿三种面额,铸币上的“釿”,是“金一斤”之意。苏秦“黄金百斤尽”,也就是将百釿的布币都花完了;而赵王送他“黄金万镒”,就是十万釿币。
这种钱币可比黄金轻多了,易于携带收藏,据实物秤量,一折约重十四公克。算起来,苏秦当初随身带的百斩布币,应重一点四公斤左右。
此地无银三百两
现在一般人家的贵重物品,不是存放在银行保管箱,就是自家的密码保险库。甚至有加装铁栅栏、防盗警铃及录影监视系统的。而古人对于贵重物品——尤其是金银的收藏,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