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必学的鬼谷子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抵巇术

本篇提要

据《辞海》解释:巇原意是险峻、险恶之意,后引申出间隙、漏洞、矛盾等意思,比喻给人可乘之机。故本篇主要讲述的是如何洞察事物出现的缺陷和矛盾,而后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加以弥补或利用。

《鬼谷子》认为任何事物都会出现矛盾,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由小变大,到时想补救都来不及了。控制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预防。出现裂痕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弥补,由内部原因而起就要堵塞;由外部原因而起就要消除外部隐患;刚开始时可以及时补救;无可挽回时就要以新代旧。

关于“抵”的对象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自身的“抵”,一种是对他人的“抵”。关于“抵”的方法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修补;一种是利用。抵巇术在政治上多以利用为主,也就是所谓的投机取巧、乘虚而人。其手段主要就是通过对使用对象的弱点或缺陷的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利用对方贪财、贪色、贪名等本身具有的“巇”,或是利用对方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等缺点来制造“巇”等。

从全局来看,抵巇术成功运用的关键是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抵而塞之”或“抵而得之”的策略,使自己不断完善,对敌人也能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

智慧运用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史海钩沉

防患未然禁天子

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夏桀,他在位时荒淫无道,滥杀忠臣良将。政权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夏朝的一个属国商国渐渐强大起来,国王成汤在相国伊尹的帮助下,内修德政,发展军事力量,对外逐步征服周边小国,最终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灭掉桀王,建立商朝。

伊尹本来是成汤推荐给桀王的,但桀王只同他谈了一次话,以后再没有理过他。成汤见夏王对伊尹不予重用,于是请他到商国并拜他为相,授予国政。伊尹不负众望,帮助成汤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终于灭了夏朝。成汤死后,他把大权交给了相国伊尹,嘱托他尽心辅佐自己的3个子孙。伊尹答应了他的要求。

成汤有3个子孙:外丙、中壬、太甲,都是商朝很有作为的3个王。但太甲继位的前3年,并没有致力于天下大业,而是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

伊尹曾以长者的身份劝告他,又以相国的权力威胁他,但太甲在治国为民上仍毫无心思。伊尹施尽各种方法,想令太甲改过自新,以继承成汤的业绩,创造商朝鼎盛,无奈太甲仍不以为然,冥固不化。

有大臣向伊尹劝道:“当年先主在位时,你帮他灭掉夏国;先主仙逝,你又辅佐两位人主,已经报答了先主的知遇之恩。现在你既然无能为力。又何必强求呢?你不如带上金银财宝,找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隐居下来,安享晚年!”

伊尹训斥那位大臣道:“为人臣子,应当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劝诫皇帝。这才是良臣。如果都像你所说,在君主英明、太平盛世时,大臣都在朝堂食俸禄;而一旦风起云变、国君不明事理时,便隐蔽起来,那么,要我们大臣又有什么用处呢?”

那大臣听完,哑口无言,急忙向伊尹请罪。尽管如此,伊尹还是免了他的职,并当众公布那大臣的口舌之罪,众人听了不无畏惧。

太甲也知道了这件事,表示赞同。伊尹乘机又劝太甲,太甲仍是不听。无奈,伊尹便将太甲关进南桐宫,责令他反省,他则亲自主持朝中事务整整3年。

太甲重新登上皇位,励精图治,使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这其中,伊尹功不可没。他当了30多年的商朝相国,为商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析

小的缺漏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任其发展就会动摇大山的根基,只有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才不会出现大错。太甲身居帝位而沉迷于酒色,这是小“巇”,只有及时制止才不至于发展到大“巇”,甚至无可挽回的地步。伊尹先是以言语劝告。在无效的情况下才将他软禁三年,这种由低到高、由软到硬的“抵”法可谓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让太甲尝尝得而复失的滋味,比每天耳提面命效果要好得多。

伊尹能够成功“抵”住太甲的“巇”,这与他由小见大、见微知着的眼光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

刚愎自用葬性命

古语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代名将张飞因盖世的英雄气概而叱咤风云。可是,他的死却一点也不壮烈,让人扼腕痛惜。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骁勇善战,武艺高强。他力大无比,在当阳桥上大吼一声,就喝断了桥梁,使河水倒流。他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勇和探囊取物的机智让军中上下叹为观止。

可是,张飞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对待部下过于严厉,小有过失,便重加惩罚。那些将士每日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自己栽到张飞的手上。有的受到了处罚倒也口服心服,但是时间长了也难免执法不公。有的也只能忍气吞声,心中是又气又怕。

关羽死后,张飞为自己好兄弟的离去痛不欲生,旦夕号泣,常常拉着部将们借酒浇愁。平日他就特别严厉,喝醉之后,心情更加恶劣,一点不顺心就对身边的人加以鞭挞,有的甚至被鞭打致死,军中上下敢怒不敢言。

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主动请兵讨伐东吴。出师的那一天,刘备劝说他:“我知道你的脾气不好,又喜欢喝酒,醉了之后什么也不知道了,动不动就随便打人,事后,还要将那些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现在你官高位重、权势在手,你打了骂了,别人也拿你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定哪天你这个制人者就该受制于人了,这个时候你就大祸临头了。你一定要改改这个坏毛病!”

“他们那等下人如何能制得了我?”张飞将刘备的话当耳旁风。

“你要是长此以往,肯定会不得人心的!”刘备警告说。

张飞敷衍了几句,并没有往心里去。回到军中之后,命令手下于三天之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将士为关羽挂孝。举军伐吴。帐下两位末将范缰和张达一听说只有三日的限期,估计了一下,回说:“三天时间恐怕太少,请宽限几日。”

张飞听了勃然大怒,呵斥道:“我说三日就三日!”

二人觉得实在是办不到,连忙陈述理由:“我们说的是实情,三天实在是太仓促了……”

“难不成我说的就是虚情了?你们竟敢违抗我的命令!来人!”张飞下令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打五十,并严令道:“三天一定要备齐,若超过时限。三日后你二人的首级就悬于此!”

两个人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二人怒火中烧,回到营中商量对策。范疆说:“此人性如烈火,明天要是备不齐,咱俩的命是保不住了!”张达说:“就算咱们备齐了保住了性命,恐怕日后也要死在他的乱鞭之下。与其让他杀了我们,倒不如我们杀了他!”两个人计议已定,暗中等待时机。

当晚张飞在帐中又同部将饮酒,大醉一场,卧于帐中,不一会就鼾声如雷。范疆、张达二人半夜里各怀短刀,潜入帐中,瞅准机会将张飞乱刀刺死。

一代名将,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死在自己名不见经传的末将手中。

评析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如果知错不改,任其发展下去,必贻害终生。错误就是“巇”。事有“巇”便不会达到理想的结果;人有“巇”便会给小人以可乘之机,容易被人利用,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张飞之死正说明了这一点。可见,只有做到防微杜渐、悬崖勒马,才不会因小事铸成大错。

现代活用

“希腊模式”应对详

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SARS)让众多企业都束手无策。但亚信例外。作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亚信公司一直专注于信息通信领域,这家曾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500家高速成长企业”之一并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的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中,给国内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它所建立起的一整套危机管理机制给国内众多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处乱不惊。因变而变,危机预警机制的启动是亚信沉着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而审时度势、深刻精准的形势判断是其重要前提。“SARS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业务运营。公司所有高层必须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保持清醒头脑,并24小时开机。”这是亚信面对SA:RS危机时的预警。

随着疫情发展。亚信又很快判断出事态的严重性,危机管理机制正式启动:建立SARS危机领导小组:软件开发异地备份,发放药品和防护用品,加强公司内部通讯建设,实行远程办公;对客户进行信心承诺,保证非常状态下的完全正常服务。

这种被亚信形容为“希腊模式”的危机管理机制,不仅是亚信应对SARS危机的机制,而且是应对所有危机的通用规则。

“希腊模式”是指该机制的整体结构类似于希腊建筑:上层的三角形屋顶是管理团队和管理层次,下面支撑的柱子是所应对的危机类型,而这些“柱子”坐落在一个强大的统一管理的平台之上。管理团队和层次设置的具体方案要根据危机的类型——也就是屋顶下的“柱子”而定。

在此模型下,亚信把危机分成三类:一类是战争、地震,疫病之类的灾难危机,由行政部门指挥处理;二类是业务危机,比如产品质量问题和流程出错等,由业务部门进行协调:三类是公共关系危机,由市场部门主导解决。

一般情况下,危机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为确保危机机制的有效性。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应建立在一个统一管理的平台之上。这个平台就是“希腊式”建筑的底座,是各个部门与危机之间的对应与协调;统一管理又要求建立起“一把手工程”,明确处于“屋顶”上的“一把手”的责任与权力,以保证整个机制灵活高效运行,因此,亚信一旦启动应急方案,一个对高层管理人员形成约束的文件也会自动生效。例如,几个高层管理人员不能同时出差、24小时开机、建立规定工作序列。等等。

危机管理机制中的应急方案并不是启动之后便完事大吉,整个危机管理的流程必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这就是启动、执行和监督。

方案的启动完全取决于决策层对形势的判断。判断的正确可能减少企业损失,判断失误又可能带来灾难。而方案的执行则与方案设计的周详程度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对危机的判断与考虑要建立在树型思考模式之上。不应该局限在单点之上,一些细节都要连带考虑。对于很多问题的考虑要有连带性,如同树枝生长一样。例如,对于SARS问题的考虑:一旦员工出现感染病例,公司就可能需要第二办公地点,亚信将会选择离公司最近的友谊宾馆;一些关键业务点无法完全实现远程办公,例如亚信的服务支持人员,如果疫情严重,就要考虑租用交通工具接送员工上班,而班车的路线、租赁与考察也必须包括在方案里。

评析

对企业来说,应急方案越周详越好,并且在执行中要不断地根据情况做出修正,而且一切都要尽量透明,要保证信息通畅,如果在某些环节上不透明,隐藏的信息无法得到处理,一旦问题爆发,足以让整个组织陷于被动。

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史海钩沉

邹忌设陷逐田忌

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聪明刚察,天下闻名。但有的时候也不免糊涂,坠入他人计中,为渊驱鱼。

当时,邹忌为相,田忌为将,二人不和,互相猜忌,倾轧不已。后来,一位名叫公孙阅的人给邹忌出了一个主意。公孙阅说:

“大人何不向齐王建议讨伐魏国?如果胜了,是您谋划高明,可以领功受赏;如果败了,则是田忌指挥不力,不肯舍命。即使他不死在战场上,也可以找个罪名除掉他。”

邹忌认为这个主意甚为巧妙,于是劝说齐威王讨伐魏国。

于是,田忌督师伐魏,三战三捷。邹忌不悦,又去找公孙阅讨教计策。

公孙阅于是派人携带二百两黄金,到闹市上去卜卦,对卜者称:“我是田忌派来的人。将军三战三捷,威震天下,想推翻齐王,自以为王,请先生算一下前景如何?”

公孙阅派去的人走后,邹忌立即向齐威王告密。齐威王捉来卜者审问,果然如此。铁证如山,田忌无奈,只得弃职,逃奔其他国家。田忌从齐国逃出后,来到了楚国。邹忌独揽大权,更加得势,但又担心田忌借楚国的力量重返齐国执政,心中不安。

杜赫对他说:“大人放心,我会使田忌留在楚国。”

于是。杜赫南下到达楚国,对楚王说:“齐国的邹忌,之所以仇恨楚国,就是因为担心田忌会借楚国的力量卷土重来。大王您为何不把田忌封于江南,向邹忌表示田忌绝不会返回齐国呢?这样,邹忌就会与楚国睦邻友好,和睦相处。再说,田忌亡命楚国,得到江南的封地。必然对大王感恩戴德。如果他将来有机会归国,也会尽心竭力,报答大王。这就是一箭双雕之计,使田忌与邹忌同时为大王所用。”

楚王点头同意,于是把田忌封在江南。

评析

邹忌与田忌有“蛾”,公孙阅和杜赫便为邹忌出谋划策,想方设法驱逐田忌。运用的便是“抵而得之”的方法。其最终结果不但把田忌逐出了齐国,还使他在楚国没有得到重用,让田忌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王允巧设美人计

汉朝末年,献帝九岁登基,因年幼无知,朝廷大权便由董卓掌控。董卓为人阴险狡诈,经常滥杀无辜,并有谋朝篡位的野心。满朝文武,对董卓既恨又怕,敢怒而不敢言。

官拜司徒的王允,十分担心,朝廷出了这样一个奸贼,如果不铲除他,汉朝的江山恐怕难保。但董卓的势力很大,身边战将无数,正面攻击,必定不是他的敌手。后来王允得知董卓身旁有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名叫吕布,吕布认董卓为义父。忠心耿耿地保护着董卓。王允经过观察,发现这“父子”二人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都是好色之徒。于是便想用“美人计”,让他们父子互相残杀,来除掉董卓。

在王允府中有位名叫貂蝉的歌女,她不但长得国色天香,而且才艺还十分出众。当王允向貂蝉提出用美人计诛杀董卓的计划时,深明大义的貂蝉为了感激王允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决心牺牲自己,为朝廷除害。

在宴请吕布的一次宴会上,王允主动提出欲将自己的女儿貂蝉许配给吕布的事。吕布见了这么美丽的绝色佳人,自是高兴万分,对王允也感激不尽。

次日,王允又把董卓请到家里来,在酒席之间,又把貂蝉唤出给董卓献舞。董卓见到貂蝉的美貌也禁不住垂涎三尺。王允见有机可乘,便说:“太师要是喜欢,我就把面前这个歌女奉送给太师吧。”董卓假意推让一番,而后高兴地把貂蝉带回了府中。

吕布知道此事后大怒,当面询问王允为何出尔反尔,王允编出一番谎言哄骗吕布说:“太师说此次前来的目的是要看看儿媳妇,我怎么敢违背他的命令呢?太师还说要选良辰吉日与你们完婚,所以便决定把貂蝉带回府去与将军成亲。”

吕布信以为真,于是便在府中等待董卓为他操办婚事。但过了几天仍是没有动静,焦急万般的吕布一打听才知,原来董卓竟把貂蝉据为己有,吕布一时也没了主意,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在暗中与貂蝉约会。

有一天在董卓上朝时,发现身旁的吕布不在,心里顿时疑虑丛生,便马上赶回府中,正好在后花园风仪亭内看到吕布与貂蝉在一起说笑。他顿时大怒,用戟朝吕布刺去。吕布闪身躲过,没被击中。吕布急忙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太师府。并大骂董卓人面兽心,拆散了他与貂蝉。其实吕布与貂蝉的私自约会,也是貂蝉在依照王允的计谋行事,以离间他们父子的关系。

王允见时机成熟,便再次请吕布到自己家中的密室相商。王允大骂董卓强占了女儿,夺去了吕布的妻子,实在可恨。吕布咬牙切齿地说:“不是看在我们父子之情的分上,我非杀了他不可!”王允忙说:“将军此言差矣,你姓吕,他姓董。怎么能说是父子呢?再说,他霸占你的妻子,又想用戟刺杀你,哪里还有什么父子之情?”吕布说:“憾谢司徒大人的及时提醒,不杀老贼吾誓不为人!”

王允见吕布已被自己说服,便立即假传圣旨,以皇帝的名义召董卓上朝受禅。董卓不知是计,还耀武扬威地进宫受禅,不料刚进宫门,便被吕布突然一戟直穿咽喉。奸贼被除,朝廷内外无不拍手称快,赞赏王允与吕布的功德。

历史上美人计的应用不在少数,另一个成功运用的范例就是勾践利用西施离间吴王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继承了王位。吴王阖闾不听伍子胥的劝阻。趁越国办丧事之机,出兵攻打越国。战斗中吴王阖闾右脚负伤,回到吴国后几天就死了。由嫡子夫差继承吴国王位,他决心为父报仇。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发兵攻打越国,勾践在会稽山被围,被迫与吴王讲和,表示情愿当吴王的顺从臣下。勾践夫妇作为人质在吴国小心伺候吴王,受尽屈辱,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赦回到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立志雪耻复国。勾践与文仲商量复仇大计,文种向勾践献上破吴七计,其中的第三计就是美人计。为了实施美人计,越国大夫范蠡找到了深明大义的美女西施和郑旦,把她们送给夫差。

西施不但相貌绝美,而且能歌善舞,才能出众,很快便得到了夫差的宠爱。夫差对西施言听计从。于是西施便和郑旦用计竭力挑拨吴王夫差和重臣伍子胥的关系,借夫差之手杀掉了足智多谋的伍子胥,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吴国的力量。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带领大队人马攻打吴国,包围了夫差。夫差被迫自杀,越国大获全胜,不久称霸一方,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评析

从抵巇术的运用来看;美人计正是根据应用对象本身的“巇”(即董卓和吕布,以及吴王夫差皆是好色之徒的弱点)而使用的,而后利用美色又去制造新的“巇”(即离间董卓与吕布的父子关系、夫差与伍子胥的君臣关系)。美人计运用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制造新的“巇”,利用借刀杀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从以上这两个美人计的运用效果来看:王允直接达到了自己预期目的,借吕布的手除掉了董卓;勾践只是利用西施除掉了夫差身旁的伍子胥。削弱了吴国的实力,其高明程度与王允相比还略逊一筹。

挑拨离间保楚国

战国时期,秦国与韩国在河泽交战,韩国连败,形势危急。

大夫公仲对韩王建议说:“我们的军队数量远比不上秦国,现在内无后备。外无救援,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现在秦国意在讨伐楚国而不是我国。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议和,送给秦国一座名城,约他一同讨伐楚国。秦国志不在我。又有利可图,一定会同意的。这样既保存了我国,又可以灭掉劲敌楚国。这是一箭双雕啊。”

韩王答应了,于是就对外宣称公仲将西赴秦国议和。楚王听说韩国要和秦国和解,十分恐惧,就召见陈轸问他怎么办。

陈轸说:“秦国想攻打楚国已经很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一座名城,再和韩国一起南下,这可是秦国梦寐以求的事!楚国肯定要受到两国的进攻。”

楚王点头道:“是。一个秦国已经不能阻挡,再加上韩国,我们岂不要灭亡了。”

陈轸忙说:“我有一个办法。大王可在国内选拔人马,宣称救韩。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再命令士兵用战车布满道路,派使臣带着足够的财物,使韩王相信楚王是他的盟友,一定会救他。即使不能如愿,韩国也会感激你,一定不会前来攻楚。即使两国兵临楚地,韩国也绝不肯奋力攻打,而且有可能反戈相向,而一个秦国对我国不可能造成什么重大的危害;倘若如我所愿,韩国接受了我国的礼物并表示亲近,那秦国知道后,一定大怒,两国便结下恩怨,他们之间的矛盾对我们有利。这就是我依靠秦韩之兵而免除楚国之祸的一个计谋。”

楚王听罢大喜。于是在国内选拔人马,大肆宣称救韩,并派出使臣,送许多财物到韩国。韩王大喜,就阻止公仲赴秦。公仲劝韩王道:“不能这样做,秦国告诉我们真实想法,楚国却在说谎。相信楚国的谎言而轻易断绝与秦国的关系,一定会遭到秦国报复的。况且楚韩不是兄弟之国,也不是盟友,更没有约定讨伐秦国,只是秦国想讨伐楚国,楚国才出兵说要救韩。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请大王千万不要中了楚国的奸计啊!”

韩王不听公仲的意见,和秦国断绝了关系。秦国大怒,增派人马讨伐韩国,而楚国的救兵并没有到,韩国大败。

评析

对抵巇术的运用,在军事上很多,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以上这则典故就是以离间计抵而得之的例子。如果能够洞察到他国相互的利害关系,便可运用离间计挑起双方的纷争,而自己则可以坐山观虎斗,以取渔翁之利,以上这则故事便是成功运用离间计的着名事例。楚国面对秦、韩两个国家的进攻。临阵磨枪也为时已晚,而陈轸巧妙地抓住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从中挑拨离间,终于使秦、韩两国反目成仇,兵戈相见,不仅削弱了韩国,更重要的是保全了楚国。

现代活用

突入敌后制强敌

古人的“抵城术”,被现代军事家所借用,便出现了“突入敌后方”、“钻入敌内部”的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希特勒命一德国军官挑选了两千名会讲英语的士兵穿上美军制服,驾着缴获的美军坦克,乘着美制卡车和吉普,趁德军突破美军防线的机会,钻入美军后方,切断交通,割断电线,制造交通事故。攻击美军零散人员,杀掉美军指挥交通的士兵,代其指挥车辆,把美军运输搞得一团糟,给美军带来了巨大损失。

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突击部队进行反击战,也采用此法混过运河,在西岸潜伏下来,然后配合进攻部队建立桥头堡,扭转了战争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突击到离柏林60公里的奥得河时,后方补给跟不上来,坦克和步兵大量掉队。这时,朱可夫元帅记起了大战初期,德军攻到离莫斯科30公里处时,补给线太长,侧翼出现了空隙,自己就利用这一空隙从侧翼反击,一举挫敌,扭转了战局。但是此时情况倒过来了,敌人也会利用空隙,从侧翼包抄苏军的。于是,他一边下令部队集结,一边向侧翼派出坦克部队。果然,坦克部队遇上了敌人包抄的反击部队。这样,由于苏军及时弥补了侧翼缝隙,才得以顺利地攻人柏林。

评析

精明的军事家懂得了“抵巇之理”,就可以利用敌方缝隙,突入敌后方,克敌制胜。但同时也要设法弥补自己的漏洞。“可抵而塞”,就是塞起自己的漏洞。让敌人难以下手。

汽车商乘隙出击

在1950年代,美、日汽车生产和技术水准差距极大,美国人是瞧不起日本货的,“汽车王国”的统治者们根本不担心日本汽车的竞争。可是,在20多年后的今天,力量对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日本汽车工业蓬勃发展,雄视世界。不仅日益扩大对美国市场的占有份额,也同时向全球进攻。

日本人向美国人发动汽车战是在1960年代。日本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美国人对汽车的需求已有变化:过去美国人偏爱大型的、豪华的汽车。但由于美国汽车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拥挤,大型汽车转弯及停放都感不便。加上油价上涨。人们感到用大型汽车不合算,因此,美国人的偏爱已转向小型汽车,即喜欢价廉、耐用、耗油少、维修方便的小汽车,并要求容易驾驶、好停车,行驶平稳、腿部活动空间要大等等。

丰田正是根据美国人的喜欢和需要,制成一种小巧、价廉、维修方便、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适,受到美国顾客欢迎的美式小汽车。

由于这种经过改良的小汽车正符合美国顾客所喜所需,迅速在美国市场上树立起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终于打进了美国市场。打人美国市场后,日本汽车公司并不满足。而是不断调整、不断改进、提高质量,满足顾客所喜所需,因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评析

美国汽车业盲目自大,认为自己制造的汽车“顶呱呱”,既无须了解美国顾客之所爱与所恶,也没有为了满足美国顾客需求而改进自己的汽车技术。这就给日本汽车商进军美国市场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空隙。

日本汽车业敢于向先入为主的美国汽车业挑战,并能“反客为主”,取得后发制人的胜利。在于他们了解对方的致命弱点——麻痹大意,看准了小汽车市场这个空隙,乘隙出击,生产出质高价低的小型节油车,从而稳操胜券。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复之。

史海钩沉

当机立断讨昏君

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是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南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萧衍被任为宁朔将军,镇守寿春(今安徽寿县)。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因抗击北魏军有功,又被任命为右军晋安王司马、淮陵太守,后又为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北魏军南伐雍州,

萧衍受命领兵赴援,进至襄阳(今湖北襄樊)。同年7月,被授为持节,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及郢州竟陵司随郡诸军事,又兼任辅国将军、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这时,齐明帝萧鸾病死,其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昏庸无能,终日享乐,朝中大事均由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等人处理。萧遥光等六人号称“六贵”,此六人不以国事为重,整日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朝中政治极度黑暗腐败。萧衍在襄阳得知朝中的情况,对亲戚张弘策说:“政出多门,是国家大乱的开始。《诗经》中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如今国家有六贵,这怎么了得!我料到他们六贵矛盾一定会激化到大动干戈的地步,而襄阳远离国都。正是避祸的好地方。可是我的弟弟们都在都城,我恐怕他们会遭到祸患。我要和我哥哥商议一下。”

不久,他的哥哥萧懿由益州刺史调到了郢州任职。萧衍便派张弘策到达郢州,给萧懿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如今六贵争权,君臣之间猜忌到一定程度,必将大诛大杀,一旦混乱开始,朝野将土崩瓦解。我们有幸远离京师,领兵外镇,可以保全自身,图谋大计。所以我们应乘朝廷还没有猜疑时,将诸弟召集在一起。否则,一旦朝中对我们猜疑,诸弟们将在京师投足无路。如今,兄在郢州,控制荆湘;弟在雍州,兵马数万。在此政昏朝乱之际,正好以此为据,以图大事,如果坐失良机,悔之晚矣。

萧懿见信,脸色大变。他不同意萧衍这样做,因为万一不成会召来灭门大祸。萧衍见哥哥不从,便独自将弟弟萧伟、萧儋迎至襄阳,秘密制造武器,招兵买马,并在襄阳大伐竹木,将舟系于檀溪之中,以备将来之用。

萧懿拒绝了萧衍的邀请,不久便入朝做了太子右卫率、尚书吏部郎、卫尉卿。永元二年(公元500年),裴叔业、崖慧景集聚众人发动兵变,萧懿带兵平定了叛乱,为朝廷立了大功。可是他不但没有受到奖赏,反而受到猜忌,于当年冬天被杀。

萧懿被杀,既证明了萧衍预见的准确,也为萧衍起兵提供了机会。萧衍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在与亲信密谋后,召集部众,誓师起兵。萧衍对幕僚们说:“如今昏主恶毒,穷虐极暴,无端杀害朝中贤士功臣,令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天所不容。你们与我同心协力,共同讨伐昏君。事成之后,你们都会大富大贵,都是公侯将相,我绝不食言!”

众人异口同声道:“愿听您的安排。”

誓师之后。萧衍令人把竹木从檀溪中打捞出来,做成战舰千艘。又召集士兵万余人,起兵讨伐萧宝卷。在杀掉萧宝卷后,萧衍立了傀儡皇帝萧宝融。一年之后,他废掉傀儡皇帝,自己亲登帝位,建立梁朝。

评析

抵巇术中有:“或抵反之,或抵复之。”意思是说世道尚可改变时,要用抵巇的方法加以堵塞;世道不可改变时,就用抵巇的方法取而代之。此处萧衍深刻分析到“政出多门。是国家大乱的开始”,既然六贵都不肯轻易退出朝中大权的牢笼。那他们只能互相排斥、互相攻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可以利用的“巇”。在他们相互倾轧之际,得利的就只有萧衍了。此时想弥补“巇”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必须当机立断地讨伐昏君,以取而代之。如果当断不断。就会反受其乱。

能够成功运用“或抵复之”,必须要有远见卓识的目光,能看清形势,又能仔细地分析透当前形势。当机立断采取行动,这都是成功所必要的前提条件。萧懿的鼠目寸光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而萧衍的目光远大则让他成功登上帝位。

反行其道补缝隙

战国时期。齐国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对齐貌辨非常友善。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经常得罪一些人,因此田婴许多门客都不喜欢他。有些人嫉恨他曾讽刺过自己。便经常在田婴面前说齐貌辨的坏话,甚至田婴的儿子孟尝君田文也劝谏父亲。不要如此偏爱齐貌辨。

田婴非常生气,他对门客说道:“即使铲除我们的家族,捣毁我们的家,只要能使齐貌辨高兴,我也在所不辞。”

为表示自己说到做到,田婴让齐貌辨居住在上等的馆舍,每天以丰厚的美食进献。并命令长子为他驾车。众人都不理解田婴的做法,于是很多门客陆续离开了田府。

几年后,齐威王去世,他的大儿子即位,是为齐宣王。田婴和他哥哥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变得生疏,齐宣王觉得田婴留在齐国,迟早对自己不利,便想找机会除掉他。

田婴见此,迫不得已,只好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地薛去居住,齐貌辨也随同他住在一起。

过了不久,齐貌辨对田婴说道:“这里哪比得上都城啊!难道您愿在这住上一辈子?”

田婴说道:“我怎么心甘情愿呢?但又如何回去呢!”

齐貌辨拍着胸口说道:“让我去见大王。”

田婴惶恐地说:“大王不喜欢我,您去了必死无疑。”

齐貌辨根本不听田婴的劝阻,临走时托人向他说:“我本来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齐貌辨见到宣王,还未等他叩拜,宣王就问道:“听说你就是田婴最宠爱和听信的人?”

齐貌辨平静地说道:“宠爱是有的,但绝没有听信。”

齐宣王冷哼一声,“你说他不听信于你,有何证据呢?”

“大王您做太子时,我曾对他说:‘太子的长相并非仁人,两腮服厚。看人时眼神凶狠,这样的人日后一定会伤害您,不如把太子废了,另立别人吧!,而靖郭君田婴却流着泪说:’不好,我不忍这么做。‘这是他不听信我的一件事。我们刚到薛地的时候,楚国请求用数倍的土地来换取薛地,我劝道:’一定要答应他。‘靖郭君却说道:’薛地是先王给我的,虽然后王对我不好,但我怎么可以背叛先王和现在的齐国呢!‘于是坚决不换,这是他不听信我的第二件事。”

宣王听了,长叹一声,感动得流下眼泪,说:“原来他对我的感情竟是如此之深啊!我年少无知,一定要请他原谅我对他的不敬之处,你能请他回来吗?”

于是宣王赐给田婴新的衣冠和威王的宝剑,让齐貌辨带给田婴。两兄弟见面后。都流下了眼泪。

评析

许多门客与齐貌辨有“巇”,便在田婴面前用言语诋毁他,但田婴不为所动,反而进一步深化了与齐貌辨的感情。当宣王继位后,兄弟之间的“巇”迫使田婴远离都城,回到自己的封地。此时,便到了齐貌辨补“巇”报恩的时候了,就如文中所说:“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更为令人称奇的是齐貌辨补“巇”的独特方法,他不像常人那样去陈说利弊,或是使用阴谋诡计。而是利用反其道而行的方法,表面在说自己曾经欲害宣王之事,实际在赞颂田婴对宣王的仁义德行。恰恰是这种反常的补救方法,使齐宣王深受震动,并收回成命,两兄弟才和好如初。

齐貌辨反其道“抵而塞之”,用起死回生之计补“巇”成功,也使自己摆脱了困境。他的巧言善辩,将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而将田婴捧于大仁大义之位。这种做法看似很反常,但往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不辩自明驱诽言

汉代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贫穷,过着清苦的日子。所谓穷则思变,他发奋学习。苦读诗书,十年寒窗苦,终于飞黄腾达,做了丞相。虽然他居于庙堂之上,手握重权,但是在生活上依然保持小时候俭朴的优良作风。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也是普通人家用的棉被。他的仆人们也感叹:“我家大臣才是真正的清廉啊!”

这些话很快就传进了朝廷,文武百官为之感动不已,但是大臣汲黯却不这样想。他向汉武帝参了一本,对皇上说:“公孙弘现在位列三公,不像当年生活百无聊赖。他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可是为什么还盖普通的棉被,吃简单的饭菜呢?”

皇上笑着说:“现在朝中上下不都称颂他廉洁俭朴吗?公孙弘是不忘旧时之苦。也不忘旧时之德!”

汲黯摇摇头,继续说道:“依微臣所见,公孙弘这样做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想想,觉得有几分道理。有一次,上早朝的时候,他得了个机会便问公孙弘:“汲黯说你沽名钓誉,你的俭朴是故意做样子给大家看的,他说的是否属实?”

公孙弘一听觉得非常委屈,刚想上前辩解一番,但是转念一想,汉武帝现在可能偏听偏信,先人为主地认为他不是真正的“俭朴”。如果现在自己着急解释,文武百官也会觉得他确实是“沽名钓誉”。再想一想,这个指责也不是关乎性命的。充其量会伤害自己的名誉。清者自清,只要自己坚持自己的作风,以后别人自然会明白的。这样想着,公孙弘把刚才的一股怨气吞下去,决定不作任伺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

他回答道:“汲黯说得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往颇深,来往甚密,交情也很好,他对我家中的生活最为熟悉,也最了解我的为人。他对皇上您说的,正是一针见血,切中了我的要害。”

汉武帝满以为他要为自己辩护,听到这番话颇感意外,问道:“哦?是这样吗?”

“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小吏一样,确实是假装清廉以沽名钓誉。”公孙弘回答道,“汲黯忠心耿耿,为人正直,如果不是他,陛下也就不会知道这件事,也不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了!”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诚实、谦让,更没有想到他还会对批评自己的对手大加赞扬,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对他就更加尊重了。其他同僚和大臣见公孙弘对自己的心理供认不讳,如此诚实。这种人哪里会沽名钓誉呢?

评析

“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公孙弘在此运用的抵巇是修补,以求挽回名誉。其特点是对自己“莫须有”的“巇”不加辩解,而是顺情而说,那么虚假之言便可不攻自破。可见,许多事情是不需要解释的,对相信自己的人而言,解释是多余的;对不相信自己的人而言,解释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对有些指责也是不需要辩解的,清者自清,有时候解释反而起到负面效应。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史海钩沉

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穆王死了。楚庄王即位。庄王即位后,整日吃喝玩乐,打猎巡游,不理国事。奸邪大臣们暗中高兴,忠直大臣们内心发急。其实,庄王另有一番打算。原来,楚国令尹权势太大,把持朝政,庄王觉得自己刚刚即位,党羽未丰,难以与之抗衡,需要先麻痹他,免生不测。另外,自己刚刚上台,对大臣们的忠奸也心中没底,需要观察甄别。出于这两种考虑,楚庄王才把自己“深隐”起来。将满腹雄心“隐”在吃喝玩乐中。

这样过了三年,令尹等一帮奸臣更加肆无忌惮,惹得民愤吏怨。一帮忠臣却再也沉不住气了,有位出名的忠直大臣叫申无畏的便出面责问庄王。庄王见申无畏到来,不知底里,便问:“你来干什么?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申无畏说:“我只想来请教一件事。有人给臣下出了个谜语,臣下猜不出,特来请教。”庄王说:“讲给我听一下。”申无畏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彩,气宇华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我们不知,此为何鸟?”庄王听完,哈哈大笑,答道:“这不是平凡之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申无畏明白了底细,叩头称谢说:“大王英明。”

此后。又有几位忠臣来进谏。庄王与他们谋划,一举从令尹手中夺回实权,改革政治,振兴经济,操练士兵,国势大振,先后出兵战胜过几个国家。

评析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也就是当世道没有可让人利用的“缝隙”,无法施展抵巇术时,就深隐而等待“缝隙”出现。等到那恰当的时机一旦到来,就“为之谋”,运用权术去大干一场。楚庄王“深隐而待时”,就是为了积蓄力量,争取舆论,以一举制人。

曲意逢迎待时机

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把持朝政,嫉贤妒能,独揽朝权。为闭塞皇上耳目,他不准朝官单独留在皇上身边,怕他们借机奏事,对自己不利。那些忠直之士侧目而视,却苦无机会奏明圣上。有位大臣名日王曾,对丁谓唯唯诺诺,服服帖帖,唯丁谓马首是瞻。天长日久,丁谓觉得王曾对自己忠诚无二,倒也另眼相待。这天,王曾对丁谓请求:“我没儿子,想过继弟弟的儿子,请求皇上恩准。但怕大人误会,不敢单独去奏明。”丁谓觉得王曾一向对自己顺服,又想奏个人私事。故点头应允了。于是王曾单独留下面见皇上,陈上自己预先写好的列数丁谓罪行的奏章。过了几天,皇帝查明真相,终于免了丁谓的宰相之位,不久又把他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有时候,这种有利的“时机”需要用权术手段争得。

为了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有时便不得不对强大的对手假意逢迎。曲心下意地周旋。刘备暂受挫折时,委身于曹操门下。曹操素闻刘备有雄才大略、鸿鹄之志,心中也加以提防,常常暗中试探。刘备怕他加害于己。便施展起“深隐待时术”来,灌园种菜,追寻野趣。曹操素来多疑,仍不放心,在青梅黄熟季节,于后花园凉亭之上设宴摆酒,请来刘备,海阔天空,议论天下之事,以观刘备之志。曹操问:“您说当今天下,谁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刘备说了袁绍、刘表等拥兵割据的大军阀。曹操哈哈一笑,说:“差矣!当今天下英雄,唯您我二位!”刘备以为被曹操看破了“深隐待时术”,怕有生命之虞,便惊慌失措起来,一失手,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曹操一看探出了马脚,忙盯着问:“怎么啦?”恰巧老天帮忙,阴沉沉的天上刚划过一道闪电,闷雷炸耳。刘备借机掩饰,说被雷惊吓得抖掉了筷子,曹操心中哼了一声,自此再不把这位怕雷的胆小鬼放在心上了。刘备看他懈怠下来,才觑了个时机逃出曹营。

评析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但有利的“时机”不仅需要人们耐心的等待,还往往需要人们积极地争取和把握,甚至需要用权术手段争得。而为了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有时便不得不对强大的对手假意逢迎,曲心下意地周旋。

现代活用

牛仔裤大王莱维

如今年轻人穿上一条牛仔裤,信步走在街上,不会引起什么遐想。

但你可知道,当初牛仔裤的诞生是“牛仔裤大王”莱维 施特劳斯隔岸观火的结果。

100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发现金矿掀起了一股淘金热。许多先行者一日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更多后继者潮水似的涌来。

随着淘金者日益增多,竞争日趋激烈,除了矿脉成为角逐的对象之外,优良、适用的淘金用具和生活用品也炙手可热。

德国犹太人莱维。施特劳斯也来到这个巨大的竞争地,他带来的不是淘金工具以及所需的资金,而是他原来经营的线团之类的缝纫用品,和他认为可供淘金者作帐篷用的帆布。一到目的地,缝纫用品便被一抢而空,这使他熟悉了当地的裁缝市场,但帆布却无人问津。

莱维没有介入淘金者的竞争,而是冷静地观察眼前千变万化的情况,莱维静静地等待着,他相信,他面前将会出现他所寻求的机会。

这机会终于被莱维等到了。一天,莱维和一位疲惫不堪的矿工坐在一起休息,这位井下矿工抱怨说:“唉,我们这样一整天拼命地挖!挖!吃饭、睡觉都怕别人抢在前头,裤子破了也顾不上。这个鬼地方,裤子破得特别快,一条裤子穿不了几天就可以丢了……”

“是吗?如果有一种耐磨经穿的裤子……”莱维顺着他的话说到一半就呆住了。帆布不正是最耐磨的布料吗?对!就这样!他一把扯住那个矿工就走。莱维把矿工带到熟识的裁缝店里,对裁缝师傅说:“用我的帆布给他做一条方便在井下穿的裤子,你看行吗?”

“当然可以。最好是低腰、紧身,这样既方便干活,看上去又潇洒利落。”裁缝师傅出主意道。

“行,你看着做好了,一定要结实。”

第一条牛仔裤的前身——工装裤就这样诞生了。由于它美观、方便、耐穿,深受矿工欢迎。

在此基础上。莱维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工装裤的质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时装——牛仔裤。从加利福尼亚矿区推向城市,从美国推向世界。莱维成了闻名于世的“牛仔裤大王”。

如果当年莱维不假思索地投入了淘金角逐,而不是“以静待观”,冷静观之。寻找自己的突破点,那么“牛仔裤大王”恐怕就不是莱维了。

评析

袖手旁观彼岸之火,混乱局面泰然处之。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趁机采取行动,从中取利。激烈的商战中,若想少花本钱,多赚利润。此“深隐待时”计不能不用。

飞箝第五

对人才的识别与控制

所谓“飞箝”,其意犹如“捭阖”,不过这里侧重于笼络人才之意。“飞”者,指使人敞开心扉自由言论的方法;“箝”者,本意指夹住,引申为“控制”,指使人不能自由活动的方法。飞箝之术,即先用动听诱人的话套住对方,从其言谈中察知真实意图,最后使对方为我所用或制服对方。古往今来,任何人要成就大韭,都必须有人才辅佐。选用人才的关键,就在于能准确权衡入的智能、才干和气质,并坚持正确的用人方法。

招募近处的人才,吸引远处的人才

《鬼谷子》中说:“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大意是,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衡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为统帅者,必须得到人才的辅佐,才可能成就大业。要得人才,首先要识人才,这就需要有鉴人之术,正如鬼谷子所言,“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为统帅者若不能鉴人识人,便是身边人才济济,也会视而不见。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祁黄羊,很善于举荐人才。有一天,晋王问他:“你觉得谁适合做南阳县令?”他说:“解狐。”晋王奇怪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么?”他说:“我只推荐合适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仇人。”解狐上任以后,非常称职,百姓们都很满意。后来,晋王又问他:“谁做京城的尉官合适呢?”他说:“祁午。”晋王又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么?”他还是说:“我只推荐合适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儿子。”祁午上任后,果然也很称职。孔子知道这件事后,称赞他说:“祁黄羊推荐人只看才能,不论亲仇,说出的话经得起事实的考验,真是个诚实可信、大公无私的人啊!”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伯乐难找,其实伯乐也难当。如果祁黄羊不从社稷利益出发,他就很难做到唯才是举了。因此,当好伯乐,必须先做品德高尚的人。人才问题是关系国家兴衰之大事,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财富。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大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就深谙此道。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着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勋等。这些谋臣猛将为李唐王朝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若要取得进步和发展,都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各种人才。作为领导者,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善于发现人才,网罗人才,礼待人才,并且大胆使用,因才授职,尽其所长。如果不善用才,即使人才多如过江之鲫,对国家和企业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探出对方爱好之所在,用“箝”的方法控制人才

鬼谷子认为,是否能够让各种各样的人才为己所用,是评判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而“箝”——也就是以正确的方法控制人才,则是使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欲成大业,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收揽人才,并且能驾驭驱使之,那么就有可能成就大业。若无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用,最后必然成不了大事。汉高祖刘邦在未起事之前不过是一地方小吏。在后人看来甚至还有些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之嫌。最后能成为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非他有不世之才,是因为他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一群栋梁之材的辅佐。当然,有栋梁之材相助,还要知人善任并驾驭之,如此才能成就大业。韩信、陈平、黥布等人都曾是项羽的部下,归附刘邦之后都被重用。

以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之才,为何甘愿受刘邦驱使?刘邦必然有其过人之处,照韩信的说法是他“善将将”。从刘邦封韩信、彭越的举动中,我们就能领略刘邦“善将将”的本领。

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于是领兵追击楚军,在阳夏南安营扎寨,派人与大将韩信、彭越约定日期会师。可是到了约定日期,韩信、彭越的军队并没有开来。刘邦孤军深入,被楚军击败,只好退却下来,坚守壁垒。刘邦又急又怒,于是请来张良求教对策。张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现在楚军眼看就要完了,可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封地。两人功勋卓着,本应封王,现在您若允诺灭楚后给韩信、彭越封王,他们必定前来助战。这样,几路大军联合,消灭楚军就易如反掌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很快出兵,几路大军会师在垓下,韩信用十里埋伏消灭了项羽的残部,逼得项羽自杀。刘邦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从谏如流,这是明君必备的素质,也是人才甘愿为其效力的原因。

人们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于是就有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士为知己者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等说法,这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体现。君主善用恩情来维系与臣下的关系,这也是历史上的常见现象。

刘备与诸葛亮,可以说是君恩臣忠的典型例子。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后尽心竭力辅佐刘备,深得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的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殚精竭虑,帮助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曾经有人劝他进晋称王,被他严词拒绝,他说:“我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晋爵,这样做不是不仁不义吗?”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固然是他具有匡扶乱世之志,而刘备的善施恩德在其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感情投资是做大事的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手段。在古代,这当中虽然不乏统治者收买人心的把戏,但它也包含着管理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因为只有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获益,人们才会真心拥护你,并发自内心地跟随你创业图强。总之,要想留住人才,就一定要好好经营你的感情投资。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做法仍然还是很有市场的。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例:聪明的管理者在工作生活之中,会主动给下属以恩惠,让下属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感觉,让他们既感觉到温馨,又感受到安全。这样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有和下属搞好关系,赢得下属的拥戴,才能调动起下属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努力工作,为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欲展才能,先找到一个投靠的人

“如果想把自己的才华用之于天下,必须通过比较分析,了解欲投靠之人的权力和能量。综合分析各种情况之后,选择自己最佳的投靠对象。要详细考察和分析对方的想法和胸怀,审察其意向,了解其好恶,然后抓住对方最注重的问题游说他,先用”飞“的方法投其所好,说出能使他高兴的话,然后再用”箝“的方法控制他,使他信任你,重用你。”

这是鬼谷子论述如何投靠一个有实力的人,如何让对方重视自己的一段话,细细味味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成事之道有极大的帮助。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焚烧咸阳宫城,并自称为西楚霸王。当时,项羽手下的一位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地处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奠定霸业。”项羽一看眼前的咸阳已残破不堪,哪有都城的样子?而且他十分怀念故乡,想回到故乡去。所以他对那个人说:“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如同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江东去。”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沽名钓誉,不算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都是’沐猴而冠‘,我以前还不相信,原来果真如此!”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项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身边的许多谋士因此而归降了刘邦。这就注定了最后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结局。

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在一个有智慧的带头人的领导下,是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的。加入这样一个团队,你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东西。对于领导者来说,虽然蛮横制人不是良策,可是对于手下也不能一味纵容,导致自己的政权不牢固。历史上那些被手下颠覆了政权的人,往往就是因为控制手下不够得力。

所以说,不能一味采用暴力手段控制他人,也不能一味用温情手段使之为所欲为。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把握好这之间的取舍之道。

善于利用各种人才是发展的根本

《鬼谷子》中说:“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意思是如果把“飞箝”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能力,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气势,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以“飞箝”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箝”的妙用。

商朝末年,周文王为了实现灭商兴周大计,四处网罗人才。由于他礼贤下士,许多才俊之士纷纷前来投奔。但文王还是不满足于已有的人才储备,仍然四处搜寻。一次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知:“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周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姜尚于小溪边。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姜尚不负众望,辅佐文王,一面加紧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先后灭掉了密须、崇等助纣为虐的诸侯国家,使周的疆界大为扩展,为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心有大志之人,能够做到屈己求贤,那么天下贤能的人就会云集而响应,一齐到他的麾下,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

战国时,群雄争霸。燕国因为内乱和齐国的侵略,国力衰败。燕昭王继位以后,想重振国威,可是手下无人。一天,他去拜见贤士郭隗,诚恳地说:“我想招纳贤士,却不知道先去请谁才好,请先生教我!”郭隗说:“我给大王讲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从前,楚王很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不惜拿出一千镒金子来买马,但三年过去仍一无所获。楚王又派一位侍臣到民间四处访寻。一天,侍臣得知一个人家里有匹千里马,高兴极了,哪料他急匆匆赶去的时候,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就拿出五百镒金子,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尸骨,带回去见楚王。楚王看到死马,非常生气,说:’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你买匹死马有什么用!‘侍臣说:’大王息怒,您付五百镒金子买一匹死马,天下人知道了,还怕没人把千里马送上门来?‘果然,不到一年,楚王先后得到三匹千里马。如今,大王希望招致天下贤才,就请把我当做’死马‘吧,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大喜,立刻拜郭隗为老师,为他造了一幢华丽的住宅。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燕国。燕昭王对他们委以重任。在群贤的辅佐下,燕昭王经过二十八年的励精图治,日益富强。后来,乐毅指挥燕国军队,将强大的齐军打得一败涂地,一雪当年破国之耻。

对待不同的人才,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吸引他们前来投奔你的时候,要揣摩其心理,有的人要用自己的气度去感化他,有的人要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他。

春秋时,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成就春秋霸业;三国时,曹操听说许攸来访,喜出望外,连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后来在许攸的帮助下赢得了着名的官渡之战;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为他创下了三分天下的霸业;而唐太宗李世民的礼贤下士更胜人一筹,他居然四次下诏,请出身贫寒的马周出来做官。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根本,留住和利用人才,是领导者必须具有的能力。

人才的控制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鬼谷子》中说:“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纵,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其中的意思是,如果把“飞箝”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的连续行动,来考察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当年,孙武向吴王阖闾进献兵法十三篇,即后世所称道的《孙子兵法》,吴王读后大悦,当即任命孙武为大将。史载,孙武曾率兵“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为吴国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从而赢得“兵圣”的千古美名。

古代辅佐帝王的名将名相,一般都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精神。只有这样的将相,才能称得上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率军攻打魏国前,曾写下《出师表》,表明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是在连胜几阵的大好形势下,由于错用“言过其实”的马谡镇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一下子转胜为败,满盘皆输,只好撤军回国。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挥泪斩了马谡。自己也做了深刻的反省和自责,上奏幼主刘禅,请求把自己连降三级,并将自己的过错公布于全国,让大家揭发其缺点。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令人钦佩,真不愧为“国之宝”。

用之于人后,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成绩,积攒了一定的威望,这是令人快慰的事。但是也要当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会引起小人的妒忌。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会引起人主的猜忌。唐时贤相魏征,常常当面指出唐太宗的过错,让唐太宗下不来台。有时唐太宗也恼怒,甚至想把他杀掉。但恼过之后,仍觉得魏征人品好。他说:“别人说魏征疏慢,可我总觉得他妩媚好看。”魏征因犯颜直谏,虽总有被杀头的危险,但始终有惊无险,一方面是因为魏征心地磊落,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遇到的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在古代历史中,同样是为国出力、肝脑涂地,但因为遇到的君主不同,结局往往会大相径庭。战国时代着名改革家商鞅的悲剧性结局就是一例。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商鞅变法取消了贵族的特权,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对商鞅十分不满。而秦国经变法以后,很快强盛起来,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号商君。在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商鞅为了使新法能得以实施,依法进行了严厉公正的处置。太子曾为老师向商鞅说情,但无济于事。从那时