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探险(2)
罗布是一大城,在名曰罗布沙漠之边境,处东方及东北方间……此漠甚长,骑行垂一年,尚不能自此端达彼端。狭窄之处,须时一月,方能渡过。沿途尽是沙山沙谷,无食可觅,然若骑行一曰一夜,则见有甘水,足供五十人,或百人暨其牲畜之饮。甘水为数虽不多,然全漠中可见此类之水。质言之,渡沙漠之时至少有二十处得此甘水,然其量甚寡。另有四处,其水苦恶,沙漠中无食可觅,故禽兽绝迹。
马可?波罗的上述记载详于前人.但对了解这个地区来说,仍然是十分不够的。从中我们大致可知下述情况:“罗布城”的位置、罗布沙漠的大小、罗布荒原水源和水质的状况等等。
从马可?波罗的记述,至少可以了解,罗布荒原一直是沙漠环境,人类的居住和生活一直受到水源的制约。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规模巨大的探险浪潮,最近的一次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对象为包括中国西部地区在内的中亚、西亚地区。在中国,主要在XJ塔里木盆地。这一次探险浪潮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考古学的大发现超过了地理学的大发现。这些发现如此丰富,直到今天,在许多国家仍然在连篇累牍地发表大量专著和论文,接连不断地继续着考证和引据。在这次浪潮中最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故乡——瑞典,甚至专门建立了“斯文?赫定基金会”,资助着这项世界性的研究。
斯文?赫定曾先后六次到中亚和XJ考察,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
第一次是在1895年,斯文?赫定从喀什出发,到达巴楚,首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拟纠正普尔热瓦尔斯基所绘地图的失误,并寻觅古代遗址。这是一次死亡之旅。途中由于缺水,他们挣扎于道途中,同行者死亡一人,8峰骆驼死去7峰,幸在麻扎塔格附近的和田河河床为牧羊人所救。因这次经历,斯文?赫定描绘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冠以“死亡之海”之名,一直流传至今,使人们“谈沙色变”。
斯文?赫定第二次罗布泊之行是在1899?1901年。斯文?赫定的第一次探险,为他树立了探险家的地位,在地理学界声名大震,瑞典国王亲自拨款资助他的第二次中亚探险。1卯9年他再次来到塔里木盆地,开始沿叶尔羌河至主流塔里木河的旅行,至塔里木河下游向南拐弯处,他建立了一个大本营,幵始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和罗布洼地的探险考察。1900年3月,意外地发现了楼兰遗址,由于行程匆匆未展幵发掘工作。第二年他再次返回进行发掘,获得大量木简和纸文书,并依据文书记载,判定此遗址即中国史书记载的著名的楼兰。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中,他继发现罗布泊地北部的湖泊后,又发现一条宽100米、深4?5米的干河床,他确信,塔里木河就是经此流入罗布泊,后来河流改道南流。斯文?赫定在纠正普
尔热瓦尔斯基关于罗布泊地理位置的错误后,又制造了一个新的谬误,即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
为了证实罗布泊游移,并以1500年为一周期的理论,斯文?赫定于1934年第三次来到这里。此前,即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重注罗布泊,他亲自乘舟顺孔雀河进入重新扩大的罗布泊,为了他的“理论”的被证实,表现得欣喜万分。
斯文?赫定由于中亚探险经历,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瑞典国王亲自授予他“瑞典民族精祌的先驱者”称号,欧美各国元首也以结识斯文?赫定为荣。他一生著述甚丰,仅在中国XJ、XZ的考察,就出版了著作47卷,约1000万字。而他的游记,如《中亚细亚沙漠》、《亚洲腹地旅行记》、《从陆地到印度》、《外喜马拉雅山》、《探险生涯》等,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被译成10多种文字,吸引了许多青少年走上了探险之途。
近代中国的罗布泊探险
近代我国学者对罗布泊地区的科学探险和考察,始于本世纪的30年代
从丨9世纪中期幵始,各国探险家在我国XJ地区的探险,虽然在地理、考古方面有许多重大发现,然而他们肆无忌惮破坏、掠取中国珍贵文物的行为,激起中国学术界的极大愤慨。因此,当1927年斯文?赫定再组织第六次中亚考察时,中国文物保护委员会向政府提出了异议。迫于舆论,斯文?赫定与中国政府达成妥协,将单方考察改为双边合作考察,组成中(国)瑞(典)联合考察团,即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地理学家陈宗器等10人参加了考察团。
黄文弼于1928年由鲁克沁穿库鲁克塔格山,到达孔雀河下游。在罗布泊北岸一个三而环水的湖洲上发现一个烽燧遗址,取名为“土垠”,并认为楼兰国都应在此附近。1934年,他又一次前往罗布泊地区,期望去楼兰遗址,但因交通所限,仍只在罗布泊北岸进行了发掘。根据两次考察结果,黄文弼写成《罗布淖尔考古记》,虽然考察范围有局限,但此书作为我国近代学者关于罗布泊地区的第一本科学专著,意义仍是十分重大的。
陈宗器则是在1931年与斯文?赫定一道,由敦煌玉门关出发,大致沿《魏略》所载丝绸之路中道路线到达罗布泊北岸。1934年,他又随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乘舟进入罗布泊,成为中国学者遨游罗布泊的第一人。他在罗布荒原进行了广泛考察,测绘了地图,他标明的罗布泊东西长600里,南北宽250里,面积9500平方公里,略呈葫芦形,南库达到北纬39。48‘。他报据考察结果,撰写了《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中国西北之交替湖》等论文。在斯文?赫定关于罗布泊是游移湖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替湖”的新学说。他认为,干旱区河道的改变和湖泊的迁移是受沉积与风力侵蚀交替作用的结果,罗布泊的变迁也是这种交替的产物。然而,他忽视了罗布泊湖盆中广布坚硬盐壳的事实,对水系的变迁缺乏实地了解,其阐述的理论也缺乏充分的说明力。但作为在当时条件下,敢于冲击外国人学者的理论,提出自己的学说,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他关于干旱地区河流变迁受沉积与风蚀交替作用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只是结论过于匆忙罢了。
罗布泊考察史的新篇章
对罗布泊地区进行全面的科学考察,揭开罗布泊的神秘帷幔,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察是在1959年,是由中国科学院XJ综合考察队进行的,参加考察的有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物等学科专业人员。他们所走的路线与黄文弼先生当年考察路线一致,不同的是,他们乘橡皮船深入到北部湖区,成为最后一批见到罗布泊水体的科学工作者,当年所摄的浩渺湖面的照片成为绝照。此外,他们还对孔雀河三角洲和塔里木河下游台特马湖一带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分析了本世纪以来罗布泊水面的变化,认为台特马湖、喀拉和顺湖和罗布泊是相通的,罗布泊湖水受外围自然湖堤的包裹,并受内部地堑活动的控制,其水体不可能在平原上任意游荡或和喀拉和顺湖相互交替。罗布泊湖盆积水的多寡、湖面的大小,受补给水源的控制这一看法,初步否定了罗布泊“游移”或“交替”的结论。
从60年代开始,中国出于自卫开始核武器研制,罗布泊地区被列为军市禁区,对罗布泊地区的科学考察暂时中断。但是,由于核试验的进行,罗布泊地区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性,更有增无减。
1979年冬,应中央电视台之邀,王炳华率领一支考古队由乌什塔拉穿库鲁克塔格山.进入罗布泊北部,调查丝路古迹。临行前一周,彭加木、夏训诚、黄盛璋等加入。这次考察历时一月,是中国学者在50年代以后第一次进入罗布荒原,既觅求丝路遗珍,也探索了实施进一步全面科学考察的可能性。在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发掘的青铜时代墓地及3800年前的女性干尸,当年轰动了世界。
从1980年5月幵始,由中国科学院XJ分院组织的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正式展幵,考察队出中国科学院XJ生物土壤沙漠研宄所、XJ地理研宄所、XJ化学研究所的地质、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化学、历史地理等专业人员组成,考察队队长山中国科学院XJ分院副院长、著名的生化学家彭加木硏究员担任。他率队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纵穿罗布泊干涸的湖盆,竖下了历史的丰碑。然而不幸的是,1980年6月17日为寻找水源,彭加木在库木库都克不幸失踪殉难。
彭加木的失踪,在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下,一度成为注视的焦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谣传。其中,除了极少数人是别有用心外,更多的还是出自人们对神秘的罗布泊的好奇和不了解。因此,为了澄清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种种错误认识,惟一的途径是通过科学考察,揭露罗布泊地区的神秘。此任务,被罗布泊科学考察队所实现。
继罗布泊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后,罗布泊地区神秘的门户逐渐敞幵。中国停止地面核试验.曾是军事禁区的罗布泊地区再次向平民幵放,为人们满足了解罗布泊的好奇心创造了条件,最先进入这一地区的依然是各学科的专家们,接着是电影、电视工作者。一些文学家也怀着极大的兴趣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其中包括日本盛名的西域文学家,已年逾古稀的井上靖先生。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望长城》大型电视记录片和中日联合拍摄的《丝绸之路》,向人展示了罗布荒原的现代而貌。当满头银发的黄宗英女士和赢弱体质的夏淑芳女士(彭加木夫人)在彭加木殉难纪念碑前凭吊致哀的镜头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们深深怀念古往今来为人类认识罗布荒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志士们!
中国的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对生养他们的这片热土的感情,近年来旅游、探险、考察出现热潮:只身徒步探险殉难于罗布荒原的余纯顺、首例骑乘摩托车勇闯罗布泊的崔迪、第一支完全由广东妇女组成的罗布泊探险团,老老少少的百人之众的罗布泊探险游……罗布泊,以它无穷的魅力,又一次次迎来熙熙攘攘的过往者,再现了昔曰丝绸之路的辉煌。
更让人们激动的是,罗布荒原再次证明了它的价值。科学工作者们在此寻找到了富甲天下的钾盐矿,储量高达2.5亿吨,为中国之冠。在距当年彭加木寻水未果而倒下的地方仅几十公里处,XJ第二水文地质大队打出了一口深465米的淡水井,日出水量达452.5立方米,矿化度1.67克/升,为可饮用水源。此井所在地区储水而积达140平方公里,含水层厚达232米,并且疏勒河每年以20---30万立方米地下水源源不断补给。这无疑是对向往前去罗布泊地区探险、旅游、考察和幵发的人们莫大的福音。沉睡的罗布泊终于要苏醒了!
罗布沙漠
罗布沙漠因在罗布泊侧面得名,又称库鲁克沙漠。“库鲁克”在维吾尔语中为“干”之意。
罗布沙漠又是举世闻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它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主体之问,因塔里木河穿越形成一条丛生胡杨、柽柳的绿色走廊。而又是这片沙漠,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阻隔在东、西。因孔雀河和塔里木河的滋润,罗布沙漠却不像塔克拉玛干沙漠那样干旱,东、西部分和穿入沙漠内的丘间低地上生长有较多的植物。
最早用文字记录罗布沙漠的,大约要算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了。
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中有颇多争议。但前引他有关罗布泊记述中,我们可以相信这位外国商人是确实到过罗布泊的。他准确记录了“罗布城”即历史上的楼兰的位罝,而且较如实地描绘了罗布沙漠的自然环境。自然,其中也不无夸大之词。例如,骑行需一年,大约是指穿越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而言。罗布沙漠在强劲的风力和无尽沙源下,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样,连成连绵的高沙丘,沙丘与沙丘问,似山似谷。又因塔里木河、孔雀河沿途的泛滥,在沙漠中留下许多汪汪水泉,可供往来行人和动物饮用。这些水泉,清冽甘甜。对干渴的旅人无疑是生命之水。
罗布沙漠夹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之间,是两条河流入罗布泊必经之道。孔雀河下游亦称库鲁克河。河因沙漠得名,还是沙漠因河而名,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两条河流的确赋予罗布沙漠有别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景观。塔克拉玛干沙漠85?以上为流沙,是世界上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里沙漠的第二大流动沙漠,而罗布沙漠则在相当程度上呈固定半固定状态。泛滥的河水经常冲决,在沙漠中留下许多干河床,也留下了许多植物。在靠近河道处有许多红柳沙包,丘间沙地上则滋生了胡杨、鸦葱、罗布麻、大叶白麻、黑果枸杞、骆驼刺、盐爪爪、芦苇等许多种植物,是罗布荒原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最多、最有生气的地方。
孔雀河的大量泥沙和孔雀河下游雅丹群的风蚀产物,给罗布沙漠提供了无尽的沙源,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本体比较,罗布沙漠是一片年轻的、并且尚在继续发展的沙漠。随着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的断流,这里的环境出现干旱恶化的趋势,加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如今罗布沙漠正在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迅速靠拢,这是自罗布泊干涸以来,在罗布荒原上自然环境演变的又一重大事件。
古今罗布人
罗布人不是一个种族,而是生活在罗布荒原的居民。而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会使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人具有相同的地域色彩,在相对封闭的地区更是如此。
我们已知道,在罗布荒原,人类活动的历史己十分悠久,但出于环境的变迁,在一定的时期人类活动在这里出现了中断,以至今天,出现了许多难解的谜。
罗布人最早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目前还没有满意解答的问题。但从古墓沟、楼兰城郊古墓的发掘,可对四千年左右至两千年一段的罗布人种族做一些揣测。
前面,我们对葬于3800年前的罗布人己做过介绍,高隆的鼻梁、黄褐的卷发,尖顶的毡帽,从外形看,高加索人的特征相当明显,所以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东伊兰人的一支。此外,他们的葬俗中以胡麻细枝为殉物,以代替能产生“浩玛”或“所玛”的一种植物,而“所玛”或“浩玛”,则是古印度伊兰人宗教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由此,更可以说明他们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楼兰城东北有两个古墓群,一个距城公里,—个距城6.9公里,进行发掘的XJ考古学者为前者取名平台墓地,后者取名孤台墓地,平台墓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孤台墓地则为东汉前期。在两个墓地发掘墓葬共9座,从发掘的人骨架中,选择了6个头骨进行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