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喜欢我选择: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3)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最终也表明了巴菲特是正确的,投资者在投资中经常会犯下非理性的愚蠢错误。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表明,亏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经常出现行为认知偏差的人。现实中的投资者并非像有效市场理论中假设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由于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在其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大量认知和行为偏差。通俗地讲就是智力正常、教育良好的聪明人却经常做傻事。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证券市场投资者中的常见愚蠢错误有以下几种。
(1)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外部环境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还表明,各领域内的专家往往比普通人更趋向于过度自信,金融专业人士(证券分析师、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证券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非常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过度自信是行为金融学中研究最多的认知偏差,市场上很多非理性行为都是由投资者过度自信造成的,最典型的投资者行为是过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损失。
(2)自归因
自归因指的是人们总是将过去的成果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心理特性。投资者将投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投资失败则归咎于外部因素的不利。这样,投资者的自信心将随着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的一致而不断加强;但一旦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相反时,其自信心将不等量地削弱。
(3)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从众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4)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予过多的权重,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投资者过于重视新出现的信息,而忽略长期的历史信息,而后者更具有长期趋势的代表意义。因此,投资者经常在坏消息下过度悲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下跌过度,在好消息下经常过度乐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上升过度。
根据过度反应的内涵,不难看出,在过度反应现象下,市场上会出现以下两种等价现象:
①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将会伴随随后的价格反方向运动,即超涨的股票在修正中补跌,而同时超跌的股票则会补涨;
②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幅度越大,在以后的反向修正中其调整幅度也越大。
这两点已被许多实证结果所发现,同时也是验证过度反应是否存在的依据。
反应不足则是指投资者对新的信息不足,尤其是证券分析师等专业投资者,他们往往对曾经处于困境的公司抱有成见,不能根据公司最近出现的增长而对原来的盈利预期进行足够的修正,导致低估其价值,而错过大好投资机会。
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在不同的市场中专业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些现象获取超额利润,却并不承担额外风险。
(5)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盈利和损失时,损失却比盈利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情绪影响。研究发现同等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等数量的盈利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放弃一项资产的厌恶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使决策者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在投资中表现为买价与卖价的不合理价差。损失厌恶还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使其错失长期的巨大盈利机会。
(6)选择性偏差
选择性偏差是指这样一种认知倾向: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选择性偏差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大多数投资人坚信“好公司”就是“好股票”,这就是一种选择性偏差。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的股票混同于“好股票”。其实好公司的股票价格过高时就成了“坏股票”,坏公司的股票价格过低也就成了“好股票”。
当然,在资本市场上,这些现象很少单独出现,而是紧密地联系交织在一起。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在于人脑的本质功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进行统计计算,大脑处理视觉形象远胜于处理数字逻辑。在许多情况下,认知偏差是我们用以简化日常生活的必要方法,因此,可以说,认知偏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证券投资中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投资者要想战胜市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可能经常会犯的愚蠢错误,并尽可能保持理性,避免出现这些错误,尽可能减少行为认知偏差导致的愚蠢投资决策,才能战胜市场。
格雷厄姆认为,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实际上“与市场博弈”就等于与自己博弈,因为每个交易者与其他交易者共同形成了市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一个独立的参与市场投机的一般或典型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比公众更加成功。
格雷厄姆认为,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他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仍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巴菲特将格雷厄姆的精华总结为:“合适的性格与合适的才智相结合,才会产生理性的投资行为。”
巴菲特指出:“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同时又必须具备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在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有用。”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人》第四版的前言中写道:“如果你遵从格雷厄姆所倡导的行为与商业原则,你的投资将不会出现拙劣的结果(这是一项远超过你想象范围的成就),你的杰出绩效将取决于运用在投资的努力与智力,以及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票市场所展现的愚蠢程度。市场的表现越是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胜率就越大。如果遵循格雷厄姆的话去做,你就能够从别人的愚蠢行为中获益,否则你自己也会干出蠢事。”
6.忽视短期波动,购买未来我们选购公司的时候,应该选那即使是傻瓜也能够管理的公司,因为,迟早某个傻瓜准会爬上去主管这家公司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建议股东们说:“如果我们有坚定的长期投资期望,那么短期的价格波动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除非它们能够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增持股份。”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想战胜市场,就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正确态度。
(1)忽略股市短期波动而专注于公司长期增长
巴菲特告诉投资者要忽略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为从长期看,市场最终会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因此,在长期投资中投资者一定要忍耐再忍耐:“我们的股权投资使得资本城公司能够取得35亿美元的资金用来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虽然对资本城公司来说,ABC作为其主要下属子公司的效益在未来几年内很可能不太理想。但我们对此丝毫不会烦恼,我们会非常耐心地等待。不管你有多么伟大的才华和努力,许多事情还是需要时间才能完成:即使你一个月内能让九个女人都怀孕,也不可能在这一个月内就让她们都生出小孩。”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在威斯科财务公司致股东的信中进一步描述了面对市场波动的正确态度:“我们欢迎市场下跌,因为它使我们能以新的、令人感到恐慌的便宜价格拣到更多的股票。那些希望在整个一生金融投资中成为不间断的买家的投资者,都应该对市场波动采取一种相似的态度。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恰恰相反,许多投资者不合逻辑地在股票价格上涨时心情愉快,而在股票下跌时闷闷不乐。令人不解的是,在对食品价格的反应中,他们不会表现出这样的混乱:他们知道自己是食品的买家,并且欢迎不断下跌的价格,谴责价格上涨(只有出售食品的商家才会不喜欢价格一路下跌)……完全一样的逻辑指导着我们对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考虑。只要我还活着,我们就会年复一年地买进公司或公司的一小部分权益,即股票。考虑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策略,那么,下跌的公司股票价格将使我们受益,而上涨的价格使我们受损。低价格最常见的起因是悲观主义,有时是四处弥漫的,有时是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所特有的。我们要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开展业务,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它造成的低价格。乐观主义才是理性投资的大敌。”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年报中再次提醒投资者,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2)以长期所有者合伙人自居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把自己作为长期投资公司的所有者合伙人,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股东手册中说,“希望波动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除非它们能够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增持股份。”
作为长期投资的所有者合伙人,其投资业绩主要来自于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以及市场认识到这些内在价值后对股价的修正,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内在价值的增长。1989年,在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股票大涨后,巴菲特却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作为所有者合伙人却只能依靠所投资公司的内在价值增长:“我们将继续持有我们的大多数主要股票,相对公司内在价值而言,无论它们的市场定价过高还是过低。这种‘至死也不分开’的态度,再加上这些股票的价格已经达到高位,将意味着不能预期它们在将来能够还像过去那样快速推动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增加。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们的业绩受益于双重力量的支持:①我们投资组合中的公司内在价值有出乎意料的增加;②在市场适当地‘修正’这些公司的股价时,相对于其他表现平平的公司而提高对它们的估值,从而给了我们额外的奖赏。我们将继续受益于这些公司的价值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未来增长充满信心。但我们的‘市场修正’奖赏已经兑现,这意味着我们今后不得不仅依靠另外一种支持,即单纯依靠公司的价值增长。”
(3)投资股票,其实就是“购买未来”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过去的辉煌业绩和今日的妥善经营虽是好事,但它们都已反映在今日的股价上了。因此,对于投资人而言,能否为我们赚钱的,是未来的成绩。巴菲特也曾说过,真正决定投资成败的,是公司未来的表现。
试想,如果投资成败是决定于过去和今日,那任何人都能投资致富,根本也不需要很强的分析能力,因为过去和今日的业绩都是公开消息,人人都知道的。就因为投资成绩是由未来而定,所以巴菲特认为,行业的性质比管理人素质更重要。毕竟,人心莫测,管理人可以“变质”,但整体行业情形一般不会那么容易变化。
每一个经济体系里的各种行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情形。有些行业很容易进入,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另一些行业则因消费者注重品牌等因素,而使得有关整个行业年年获利良好。
巴菲特说,一些行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比如超级市场就是一个例子,而另一些则没有这么激烈的竞争。我们身为消费者也可以亲眼看到,超级市场价格竞争激烈,管理人必须时常关注对手的削价情形,以做出对策。比如世界最大的百货连锁公司沃尔玛的创办人华顿先生在世时就是天天都到主要对手的好几家分店去参观。据他说,目的就是要看看,到底为什么还有人会来这里购物?历史上有很多零售连锁店,开始时赚大钱而快速发展,但最终还是渐渐退步,直到倒闭。
巴菲特说,他敢叫最呆板的表弟去管理类似可口可乐的
“就短期而言,股市是个情绪化的投票机器,但就长期而言,它却是个准确无比的天平。”公司,10年过后,公司还是好好的。但如果叫这位表弟去管理超级市场,等于是让企业快速自杀。巴菲特也曾说过,我们选购公司的时候,应该选那些即使是傻瓜也能够管理的公司,因为,“迟早某个傻瓜准会爬上去主管这家公司的。”
7.机会比市场更重要
纵使“多头市场”在反转时可能涌进大量买盘;而在空头市场,仍有许多公司的股票被贱价抛售,通常这是最好的投资机会。
——沃伦·巴菲特
很多投资人经常受到市场上谣传下一个空头市场即将来临的威胁,于是心生畏惧,进而成为受害者。通常这样的言论一出现,股票经纪人就会打电话告知投资者赶快卖股票以换现金,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可以趁你卖股票时赚取手续费。当然,下一回你将手中现金再次投入股市时,那些人就又有手续费的收入了。
有人认为投资者这样的做法很愚蠢,首先,空头市场不可能会如计划所排定的时间而发生。再者,那些股票预言家,预测错误的次数和他们猜对的次数一样多。如果某人相信了空头市场即将来临而卖出手中不错的股票,那么这人会发现,通常卖出股票后,所谓的空头市场立即转为多头市场,于是又再次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